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快速识别心理障碍

如何快速识别心理障碍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第一节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本病主要发生于青年人,且以女性为主,可单独表现为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也可表现为两种或三种障碍的混合。3.家庭心理因素本病与家庭关系、父母态度、支持与期望等有关。家人因担心其体重进一步减轻而要求住院治疗。

如何快速识别心理障碍

第四章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第一节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本病主要发生于青年人,且以女性为主,可单独表现为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也可表现为两种或三种障碍的混合。

一、神经性厌食

爱美怕胖超常规,过度节食体重降;

营养不良代谢乱,月经不来头发落;

虽已消瘦骨如柴,仍旧嫌胖拒进食。

【概述】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是一种患者自己故意造成和/或维持低体重为特征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并常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常有过分担心发胖,或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等体象障碍;有的患者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这一障碍最常见于青少年女性,极少见于男性青少年,临近青春期的儿童和将到绝经期妇女也偶可罹患。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患者性器官常呈幼稚型。神经性厌食的终生患病率为0.25%~1.0%,90%以上的患者是女性。疾病的发生有两个高峰,一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早期(12~15岁),另一个高峰在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17~21岁),平均年龄为17岁,在青春期前和40岁以后很少出现。

【可能病因】

1.生物学因素 患者的同胞中的同病率为6%~10%,高于普通人群,提示遗传因素起一定的作用。可能存在神经内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E)及5-羟色胺(5-HT)功能异常。

2.社会文化因素 与追求苗条的审美文化有关。

3.家庭心理因素 本病与家庭关系、父母态度、支持与期望等有关。

4.性格特征 多数患者有追求完美、不成熟、依赖性强、追求与众不同、自我评价差等特点。

【预警症状】

开始时具有害怕发胖而有意节食的心理和行为,继而过分有意地限制饮食,使体重下降,有的患者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常有焦虑、抑郁、恐惧及冷漠、亢奋等,情感稳定性较差。可有敏感、多疑及认为自己过胖等超价观念,部分患者可有自我认同障碍、过分自尊等。

【问诊关注】

1.主要症状是什么,临床是否以故意限制进食为主要表现,是否逐渐起病。

2.有无明显消瘦、体重低于正常标准。

3.女性是否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男性有无性功能减退。

4.是否过分担心发胖,或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等,是否追求时尚。

5.有无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6.有无应激事件,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及父母的养育方式如何。

7.患者个性如何,有无强迫、多疑敏感、情绪不稳、应对方式具有冲动性等特点。

【诊断依据】

1.多见于青年女性。

2.病程至少已3个月。

3.明显的体重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或者Quetelet体重指数为17.5或更低,或在青春期前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

4.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至少有下列一项:①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②自我诱发呕吐;③自我引发排便;④过度运动;⑤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等。

5.常可有病理性怕胖 指一种持续存在的异乎寻常地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并且患者给自己制订一个过低的体重界限,这个界值远远低于其病前医生认为是适度的或健康的体重。

6.常可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紊乱。女性表现为闭经(停经至少已3个连续月经周期,但妇女如用激素替代治疗,可出现持续阴道出血,最常见的是用避孕药),男性表现为性兴趣丧失或性功能低下。可有生长激素升高,皮质醇浓度上升,外周甲状腺素代谢异常及胰岛素分泌异常。

7.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此时只诊断为神经性厌食)。

【说明】

正常体重期望值可用身高厘米数减105,得正常平均体重千克数;或用Quetelet体重指数=体重千克数/身高米数的平方进行评估。

【处理原则】

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确立治疗目标。治疗目标包括体重标准、饮食计划等。为保证治疗计划的贯彻执行,需要适当地监督和管理。

2.积极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及小组治疗等。家庭治疗可通过所有成员都参加,以改善家庭成员的关系,消除不利影响。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变患者对体形、体重及进食的态度和行为。此外,小组治疗及患者自助小组也有一定的疗效。

