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开拓新境界,珍惜大学生活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开拓新境界,珍惜大学生活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180后大学生赵某再读一次大学今年27岁的赵某再一次迈入了大学校园,成为华东交通大学的一名新生,但他已经是第二次上大学。7年前,赵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内某名牌大学。大学里宽松的环境使赵某产生了“上大学就等于解放了”的错觉。赵某再读一次大学的经历说明,大学生入学后必须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确立新的目标,热爱专业、立志成才,科学地安排时间、合理安排消费、加强自我管理。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开拓新境界,珍惜大学生活

专题一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案例1 80后大学生赵某再读一次大学

【案例文本】

今年27岁的赵某再一次迈入了大学校园,成为华东交通大学的一名新生,但他已经是第二次上大学。7年前,赵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内某名牌大学。大学里宽松的环境使赵某产生了“上大学就等于解放了”的错觉。赵某说,那个时候的他自控能力较弱,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搁置放弃,不会做的作业越积越多,本已不高的学习兴趣在网吧、酒场消磨殆尽。在网吧通宵上网,两三天不回寝室,成绩日渐下滑,不少课程相继亮起了红灯,但他依旧选择了逃避,继续用网络麻醉自己。赵某说:“其实我对这种生活也感到很痛苦。”大学期间,辅导员和他关系很好,但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没能让他摆脱这种状况,终于“挣扎”到2009年,赵某领到了自己的本科毕业证书。拿着一纸文凭,他却始终感觉自己还没有毕业。“大学4年都在混日子,得过且过,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这算是毕业嘛?”他嘲笑着自己。毕业后,赵某拥有了一份工作。工作中,赵某发现自己的知识面非常狭窄,这让他时常感到“很自卑”。赵某坦言:“4年的大学过得太颓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这种感觉在工作期间变得越发强烈。”找一份工作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问题,但4年大学生活的两手空空是他始终放不下的一个心结。“我的大学不该就这么度过,我的人生不能这样抱着遗憾走下去。”就这样,他心中萌生了再次考大学的念头。

为了补习高中知识,他在工作之余兼职做了一份家教,在做家教的同时试图找回学习的感觉。2年后,他下定决心放弃工作,来到某中学跟着一群90后高中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备考中。这个决定遭到了朋友、父母的强烈反对。赵某的朋友中有的已为人父,而他却要再读一次大学,这在熟识他的人眼中,无疑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补习的一年中,赵某坚持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学英语,学习到很晚才休息。靠着这股倔劲儿,2012年7月,他如愿收到了来自华东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一次,一定要真正读一回大学。得知儿子再次考上了大学,赵某的父母也被他的执著所感动,态度渐渐转变,开始支持他在校安心学习,朋友们也相继送来了祝福。“上一次的大学,不能算作毕业。只有自己努力了,流点汗、有所收获才算毕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赵某,兴奋地提前5天就赶到学校报到。抵达学校的第二天,他就早早起床,“吼”了大半天的英语,“我感到,现在才是读书的真正开始”。两年的工作经历让赵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取到新课本的当晚,他就只身一人来到自习室预习。赵某笑着说:“以前还真没发现上自习也可以这么快乐,让人心安,每天都有收获和进步的感觉很好。”

“如果他不说自己是1985年生的,我们还以为他也是90后呢。”在宿舍里,赵某和室友们相处得和谐愉快,看着身边比自己小近10岁的室友,赵某感慨地说:“一路走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为了这一步,我放弃了太多,但我更是幸运的。这一次一定会好好珍惜机会,过真正的大学生活。”

【问题思考】

(1)赵某再读一次大学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2)大学生涯如何过更有意义?

