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文化世界名著导读:韩国崔仁浩《商道》

企业文化世界名著导读:韩国崔仁浩《商道》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崔仁浩的作品刚一进入中国,便迅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他是无可争议的同一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次数最多的韩国作家;他的《商道》、《王道》让他成为全亚洲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商道》中讲道,他在垄断了对中国的人参贸易之后,把每斤人参从25两银子提高到40两银子。《商道》一书的中心思想是“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企业文化世界名著导读:韩国崔仁浩《商道》

成功的经商之道是: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商道》在韩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媒体大篇幅宣传,发行量超过200万册,成为第一畅销书,贯穿全书的是儒家文化,其核心是一套做人的伦理道德规范。书中认为成功的经商之道是: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成功的人生——无论是从政、从文,还是从商——是从做一个好人开始的。《商道》中的主人公——19世纪李氏朝鲜末期“天下第一商”林尚沃——成功的经历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它试图告诉人们,商业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成就人性、完善人性的,商业和人性不是矛盾的。

作者崔仁浩,1945年生,延世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是韩国和全亚洲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其创作的《商道》、《王道》畅销韩国及亚洲各地区,销售量达上百万册。1963年高中二年级时在《韩国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穿越障碍》;1967年在《朝鲜日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见习患者》;其他代表作包括:《他乡》、《我内心的风车》等,大型历史小说《失落的王国》(全五卷)、《王道的秘密》(全三卷)等,系列小说《家族1 ·新婚日记》等,作品集有《他人的房间》、《沉睡的神话》、《初爱》、《假面舞会》等,发表的散文集有《爱使我痛苦》、《我想当长老》等,随想集《你爱我吗》、《追忆初吻》等,曾获现代文学奖、理想文学奖、天主教文学奖等。

2003年,崔仁浩的作品刚一进入中国,便迅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他是无可争议的同一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次数最多的韩国作家;他的《商道》、《王道》让他成为全亚洲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林尚沃本是最卑微的小店员,他谋得政府允许,拥有了与中国商人进行人参贸易的专营权,从而迅速走向成功,并由此奠定“天下第一商”的地位。书中充满了绝境求生的商战斗法,特别是在与中国商人斗法的描写中,更是精彩无比。小说对商道与商术做了独特无比的诠释,被许多著名企业人士誉为“参悟商业最高境界”的第一书。

每个成功的商人都有自己的机遇。这种机遇是偶然的,但它落在谁身上就有必然性。对林尚沃来说,机遇是中国光禄大夫周炳成夫人张美龄的支持。张美龄支持林尚沃是由于当年林尚沃把她从妓院中救出来。林尚沃为此花费了500两银子,这包括他可以用来起步的250两银子和老板的250两银子。为此他失去了原始资本,还被老板炒掉。但他觉得值,因为他救了一个不幸的女子。当时他当然不会想到以后的回报。林尚沃这种为人的态度体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重,这正是一个成功商人的道德基石。一个不尊重人的人也许会发财,但绝对成不了“天下第一商”。尽管林尚沃所处时期距今已经有200年,但这种精神并未过时。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精神更重要。

一个人的人格不仅仅在于这种对人的关怀与同情,还在于他的志向。与林尚沃第一次去中国的李禧著以“天下第一王”为志向,而且后来参加了洪景来的叛乱,最终身首异处。林尚沃以“天下第一商”为志向,他经商是为社会,所以,他没有政治野心,希望在安定的政治环境中实现经商的理想。尽管他财大了,但气并不粗,也没有以钱破坏社会秩序,达到个人政治野心的念头。儒家文化注重“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平天下”并不是自己当皇帝去治,而是使天下治,即维护天下太平。造反被称为“犯上作乱”,是要被指责为“乱臣贼子”的。经商是在实现自己财富增长的同时造福社会。那些有了钱还要权,野心与财富同时增长,结果使生灵涂炭、天下大乱,再成功于社会也没有什么意义。林尚沃是用经商实现他平天下的理想,这也是值得敬佩之处。