3.对存在焦虑、抑郁和体象障碍者,小剂量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有助于治疗。

4.患者常常存在明显的消瘦,可能存在负氮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等,需加强支持性治疗。

【典型病例】

一般情况:王某某,女,21岁,大学生。

主诉:过度节食、身体消瘦5个月。

病史:患者在外地上大学二年级,一直自认为长得漂亮,并对身材沾沾自喜。约5个月前,一女同学无意中同她讲的一句话“你小腿还是蛮粗的嘛!”,让她大受震动,仔细察看自己双腿,认为确实是太粗,从此开始减肥,将原来的主食压缩了一半以上,不吃含糖、油食物,肉几乎不沾,米面也大为减少,每餐以蔬菜、水果等为主,偶吃些鱼类、菇类,甚至一日只吃两餐,水也喝得少,称喝了会浮肿,服用多种减肥药和泻药,体重明显减轻,月经不规则,近4个月未来月经。患者情绪不稳定,常和家人、同学争执,骂人口不择言,近几月基本不正常进主食,仅以水果等度日,也常有间隙性的暴饮暴食,短时间吞食大量的饭菜及点心,事后十分后悔、自责,并服用泻药、催吐等,以免体重“迅速反弹”,每次暴饮暴食后均自责自己是头猪,一点人性都没有了,曾为贪食等至无锡某医院服用“百优解,40 mg/d”治疗,约半月后自行停药,并哀叹自己的情况好不了。三个月前被家人带回老家修养。尽管目前形销骨立,患者仍认为体形偏胖,仍有潜力可挖,偶尔进食家人做的食物,也称油放得太多了,是家里人存心不让自己减肥,为此经常发火。家人因担心其体重进一步减轻而要求住院治疗。

既往史:体健。

个人史:足月顺产,幼时各项发育如常。家长对其管教和保护较多,7岁上小学,19岁至外地读大学,成绩良好,平素人际、学习可。月经初潮13岁,已停经4个月。

病前个性:追求完美,好胜,依赖性强。

家族史:否认两系三代精神疾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神志清,Bp 95/60 mm Hg,心率62次/分,身高162 cm,体重42 kg,体瘦,皮下脂肪菲薄,贫血貌,余正常。

精神检查:神志清楚,定向力正常,未查及幻觉、妄想。存在体象障碍,虽然已经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偏胖,采用各种办法减轻体重。存在抑郁、焦虑情绪,易激惹,无自知力,认为自己无病,不需治疗。

辅助检查:血:Hb 79/L;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均正常;影像学检查:头颅CT、胸片、胃肠钡透均(-);心电图、脑电图均(-)。

心理量表测评:HAMD17:18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诊断:神经性厌食。

二、神经性贪食

摄食欲望难抗拒,暴食完后又怕胖

催吐导泻又禁食,常与厌食交替现

【概述】

神经性贪食是一种以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为特征的进食障碍。患者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及性别、年龄分布,但发病年龄稍晚一些。多数患者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晚。反复呕吐会导致机体电解质紊乱和躯体并发症(手足搐搦、癫痫发作、心律失常、肌无力),及随后体重的严重下降。本症并非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也不是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女性患病率为1%~3%,男性患病率约为女性的1/10,平均起病年龄在18~20岁。

【可能病因】

1.生物学因素 患者血和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异常变化明显,家族中抑郁症患病率较高。

2.社会文化和家庭因素 患者多为完美主义者,追求体形的苗条,追求成就感;家庭中的冲突、被抛弃、被忽视多见。

【预警症状】

暴食发作时,患者的食量为常量的数倍,暴食中进食速度很快,患者摄入的多为平时严格控制的“发胖”食物。一旦开始吃,患者很难主动停止,常至腹部胀满疼痛结束。继之,因恐惧暴食带来的体重增加而自己诱发呕吐。情绪波动性大,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愤怒、焦虑不安、抑郁、孤独感

