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部文献辑录36张图片,含均州武当山-《四库全书》

经部文献辑录36张图片,含均州武当山-《四库全书》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成祖即位时,自谓得神之祐,因尊为太岳,敕建宫观,常遣内臣司其香火。其书兼论子平五星,所撮取者不一家,而亦有合有不合。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有两个版本。一为任自垣撰15卷本。永乐十一年,选授太和山玉虚宫提点。宣德六年寿终于武当。明置司礼监及御马监,各设提督太监一人。黄虞稷,字俞邰,号楮园,福建晋江安海人,著名藏书家。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

经部文献辑录36张图片,含均州武当山-《四库全书》

1.(2—600)《附·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六》

2.(3—405)《附·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一》

【今文】田玉《太岳太和山志》∥《星平会海》《千顷堂书目

(2—600)《太岳太和山志》十七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田玉撰。玉,不知何许人,万历中宦官也。太和山即湖广均州之武当山,相传为北极元武修真地。明成祖即位时,自谓得神之祐,因尊为太岳,敕建宫观,常遣内臣司其香火。嘉靖间,提督太监王佐始创为志,太监吕评续增之。万历癸未,玉复增广为此本。前载修建庙宇始末事实,并仙迹、徵应、物产;后载唐、宋、元、明序记诗赋等作。

(3—405)《星平会海》十卷,通行本。不著撰人名氏。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有其名,盖明人所编。前有自题,称“武当山玉虚宫三逢甲子日金山人”。如果甲子三逢,则年已一百八十矣。术家故为虚诞以惑人听,不足凭也。其书兼论子平五星,所撮取者不一家,而亦有合有不合。如加盘乔庙诸法,持论非不详密,而推衍家宗之,往往十失其九。且印行既久,模糊舛误,几不可句读,在坊本中又出《星平大成》之下矣。

【注释】

①《钦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清纪昀、戴震、姚鼐等编纂。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人,官至兵部、礼部尚书,《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②《太岳太和山志》:武当山志书。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有两个版本。一为田玉撰17卷本,流行很广,过去却没有田玉的记载。今查《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玉,里贯未详,万历中宦官。”又查《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得知,当时的田玉,既提督太和山场,又兼任湖广行都司等要职,还请求朝廷给予符验、关防、令旗、令牌,权力很大,为此受言官弹劾。一为任自垣撰15卷本。任自垣(?—1431年),字一愚,号蟾宇,明南京镇江府丹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武当山道士。永乐十一年(1413年),选授太和山玉虚宫提点。宣德三年(1428年)升太常寺丞,提督太和山,并命为上清派第五十三代宗师。宣德六年(1431年)寿终于武当。

③提督太监:宦官职名。明置司礼监及御马监,各设提督太监一人。司礼监提督太监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御马监提督太监督四卫营勇士

④《星平会海》:10卷,未署撰写人姓名,自题称“武当山玉虚宫三逢甲子日金山人”,明代成书。全书所采甚广,内容甚博。

⑤《千顷堂书目》:32卷,明末清初黄虞稷撰,广泛搜集明前著作,每条书目附作者爵位、字号、科第等信息,研究明史和古籍版本的重要工具书。黄虞稷(1629—1691年),字俞邰,号楮园,福建晋江安海人,著名藏书家。

3.(3—672)《附·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四》

4.(29—526)《经部·易类·易经蒙引·卷八下》

【今文】王清一 《化书新声》∥武当故事 山下雷声山上不闻

(3—672)《化书新声》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明王清一撰。前有序自称“先天风雷侍者”,且言“万历壬辰,自京师奏太后,请武当山道藏经回。止三公,大众推充都管”,盖道士也。是编取谭峭《化书》,按节分章,各为注释。中如释《大同章》“思火生暖,思水生凉”诸语,亦时有理解。然大致摭采道家之言,氾滥恣肆,无所归宿。

(29—526)又尝闻:有人清晨自武当山而下,天色甚霁,初不闻雷声。及至山下,只见道路行潦,问是何时雨,则云“正是今早雷雨大作”,而山上初不闻知。以此推之,虽雷声亦雍而不上闻也。况于鸟音乎?是皆风之为耳。或说鸟喙向下,故声皆下而不上。

【注释】

①《易经蒙引》:12卷,明蔡清撰,解说朱熹的《周易本义》。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别号虚斋,福建晋江人,31岁中进士,累官至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著名理学家。

②《化书新声》:无卷数,明王清一撰,来源于《化书》,道家著作,又兼融儒家学说。王清一,明万历间人,生平不详。《化书》:6卷,南唐谭峭(873—968或976年)撰,按道、术、德、仁、食、俭六化辑录,又名《谭子化书》,入《正统道藏》。