林尚沃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以钱交官,而是以诚打动官。当当权者确定实行人参出口五家垄断、由国家授权时,林尚沃不得不走官路。在权贵朴宗庆为父亲丧事时,林尚沃送去了银票,但银子数不著一字——空白银票,得银票者可以任意填写。当朴宗庆让他填写时,他写下了“赤心”二字。这份诚心感动了朴宗庆,林尚沃得到了人参交易的垄断权。这是他成为“天下第一商”的真正起步。林尚沃这次成功靠的不是银子,而是“信义”二字,无论是在商场还是官场,只有讲信义的人才能被人信任。林尚沃在银票上写“赤心”二字,表明他的为人之道。信义是无价的,林尚沃的确也实践了这一点。在朴宗庆失势后,林尚沃给他送去珍稀的人参,让朴宗庆救了皇帝的命,从而官复原职。林尚沃守住了“赤心”这个承诺,也就守住了信义,他当然会成功。

当然,商人就是商人,不是腐儒。仅仅有高尚的人格还不能成为成功的商人。林尚沃的人格是他成功的起点,但他的成功还有他经营的才能。商人要认准商机,该出手时就出手。《商道》中讲道,他在垄断了对中国的人参贸易之后,把每斤人参从25两银子提高到40两银子。这种做法受到中国药材商的抵制。这是买卖双方的较量,勇者胜。林尚沃在这场较量中显示出了超人的勇气。面对中国药材商的集体抵制,他不仅不降价,还把价格提高到每斤45两银子。当中国药材商更为抵制时,他开始烧人参。这种举动的确有点石破天惊。这时中国药材商顶不住了,不仅接受了每斤45两银子的高价,还补偿了烧掉的人参的损失。林尚沃的这种对抗并不是匹夫之勇,他摸准了中国药材商离不开高丽参,得不到人参比付出高价的损失大得多。这种大手笔的胆识来自他对中国药材市场的了解,不是孤注一掷,而是胸有成竹。

林尚沃靠自己高尚的人格成功,成功之后又回报社会,散尽千金,退隐寺庙。财富对于他如浮云,他要做的是事业,而不是敛财。钱象征他的成功,并不是他追求的终极目标。《商道》一书的中心思想是“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这是对林尚沃一生的总结,也是成功的经商之道。

1801年是先王正祖在位24年后49岁壮年驾崩、纯祖即位登基元年——辛酉年。

林尚沃抵达清朝京都——北京,他已离开故乡义州足足25天了。从义州到北京,路途遥远,有2030里的路程,就是日行百里,也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因此,这段路程被那些商贾和每年冬至之月作为使臣出使清朝的“冬至使”们称为“不得不勉强而走的路”。

从汉阳(汉阳,即今天的首尔——译注)到义州的路程亦有2000多里,这样算来,往返一趟,就要走8000多里的远路。关于这条路究竟有多远,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道:“正祖4年(1780年) 6月24日渡鸭绿江,8月2日始抵清都北京。”

林尚沃到达北京是在秋天的9月。数次到过北京的林尚沃,对这2030里路自然已了如指掌,但这次北京之行对他来说从某种意义上也算得上是头遭。林尚沃初次到北京,是18岁那年随使臣上路的。当时,林尚沃被使臣的队伍雇为马夫。他的父亲林凤库也是一位义州商人,通常是作为一个行商跟随使臣的队伍到北京做黑市贸易。

历史上,从处于壬辰倭乱(1592年)旋涡中的1593年起,为筹措军粮和赈济饥馑中的百姓,朝鲜王朝开始在鸭绿江的兰之岛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并取岛名为中江,称其为中江口岸。口岸贸易肇始于中江口岸,是官方批准的官营贸易。

但这种国际贸易真正活跃起来,是从中国的明朝灭亡、清朝开始统治的17世纪开始的。清朝政府连续将会宁、庆原、栅门等边境地区辟为通商口岸,与栅门仅有一江之隔的边境城市——义州成为朝鲜王朝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最前沿的商都。

当时,朝鲜王朝的国际贸易由三个边境地区左右着,它们分别是与马岛日本商人打交道的东莱倭馆、趸购女真族人貂皮的会宁与庆原,以及因同清朝做黑市贸易闻名的栅门后市。如果说口岸贸易是官方批准的官营贸易,后市则是商人之间私相往来的黑市贸易。