【案例解析】

赵某在已经拥有了一张名牌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情况下,再一次迈入大学校园重新学习。两年的工作经历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此付出的代价让他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怎么做。赵某再读一次大学的经历说明,大学生入学后必须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确立新的目标,热爱专业、立志成才,科学地安排时间、合理安排消费、加强自我管理。确立新的目标,应注意使个人的奋斗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首先,要了解国家对人才总的目标要求和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设计,提出相应的个人学习目标,使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要求、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统一起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地确定自己的成才目标,把自己锻炼成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术业有专攻”的专门人才。正确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竞争力,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合格人才。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主动了解本学科或本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明确该学科或专业知识的社会意义,积极参加课余科技创新活动和学术活动,提高学习兴趣。热爱专业与立志成才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热爱自己的专业就不可能将它作为奋斗目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立足所学,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高等教育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教育,实践是培养能力、素质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重视实践环节,勤于磨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既要在书本中学习,更要到实训基地现场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加强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的训练,在实践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大学的学习生活,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增强。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在新的环境中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客观地评价自我,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努力按照成才目标塑造自我,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确立成才目标、科学地安排时间、控制自己的行为、合理安排消费等。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适应人生新阶段”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郝卫峰、贾少英,北京联合大学。(根据李菁莹、周盟、王勇奇/文,“再读一次大学”,《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17日报道改编。)

案例2 一个大学新生的烦恼

【案例文本】

成都某高校大学一年级新生王某来自北方某城市,她是独生女,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中长大。中学时期一直在父母身边,家中的生活琐事均由父母料理,父母只要求她努力学习,不需要她承担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鞋袜也不用她自己洗。王某进入大学后非常想家,不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安心学习,后悔不该来成都上大学,甚至还产生了转学回家乡的想法。她对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说:“我简直待不下去了,成天想家。早上一睁眼就想到不是在自己的家里,不想起床,不想吃饭,但又怕身体垮了父母着急,便强迫自己起床锻炼、吃饭。在操场上跑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里有‘妈妈’之类的歌词就要哭,一边跑,一边哭。课间休息和课余在宿舍到处都听见本地人的口音,总觉得是被抛弃到异地来的外乡人,很不自在,孤独极了。班上组织出去玩,我无论怎样也高兴不起来,反而愈玩愈伤心,觉得到处都不如家乡,晚上熄灯后在被窝里哭。周末,看见本地同学回家了,就更伤心、更难过。”对大学生活新环境的不适应和强烈的想家情绪严重影响了王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她说:“我虽然知道父母家人希望我在大学里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生活,希望我好好读书。我也强迫自己快乐起来,忘掉家里的一切,强迫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基本上学不进去,又怕自己被淘汰,怕别人笑话自己,只得抱着无可奈何的心情整天将自己塞进课本里面。看不进去书,却不敢不看。就是看着书发呆,晚自习也要在图书馆坐几个小时才能坦然一点。”她又说:“现在我整天提心吊胆,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担心家里人失望,害怕大家的眼光。从内心深处来说,我后悔上大学,也不知道学了以后干什么。我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不也照样工作和生活得挺好吗?在这个大学生活中,我感受不到快乐,我完全没有了中学时代的活跃,我很怀恋中学时代的丰富多彩,现在的生活我感觉不到充实,只觉得空虚和忧愁。”

【问题思考】

(1)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有哪些显著变化?

(2)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案例解析】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在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专业方向基本确定,需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学主要实行的是学分制,除了公共科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属于必修之外,各专业还开设选修课,同学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修相关课程。大学学习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大学图书资料和各种信息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熟练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集资料和掌握信息,成了同学们必备的学习技能。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许多同学远离家乡,衣食住行学等都要自己安排。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理解和关心成为一种需要。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应对自如;自理能力弱的同学,则可能计划失当,顾此失彼。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活动增多;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同学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就必须了解上述这些变化。上述案例中的王某就属于较典型的大一过渡期不适应症状,很多大学生都会有或轻或重的不适应,王某则属于较严重的情况。在“高考改变命运”的指导思想下,一些家长对高考前的孩子的要求就是“只要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就造成了部分高中生只知道学习,独立生活能力差、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差。针对生活环境的变化,适应大学生活就要了解大学校园里对自己有吸引力的环境和事物,了解本专业的前景,怀着对明天的希望,以愉悦的心情融入到大学新生活中去。在学习上,要认识目前所学专业的性质、意义,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角度来认真思考自己的学习任务,根据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制定新的目标,按照新的目标和计划展开自己的学习生活。在人际交往上,要学会和身边的同学交朋友,让自己被人了解、理解,同时也努力去认识和理解他人。积极参加班集体、学院、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学习经验交流会、扫盲舞会、圣诞晚会、元旦晚会、知识竞赛、文娱表演等,这些活动是发挥自己的长处、认识他人和结识新朋友的好机会。积极参加这些集体活动还可以交流思想,增进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王东红,北京联合大学。(根据“我简直待不下去了,成天想家”,http://www.yzsxddxyyfljc.com/yzsxdd/newview.asp?id=263,2011年8月20日报道改编。)