③止:到了。  

④三公岩:武当三十六岩之一,在三公峰下。

⑤都管:一般指总管,管家,此为道观中的“三都”(都管、都讲、都厨)之一,“常住之统理,道众之表率”。

⑥氾滥恣肆:想象天马行空,行文无所顾忌。氾滥:音fànlàn,氾,同“泛”。恣肆,音zìsì。

⑦又尝闻:又曾经听说。

⑧天色甚霁:天色显现出雨后初晴的样子。

⑨道路行潦:道路中间有很多流水的小沟。

⑩雷声亦雍:雷声遮蔽。雍:同“壅”,遮蔽,壅塞。

5.(44—797)《经部·易类·易图明辨·卷十》

6.(56—45)《经部·书类·禹贡指南·卷四》

【今文】陈抟 《宋史·隐逸传》∥毛晃 沧浪之水 千龄州

(44—797)《宋史·隐逸传》: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56—45)汉水 沧浪之水 《水经注》曰:“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讹音与字变也。《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又云:“余按《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地连纪、郢,咸楚都也。”武当今均州。

【注释】

①《易图明辨》:10卷,清胡渭撰,专为辨斥宋儒易学的《河图》《洛书》而作。胡渭(1633—1714年),字朏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②《禹贡指南》:4卷,宋毛晃撰,引证众书,辨明《禹贡》所述山水原委。毛晃,字明权,浙江江山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生卒年不详。

③陈抟:871—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著名的道家学者、易学家和内丹家,誉为道祖儒师。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

④有青衣媪乳之:原文本为“有青衣媪召至怀中乳之”。媪,妇人。

⑤沧浪之水:沧浪水。《孟子·离娄》记载,孔子楚国听到一首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水说法很多,主要有三种:一谓汉之别流,《郑玄书注》:“沧浪之水,今谓之夏水。”二谓地名,在湖北均县北,《水经注》:“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三谓汉水,《张衡南都赋》:“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从西周至宋初,沧浪多指汉水均州段沧浪水。

⑥庾仲雍:名穆之,字仲雍,为东晋或晋宋之际人,熟悉江汉水道地理,长期在湖北、湖南生活

⑦今:指南宋,时武当属京西南路均州管辖。

7.(57—86)《经部·书类·禹贡说断·卷三》

8.(57—499)《经部·书类·尚书说·卷二》

【今文】傅寅 沧浪水考∥黄度 沧浪水 沔口

(57—86)郦氏曰:“武当今隶均州。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余按《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有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鄀,地连纪、郢,咸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考按州传,宜以《尚书》为正耳。

(57—499)汉水东经均州武当县为沧浪之水,今曰沧浪州。刘澄之曰:“沔口,古沧浪水。”《渔父》歌濯缨在今汉阳军,去大别太近,经沧浪犹隔三澨

【注释】

①《禹贡说断》:4卷,宋傅寅撰,注释《尚书·禹贡》,引众说断以己意,故名“说断”。傅寅(1148—1215年),字同叔,浙江义乌人,终生不仕,讲学为生。

②《尚书说》:7卷,宋黄度撰。黄度(1138—1213年),字文叔,号遂初,绍兴新昌(今浙江省新昌县)人,官至礼部尚书。

③郦氏:郦道元(约470—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40卷。

④是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关于此句,许多编注者译为“是俗语讹,音与字变矣”,不妥。如此断句,隔断了“讹音”这个词。讹音:讹变的字音。俗语:方言土语。

⑤“不言过而言为者……宜以《尚书》为正耳”:这里不用“过”字而用“为”字,说明不是其他的水注入,而是汉沔水从这里以下有“沧浪水”的通称。水流绕过鄢、鄀,两地与纪、郢相连,都是楚国的都城。渔人唱的歌,与河流和地点都没有违背。查考经传,应当以《尚书》为准。“考按州传”:《水经注》原文为“考按经传”。

⑥沔口:汉沔本一水,汉入江处谓之沔口,即今湖北汉口

⑦今:指北宋。

⑧汉阳军:后周显德五年(958年)置,治汉阳城(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宋初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废,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

⑨三澨:水名,在今湖北省天门市南,流经汉川入汉水。澨:音shì。

9.(62—161)《经部·书类·尚书通考·卷七》

10.(62—308)《经部·书类·书蔡氏传旁通·卷二》

【今文】黄镇成 沧浪水 沧浪州∥陈师凯 沧浪水 沧浪州

(62—161)汉水 始出为漾,东流为沔,又为汉,又为沧浪之水,实一水而异名也。《水经》曰:“漾水出陇西郡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常璩曰:“汉水有两源。”此东源也,即所谓“嶓冢导漾”者。其西源出陇西嶓冢山,会泉源曰沔,迳葭萌入汉。东源在今西县之西,西源在今三泉县之东也,郦道元谓“东西两川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者”是也。水源发于嶓冢为漾,至武都为汉。又东至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

