首页 理论教育 水利课程在专门学堂的设置

水利课程在专门学堂的设置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3年,北洋大学堂在本科中开设工科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两学门,其中土木工程学门的12门专业课中就包括水力学、自来水工、沟渠等水利类课程,但缺少癸卯学制中规定的河海工学等。此时,山西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也都设置了土木工程学门,课程设置与北洋大学堂基本一致。1898年,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同意兴办京师大学堂,并批准了由梁启超代拟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水利课程在专门学堂的设置

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社会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封建地主阶级高举“自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我国第一批近代化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培养新式的军事人才、外交人才和科技人才,洋务派先后在各地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方言外国语)学堂,除京师同文馆外,还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二为武备(军事)学堂,知名的如福州船政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三为技术学堂,如福州电气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这些新式学堂的陆续建立,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新型教育模式在中国开始萌芽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中国近代工程教育始于晚清洋务派兴办的各种西式学堂,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就在这些专门学堂得到了孕育和发展。

作为洋务运动实业派的代表,盛宣怀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2]。1895年9月,他通过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昭上奏光绪皇帝《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1895年10月,光绪皇帝御笔朱批,正式建立北洋中西学堂,并于1902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工科大学,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分级设学的开端。头等学堂设有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五个专门学,其中工程学科开设的课程与水利有关的就包括测量地学、汽水学、水利机器学等。1903年,北洋大学堂在本科中开设工科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两学门,其中土木工程学门的12门专业课中就包括水力学、自来水工、沟渠等水利类课程,但缺少癸卯学制中规定的河海工学等。1908年,在学部的督办下,学校重新厘定课程,补足了相关课程。此时,山西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也都设置了土木工程学门,课程设置与北洋大学堂基本一致。

1874年,傅兰雅、徐寿等人建立上海格致书院,希望“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3]。1895年,傅兰雅在《格致书院会讲西学章程》中把课程分为六类:“一、矿物,二、电务,三、测绘,四、工程,五、汽机,六、制造。”[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规定的电务全课目录中,第五课就是“水重学”,包括了静水学课和与动水学课。

自从北洋中西学堂和上海格致书院这两所学堂开设水利类课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水利教育,其他一些学堂也开始在相关专业中设置水利类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水利教育已经有了一席之地。

清末名臣张之洞十分重视新式人才的培养,他在署理两江总督时,就在南京建立了江南储材学堂、南京陆军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新式学堂。1896年,他撰写了《创设江南储材学堂折》的奏折并呈送给光绪皇帝,很快获得光绪皇帝的御批。张之洞创办的江南储才学堂,是一所培养实政人才的综合性学堂,课程设置较为广泛,大体上“分立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大纲。交涉之学,分子目四:曰律例,曰赋税,曰舆图,曰翻书。农政之学,分子目四:曰种植,曰水利,曰畜牧,曰农器。工艺之学,分子目四:曰化学,曰汽机,曰矿务,曰工程。商务之学,分子目四:曰各国好尚,曰中国土货,曰钱币轻重,曰各国货物衰胜”。[5]而水利课程就设置在农政门。

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棻首次建议光绪帝设置“京师大学堂”。“学问宜分科”是清末名臣孙家鼐在《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所着力强调的。为此,他详细规划了“十科分学”的具体方案,即“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五曰文学科,各国语言文字附焉;六曰武学科,水师附焉;七曰农学科,种植水利附焉;八曰工学科,制造格致各学附焉;九曰商学科,轮舟铁路电报附焉;十曰医学科,地产植物各化学附焉”。[6]其中明确提出在农学中开设水利学科。1898年,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同意兴办京师大学堂,并批准了由梁启超代拟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的这种分科教学与现代的学科教学非常类似。(www.xing528.com)

为了满足晚清治水的现实需要,1900年,京师大学堂在工学科的土木学门开设了河海工学等课程。1905年,清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了农学科大学,下设农学、农艺、森林等门类,并设置有农业土木工程、森林理水与沙防工程等专业,开设了灌溉排水工程、水利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堤防水利工程、沙漠化防治等课程,为我国水利高等人才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901年,袁世凯在《奏办山东大学堂折》中对学堂课程进行了明确划分,大学堂课程分政学、艺学两门,艺学一门分为算学、天文学、地质学测量学、格物学、化学、生物学、译学八科,其中格物学内分水学、力学、气学、热学、声学、光学、磁学、电学八目[7]。可见水学当时已明确成为大学堂的一门正规课程。

1911年,邮传部在上海正式建立高等实业学堂,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其办学章程中明确规定设4门实业之科:铁路科、电机科、航海科、邮政科。其中铁路科每周需要修习4学时“水力学”;航海科则每周学习“水面测量学”和“水力学”各3学时。其后,铁路科更名为土木科,设有“水力学”和“河海工学”。

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各种学堂深受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越来越多的工程类课程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打破了过去以儒家经典为主的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特别是一些学堂开设各种水利学课程,为以后水利高等教育的产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