三个国际贸易地域中,最成功的贸易者是经营中国绸缎的义州商人。与中国做贸易的商人称“湾商”,这是因为义州原名龙湾,高丽王朝之前一直被称为龙湾县的缘故。

林尚沃的家族是一个连续四代在义州为湾商的传统商人世家。名为湾商,其实他的父亲林凤库不过是一个没有什么资本的行商,每年随着出使清朝的冬至使臣队伍到北京,卖掉人参买进绸缎,回国后再将绸缎转售他人。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精通中国话和满洲话,这自然使他在出使的队伍里备受优待。所以林凤库还有一个梦想和愿望,就是能够通过译科考试,成为一名译官。他之所以梦想成为一名译官,不单单是因为他精于中国话,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成为译官可以发大财。在当时,译官们职责是与使臣一道出使中国担任翻译,或在中国或日本使节来访时到朝廷做翻译。译官的选拔是经译科考试进行的。译科作为一种科举考试属于文科,与其他文科一样三年一试。由于每当国家有喜庆事时即开增广试,译官往往供大于求。于是,无法为这些译官一一提供俸禄的朝廷便允许译官在使臣出使外国时随行,从事黑市贸易。这为译官们提供了生财之道。

译官们作为贸易资金带到中国的主要是人参。当时,人参在国内产品中具有最高的使用价值,在中国作为药引也非常受欢迎,是一种有优势的交易商品。译官们被允许带到中国的最大限额是八包人参,每包内装10斤人参,总重量80斤。译官们就此公开地从事着走私贸易。按时价每斤人参纹银25两计,80斤人参的货价是纹银2000两。这笔巨额资金如果换算为大米,相当于数千石。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梦想做译官,正是为了这个缘故。他虽然每年都可以随使臣来往北京做翻译,但因为不是正式的译官,只能偷偷贩运人参,每次也就是五六斤,而且也只有赶上好运才能挣个本钱,大部分情况下是被禁门发现而遭到没收。

使臣出访时,告别朝鲜的最后一关是鸭绿江的九龙亭。出使的队伍离境时,平安监使与义州府尹带着官妓前往九龙亭作最后的惜别。译官、通引、马夫们各自按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情,痛饮三杯,而后登船,官妓们则打开蒲扇,齐唱《行船谣》。

这种浪漫的场面结束之后,使臣队伍渡过鸭绿江,来到清政府设于鸭绿江沙场的禁门。沙场上插着三面旗子,算是一道门,在义州府尹和书记官在场察看的情况下,对随出使队伍乘船的300多名中人(注:朝鲜王朝仅次于两班即贵族的社会阶层,主要从事会计、诉讼、翻译等事务)一一彻底搜查。清查违禁品的门共有三道,分别是一道门、二道门、三道门。检查官从解开的上衣到裤子的裆部一一搜过,查禁的对象是黄金、珍珠、貂皮、人参等。当时的禁运法条文规定:“如果在第一道禁门被发现则没收,在第二道门被察觉则脱掉裤子受杖责,如果藏到第三道门才被查出则处以枭首,首级被挂到禁门前的旗杆上示众。”

因为是过境,还要缮写每个人的“人相书”,即使是使臣的队伍也不例外。这种人相书相当于今天的护照,记载着一个人的姓名、居住地、年龄、长相等身体特征。

林凤库每每都会在第一道禁门被查出,人参则遭到没收。于是,经过苦思冥想,他想到了一个暗度陈仓的办法,即比出使的队伍提前几天渡江,设法躲过彻查,然后再与使臣队伍会合。但靠这种小打小闹,所得也只能是糊口而已。

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曾四次参加译官科考,但每次都是名落孙山。自信比任何人都精通满洲语的林凤库对自己每每落榜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

最终他还是明白了,根源就是因为自己的祖上属于卑贱的阶层。同时他也明白了,不管自己如何挣扎,都不可能摆脱贫困潦倒的行商身世。为此,他异常失望。

就是在这种充满失望的日子里,终于有一天,他因喝醉了酒跌入鸭绿江而死。那年,林尚沃年方20。人们明着说林凤库是因为醉酒失足而落水溺死,暗地里都说他是因悲观于世道,自寻短见而死。他的尸体是在鸭绿江畔的统军亭被发现的,统军亭前的白沙场是鸭绿江畔第一景。

20岁就失去父亲的林尚沃感到前途一片渺茫。根据有关记录,林尚沃的父亲死时还欠下了一大笔债务。无奈之余,林尚沃只得到父亲告贷的店家去做伙计,以工抵债。

按照当时义州商人的风习,给人做工是没有工钱的,只需给口饭吃,过5年或10年,看着没什么出息就赶走,看上去还算有苗头,东家就会给一些本钱,任其独立。在父亲借债的那家门商里,林尚沃以身抵债,做了三年店员,一直忠心耿耿地侍奉着东家。所谓门商,是指同中国做买卖的店铺。父亲留下的债务数额之巨,做一辈子店员也难以还清,但林尚沃心无旁骛,起五更,睡半夜,做起活儿来不知疲倦。