(62—308)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县属均州,今为襄阳府路支郡。《寰宇记》谓“水在均州郧乡县”,即渔父棹歌处。

【注释】

①《尚书通考》:10卷,元黄镇成撰,专以考证、诠释《尚书》中记载的名物、典故、制度诸事。黄镇成(1288—1362年),字元镇,号紫云山人,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县)人,初屡荐不就,后授江南儒学提举,未上任而卒,元代山水田园诗人。

②《书蔡氏传旁通》:10卷,元陈师凯撰,包罗万象,辨论义理。陈师凯,字道勇,都昌(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人,专究理学,生卒年不详。

③《水经》:3卷,汉代学者桑钦著,述古代水系,仅一万多字。《水经》与《水经注》不同。北魏郦道元注释桑钦的《水经》,曰《水经注》,40卷,30多万字。

④氐道县:古县名,即湔(音jiān)氐道,本湔氐地,秦置,治所在今四川省松潘县北。

⑤常璩:约291—361年,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省崇州市)人,东晋史学家。著有《华阳国志》。

⑥泉:《四库全书》原文为“白水”,属笔误。

⑦始:《四库全书》原文为“治”,属笔误。

⑧武当县:元朝时期,武当县属大元河南江北行省襄阳路均州。

⑨《寰宇记》:即《太平寰宇记》,200卷,宋太宗时期乐史(930—1007年)撰,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⑩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11.(62—321)《经部·书类·书蔡氏传旁通·卷三》

12.(62—663)《经部·书类·尚书纂传·卷四》

【今文】陈师凯 夏台 均台 均州 钧州∥王天与 沧浪水 武当 均州

(62—321)《史记言:“桀囚汤于夏台。”

《索隐》云:“狱名,夏曰均台。”皇甫谧云:“地在阳翟是也。阳翟,元属许州,今属均州。”

(62—663)又东流经均州丰利县。又东流经均州郧乡县。凡六百八十里至均州。均州武当县本汉旧县,属南阳郡。汉水去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沧浪洲”。汉水至此又名“沧浪水”,与“东流为汉”同义,非谓有他水自外而入。郦道元谓“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有他水入”是也。

【注释】

①《尚书纂传》:46卷,元王天与撰,集多家说解,便于其他学者研究。王天与(1475—1519年),字性之,号东郭,广东兴宁人,官至浙江道御史。

②《史记》:52万字,西汉司马迁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前145—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人,尊为太史公、历史之父。

③桀囚汤于夏台:夏王桀把商王汤囚禁在夏台。夏台:夏朝时的监狱。

④《索隐》:即《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史记集解》《史记索隐》是注释《史记》的三本专著,合称“三家注”。

⑤均台:误,应为“钧台”,夏朝监狱的别名,在河南古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汉蔡邕《独断》:“四代狱之别名:唐虞曰士官,《史记》曰皋陶为理,《尚书》曰皋陶作士,夏曰均台,周曰囹圄,汉曰狱。”

⑥皇甫谧:215—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三国时期著名学者,在医学史、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著有《针灸甲乙经》《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等名作。

⑦均州:误,应为“钧州”,在河南省中部,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阳翟有钧台,所以改称钧州。明朝避神宗(名朱翊钧)讳更名为禹州,“因夏禹旧都故也”。

⑧“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有他水入”:不用“过”字而用“为”字,说明不是其他的水注入。

13.(65—595)《经部·书类·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五》

14.(67—94)《经部·书类·禹贡长笺·卷六》

【今文】王顼龄 沧浪水因随地而得名∥朱鹤龄 郧阳府 为荆豫梁三州域

(65—595)水源发于嶓冢为漾,至武都为汉,又东流为沧浪之水。郦道元云“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是也。《地理今释》:沧浪水,在今湖广襄阳府均州北四十里。盖水之经历,随地得名,谓之“为”者,明非他水也

(67—94)郧阳府 春秋麇国。汉属汉中。三国魏置魏兴郡。唐置南丰州,寻改属均州。其地襟山带江,荆襄秦蜀之会。为荆、豫、梁三州域。郧县、房县属荆州。《汇疏》云:考《地志》,郧阳府应属梁州。

【注释】

①《钦定书经传说汇纂》:21卷,清王顼龄等奉敕撰,宣扬为君为臣之道的资料汇编。《书经》即《尚书》,商周时期的档案汇编。王顼龄(1642—1725年),字颛士,一字容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清江南华亭县(今上海市金山区)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清朝著名诗人、文学家。

②《禹贡长笺》:12卷,明朝朱鹤龄撰,历代《禹贡》文献集成。长笺:采集众说,加以论辨裁断的训诂著作。朱鹤龄(1606—1683年),字长孺,号愚庵,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尝笺注杜甫李商隐诗,盛行于世。