【问诊关注】

1.主要症状是什么,是否有反复发作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与行为。

2.有无暴食后采取引吐、导泻等方式以免发胖。

3.发病前有无过分抑制进食、控制体重等情况,有无神经性厌食症史。

4.营养状况如何,女性月经周期是否紊乱。

5.有无应激事件,教养方式如何,个性怎样,有无多疑敏感、情绪不稳等。

【诊断依据】

1.多为年轻女性。

2.存在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并且患者屈从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的贪食发作。

3.至少用下列一种方法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①自我诱发呕吐;②滥用泻药;③间歇禁食;④使用厌食剂、甲状腺素类制剂或利尿剂。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放弃胰岛素治疗。

4.常有病理性怕胖。

5.常有神经性厌食既往史,二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

6.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

【说明】

有时本症可继发于抑郁症,导致诊断困难或在必要时需并列诊断。

【处理原则】

1.恢复正常进食规律。同神经性厌食一样,也需要适当地监督和管理。

2.积极行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认知重建、纠正歪曲的信念和贪食行为、自我监督、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放松训练等。小组治疗及患者自助小组也有一定的疗效。

3.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患者可能存在抑郁障碍,小剂量给予抗抑郁药有助于治疗。

4.由于患者常常存在明显的消瘦,可能存在负氮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等,需加强支持性治疗。

【典型病例】

一般情况:张××,26岁,大学,未婚,机关干部。

主诉:发作性不能自控大量进食两年。

现病史:患者自17岁开始认为自己偏胖而受到有些同学嘲笑,那时即开始减肥、节食或少睡觉,服用多种减肥药品,体重明显减轻约15斤,但病人仍嫌自己胖,继续上述减肥行为。约两年前出现阵发性的不可抑制的进食欲望,并有紧张和坐立不安,常一次进食大量饭菜、面包蛋糕、饮料、饼干、面条等,进食量约为普通人的2~3倍,但病人无饱食感,直至进食至肚疼方止,随即自行催吐并且当日不再进食其他食物,服用泻药等,并有自责、内疚,但往往次日又出现上述经历,如此不断循环,并称看到超市和冰箱中的食品更容易出现进食的冲动,精神上拼命抵抗这种冲动,但往往经过思想斗争后以失败告终。患者进食或催吐时常有意回避他人,自称像做贼一般。患者情绪不稳定,经常紧张、坐立不安、自责、情绪低落,为此十分烦恼。家人观察到异常,带其到内科求诊无效,来精神科就诊。

既往史:正常。

个人史:足月顺产,幼时各项发育如常。家教较严格,父母已离婚10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7岁上小学,20岁读大学,成绩良好,平素人际、工作均佳。无烟酒物质依赖,月经正常。

病前个性:追求完美、好胜、敏感。

家族史:否认两系三代精神疾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无明显的阳性体征。

精神检查:神志清楚,定向力正常,接触主动,未查及幻觉、妄想,情绪稍低落,兴趣减退,明显焦虑,烦躁不安,发作性暴食及进食后催吐行为,自知力存在,痛苦感明显。

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均正常。头颅CT、胸片、腹部彩超(-)。心电图、脑电图均(-)。

心理量表测评: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20分,提示有轻中度抑郁。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22分,提示有明显的焦虑。

诊断:神经性贪食症。

三、神经性呕吐

个性应激有关联,反复呕吐进食物(www.xing528.com)

虽有怕胖减重念,体重下降不明显

【概述】

神经性呕吐是一种以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不伴有其他明显的症状。可有害怕发胖和减轻体重的想法,但体重无明显减轻。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常常发生于成年早期。常有癔症样个性特征。

【可能病因】

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常在遇到不良刺激后,在紧张或不快的情绪下发病。以后可在类似情况下反复发作。