林尚沃做工的那家门商的东家名叫洪得柱。

洪得柱对年方20的林尚沃非常信任,因为林尚沃虽然年龄不大,对人参却别具眼光。从幼时起,林尚沃就跟着父亲见过无数人参,久而久之,对人参便具有了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有一天,一位老者来到洪得柱的店里。那是晚秋时节,通常,参客们都是初秋进山寻找山参,晚秋之际带着山参下山。那老者一身典型的参客打扮:头戴细绳帽,脚穿登山鞋,手拄爬山杖,长长的外套遮盖到下衣。

老者从背囊里掏出一个木匣,掂在手里,对洪得柱说:“我刚从妙香山挖到一棵山参,跟人参打交道40多年,挖到这么大的参还是头一遭。请洪大人给鉴定鉴定,中意就请您买下吧。”

洪得柱的店铺主要经营人参。他知道,珍稀的山参非常难得,而且价值不菲。

参客和参商们都知道,如果真的得到一棵完好的稀世山参,即可使人从此改变命运。所以,自古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真正的山参世所稀有,天下难求。即便是山参,也有一种是家养之参,形体与真参一般无二,真假难辨。”

在洪得柱的眼中,老者出示的山参确切无误是一棵山参,而且,是山参中质量最上乘的神灵草。于是,他准备出高价买下那棵山参。当时正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的林尚沃却抓住衣袖把洪得柱拉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开口说道:“大人,您还是先不要买下那棵参。”

洪得柱问:“为什么?”

林尚沃马上回答道:“那参还不能确定真假,您可以先把它留一天,明天早晨天明后我为您鉴别。”

洪得柱心中怏然。一个年纪不过20、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竟敢对自己这样一个同人参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行家作出的判断说三道四,这让他几乎火冒三丈。但林尚沃所说的话虽然顶撞了自己,却也不能完全充耳不闻,因为山参的价钱可是让人吃惊的数目,万一出真参的价买棵假参,那就惨了。

林尚沃郑重地将老者带来的山参放回木匣。第二天一大早太阳一出,他拿着那棵山参走到阳光下,仔细地看了又看,最后才开口道:“险些出大乱子了。这不是山参,是惊参。”

惊参不是自然生长在深山的山参,而是一种移植后长大的人参。山参原是指从未经人栽培而在山中自生自长的人参。有时,参客发现山参的幼苗后,就会连苗带土一道起走,移植到远离人家、无人知道的地方。如果把幼参移植到田地里,施以肥料,培成药土,称为“药直”;如果把幼参直接种在平地里,则称“直参”或“土直”。所谓惊参,是指把幼小的山参连根带土起走施肥培养而成的人参,一般也叫做“重拔”,或称“山养”。所以,惊参同真正的山参相比,虽然外观一模一样,药效却有天壤之别,价钱也很悬殊。

“当真?”洪得柱半信半疑地反问,“这参难道不是山参,而是重拔?”

“是的。”林尚沃毫不含糊地回答。

林尚沃取出木匣中的人参,一切两段,头部照样保留着,根部接上一截样子与人参相似的桔梗。桔梗虽说样子很像人参,但它的颜色是紫绿色的,虽然人称“三尺童子”,但只消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与人参的不同。

天色大亮后,老者又来到店里。林尚沃马上迎上去说:“您带来的虽然是棵上好的山参,但价钱太高,我们不能买,还是请您拿走吧。”

老者阴沉着脸,打开木匣一看,顿时怒气冲天,指指原本盛着山参的木匣说:“里面只有一棵桔梗,我的山参究竟跑到哪里去了?”

直到这时,林尚沃才装模作样地往木匣里看了一眼。果然,山参已被换成了一棵桔梗。这当然是林尚沃亲手掉的包,但他还是一副全然不知的样子:“小人不知道您在说什么。”

“这分明是棵桔梗。”

“不,老人家,我们怎么会那样做呢?怕不是山参自己变成了桔梗,然后消失了踪影吧?山参可是自古就称仙草,是有灵气的哟!”