③明非他水也:说明不是其他的水注入。

④《汇疏》:《禹贡汇疏》,15卷,明茅瑞征撰。清胡渭(1633—1714年)评:“捃拾(收集)最博,但总杂无纪,断制尚少。”茅瑞征,生卒年不详。

⑤《地志》:即《括地志》,550卷,序略5卷,唐初魏王李泰主编,记述唐贞观年间疆域政区的地理书。李泰(620—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才华横溢,聪敏绝伦,集书万卷。后争太子失宠,改封顺阳王,徙居均州郧乡县。

15.(67—172)《经部·书类·禹贡长笺·卷十一》

16.(67—456)《经部·书类·禹贡锥指·卷七》

【今文】朱鹤龄 沧浪水 非沔阳州∥胡渭 均水 均口 《禹贡》逾洛之道

(67—172)《水经注》: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郑樵曰:“汉水东过南漳荆山,为沧浪之水。”《一统志》:“沧浪水,在均州北四十里。”《湖广通志》:“汉水至武当县为沧浪水,过潜江县为沔水。”或以《禹贡》沧浪在沔阳州者,非是。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

(67—456)按《沔水注》云:“沔水自武当县城东,城即今襄阳府均州治。又东南迳涉都县东北。本筑阳县之涉都乡。均水于此入沔,谓之均口。”在今谷城县界。均、钧同,或从水作“汮”。《韵会》“均”字下云:“隋置均州,取汮水名之。”是“汮”即“均”也。史承《水经》之误,曰“汋口”。晋桓温伐秦,水军自襄阳入汋口,至南乡是也。或又曰:“汋,均口。”齐陈显达攻魏马圈军入汋,均口是也。楚通少习,汉入武关,皆在丹水之旁。而南朝北伐,其舟师必由均口而进,可见为南北水陆之孔道。商州西北诸山,皆秦岭也。冢岭亦秦岭之别名。丹水出其东南,洛水出其东北,中隔一岭,陆行当不甚远。《禹贡》逾洛之道,计无便于此者

【注释】

①《禹贡锥指》:20卷,清胡渭撰,在前人对《禹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句进行勘校、汇总,为清代研究古地理之首。锥指,以锥指地,比喻学识浅陋,所知有限。胡渭(1633—1714年),初名渭生,字朏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清初著名学者。

②“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不用“过”字而用“为”字,说明不是其他的水注入。

③《沔水注》:指《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注》。

④《韵会》:30卷,亦称《古今韵会举要》,元熊忠撰。征引典故,注重训诂。

⑤史承:史书。

⑥《水经》:汉代学者桑钦著。《水经》与《水经注》不同。北魏郦道元注释《水经》的著作,名《水经注》。

⑦少习:山名,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其下即武关。

⑧计无便于此者:算起来没有比这更便利的道路了。计:动词,核算。

17.(67—460)《经部·书类·禹贡锥指·卷八》

18.(67—716)《经部·书类·禹贡锥指·卷十四上》

【今文】胡渭 均州 豫州∥胡渭 沧浪之水 苍浪

(67—460)按以上《通典所列,济阴之乘氏当往属兖,襄阳之南漳、汉东之光化当往属荆。又有当来属者,兖域灵昌之匡城、梁域上洛之上津东境废长利县地是也。以今舆地言之,河南则河南开封、归德、南阳、汝宁五府及汝州,直隶则大名府之东明、长垣,山东兖州府之定陶、曹县、城武、单县,江南则凤阳府之颍州、颍上、太和、亳州、蒙城,湖广则襄阳府之襄阳、光化、宜城枣阳、谷城、均州,郧阳府之郧县、保康郧西之东境,德安府随州之北境,皆古豫州域也。

(67—716)又东为沧浪之水。《释文》:浪音郎。渭按“沧”。《史记》作“苍”。林氏曰:“张平《南都赋》云: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李善注引《左氏传》:“屈完所谓‘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则是沧浪即汉水也。盖汉水至于楚地,则其名为沧浪之水也。”易氏曰:“汉水自兴元南郑县,又七十二里至城固县北,又三百里至洋州兴道县南,又五百里至金州西城县北,又六百八十里至均州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沧浪洲,又名沧浪水。”渭按:“武当汉属南阳郡,今为均州,属湖广襄阳府。”

【注释】

①《通典》:200卷,唐杜佑撰,“十通”之一,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杜佑(735—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

②乘氏: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南朝宋废。

③往属:过去曾经隶属。

④《释文》:《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又称《礼部韵略》,宋丁度等撰,共收录53525字。丁度(990—1053年),字公雅,河南开封人,北宋大臣、训诂学家。(www.xing528.com)

