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甘肃省企业发展研究

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甘肃省企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开展思想大解放、大改革、大开放运动,也应该是有时限的。

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甘肃省企业发展研究

九、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 同样要求全面深入地开展思想大解放、 大改革、大开放活动

讲全面深入地开展思想大解放、大改革、大开放运动,要澄清一个事实:由于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次大型甚至特大型的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运动,例如,反右派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等等,这一系列错误运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深重而又无法弥补的大灾难。但是,能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全人类的利益,能大力促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健康科学发展的运动,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运动,我们应该永远倡导。当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任何运动应该是有时限的。但是,开展思想大解放、大改革、大开放运动,也应该是有时限的。因而说,一定要把这种运动转变成恒长的工作。所以说,笔者在本书中倡导的开展思想大解放、大改革、大开放运动,永远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因而应该是恒常坚持的。

我国要从千百年来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要实施好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战略,就必须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大解放、大改革、大开放,要真正树立起恒常的思想大解放、大改革、大开放运动的三大格局。用恒常的思想大解放、大改革、大开放引领着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沉默中的一声惊雷,催生出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的春潮

改革开放的的确确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改革开放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改革开放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正如李景田指出的那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是按照“两个凡是”的思路,沿着“左”的老路走下去;是放弃社会主义理想,走向右的邪路;还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结论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就一定要闯新路,进行改革。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杨春贵在《解放思想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30周年》一文中饱含深情地说:30年前那场群众性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停滞、徘徊、迷茫的中国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广大干部、群众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思考: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怎样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思想大解放,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推进了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30年沧桑巨变,使我们得出一个重要历史结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社会主义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一个老人的心声,唤醒了一个古老民族不再继续悲哀与沉睡而发愤振兴的命运

1978年12月13日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日子。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这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伟大历史意义。他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这篇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标志,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解放思想的宣言书。

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教育。”“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注意稳定协调地发展,但发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国搞社会主义,是谁也动摇不了的。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抓住时机,发展自己。”“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变。军队国家政权都要维护这条道路、这个制度、这些政策。”“判断改革开放姓‘社’姓‘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

(三)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真正焕发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的生机和活力

耗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处在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改革开放,催生了一个古老国家的青春,真正焕发了国家和民族的生机和活力!在30年改革开放历史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3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波澜壮阔、与时俱进的伟大历程。对此李景田作了深刻而全面的总结: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这4年,改革开放开始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开始起步。从改革来说,首先是在农村创造并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使广大农民迸发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开放来说,这一阶段首先是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从而打破了过去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始,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十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全世界宣告了新时期中国的根本走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以这一系列理论创新为契机,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的阶段,由农村转向城市,从局部转向全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开始初步形成,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渐展开。从对外开放来看,这一阶段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开放局面继续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这十年,改革开放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回答了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将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过程中,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到了21世纪。

这个阶段改革开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整体推进、配套完善。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体制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重要进展,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加快了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规模也继续扩大,并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完成了加入WTO的过程,由此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现在这6年,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新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6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的改革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最显著的成就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3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不仅明显高于1952—1978年年均增长5.9%的速度,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6%的速度。经济总量已经由原来的世界第十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大幅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高居世界首位,并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的30年,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了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了6.3倍,2亿3千多万人摆脱了绝对贫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还经受住了“非典”和汶川特大震灾的严峻考验,并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残奥会。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经历了波澜壮阔、与时俱进的伟大历程。

余伟刚在《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一文指出:

邓小平抓住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根本,领导、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随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思想解放也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使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研究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破除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的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我们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邓小平说:过去“左”的教训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我们确认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摆脱了种种空想。

我们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说,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我们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邓小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邓小平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领导我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锐意创新,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包括: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针对“四人帮”所谓“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邓小平说:“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www.xing528.com)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地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结论,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发生了重大变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有密切联系。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便谈不上正确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但二者又有区别。“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一般理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同国情相联系的较为具体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领导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就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同过去相比,实现了三个伟大历史转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邓小平反复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提供物质基础,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