案例3 脏衣服“打包”寄回家

【案例文本】

大连市民冷女士前两天从邮局取回一个大包裹,同事都好奇地问是不是老家寄来什么稀罕的年货。谁知冷女士的回答却让同事十分惊讶——根本不是什么年货,而是在大学读书的儿子寄回的一大包脏衣服。冷女士的儿子王某前年考入南方某大学,没有独立生活经验的他面对换下来的脏衣服大感头疼。每学期他都把从家里带去的干净衣服先穿一遍,然后再挑出相对干净点儿的衣服穿。实在找不出干净衣服了,就去洗衣店花钱洗,每学期末他都把剩下的脏衣服拎回家洗。可这学期攒了太多的脏衣服,拎回家觉得麻烦,所以想了个“高招”——把脏衣服直接“打包”寄回家。“我也知道他这么往家寄脏衣服不好,可他上大学前没让他动手干过什么。”冷女士说。“现在想让他改,我也狠不下那个心,再说当妈的给孩子洗衣服还不是应该的?”冷女士告诉记者,听说现在像她儿子这样不爱洗衣服的孩子挺多的。据了解,像王某这样寄脏衣服回家的大学生还是极个别的,但去洗衣店解决脏衣服已成多数大学生的选择。高校周边一般都有洗衣店,大学生是其主要顾客群体之一。

【问题思考】

(1)结合上述现象,你认为大学生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是什么?

(2)大学生应如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案例解析】

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呵护下,只知道读书,生活方面都由家长代劳,离开父母就往往不知所措。大学生应当自觉锻炼自理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便今后能够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就要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独立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为了给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夯实基础,就需要摆脱依赖、等待和犹豫,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勇于面对社会和生活。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同学们随时都可能遇到过去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人需要积极交往,过去没有做过的事需要学着去做,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为了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吴巧慧,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孙文静/文,“大学生邮寄衣服回家”,《瑞安日报》2009年12月16日报道改编。)

案例4 成功青睐有准备的人

【案例文本】

2012年3月20日,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对外界宣布,破格聘任该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刘路为教授级研究员,并给予100万元重奖。无数人的目光集中到了这位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被人们称为“数学奇才”、“数学天才”的青年身上。刘路这个看上去有些腼腆还带着孩子气的教授,面对着众多重量级的荣誉和喜讯,自己似乎看得不那么要紧。一个本科生直读博士,并破格聘任为教授级研究员,不禁让人心生好奇。因为破解一道数学难题就给其如此崇高的荣誉,他的研究能力是否已具备呢?这个从初中开始就对数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孜孜以求的数学奇才,由于多年的积淀最终破解国际数学难题时为自己的研究能力给出了最好的证明。

西塔潘猜想是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Seetapun)于1995年提出,关于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一个猜想,17年来国际上众多著名数学研究者一直努力研究都未能解决。大学期间刘路自学数理逻辑,大三时刘路在自学反推数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西塔潘猜想。他通过邮件联系到南京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与该学者进行了几次沟通。刘路在研究一相关问题时发现一个方法,他意识到该方法可能对解决这一猜想有帮助,但不敢相信这一方法能直接用来解决这一猜想。一天,刘路突然想到用这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他立即跑回宿舍,连夜用英文写出证明过程,投给了数理逻辑领域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对拉姆齐(Ramsey)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研究,被认为彻底解决了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Seetapun)于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这一研究成果最终获得《符号逻辑》主编、芝加哥大学数学系邓尼斯·汉斯杰弗德(Denis Hirschfeldt)教授的高度评价。侯振挺教授评价刘路:“我都不如他,在创新能力这方面。”面对媒体“一夜破解”国际数学难题的宣传,刘路说:“那个时候,中南大学本科生一夜时间破解了一道国际数学难题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我再次说明,我没有这样神,不是一夜破解,从接触到最终找到方法,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对刘路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学习自己最喜欢的专业,将兴趣进行到底。刘路初二时开始喜欢上数学。一些同学还在为初中数学教科书上的习题抓耳挠腮时,他便开始自学数论。上初三时,他已读完对初中生来讲等同于“天书”的《古今数学思想》,高中开始尝试阅读全英文数学书籍。2008年,刘路参加高考,在高考志愿表上,从“一本”到“三本”全部只填写了数学专业,并顺利考取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在这里,学校图书馆里的学术书籍让他如鱼得水,院里组织精英老师的专题讲座和数学文化节也令他大开眼界,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自学数理逻辑,还参加了美国的数学建模竞赛,研究能力大大提高。

