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库全书》扩充经部:中国文化经典

《四库全书》扩充经部:中国文化经典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时有倡议读经之举,但反对之声始终占据优势。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3.十经十部儒家经典。

《四库全书》扩充经部:中国文化经典

一、经部之扩充

(一)六经五经

1.六经

“六经”之名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礼记》第二十六篇《经解》云: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这段话非常重要,但有点不好懂,有学者将它翻译为: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只要看看那里的风俗,就可以知道该国的教化如何了。那里的人们如果是温和柔顺、朴实忠厚,那就是《诗》教的结果;如果是通晓远古之事,那就是《书》教的结果;如果是心胸广阔坦荡,那就是《乐》教的结果;如果是清洁沉静、洞察细微,那就是《易》教的结果;如果是端庄恭敬,那就是《礼》教的结果;如果是善于辞令和铺叙,那就是《春秋》教的结果。学者如果学《诗》过了头,就会愚蠢;如果学《书》过了头,就会狂妄;如果学《乐》过了头,就会过分;如果学《易》过了头,就会迷信;如果学《礼》过了头,就会烦琐;如果学《春秋》过了头,就会犯上作乱。作为一个国民,如果温和柔顺、朴实忠厚而不愚蠢,那就是真正把《诗》学好了;如果是心胸广阔坦荡而不狂妄,那就是真正把《书》学好了;如果心胸广阔坦荡而不过分,那就是真正把《乐》学好了;如果清洁沉静、洞察细微而不迷信,那就是真正把《易》学好了;如果端庄恭敬而不烦琐,那就是真正把《礼》学好了;如果善于辞令和铺叙而不犯上作乱,那就是真正把《春秋》学好了。”[56]

可见,要想学好六经,真是谈何容易!六经关乎教化。在古代,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六经,则会变得愚蠢、狂妄、过分、迷信、烦琐。自科举废除以后,六经已被弃若敝屣。虽时有倡议读经之举,但反对之声始终占据优势。

2.五经

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其称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二)七经、九经、十经、十二经、十三经

1.七经

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汉书·张纯传》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九经(www.xing528.com)

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穀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3.十经

十部儒家经典。《宋书·百官志上》:“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二人,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穀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经。助教分掌。”

指五经五纬,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及《诗纬》、《书纬》、《礼纬》、《易纬》、《春秋纬》五纬。

4.十二经

其一,指六经、六纬。其二,指《易》上下经加《十翼》。其三,指《春秋》十二公经。《庄子·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翻十二经以说。”陆德明《经典释文》:“说者云:《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经,又加六纬合为十二经也。一说云:《易》上下经并《十翼》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按:陆引前二说,恐非。因先秦无纬书。)其四,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无《孟子》。

5.十三经

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形成过程为: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穀梁》为九经;至开成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三)十四经、二十一经

1.十四经

宋时曾在十三经外加《大戴礼记》,合称“十四经”。宋史绳祖《学斋占毕·成王冠颂》:“《大戴记》一书,虽列之十四经。然其书大氐杂取《家语》之书,分析而为篇目。又《劝学》一篇,全是荀子之辞;《保傅》一篇,全是贾谊疏。以子史杂之于经,固可议矣……”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三十八云:“学斋史氏其论说亦不取大戴,然由其说推之,则《大戴记》在宋日曾列之于经,故有‘十四经’之目,此亦学者所当知也。”《大戴礼记》卷首提要云:“史绳祖有言《大戴记》列之十四经,其说今不可考,然先王旧制时有征焉,固亦礼经之羽翼也。”《朱子五经语类》卷首提要亦云:“三礼之末缀以《大戴礼记》,似乎不伦。考是书历代史志皆著录于礼类。史绳祖《学斋占毕》称,宋时尝并《大戴记》于十三经末,称十四经。虽绳祖不详事在何朝,然谅非诬说。且其文与三礼多相出入,可以为参考之资,附录于末,固不得以泛滥为疑矣。”史绳祖之说为孤证,目前尚未发现其他佐证,但朱彝尊信之,《四库全书总目》再三引之。

2.二十一经

乾嘉时期的朴学大师段玉裁在《十经斋记》一文中说:

昔人并《左氏》于经,合集为《十三经》,其意善矣。愚谓当广为“二十一经”:《礼》益以《大戴礼》;《春秋》益以《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周礼》“六艺”之书数,《尔雅》未足当之也,取《说文解字》、《九章算经》、《周髀算经》以益之。庶学者诵习佩服既久,于训诂名物制度之昭显,民情物理之隐微无不了然,无道学之名而有其实。余持此论久矣,未敢以闻于人。[57]

清代刘恭冕《广经室记》亦于“十三经”外,加上《国语》、《大戴礼记》、《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说文解字》、《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合称“二十一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