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的萨特存在主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的萨特存在主义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文学理论以其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吸收了某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萨特认为诗与散文虽同为语言艺术,但却有根本差异。其次,介入说是萨特强调“行动”的哲学精神在文学上的体现。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的萨特存在主义

萨特(1905—1980)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1924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33年曾留学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深受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影响,并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萨特一生著述颇丰,文学创作主要有《恶心》、《苍蝇》、《自由之路》等,理论著作主要有:《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想象心理学》(1940)、《什么是文学?》(1947)等,还有关于福楼拜、波德莱尔和加缪等作家的一系列评论文章。他的文学理论以其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吸收了某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存在主义文学理论。

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人的“自由”,“自由”在萨特那里是作为人的本质来设定的,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又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学说”,他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也是这种自由学说的一部分。

在文学本质问题上,萨特首先把文学的本质与自由、存在联系在一起。他说:“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1]在他看来,文学写作的深层动机之一“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主要的”[2],也即在于在世界上实现自己的自由。萨特论证说,人一方面意识到世界万物必须借助于人的意识而显现,另一方面人又意识到自己对于被揭示的世界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为了使自己感到自己对世界而言是重要的,人就通过艺术创作将呈现于意识中的世界固定在画布或文字中,于是这个被固定在画布和文字中的世界就成了人生产的东西,是人的自由的实现。对于被生产的东西来说,生产者是重要的。

同时,萨特也看到,被生产出来的世界并不就在生产过程中自行呈现,必须借助于他人(即读者)的意识这种呈现才有可能,因此,萨特说:“写作,这是为了召唤读者以便读者把我借助语言着手进行的揭示转化为客观存在。”[3]简单地说,当作者的写作把呈现于他的意识中的东西固定在文字中之后,这种东西的再度呈现需要阅读过程中的读者意识。萨特指出阅读在本质上是自由的,读者完全可以这样阅读,也可以那样阅读,甚至可以把书本摆在那里不予理睬。不过,萨特也指出真正的阅读自由是一种负责的自由,是那种尊重作品的吁请并服从艺术品价值要求的自由。要之,“作家为诉诸读者的自由而写作,他只有得到这个自由才能使他的作品存在。但是他不能局限于此,他还要求读者们把他给予他们的信任再归还给他,要求他们承认他的创造自由,要求他们通过一项对称的、方向相反的召唤来吁请他的自由”[4]。就此而论,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将文学活动的本质展示为自由:一方面,作家之所以要选择写作,就是为了召唤其他人的自由;他的写作也是对自由的揭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另一方面,读者阅读,既是对作家的自由的承认,又是对读者自身的自由的肯定。

大家知道,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的核心内容是自我选择,人就是他自我选择的结果。因此,作为人所创造的文学艺术也必是对自由的选择和揭示。

尽管萨特将文学的本质看作是自由的,但萨特也指出这只是文学的纯粹本质或一种文学理想,事实上文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由本质的异化。在阶级社会中,无论是写作的自由还是阅读的自由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只有到了无阶级的社会才可能有真正自由的文学。尽管如此,自由作为文学的本质仍然是对写作和阅读的最高要求。

此外,萨特认为,文学的唯一题材就是自由。他指出:“不管作家写的是随笔、抨击文章、讽刺作品还是小说,不管他只谈论个人的情感还是攻击社会制度,作家作为自由人诉诸另一些自由人,他只有一个题材:自由。”[5]这就进一步从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构成方面揭示了自由与文学本质的联系。

萨特用自由、存在来界定文学的本质,这充分表明他继承了西方美学高度强调自由的传统,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本性,要求文学写作致力于争取人的自由,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人本主义立场。这样一种观点也鲜明地揭示了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要求有所作为、要求自由选择的理论取向。

萨特还从想象性、虚构性的角度论述文学的本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非现实的想象性的创造,其媒介是文学语言,并认为文学艺术由于是一种非现实,所以可以是美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资本主义现实所持的一种批判的态度,因为“现实的东西绝不是美的”[6]

萨特对于文学社会作用的理解集中体现在他的“介入说”中。他认为文学家用文学语言说话,通过自己的写作(说话)揭示社会生活,从而干预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生活。即使一个作家对世界的某个方面采取沉默态度,其实也是一种揭示,一种介入。因为在萨特看来,只谈这方面而不谈那方面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态度。

介入说构成了萨特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论的核心,那么,它究竟包含了哪些具体含义呢?