老者被林尚沃的话激起无名火:“什么?山参自己没了踪影,变成了桔梗?你想蒙我呀!”老者忽地从背囊里抽出一把斧头。参客的随身背囊里,一般都携有斧头、镰刀、小锄之类的东西。老者举起斧头,向林尚沃作势欲砍。林尚沃年方20,有气力,有胆量,虽然身材并不高大,但打小跟随出使的队伍,锤炼得身手敏捷。他本可以拦住老者的手,但他却一眼不眨,丝毫未动,只是说了一句:“老人家难道连郑和之参也不知道吗?”(www.xing528.com)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本作势欲砍林尚沃的老人颓然放了手。他打着火镰,点起烟袋,哈哈大笑着说道:“我服了。”

老者对站在一旁心惊肉跳地看着这一切的东家洪得柱说道:“老实说,昨天我给您看的那棵参并不是什么山参,而是一棵惊参。我虽然上得山去,但并没有采到一棵山参,从山上回来的路上,在一座寺庙的水井边上见到了一棵惊参。采下一看,发现真是一棵神鬼难辨的惊参,于是就拿到你们这里来蒙了一趟。”

老者直白地告罪后,又接着说道:“我来蒙骗洪大人,真是惭愧得很。没曾想您带着这么一位厉害的伙计。走遍朝鲜,能辨出昨天那棵参是惊参的恐怕再无第二人了,只有您手下这个年轻的伙计。我简直要把他当成上天派来的神人呢!”

老人走后,洪得柱惊诧不已,多亏林尚沃才免得真的把一棵从寺庙水井边挖来的惊参高价买下,酿成倾家荡产的大祸。这个年方20的林尚沃,是什么时候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准确辨识山参的真伪呢?这且不说,面对杀气腾腾、怒气冲天、恨不得立即挥斧行凶伤人的老者,轻描淡写一句话就使老人怒气全消,而且心甘情愿地承认不是山参而是惊参,这是为什么?

于是,洪得柱问林尚沃:“你对老人说的‘郑和之参’究竟是什么意思?”

准确地说,“郑和之参”是义州商人们自古便广为使用的一句行话。“郑和之参”是个成语,源于朝鲜王朝初期,一般是在谈论人参真伪时被用来打比方的。

朝鲜王朝世祖年间,有一位名臣,名叫郑光弼。他是吏曹判书郑兰宗之子,曾两度官拜领议政,系朝鲜王朝初期一代名相,长于诗赋,死后谥“文翼”。他有个儿子,名叫郑和,但不是嫡子,是小妾所生的庶子。他是郑兰宗的孙子,但是因为祖父的缘故,才使他与仕途无缘。

郑和的祖父郑兰宗是“庶子或孽子不得参加科举”的倡议者,正是由于这个建议,郑和虽为名门之孙,却无缘参加科举,更无由踏上仕途。于是,他从少年时便学习中国话,甚至熟谙明朝十三省的方言土语,成为当时头号中国通,并为出使北京的使节充当译官。

有一次,郑和用几乎所有的钱买了人参带到北京。但到北京后,每到一处都被发现他卖的人参“只有头部是人参,身子皆为桔梗”。见情势不妙,郑和便用自己偷偷带去的银子为路资,勉强得以全身而回。郑和不是一个单纯的买卖人,而是朝廷的使臣,这件事终于惹来麻烦,他被流放宣川,在那里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郑和之参”这个成语即由此而起。义州商人们都说,郑和不是被人蒙了才带着假参到北京的,而是压根就知道是假货,企图以不正当的方法挣大钱,所以人参自己变成了桔梗,而郑和也因此遭到了惨死的结局。“郑和之参”从此成为随出使队伍做人参生意的湾商商道的第一要旨。也就是说,如果拿假货去蒙人,就会像郑和那样,迟早有一天会不得好死。义州商人有一条铁律:经商绝不得使用骗术。

书里的主人公林尚沃与朴钟一很好地代表了“商道”与“商术”。遵循商道才可能获得大财富,但只懂商道还不够,更应懂得权谋应变、竞争智慧等商术。书中“小生意旨在得利,大生意旨在得人”这句话很有道理。没有什么生意比获得人才利润更高了,没有什么资产比信用更宝贵。

——英国MTL公司中国首席代表 黄春红

看完林尚沃借三个人的钱做生意的故事后,我对商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用一两银子去挣一分绝不是商人所为,那只称得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农民哲学,一流商人应当做到“种豆得瓜”。第三个借钱人虽然“沉溺”于酒色,却能看到六年以后的事情,最终获得10万两银子的巨额收益。凡大手笔的人首先要心胸视野开阔,像《商道》中主人公林尚沃一样。只有不为钱所累的人才会把经商作为事业,顺其自然而为之才是经商的最高境界。