【预警症状】

与神经性厌食有部分重叠,但神经性呕吐患者体重无显著减轻,且无控制体重的动机和行为。患者常有自我中心、易受暗示、易感情用事、好夸张做作等癔症样个性特征。

【问诊关注】

1.是否主要表现为自发或者故意自我诱发反复呕吐。

2.呕吐物是什么,有无反酸、胃部烧灼疼痛感。

3.是否类似场景下反复发作呕吐。

4.营养状况如何,体重是否明显减轻,女性月经周期是否紊乱。

5.病前有无应激事件,有无自我中心、易受暗示、易感情用事、好夸张做作等癔症样个性特征。

6.发病前有无过分抑制进食、控制体重等情况。

【诊断依据】

1.神经性呕吐常常发生于成年早期,不伴有其他的明显症状。女性多于男性。可有癔症样个性特征。呕吐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可在类似情况下反复发作。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体重无明显减轻。

2.病程至少已1个月。

3.自发的或故意诱发的反复发生于进食后的呕吐,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体重减轻不显著(体重保持在正常平均体重值的80%以上);可有害怕发胖或减轻体重的想法;这种呕吐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持续1个月。

4.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呕吐,以及癔症或神经症等。

【处理原则】

1.药物治疗可用小剂量抗焦虑剂和抗精神病药。

2.心理治疗可采用行为治疗等。

第二节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一、失眠

夜间失眠白日乏,焦虑抑郁不明显

担心睡眠反恶化,持续一月能诊断

【概述】

失眠症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状况,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浅、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患者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失眠症的发病率为10%~20%,男女差别不大。

【可能病因】

1.心理因素 各种因素引起的焦虑、恐惧、悲观、抑郁、思虑过度。

2.社会因素 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个人工作、生活方面的挫折和失败。

3.环境因素 睡眠环境差。

4.药物或物质因素 睡前饮用浓茶咖啡兴奋剂及滥用安眠药物等。

5.躯体因素 躯体不适、过饥、过饱、疼痛、慢性躯体疾病。

6.继发于某些精神障碍。

【预警症状】

以入睡困难最多见,其次是睡眠浅表和早醒。对失眠产生越来越多的恐惧和对失眠所致后果的过分担心。就寝时,紧张、焦虑、担心更加明显。清晨感到身心憔悴、疲乏无力。

【问诊关注】

1.有关失眠的表现,可以询问下列问题:

(1)晚上上床时间,上床后一般多久才能入睡,一周能有多少次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

(2)入睡后有无经常觉醒,一晚能有几次,醒后能否入睡或多久才能入睡,

(3)有无多梦或常有噩梦,是否认为这是睡眠不好的原因。

(4)早晨几点醒转,早醒后能否再入睡。

(5)每夜总的睡眠时间有多少。

(6)白日有什么不适感觉,早上醒来是否总是觉得很疲劳,白天的情绪如何(觉得紧张、烦躁和抑郁),缺少睡眠对白天工作是否影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认知能力差)。这些症状是否相互关联,交替出现。

2.了解是一过性失眠、短期失眠还是慢性失眠。如系慢性失眠,有无好转时候,好转或加重的原因。

3.询问失眠症的原因。

(1)精神压力过大。

(2)滥用安眠药或兴奋药。

(3)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4)饮食因素:睡前吃得过饱或饥饿;睡前饮用浓茶、咖啡或其他兴奋性饮料。

(5)睡眠环境因素:睡眠中有强光、噪声;卧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吸血昆虫的骚扰;不舒服的床铺、被褥;对睡眠环境缺乏安全感,如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害怕鬼神等。

(6)对睡眠持有不正确的态度:如认为每晚必须有8小时睡眠,当自己睡眠不足此量时,便担心睡眠不够。对个体的性格特征、既往经历、对失眠的易感性和应付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也应详细了解。

【诊断依据】

1.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2.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3.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