⑤渭:胡渭(1633—1714年)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禹贡锥指》作者。

⑥张平子:张衡(78—139年),字平子,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⑦“李善注引……以为池”:唐代知名学者李善引用左丘明《左传》中的一句话,这就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完所说的“以方城山为护城之屏障,以汉水作为护城之池”的策略吧。

19.(67—718)《经部·书类·禹贡锥指·卷十四上》

20.(67—719)《经部·书类·禹贡锥指·卷十四上》

【今文】胡渭 汉水郧阳段 沧浪洲∥胡渭 均州至汉阳皆名“沧浪之水”

(67—718)又东左得甲水口,出秦岭山,东南流迳魏兴之洵阳县,又东右入汉水。按《汉志》:“上洛县,甲水出秦岭山,东南至钖入沔。”当在今白河县界,白河汉钖县地也。又东迳钖县故城北,为白石滩,故《春秋》之钖穴也。钖,音阳。又东迳长利谷南,《汉志》:“汉中长利县有郧关。”其故城在今郧西县西南。又东迳堵阳县堵水入焉。水自建平郡界,东北流,迳堵阳县西,而北注于汉。在今郧县南。又东迳郧乡县故城南,郧乡,唐属均州。元改曰郧县。《元和志》:“郧乡县,汉水西自丰利县界流入,南去县三里。东有涝滩,冬即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迅,行旅苦之。歌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丰利今白河也。又东迳琵琶谷口、益二州分境于此,故谓之琵琶界。又东北流,屈而东南迳武当县。今为均州。在襄阳府西北三百九十里,西去兴安州七百里。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

(67—719)又东迳白河县北,白河在州东南二百七十里。又东迳郧西县南,郧西在湖广郧阳府西一百四十里,水去县五十里。又南迳郧县南,明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治郧县。旧志云:“汉江自城西绕城南宝盖、天马诸山,皆错列汉滨。”又东迳均州北,均州在襄阳府西北三百九十里,水去州四十里。《经》所谓“又东为沧浪之水”者也。自均州以至汉阳,皆名“沧浪之水”,故曰“是近楚都”。

【注释】

①水:此水指甲水,又名夹河,源于陕西省柞水县金井河,流经柞水县、山阳县,于郧西县夹河镇与汉江交汇。

②屈:转向。

③《经》:此指《水经》,汉代学者桑钦著。《水经》与《水经注》不同。北魏郦道元注释《水经》的著作,名《水经注》。

21.(68—222)《经部·书类·尚书地理今释

22.(68—362)《经部·书类·禹贡会笺·卷十一》

【今文】蒋廷锡 古豫州范围 均州∥徐文靖 沧浪水 但云县

(68—222)豫州 今河南之河南、开封、归德、南阳、汝宁五府;汝州直隶之大名府东明、长垣二县;山东之兖州府定陶、城武、曹、单四县;江南之凤阳府颍、亳二州,颍上、太和、蒙城三县;湖广之襄阳府襄阳、光化、宜城、枣阳、谷城五县,均州;郧阳府郧、保康二县及郧西县东境;德安府随州北境也。

(68—362)又东为沧浪之水。《史》作“苍浪”。蔡传曰:“郦道元云: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⑧按庾仲雍《汉水记》云:“武当县西四十里有沧浪洲。”《荆州图经》:“武当县西北有沧浪洲,长四里,广十三里。”《水经注》亦曰“西北”,今但云“县北”,似遗“西”字

【注释】

①《尚书地理今释》:1卷,清蒋廷锡撰,用博征文献、援经讧经、详度地势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尚书》地理所涉及的同名异地、记载抵牾等问题进行合理深入的考辨推断,对旧传讹误进行系统而彻底的梳理厘正。蒋廷锡(1669—1732年),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江苏常熟人,官至太子太傅,清朝前期政治人物、画家。

②《禹贡会笺》:12卷,清徐文靖撰,辩胡渭《禹贡锥指》,皆具有考证。徐文靖生于康熙六年(1667年),卒年不详。

③豫州:中国古地名,《禹贡》九州之一,而作为实际行政区划,始于汉武帝时期。此段是以清朝康熙时期的行政区划为参照,来分析古豫州的范围及边界。

④曹、单:山东曹县、单县。

⑤四县:此四县当时隶属曹州府,并非兖州府。作者笔误。

⑥均州:清朝时期,均州属湖北布政司安襄郧荆道襄阳府管辖。

⑦《史》:《史记》,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前145—前90年)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⑧笺:作者自指,《禹贡会笺》。