——辽河油田华强实业总公司总裁 欧志强

关键在于它揭示了所谓“商道”的真面目。林尚沃给权臣朴宗庆开出一张空白银票,与吕不韦经营秦国王位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深得经商之道个中滋味。此书有大量儒家、佛家等修炼心性的思想以及竞争和处世的谋略,这些哲思好像一串珍珠散落书中,翻几页就会让人有所感悟。

——北京欧泰克石油技术公司总经理 姜学文

(1)遵循商道才可能获得大财富,但只懂商道还不够,更应懂得权谋应变、竞争智慧等商术。

(2)凡大手笔的人首先要心胸视野开阔,像林尚沃一样。只有不为钱所累的人才会把经商作为事业,顺其自然而为之才是经商的最高境界。

(3)《商道》一书的中心思想是“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这是对林尚沃一生的总结,也是他成功的经商之道。

1.你怎样看待《商道》的成功之道?对你的最大启发是什么?

2.你怎么理解对林尚沃一生总结的“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对现实商业活动有何帮助?

3.结合自己熟悉的领域,谈一谈《商道》之中所蕴涵的企业文化。

1.背景资料

在很长时间内,大家讲到中国商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徽帮与晋帮。实际上,在中国众多商帮中,宁波帮、温州帮不仅历史悠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是实现了集团性或群体性近现代化转型的商帮,是中国近代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商帮,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宁波、温州商人数百年的奋斗之路充满艰辛、挫折,同时又取得了成功和辉煌。宁波、温州商人的儒商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爱乡、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以诚信、敬业、进取、开拓、创新为核心的宁波、温州商人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哺育了众多的百年老店和名牌企业。从苏州孙春阳南货铺、北京同仁堂药店,到童涵春、蔡同德、胡庆余、冯存仁、亨达利、亨得利、美华利、老顺记、新顺记等著名行号,红帮裁缝、中国化学工业社、大中华火柴厂等工业企业,再到四明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宁波、温州商人创办和经营了大批声誉卓著的名牌店铺、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今天,宁波、温州商人创造的工商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2.宁波帮与温州商道:独特的经营现象

宁波、温州的民营经济在发展模式上受苏南模式的影响,同时又有其特别之处。苏南经济以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模式为主,在发展初期相当一部分脱身于乡镇集体企业,然后经过改制成为具有私营色彩的股份制企业。按照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宁波、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既不同于“苏南模式”的两头在外之道,也不同于青岛经济中的国有成分独强的态势。宁波、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是源自于其混合经济发展道路的模式——民营、集体、国有和外资互融模式,而民营经济正是其中的生力军。

承袭“宁波帮”的创业基因,宁波地区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有政府的扶持引导、长三角地区丰富商业资源的动因,更不容忽视的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创业意识以及当地民间创业的悠久历史传统。

1984年夏天,从未到过宁波的邓小平高瞻远瞩地作出了“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重要指示,将其列为计划单列市时,没有人能预见20多年后的宁波给世人带来多少惊喜。

宁波素有“工商皆本”的传统,涌现了包玉刚、董建华这样的巨商大贾,宁波人本身所具备的商业天赋,是宁波民营经济发展的底蕴所在。作为民营经济的大市,宁波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空间。在《2005年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中,宁波在城市金融生态综合排名中居第二位,金融生态环境等级被评为Ⅰ级,仅次于上海,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渐形成。2006年在全国200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排名中,宁波市位居第12位,其下辖的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都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县域经济与城区经济之比为5∶5。

宁波经济发达,资金需求旺盛,同业竞争适度,产业结构与布局合理,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出口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迅速,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就宁波市上规模民营企业来看,2006年底,宁波市上规模民营企业年营业收入总额为2025.01亿元,户均9.78亿元;资产总额为1393.96亿元,户均6.73亿元;税后利润总额为950943万元,户均4593.93万元。

今天的宁波已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生了像鄞州的服装、慈溪的小家电等超大规模产业带,宁波的民营经济不仅产业分工明显,而且产生了一大批执行业牛耳的旗舰级企业。以服装业为例,2001年宁波服装业销售产值分别是温州、大连的1.97倍、4.63倍,在全国拥有绝对的优势,其中雅戈尔、杉杉和罗蒙在业内五强中分居第一、二、五位,其他如三星奥克斯占据着国内电表业榜首,帅康、方太则分食了国内厨具行业的半壁江山。