*说明:如果失眠是某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另诊断为失眠症。

【处理原则】

1.适当的睡眠卫生宣教 应给予患者正确的睡眠卫生知识,如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在床上做不应在床上做的事。养成适当的运动习惯及避免睡前从事除了性爱以外的剧烈运动。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情绪带到床上。一般而言,失眠患者总是对睡眠有着某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如认为最好躺上床立刻入睡,一觉到天亮,明天一早起来立刻生龙活虎、神清气爽,以应付明天的重要公事。如此一来由于期待性焦虑的影响,要想睡好觉也不容易了。对于一个刚开始有失眠抱怨的患者,用接纳及支持的态度给予正确的睡眠卫生教育,同时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睡眠态度,往往会有相当良好的效果。

2.心理及行为治疗 许多失眠的患者都有着完美主义倾向、自我压抑、慢性焦虑及低自信心及低自我肯定。心理治疗着重于让患者了解自我内心冲突与失眠的关系而加以修正。行为治疗的技巧包括有渐进性肌肉松弛法、自我催眠法、超觉静坐及生物反馈法等。行为训练包括刺激控制、放松训练、暗示及自我暗示。用这些方法可使心情平静、身体及肌肉松弛而改善睡眠。

3.药物治疗 可短期使用苯二氮类药物。

4.非药物治疗 音乐疗法、气功疗法、体育疗法、生物反馈、水疗、光疗、电治疗磁疗、针灸、按摩等。

【典型病例】

一般情况:田××,女,44岁,大学,已婚,教师。

主诉:入睡困难、眠浅、易醒两年。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因工作劳累出现一两个晚上的入睡困难,患者对此非常担心,入睡困难逐渐加重,夜间一两点钟才能入睡,梦多,易醒,醒后不能再次入睡,晨起感头昏、全身疲乏感。患者每天就寝前都非常紧张,担心夜间睡眠差影响第二日工作,越担心越睡不着,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曾服用安神补脑液治疗,效果时好时差。近一月患者入睡困难、早醒加重,睡眠时间为2~3小时,患者时有烦躁,觉得睡不好觉干什么都没精神。患者平时坚持工作,无凭空闻声、疑人害己,食欲如常,体重无下降。

既往史:体健,无特殊病史。

个人史:患者系第二胎,母孕期正常,足月平产,体格、智力发育良好,童年无不良遭遇。适龄上学,成绩较好,大学毕业后在学校教书,工作勤奋认真,与同事关系融洽。

个性特征:内倾、要强、追求完美。

家族史:否认两系三代精神疾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正常。

精神检查:神志清楚,定向力正常,接触主动。无幻觉妄想,无明显情绪低落,轻度焦虑,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眠浅),无明显意志及行为异常,自知力存在,主动求治。

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心电图、脑电图正常;头颅CT正常。

诊断:失眠症。

二、嗜睡症

日夜睡眠均增加,并非器质疾病致

影响生活及工作,振奋药物有效果

【概述】

嗜睡症主要表现为白天睡眠过多,并非睡眠不足所致,也不是药物、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症状的一部分。即使在增加夜间睡眠量后,仍不能缓解白日嗜睡的症状。

【可能病因】

病因不明。

【预警症状】

患者并无夜间睡眠时间减少,但白天睡眠过多;有时有睡眠发作,睡眠持续时间较长。

【问诊关注】

1.首发症状是什么,患者有无夜间睡眠减少,有无白天睡眠过度或睡眠发作,是否醒来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

2.症状和病程的特点。

3.是否存在导致嗜睡症状的原因。

4.患者的社会功能是否受损。

【诊断依据】

1.存在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

2.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不存在从唤醒到完全清醒的时间延长,或睡眠中呼吸暂停。

3.无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如猝倒症、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醒前幻觉等)。

4.病人为此明显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

5.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1个月。

【处理原则】

1.低剂量的精神振奋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给予患者及时、适当的解释、指导,避免因对该症缺乏了解引起更多的紧张、恐惧,最好对其家庭成员一起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