⑨荆州:不是地名,而是书名《荆州记》,作者是南朝宋盛弘之。此书南北朝齐、梁、西魏间著述中颇见注称,唐、宋地理典籍中尤多征引。盛弘之,生卒年不详。

⑩“今但……‘西’字”:今只说“县北”,似乎漏掉了“西”字。有误译为“但云县”。

23.(94—163)《经部·周礼之属·周礼订义·卷五十六》

24.(140—149)《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卷二百六》

【今文】王与之 沧浪洲 沧浪水∥秦蕙田 汉沔以下通称“沧浪”

(94—163)又东流至均州武当县,有沧浪洲,即《禹贡》沧浪之水。又东流至襄阳府襄阳县。又东流至鄂州长寿县。又东南流至复州竟陵县,今为景陵县,有参澨水,即《禹贡》三澨也。又东南流至沔州汉阳县,今县为汉阳军,有大别山,即《禹贡》至于大别以入于江之地。《禹贡》所记,江、汉皆发源于梁州。《周礼》不载梁州山川,故至荆州而后言“其川江、汉”。江至今归州之秭归县以至鄂州之武昌县,凡一千四百余里;汉江自今均州之武当县以至汉阳军之汉阳县,凡一千四百余里;皆荆州之地。江汉分流于其间,至是合流。诗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是也。”

(140—149)又东为沧浪之水。

《锥指》林氏曰:“张平子《南都赋》云: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李善注引《左氏传》:“屈完所谓‘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则是沧浪即汉水也。盖汉水至于楚地,则其名为沧浪之水也。”易氏曰:“汉水自兴元南郑县,又七十二里至城固县北,又三百里至洋州兴道县南,又五百里至金州西城县北,又六百八十里至均州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沧浪洲,又名沧浪水。”渭案:“武当汉属南阳郡,今为均州,属湖广襄阳府。”《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余案《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

【注释】

①《周礼订义》:80卷,宋王与之撰,集解由汉至宋研究《周礼》的数十家说。王与之,字次点,号东岩,浙江乐清人,历宾州文学、泗州通判,生卒年不详。

②《五礼通考》:262卷,清秦蕙田撰,吉、凶、军、宾、嘉五礼史料汇编。秦蕙田(1702—1764年),字树峰,号味经,江苏无锡人,官至刑部尚书,著名学者。

③至:《周官总义》《钦定周官义疏》中为“自”。

④《锥指》:《禹贡锥指》,20卷,清胡渭(1633—1714年)编,综合前人对《禹贡》的研究进行汇总,勘校。锥指,以锥指地,比喻学识浅陋,所知有限。

25.(140—247)《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卷二百九》

26.(140—300)《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卷二百十一》

【今文】秦蕙田 句澨 石溪 仞 均州∥秦蕙田 山南道 均州 武当郡

(140—247)句澨 楚次于句澨,使庐戢黎侵庸,及庸方城。杜注:“楚西界地,当在襄阳府均州西。”

庸方城 杜注:“庸地。上庸县东有方城亭。”今郧阳府竹山县东四十五里有方城山,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余里,即春秋时庸方城也。

临品 楚子会师于临品,子越自石溪、子贝自仭以伐庸。杜注:“地名,当在襄阳府均州界。”

石溪 杜注:“入庸道,当在均州界。”

 杜注:“入庸道,当在均州界。”

(140—300)曰山南道 领州三十三。曰荆州,亦为江陵郡,肃宗时为江陵府。曰襄州,亦为襄阳郡。曰邓州,亦为南阳郡,治今南阳府、邓州。曰商州,亦为上洛郡,今属西安府。曰复州,亦为竟陵郡,今沔阳州也。曰郢州,亦为富水郡,即明承天府。曰随州,亦为汉东郡,今属德安府。曰唐州,亦为淮安郡,治今南阳府唐县。曰峡州,亦为彜陵郡,今荆州府彛陵州。曰归州,亦为巴东郡,今荆州府归州。曰均州,亦为武当郡,今属襄阳府。曰房州,亦为房陵郡,治今郧阳府房县。

【注释】

①句澨:古地名,今丹江口市西北。澨,音shì,古河名。

②楚次于句澨:《左传》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国的军队驻扎在句澨。

③杜:杜预(222—285年),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

④上庸:古代地名。汉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

⑤方城山:此句有译为“……四十五里有方城,山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如此断句是错误的。如果在“方城”后面加逗号,那么这个“方城”与后文的“山南有城”相冲突。查《中国历史地理·春秋篇》《顾颉刚全集》等文献,确为“方城山”。