首先,介入说是萨特对文学中“散文”功能的揭示。萨特所谓的“文学”指与“诗”相对而言的“散文”。萨特认为诗与散文虽同为语言艺术,但却有根本差异。散文把语词作为指示性的符号来使用,使人得意忘言;诗却把语词看作自足存在的物,使人们得言忘意。不过,萨特也指出,这并不是说词的意义对诗不重要,而是说它的功能大不相同。对散文而言,词的意义使人们专注于词的指称而迅速忘掉语词本身的存在,在诗中词的意义却与词的物性存在一体而不可分,“意义浇铸在词里,被词的音响或外观吸收了,变厚、变质,它也成为物”[7],在诗中,词的意义强化了人们对词本身的关注。

正是这一区分使萨特断言,文学(散文)的本质是对现实的“介入”而诗却不是“介入”的文学。萨特进一步的论证是:散文家使用语词指称某人某物从而导致某人某物的被揭露和改变,因而这种说话方式就是行动和介入。除此之外,在萨特看来,介入不仅是散文写作之“必然”,也是散文写作之“应然”,它体现着一种文学写作上的道德责任要求:散文作家有责任以指称性言说的方式介入生活。

其次,介入说是萨特强调“行动”的哲学精神在文学上的体现。萨特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行动,就是介入社会生活,就是战斗:“……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8]与他的文学本质是自由的观点相呼应,他认为介入也就是为自由说话,去争取自由。萨特之所以十分强调文学要为争取自由而斗争,是因为他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地存在着大量不自由现象、异化现象。文学艺术介入社会生活就应当揭露和批判这些不合理、非正义的现象,发挥社会批评的作用,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

一般来说,50年代左右的萨特明确主张文学的政治性介入,要求文学成为自由的“战斗”,60年代以后的萨特淡化了介入理论上的政治色彩,而是在更宽泛的意义上阐述他的介入理论。萨特认为人是社会整体的“汇总者”和“被汇总者”,他对社会现实的介入乃是一种总体上的介入,是一种担当全世界、担当整体的介入,因而,所有的“显示、证明、表现”都是介入。在此意义上,政治上的直接介入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介入,而深层次的介入则是一种无形的间接介入,它包括了原先被确定为非介入性的诗。这样一来,介入作为文学的本质具有了更普遍的意义,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萨特批评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的虚妄。(www.xing528.com)

介入说充分肯定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否定脱离社会生活的唯美主义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现象的批判,体现出改变资本主义现状的愿望和要求,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介入说的根本局限性则在于:首先,萨特要求文学艺术去争取的人的自由只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自由,即脱离客观必然性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这种追求绝对的个人自由本身就与介入社会生活的要求相矛盾。其次,介入说过分夸大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通过以文学艺术介入社会生活为手段来达到自由的理想,这显然具有浓厚的空想色彩。

萨特认为:“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对象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9]他十分重视文学活动中读者的作用,充分肯定读者的创造性、参与性和主动性。他认为,作品的世界并不是作者一个人创作的结果,而是读者与作者的自由“合力支撑”的。把作品看成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观点也许受到英伽登的某些启示,但在萨特写作《什么是文学?》的40年代毕竟还是一个很具独创性的观点。

萨特之所以强调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了文学作品,其理由首先在于把作品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对象。他认为作品还有许多未知数,有待读者充实,这充分肯定了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作用,这完全符合文学欣赏的实际过程。更重要的,如前所述,他看到了作为文学活动的总体乃是对作者和读者的自由的双重肯定:读者的自由通过作品得到承认,而作者的自由也在读者的阅读中被肯定。阅读活动同时肯定了作者和读者的自由,因而构成了整个文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就把读者的接受活动提高到“自由”的高度了。

萨特还进一步揭示了文学接受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预测和期待伴随着整个阅读。正因为作品不是一个天生的已知数,所以也就为读者的预测和期待提供了基础,并决定了读者和作者对于作品都负有责任。

萨特的文学接受论成为后起的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1] 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2] 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3] 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125页。

[4] 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125页。

[5] 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6] 萨特:《想象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7] 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页。

[8] 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9] 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