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库全书》与中国文化-考证揭示多方证据

《四库全书》与中国文化-考证揭示多方证据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考题1.何谓《四库全书》?[2]关于《四库全书》的种数、卷数问题,可参考《四库全书研究文集》第186~195页刘炳延、易雪梅等人的考证文章。今按:又见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2页,但有异同,已在文中括号内注明。[12]吴哲夫:《四库全书荟要纂修考》,台北:“故宫博物院”,1976年,第64页。[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274页。

《四库全书》与中国文化-考证揭示多方证据

☞思考题

1.何谓《四库全书》?

2.《四库全书》是如何编纂出来的?

3.《四库全书》有何主要内容?

4.《四库全书》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何在?

5.为什么有人说《四库全书》是“四库残书”?

【注释】

[1]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2]关于《四库全书》的种数、卷数问题,可参考《四库全书研究文集》第186~195页刘炳延、易雪梅等人的考证文章。

[3]任继愈:《四库全书研究文集·序》,《四库全书研究文集》,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年。

[4]《高宗实录》卷九〇〇。

[5]《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今按:又见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2页,但有异同,已在文中括号内注明。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21页。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4页。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5~56页。

[9]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载《戴震文集》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3页。

[10]李学勤:《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序》,载《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1]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19页。

[12]吴哲夫:《四库全书荟要纂修考》,台北:“故宫博物院”,1976年,第64页。

[13]沈津:《翁方纲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图书文史论集》,北京:现代出版社,1992年,第162页。

[14]详见后文相关部分。

[15]钱宝琮:《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65页。

[16]阮元:《畴人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17]参见拙著《〈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8]沈津:《校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残稿的一点新发现》,《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1期。

[19]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108页。

[20]黄云眉:《史学杂稿订存》,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3、29页。

[21]阮元:《南江邵氏遗书序》,《南江札记》,清嘉庆八年(1803)刻本,卷首。

[22]黄云眉:《史学杂稿订存》,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9页。

[23]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第15~16页。

[24]章学诚:《周书昌别传》,《章氏遗书》第三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51页。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274页。

[26]纪昀:《济众新编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79页。

[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28]纪昀:《周易义象合纂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4页。

[29]纪昀:《诗序补义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7页。

[30]纪昀:《诗序补义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6页。

[31]纪昀:《诗序补义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6页。

[32]纪昀:《黎君易注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5页。

[33]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2~153页。

[34]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3~154页。

[35]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5页。

[36]纪昀:《姑妄听之》卷四,《纪晓岚文集》第二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79页。

[37]纪昀:《诗序补义序》,《纪晓岚文集》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6页。

[38]沈津:《校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残稿的一点新发现》,《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1期。

[39]陆锡熊:《宝奎堂文集》卷六,道光二十九年刻本,第1页。

[40]《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五。

[41]陆锡熊:《篁村诗集》卷八,道光二十九年刻本,第1页。

[42]陆锡熊:《宝奎堂文集》卷七,第14~15页。

[43]陆锡熊:《宝奎堂文集》卷四,第18~21页。

[44]陆锡熊:《宝奎堂文集》卷四,第7~9页。

[45]陆锡熊:《宝奎堂文集》卷四,第9~11页。

[46]钱仪吉:《碑传集》卷三五,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047页。

[47]钱仪吉:《碑传集》卷三五,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049~1050页。

[48]周积明:《纪昀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0页。

[49]陆锡熊:《恭和御制经筵毕文渊阁赐茶作元韵》“中簿勤编励省私”自注,《篁村诗集》卷九,第7页。

[50]陆锡熊:《恭和御制经筵毕文渊阁赐宴以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庋阁内用幸翰林院……元韵注》,《篁村诗集》卷九,第10页。

[51]陆锡熊:《篁村诗集》卷首。

[52]陆锡熊:《篁村诗集》卷首。

[53]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续修四库全书》第9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页。

[54]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序》。

[55]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5页。

[56]吕友仁:《礼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86~887页。

[57]段玉裁:《经韵楼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36页。

[58]《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

[59]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7~78页。

[60]李致忠:《四部分类法的应用及其类表的调整》,《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7页。

[61]《四库全书总目》卷四〇。(www.xing528.com)