⑥临品:春秋楚地,在今丹江口市南。

⑦仭:音rèn,古地名,冷僻字。

⑧山南道:唐初设十道,山南道为其中之一。后改为十五道,武当县属山南东道均州武当郡管辖。

27.(177—139)《经部·春秋类·左传折诸·卷五》

28.(177—727)《经部·春秋类·谷梁折诸·卷六》

【今文】张尚瑗 汉水古三源∥帝在均州、帝在房州 春秋之法

(177—139)汉水以为池 张平子《南都赋》:“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李善注引屈完之语,沧浪即汉水也。《禹贡》:“嶓冢导漾,又东为沧浪之水。”沧浪在均州武当县,汉水至此而别名沧浪。初名漾,又别名沔,《小雅》“沔彼流水”是也。

(177—727)中国不存公 《疏》:“《范例》云:在,有故。言在,非所在也。”襄二十九年,书公在楚。《传》曰:“闵公也。”胡《传》云:“岁首必书公之所在,盖以存君而罪臣子,讥诸侯之意具矣。”唐武氏废中宗而自立,迁帝于均、房之间,《纲目》每岁春正月之下,必书“帝在均州”“帝在房州”,本春秋之法。

【注释】

①《左传折诸》:30卷。清兴国知县张尚瑗撰。折诸:众多解释的评判、论述、注疏。张尚瑗,字宏蘧,苏州吴江人,撰《左传折诸》《公羊折诸》《谷梁折诸》共44卷。

②汉水以为池:原文为“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完的名言,意思是“以方城山为护城之屏障,以汉水作为护城之池”。

③初名漾:《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意思是,漾水发源于嶓冢山,向东而流就是汉水。汉水古为大河,四千多年以前,《禹贡》认为漾水是汉水的上源。明清以来,汉水源一直沿袭北(沮水)、中(漾水)、南(玉带河)三源的说法,没有定论。2014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重测全球江河源头后认定,新汉江源头为褒河源头,具体位置在陕西太白县嘴头镇塘口村境内,源头坐标为“东经107度22分30秒,北纬34度09分38秒”,海拔2150米。

④《小雅》:74篇,《诗经》的一部分,创作时段为西周初年至末年。

⑤沔彼流水:原为“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汉水及众多江河,齐水东流,倾注于海。 

⑥中国不存公:昭公不在国中。原句来源于《春秋谷梁传·昭公三十年》:“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中国不存公。存公,故也。”译文:“三十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鲁昭公在乾侯。如果昭公在国内,是不记昭公在什么地方的。记昭公在什么地方,是表示有变故。”中国:即国中,《谷梁传》:“中国,犹国中也。”

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339—401年)注,唐杨士勋疏。

⑧《传》:“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⑨《传》:北宋胡安国(1074—1138年)《春秋传》,解说《春秋》经义。

⑩《纲目》:《通鉴纲目》,59卷,南宋朱熹著。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以巩固封建统治。

29.(180—685)《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舆图》

30.(195—166)《经部·四书类·孟子注疏·卷七上考证》

【今文】顾栋高 楚(郧襄)与秦晋往来要害之地∥赵岐 沧浪非古沧浪

(180—685)又东南经均州北,均水合丹水、淅水,自北入焉。丹水出商州西。《水经注》:“丹水自仓野东历菟和;又东南历少习出武关;又东南淅水注之;又东南经三户城;又东南经丹水县南;又东历於中之北,所谓商於者也;又南合均水。”按:今郧襄以北,北通宛、洛,西走商、华,实春秋时楚与秦、晋往来要害之地。

(195—166)不仁者章:“沧浪之水清兮。”臣宗楷按倪氏曰:“汉水东为沧浪之水,见《禹贡》。”郦道元云:“武当县北四十里有沧浪洲。”汉水古为沧浪,即渔父所云“沧浪之水”。今沧浪水合流出北界山,盖后人名之,非古沧浪。

【注释】

①《春秋大事表》:50卷,清顾栋高著,对春秋及《春秋三传》进行分类整理和实证研究。顾栋高(1679—1759年),字复初,又自号左畲,江苏无锡人,国子监祭酒。

②《孟子注疏》:14卷,在孟子论著的章节之下又附以后人作的注(释经为注)与疏(兼释经与注者为疏)。注为东汉赵岐(?—201年)所作,疏是北宋孙奭(962—1033年)所作。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官至太常。

③秦:原文为“春”,误,应为“秦”。

④不仁者章:《孟子注疏·卷七上·离娄章句上》中,以“不仁者”为开头的那一章节。

⑤宗楷:别号铁社,善画兰,又工书法,与李怀之、蓝素仙、顾子灿号“夷山四名士”。(《武夷山志》)

⑥倪:应为“郦”,指郦道元。此处为书写者笔误。

⑦北界山:古镡成县北界山。镡成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属武陵郡,故城在今靖州西。《永初山川记》曰:“汉水古为沧浪,即渔父所云沧浪之水清。今沧浪之水合流出镡城北界山,此盖后人名之,非古沧浪也。”