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实行改革。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和我国原有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所决定的。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说:“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对外开放。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新的活力。

(四)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孕育着新的理论的诞生

杨春贵在《解放思想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30周年》一文中进一步饱含深情地说:

解放思想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我们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首要基本问题解放思想的30年。解放思想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解放思想使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除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破除长期以来超阶段的“左”的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破除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坚持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系列的“破除”和“坚持”,集中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真正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解放思想把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我们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许多曲解、误解和教条化理解,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认识,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精神文明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解放思想使我们开创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我们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又拒绝“全盘西化”的右的主张,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其中基本路线是总纲,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必须全面系统地加以贯彻落实。历史的比较、国际的观察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道路。

解放思想使我们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理论——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领导党和人民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经济与科技的最高峰,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超前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永远是达不到光辉的顶点的。

(五)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推动着改革与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

杨春贵在《解放思想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记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30周年》一文中进一步论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标志我国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在这四个“坚定不移”中,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解放思想的“坚定不移”,就没有其他的“坚定不移”。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实践在发展,事物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必须向前发展,解放思想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了;什么地方思想僵化了,什么地方就要落后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期,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由传统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期,机会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认识,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许多新矛盾需要我们去处理,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勇于创新,以新的思想解放促进新的发展,夺取新的胜利。

解放思想贵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先进的活力源泉。要全面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工作创新。首先是理论创新,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我们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的理论成果,又是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理论的新起点,我们要紧紧围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并且以理论创新为指导大力推进各方面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发达。

解放思想重在实效。思想的解放要落实到事业发展上来,现阶段最主要的是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来,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号召我们:“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此,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要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坐而论道、流于空谈;要注重开阔视野,从国内外的比较中吸收营养、拓宽思路,不能闭目塞听、坐井观天;要注重总结经验,从成功和失败的分析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能把已有的认识和做法绝对化、神圣化。从领导的角度说,要努力创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鼓励探索,允许失误,保护创新。关键是发扬民主,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没有政治上的民主化就没有思想上的科学化。

解放思想的关键是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不把别人的本本和经验当作教条,也不把自己以往的经验和做法当作桎梏,一切由实践作结论,一切“拿事实来说话”。要把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统一起来,把实践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认识和发展真理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衡量是非得失的标准。胡锦涛同志说:“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30年解放思想的经验告诉我们: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强大动力和源头活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正生命力之所在。

(六)新的思想解放运动:恒长不变的伟大真理——从根本上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不断解放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的又一场伟大革命!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光大党的优良传统,如何变革思维方式,如何从全新的视角,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如何顺应历史发展的新潮流,如何实现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如何破解发展面临的新难题,如何完成新的历史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崇高使命,如何更好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站在全球战略的制高点,这首先都是要用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来实现!

笔者认为,最大的实事求是,是最大的思想解放,是最大的思想升华!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自觉倡导和积极推动思想解放,进而形成声势浩大、波澜壮阔、前无古人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的革命性的事件,是新的革命性的新理论的诞生过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而深入地解放思想,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胡锦涛同志的这一段精辟论述,深刻阐明了一切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发展,必须与时俱进。

施芝鸿等专家学者认为:解放思想的本质,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的各项战略部署来进行。

要继续解放好思想,就要很好地开明纳谏,全心全意地、一丝不苟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心全意地、一丝不苟地改革开放!

施芝鸿在《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一文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继续解放思想同坚持改革开放都是服务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为实现这个目标扫除思想障碍;坚持改革开放,则是要为实现这个目标扫除体制障碍。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是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实就是继续解放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必须仅仅围绕改革开放,推进各方面的体制创新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把继续解放思想的运动不断引向深入。

综上所述,实践反复证明,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是恒长不变的伟大真理,也就是从根本上解放思想,也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