刘路寄语学弟学妹:看淡分数,重在兴趣。如此酷爱数学,中学却从没参加过“奥数”班,“我不太接受这种目的性太强的方式。”在国内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奥数”可是从小学就已开设的课程,学好了它,也许就有了加分或免试入学的资格。但刘路很有个性,也有自己的想法,他热爱数学这门优美、简洁、智慧的科学,享受数学带给他的乐趣,但他不愿被分数所左右。刘路说:“如果要给学弟学妹一个学习方法的话,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看淡分数,重在兴趣。”就这样,刘路在中南大学完成了他在数学研究领域第一步伟大的探索。

【问题思考】

(1)刘路为什么能够在大学阶段取得如此之大的成绩?

(2)如何看待钱学森曾提出的“世纪之问”?

(3)如何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案例解析】

很多大学生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或是求得出国深造的机会,考托福,片面追求高分数,却忽略了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少对有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看淡分数,重在兴趣,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刘路成功所在。刘路在进入大学后,没有把时间花费在玩游戏上,而是在不断学习、求知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兴趣所在,并且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兴趣的指引下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在前进的道路上,他遭遇过挫折,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一直伴随着他,直到最终破解“西塔潘猜想”。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颜兴中说:“现在很多大学生没有目标感,面对人生感到很迷茫,刘路有理想、信念、不浮躁的特质,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同学们要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钱学森曾提出“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刘路的作为应该是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钱学森老先生的“世纪之问”。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说:“我们一直想回答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有名,因为几百年没人解决。西塔潘猜想从1995年提出来已经17年了,很多人试图解决而没有解决,假如说西塔潘猜想刘路没解决,也许再过200年,300年也没人能解决。”刘路的成功证明我们的学校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进入大学,学习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同学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要在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牢固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同学们不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领悟。在大学阶段,大量的自学时间和自由的学习空间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浓厚氛围,也对自主学习理念的培养提出了必然要求。同学们要学会根据教学计划和自身所学专业的特点,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好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各方面知识。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求知的热情,学会如何收集、处理、选择和管理信息,学会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学习不仅是掌握课堂知识、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本领,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按照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为人处世。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脚踏实地地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事业要求同学们自觉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知识,而且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敢地追求真理,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要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大学阶段,同学们要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为今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王恩江、贾少英、刘欣欣,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刘银艳/文,“刘路,23岁当教授”,《湖南日报》2012年3月21日报道改编。)

案例5 一位父亲给女儿的信

【案例文本】

吉林大学一位新生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其父母竟在一周内两次往返3700公里到学校照顾儿子。其实,上大学后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是失落、茫然和空虚的新生并非只有这位吉大同学,但是有些家长却能认识到生活的转折正是孩子成长的契机。下文就摘自一位父亲给女儿的一封信。

小禾:

你好!这星期接连收到你的3封来信,每一封信都透露着你对新生活越来越适应,对学习越来越有信心,我和你妈真高兴。记得你在刚刚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曾说自己“像在做梦一样”。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你在家时又懒又任性,家务活儿一点不沾手,还爱发脾气,那时我曾悲观过,觉得我们对你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不能说全失败了,但也不能算成功。现在看来,你是能改变的,现在不仅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还学会了关心父母,关心同学,我们看到了你的成长。这样一个转折,正是从你上大学开始的。你信中还说,有些老师上课讲得太快,很多内容基本上跟课本不沾边,也不给划定重点。听一节课下来,心里一点“底”也没有,猜不透将来考什么。你还不了解,大学的教学与中学有所不同。中学教师往往对学生耳提面命,时时督促,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家长的角色,而大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好处。从高中升入大学,不仅仅是在求学的阶梯上迈上了一级,更重要的是从少年到了成年。成年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明确的追求,只要不放弃目标,努力就应该是持久的,不断强化的。所以,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特点,把在中学形成的依赖老师、依赖课本、照着老师划定的重点死记硬背的旧习惯克服掉,养成主动、自觉、灵活的学习习惯,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有些课可能还要组织课堂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目的是锻炼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的锻炼会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起作用。锻炼越多,走上社会的起点越高,成才的速度越快。为什么有些人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有些人却迟迟不能进入角色呢?在校期间的准备充足与否,意义太大了。你信上说,你开始用英语写日记,而且觉得不难,这太好了,下次给我们写信是否也尝试用英语写?