31.(201—625)《经部·四书类·孟子纂疏·卷七》

32.(202—125)《经部·四书类·孟子集注考证·卷四》

【今文】赵顺孙 沧浪水名∥金履祥 沧浪水名

(201—625)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浪音郎。”

沧浪水名 蔡氏曰:“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愚谓“沧浪”地名,汉水至其地,因以名之。缨,冠系也。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言水之清浊,有以自取之也。圣人声入心通,无非至理,此类可见。

(202—125)沧浪水名 《楚辞集注》曰:“沧浪,即汉水下流。见《禹贡》。”按《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今均州汉水中有沧浪州(“州”古通“洲”。编者注),是其证也。沧浪之歌,乃是荆楚间风谣之旧,故屈原《渔父辞》亦有此歌,但“我”字作“吾”。《图经》谓“夫子自叶之汉而闻《孺子之歌》”,今鼎州又自有沧浪水,乃屈原答渔父处,其地不同,歌辞则一,而取义又各不同。夫子言水之清浊,则有濯缨濯足贵贱之异,此其自取也。屈原所引则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故各有所用而不相通。要其用处,亦不出夫子之意。

【注释】

①《孟子纂疏》:南宋赵顺孙著。赵顺孙(1215—1277年),字和仲,号格庵,浙江缙云云塘人,著《大学纂疏》《中庸纂疏》《论语纂疏》,统称《四书纂疏》。

②《孟子集注考证》:南宋金履祥著,专门考证《孟子集注》。金履祥(1232—1303年),字吉父,号次农,自号桐阳叔子,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桐山后金村)人。

③《孺子歌》:春秋战国时代流传在汉水以北的一首民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孟子·离娄》中说孔丘曾听到有小孩子唱这首歌,而据《论语》和《史记·楚世家》,孔丘曾到过楚国北部的叶县等地。据《楚辞·渔父》,屈原曾在汉北听渔父唱过这首歌。

④“小子听之……自取之也”:弟子们(孔子的子弟们)听着,清水可用来清洗帽带,浊水可用来洗脚,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⑤《楚辞集注》:南宋朱熹(1130—1200年)著,对《楚辞》中每一篇的作者、题意、写作背景等加以简明阐述。

⑥《渔父辞》:屈原放游于江潭时(一说是汉北)听一渔父所唱,内容与《孺子歌》相同。

⑦但“我”字作“吾”:意思是把“濯我足”传成了“濯吾足”。

33.(210—694)《经部·四书类·四书逸笺·卷五》

34.(223—288)《经部·小学类·字书之属·说文解字·卷十一上》

【今文】程大中 集注沧浪∥许慎 浪 沧浪水

(210—694)沧浪 集注 沧浪水名 宋叶梦得曰:“非水之正名,而因以为名,则以水别之,若沧浪之水是也。盖沧浪本地名,因水流经此,故名沧浪之水。”《水经注》:“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

(223—288)浪 沧浪水也。南入江。从水良声,来宕切。

【注释】

①《四书逸笺》:6卷,清程大中撰,对于前代的注疏进行补正,一一笺其出处。程大中,号是庵,湖北应城人,乾隆丁丑(1757年)进士,生卒年不详。

②《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阐述汉字造字规律,解析汉字结构及释义,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许慎(约58—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郡召陵县(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

③叶梦得:1077—1148年,字少蕴,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宋代词人,通春秋学,著有春秋《谳》《考》《传》三书。

35.(229—399)《经部·小学类·字书之属·御定康熙字典·卷九》

36.(238—451)《经部·小学类·韵书之属·古今韵会举要·卷四》

【今文】《康熙字典》 均州彪氏∥熊忠 释“均”

(229—399)彪 又姓。《姓谱》:“出齐郡,周有卫大夫彪夫。宋有彪虎臣。”今河南均州有彪氏。

(238—451)均 《说文》:“平徧也。从土。匀声。”《广韵》:“平也。……又州名,秦属南阳,隋置均州,取汮水名之。”

【注释】

①《御定康熙字典》:即《康熙字典》,清康熙时期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御旨编撰而成。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共收录汉字47035个。张玉书(1642—1711年),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②《古今韵会举要》:30卷,元熊忠撰,古代韵书。宋元之际,南宋进士黄公绍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编过一部《古今韵会》。黄公绍的同乡熊忠嫌认为《古今韵会》注释太繁,在元成宗大德元年丁酉(1297年)重新编成《古今韵会举要》。熊忠,字子中,甘肃武阳人,生卒年不详。

③《姓谱》:《万姓统谱》,亦称《古今万姓统谱》,明万历年间凌迪知撰,140卷,计收姓氏3700个。凌迪知(1529—1600年),字稚哲,浙江湖州织里镇晟舍人,明朝著名文学家凌濛初之父,官至常州府同知,后罢官归里,闭户著书3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