民营企业催化下的混合经济让宁波、温州经济受益匪浅。民营企业的初始形态主要是农村乡镇企业,这是由于改革初期,农村比城镇有较多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企业进入城镇的多种限制逐步放松,使原先萌生于乡村的民营企业被逐渐吸入城镇体系之中。宁波、温州在这一变动当中,出现了“一村一品”或“一镇一业”的块状经济特色。目前,宁波市已有块状经济140多块,从业人员40万人,其中产值超亿元的有90多块,超5亿元的有10多块,占全省块状经济总数的45.75%。块状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带动了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如余姚的中国塑料城、鄞州的宁波轻纺城、慈溪周巷的中国食品城在全省及全国同类市场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块状经济的发展也使各县(市)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如北仑的模具、灯具,奉化、鄞州的服装,余姚的塑料、水暖器材,慈溪的轴承、布料,象山、宁海的水产品等。

宁波市民营企业在出口创汇方面也是成绩斐然。2006年底,全市上规模民营企业出口创汇总额695512万美元,较2005年增长了16.77%。在品牌创建方面,截至2006年底,宁波已拥有中国名牌44个,中国驰名商标37个。在技术创新方面,调查显示,46.84%上规模民营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50%上规模民营企业获得专利,12.11%上规模民营企业获得国家、省级的科技进步奖或科学技术奖,并有48.42%上规模民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早在2004年,宁波的所有县市就已挺进中国经济百强县(市)。慈溪的家电、余姚的塑料、象山的针织、宁海的模具、北仑的文具等等,宁波的产业集聚化向世人昭示了无限的生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北接上海、南联港台、东引日韩、西拓欧美”招商引资思路。宁波的民营企业大胆探索收购、兼并、股权转让、BOT等多种引资方式,加强外向合作,成为跨国公司的配套企业或战略合作者。在浙江,宁波是率先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引资战略的。目前,宁波的引资量超过全省总量的1/3,为全省最多;在贸易方面,宁波创造的外贸顺差和一般贸易出口额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在全国“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宁波的民营经济稳步发展,从拾遗补阙到半壁江山再到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宁波经济列车的主引擎之一。

宁波市政府于2006年9月18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我市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要意义、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政府对非公有企业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非公有经济金融、税收支持力度和切实改进等多个方面,为全市非公有经济在下一阶段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提升营造了良好的宏观导向与政策环境。

当地政府积极作为,保证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宁波民营企业为了在风云际会、潮起浪涌的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主动探索企业的嬗变之道。

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不可避免地采用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治理结构,这一点宁波的民营企业也是这样。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家族式企业主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值得庆幸的是,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正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大多数上规模民营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企业重要事务的决策权不再单纯由个人把握,而是由董事会、股东大会集体讨论作出判断和决策,这使得企业各项重大事务进行得更为科学与合理。

温州人的融资渠道以及开辟商业渠道的方法非常独特。一名姓龚的先生讲了这样一个实例,比如绵羊皮应该说是新疆的特产,但目前,绵羊皮真正的市场应在浙江温州,原因之一是那里有一个较大的皮鞋生产基地,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羊皮比新疆还便宜,新疆一般的羊皮如果是2800元/吨,在温州却只有2500元/吨。对经商的人来说,这正是温州人聪明的地方:这样的做法使温州商人达到了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由于价格悬殊,温州反而取代新疆占领了羊皮的大市场。不少厂家要羊皮都冲温州而去。第二个目的是温州商人用这样的方法融资。新疆的羊皮老板大多豪爽,一般第一次订货开口5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关系熟后,先付20%~30%的定金,卖掉货交钱,关系铁了后就不收定金。温州商人利用新疆人豪爽的特点,把羊皮拿到手后往往以低价迅速销售变现后立即改做其他买卖。虽然羊皮买卖亏了,但变现后的资金从其他渠道已经赚钱了。有的干脆在羊皮上亏本,但把它做成皮鞋后,在皮鞋上就能再把利润捞回来。从这样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窥见温州商人的经商之道。

温州地处浙江南部沿海,山多田少,区位条件较差,自然资源也无明显的优势,于是温州人很早就外出打工,通过人力资本的外移来获取比在当地打工更高的回报(即所谓的超额收益),这与如今规模越来越大的民工潮在动因上并无区别。因此,温州人最初的资本积累总体上是通过谋求人力资本投入上的超额利润来实现的。