【问题思考】

(1)你向往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www.xing528.com)

(2)如何培养优良学风?

【案例解析】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青年学生有着很欣喜的憧憬,当然,也有着很多的懵懂与不适应。大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上述这位父亲在信中对大学的学习方法给出了很好的指导。大学的学习方法很多,但最关键的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大学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它决定你在大学期间知识的厚度和宽度,因此,在你进入大学学习之初,一定要对大学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有所了解,尽快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途径。如何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况,迅速地适应大学生活,这位父亲的谆谆教诲值得大一新生们借鉴。他如同所有学子的父母一样抱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在大学阶段,学习是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只有学风端正,才能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宝贵时光,学到扎实的知识,掌握真正的本领,培养创造精神,圆满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的学习任务。同学们是国家未来建设的宝贵人才,只有养成优良的学风,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有所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良的学风是同学们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养成优良学风,应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勤奋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优良的学业是辛勤汗水的结晶,突出的成就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和拼搏才能获得。大学学习内容的专业性、系统性的特点,在广度和深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这就要求同学们更加刻苦、更加勤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严谨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肃是指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学习作风,反对学习上轻率浮躁、马虎应付的态度;严格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要弄懂弄通,对技术的掌握要严守规范,反对粗制滥造和不求甚解,反对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严密是指对学习、对生活、对工作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包括在学习的安排上要周全有序,有条不紊地处理学习中的各种关系。要坚决抵制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坚决抵制违反科学和学术道德的不良风气,做一个有科学道德和学术道德的人。求实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培养扎实打基础、老实做学问的学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唯以求真的态度下踏实的功夫。谦虚是求实的必然要求,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博采众长,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同学们要培养宽广的胸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积极奋发、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创新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作为今后几十年社会各条战线的骨干,更需要自觉培养勇于创新的品质和才干。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新一代大学生要在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同学们要刻苦努力,打下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不断提高和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将来在祖国各个建设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做好准备。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培养优良学风”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王京香,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大学:转折与成长——一位父亲给女儿的信”,http://szb.wfec.cn/show.aspx?id=180&cid=25,2011 年1月4日报道改编。)

案例6 优秀大学生志愿者黄贵军

【案例文本】

黄贵军毕业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志愿服务西部,在贵州省遵义县喇叭镇卫生院服务,服务期满后留在了绥阳县黄杨镇工作。喇叭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亲们缺乏科技知识,生活十分穷困。那里的医疗条件更让人无法相信:3万多人的乡镇只有一个缺医少药的卫生院,仅有的几名医生只能医治感冒、发烧、头痛等常见疾病,而多数农村医生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医疗培训。到喇叭镇不久,有一件事极大地触动了他。一天晚上,有一个8岁的女孩肚子疼得厉害,父母没有带她去医院,而是认为她中了邪,请来一个道士驱邪。当她痛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才背着她到了卫生院。经过诊断,她得的是急性阑尾炎,但卫生院却不具备手术条件,必须马上转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医院。可是,没等送到县医院,这个孩子就死在了途中。看着他的父母痛哭失声,黄贵军的心里一阵刺痛。这件事情让他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疗志愿者,除了要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还要努力改变乡亲们落后的观念。为了普及医疗知识,黄贵军制作了一些光盘,多次组织全镇医务工作者学习,多次上街义诊,为病人免费针灸,得到了病人和同事的称赞。为了改善医院的条件,黄贵军和院长一起多方争取,得到了上级医院的支持,终于有了自己的手术室。