[62]爻辰,汉代易学术语。郑玄用乾坤六爻与十二时辰相配合以研究易学,称为爻辰。

[63]通变,通晓变化之理。

[64]纳甲,谓天干分纳于八卦。即干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相传出于《京氏易传》,后代卜筮家以干支与卦爻,五行与五方相配,本此。

[65]郑学,指经学中的郑玄学派。

[6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67]此小节参考了周秉钧先生《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版)的前言部分。

[68]《尚书马郑注》:汉马融、郑玄注,宋王应麟辑,清孙星衍补辑,有岱南阁丛书本。《尚书王肃注》:清马国翰辑,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

[69]《经部要籍概述》第23页云:“魏晋以至唐代,伪《古文尚书》盛行于世,独受尊崇。”按:“魏晋”应为“东晋”。

[70]《尚书》的研究历史情况比较复杂,可以参考刘起的《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

[71]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卷一。

[72]黄寿祺:《群经要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2页。

[73]张岩:《审核古文尚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01页。

[74]杨善群:《辨伪学的歧途》,《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75]郑杰文:《〈墨子〉引〈书〉与历代〈尚书〉传之比较——兼议“伪古文〈尚书〉”不伪》,《孔子研究》2006年第1期。

[76]班固:《汉书·艺文志》。

[77]本小节主要参考了《诗经要籍提要》(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的前言部分。

[78]董治安主编:《经部要籍概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79]夏传才、董治安主编:《诗经要籍提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前言第3页。

[80]文史知识编辑部:《经书浅谈》,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5~56页。

[81]文史知识编辑部:《经书浅谈》,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5~66页。

[82]旧时士大夫私家关于书札体式、典礼仪注的著作,通名书仪。《颜氏家训·风操》:“江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北人多称名者,乃古之遗风。”《隋书·经籍志》、《新五代史》和《崇文总目》著录有关的著作甚多,现仅存宋司马光《书仪》。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的书仪,详参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3]家礼,旧时大夫之家的礼仪。《周礼·春官·家宗人》:“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礼……掌家礼与其衣服宫室车旗之禁令。”

[84]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古籍编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5页。

[85]朱祖延主编《尔雅诂林》,为集大成之作。

[86]文史知识编辑部:《经书浅谈》,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14~118页。

[87]《四库全书总目》卷五〇,别史类案。

[88]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89]《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五。

[90]《四库全书总目·史抄类序》。

[91]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19~20页。

[92]孙德谦:《四库提要校订》,《亚洲学术季刊》1922年第4期。

[93]王承略:《论〈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设置之得失》,《山东图书馆季刊》1989年第2期。

[94]张秀民:《评四库总目录类及子部杂家类》,《文华图书科季刊》1930年第2卷第1期。

[95]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96]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0~191页。

[97]《晏子》一书,由后人摭其轶事为之,虽无传记之名,实为传记之祖。

[98]是编为辨其祖岳飞之冤而作。

[99]元周达观撰,是研究真腊古史的重要参考资料。真腊,中国古籍中用以称7至17世纪吉蔑王国,位于今柬埔寨。其名始见《隋书》。自唐武德以后屡与中国通使。宋元时期中国商人颇有在其地安家经商者。

[100]麟台,唐代官署名。唐武后改秘书省为“麟台”。

[101]翰苑,翰林院的别称。

[102]北宋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明代将其职掌移归翰林院,故翰林院亦称“馆阁”。清代沿之。

[103]玉堂,官署名。汉侍中有玉堂署,宋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

[104]宰辅,辅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

[105]礼部,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106]太常,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

[107]词林,翰林或翰林院的别称。

[108]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294页。

[109]孙德谦:《四库提要校订》,《亚洲学术季刊》1922年第4期。

[110]《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天文算法之属案语。

[111]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古籍编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3页。

[112]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2页。

[113]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自序》第10页。

[114]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9~70页。

[115]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116]《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杂学之属案语。

[117]章学诚:《〈和州志·政略〉序例》,《文史通义新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77页。

[118]郑樵:《通志·校雠略》。

[119]《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杂事之属案语。

[120]汪砢玉:《珊瑚网》卷一七。

[121]《四库全书总目》卷五〇《读史津逮》提要。

[12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八《文海披抄》提要。

[123]《钦定八旗通志》卷首之一一。

[124]《四库全书总目·楚辞类序》。

[125]《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叙》。

[126]曾枣庄:《集部要籍概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88页。

[127]曾枣庄:《集部要籍概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页。

[128]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