正如温州人自己所说,当初温州人外出打工就靠三把刀:菜刀(厨师)、剃刀(剃头匠)和剪刀(裁缝)。虽然别的地方也有靠三把刀行走天下的传说,而且比温州人做得更专业、更出名,如扬州理发师和宁波裁缝都闻名全国,但最终富甲天下的却是前者。究其原因,至少有三点值得思考。一是温州人总在寻求超额收益,不大愿意停留在只剩下平均收益的行业,只要发现有新的行业可以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而进入壁垒又不高,率先进入新行业的往往是温州人。二是温州人比中国所有地方的人走得更远、更具有全球视野。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就已经在新疆、西藏、甘肃等西部地区谋生。原因很简单,在计划经济时代,那些地区都属于八类地区(全国最高工资级别),没有工资收入的温州农民,当然要到那里寻求超额收益。温州人并不满足在国内打工,当发现国外人力资本的报酬远高于国内的时候,便通过合规或不合规的途径远涉重洋去谋求超额收益,目前欧洲的华侨中温州人肯定是最多的。三是即便打工这样一个最简便的经济行为,温州人也比其他地方人的时机选择能力更强。例如,在中国还没有出现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之前,温州人已经遍及全国了;在大城市人还没有借出国学习为名去日本、澳大利亚打工的时候,温州人已经向欧洲迁移了。

前面分析了温州人能够成功地通过打工来实现超额收益的三个主要因素,但这还不足以解释他们为何又能在企业经营和投资上取得成功。温州人成功投资的背后还有三大制胜“法宝”,那就是关系网内部紧密协作、良好的商业信用和高效的融资手段。这三者之间彼此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同时也是市场化大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前提。中国与日本等发展成功国家相比恰恰在这三点上处于劣势,而这一劣势却被温州人克服了。

温州人的社会网络主要由族亲、朋友、乡邻三者编织而成,这为他们的流动和迁移、就业、融资及情感沟通等活动提供了支持。社会网络有助于温州人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了他们在异国他乡所面临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风险。有人曾经根据全国各省市合同履约率来衡量各地的商业信用度,统计显示,浙江和上海是合同履约率最高的两个地区,并由这两个地区往北或往西,履约率水平梯次下降。温州一带的地下钱庄比较发达,而且坏账率远低于国有银行。当地百姓多通过类似私募基金的形式投资于房产、煤矿等,这与中国绝大部分人群都把钱存在银行或买国债有天壤之别。我们习惯于把可能会给银行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高达14万亿元的居民存款归咎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和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其实从本质上看,这还是缺乏投资文化和信用氛围。

温州人即便再有钱,其累加起来在中国也只是一个小数目,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力却是任何一类资本都难以达到的,原因在于他们要进则全进,要退则全退,完全是市场行为,所以也就有能力代表市场热钱的流向。当然,市场行为往往会和政府行为相冲突,如地方政府希望当地房地产上涨的时候,把温州人奉为上宾,如今需要调控了,就设置各种障碍。清理小煤窑是政府行为,意大利对温州鞋业的反倾销也是政府行为。这虽然会给市场化的投资行为带来损失,但对2001年起就投资房地产、2002年前就投资山西煤矿的温州人来说,赢面要大大超过亏面,这种挫折算不了什么。有温州人讲过一个故事:当温州人发现越来越多国人喜欢吃螃蟹的时候,以为洋人也会喜欢,便装了一船运到荷兰,结果当地海关拒绝让螃蟹入境,温州人只好把这船螃蟹倒进了附近海域,没想到,这些生命力旺盛的螃蟹居然纷纷爬上了荷兰海岸,并在当地繁殖。这些螃蟹恰恰体现了温州人的特性。跟着最有商业头脑、最有全球视野、最贴近草根、最能克服民族劣根性、最能代表资本逐利趋势的温州人赚钱,应该是明智之举。

3.点评

(1)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宁波是一个资源穷市,但宁波又是一个资源富市。“穷”,是指地下几乎没什么矿产资源;“富”,则是把为企业的优质高效服务作为第一资源,促生了“服务是第一投资”的理念。宁波人有很强的创业精神,人们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他们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进取,正是秉承了“宁波帮”与生俱来的坚韧品质,宁波的民营经济没有被自然资源的贫乏所局限,而是充分发挥了市场有形和无形的手的作用,有效地配置了各种生产要素,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2)温州人精神实际上就是温州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做一件事,观念非常重要,观念正确比较容易贯彻,事情就比较好办;观念错误,脑筋转不过来,做什么事情都是不行的。致富是一种思维习惯,你有富人的思维习惯,你就能够成为富人,你没有富人的思维习惯,你就只能是穷人。只有拥有致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你才可能真正致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