2007年冬天,一个病人深夜2点被送到卫生院,她是一个70多岁的老大娘,当时已经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肚子已经像铁板一样硬。她蜷缩在病床上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情况十分紧急,必须立即手术。如果再推迟,病人就会形成败血症,甚至中毒休克而死。但是当时全县都停电了,没有手术灯,手术能成功吗?不能取暖,病人能受得了吗?一旦出现什么问题,下不了手术台怎么办?老大娘的两个儿子哭着说:“大夫,求求你们,救救我妈吧。”经过紧急会诊,黄贵军和院长决定实施手术。全院医护人员集体上阵:四名医生打着手电筒照明;因为停电,电动吸引器不能用,一名护士专门踩脚踏吸引器;因为停电,心电监护机不能用,一名护士每隔10分钟就给病人测一次血压;黄贵军和院长负责手术。就这样,4个多小时手术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当被告知母亲已经脱离危险的时候,两个儿子“咚”的一声就跪到了地上……

作为一名志愿者,黄贵军经常到边远的村寨出诊,向乡亲们宣传科普知识。2008年7月,两年的服务期满时,黄贵军说:“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环境,也适应了吃辣椒、喝苞谷酒的生活,我的伙伴们都如期离开了服务地,而我决定要扎根贵州。只有在这里,我的青春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基层工作的这段时间,我的切身感受是虽然西部条件较为艰苦、经济比较落后,但西部的潜力是无限的。在基层,我们的知识可以得到发挥,我们的能力可以被人认可,我们的理想可以得以实现,我们的青春也会更加精彩。”

【问题思考】

(1)黄贵军的事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如何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案例解析】

黄贵军的事迹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同学们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才。不同时代的青年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谓继往开来就是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破浪前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与战略机遇期紧密相连,展示出当代中国的阶段性基本特征,呈现出当今时代我们所面临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应当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加激烈,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影响我国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前进要发展,就会面临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创造未来。同学们应该确立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炼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肩负历史新使命”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贾少英,北京联合大学。(根据“记优秀大学生志愿者黄贵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4日报道改编。)

案例7 大学生为何“站不住”

【案例文本】

9月凉风习习,但一些新生称“大学第一课”——军训给了他们刻骨铭心的“下马威”,还有一些新生直呼“hold不住”,军训中中暑、晕倒、肚子疼、脚疼、感冒甚至受伤的场景频繁出现。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大学生军训新闻也频出:北京某大学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长春某高校一名新生雇人代替军训,哈尔滨某高校一女生不堪军训劳累自杀,石家庄一所职校不少男生为避军训装病甚至退学等等,由此引发社会普遍关注。武汉某学院校医务室校医说,每天都有学生来看病,军训期间新生特别多,多半是发烧、感冒等小病,还有些是不注意饮食卫生而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人数多时一天就有超过60多个新生来就诊,感觉大学生体质不如从前。很多教官都表示,现在的军训强度已经降低了,训练强度并不大,而且军训期间的天气也较凉爽,应该是不存在身体承受不了的情况。新学年开始以来,媒体还报道了不少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信息。

在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动中,开场仅20分钟左右,领导还在勉励志愿者们发扬志愿精神、做好志愿服务时,台下已陆续有学生晕倒,此景不能不让人忧心大学生的体质。志愿者是从众多报名学生中选拔出来为别人服务的,身体素质等方面一般不低于平均水平,自己身体堪忧如何服务他人?大学生为何“站不住”?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这是我们人才培养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都没有把体质健康列入其中,为了弥补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我国将把大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

【问题思考】

(1)为什么要将大学生体质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之中?

(2)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案例解析】

上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大学生都“站不起来”,中国又怎样“站起来”?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缓慢下降趋势确实令人担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是: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基本内容。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同学们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断提高审美水平。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同学们应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贾少英,北京联合大学。(根据杨佳峰等/文,“大学生hold不住军训”,《武汉晨报》2012年10月1日报道;张国/文,“大学生为何‘站不住’”,《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17日报道等综合改编。)

案例8 勇于实践,用才智奉献社会

【案例文本】

北京大学哲学系2009级本科生裴济洋,从2010年起,连续3年以极大的热忱致力于研究解决铁路春运“一票难求”问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售票技巧,在窗口售票20万张;连续3年在春运一线志愿担任春运售票员,帮助数以万计买不到票的乘客特别是学生和农民工买到回家的车票;他撰写的《铁路客票购票攻略》等数十篇文章被广泛转载,在学生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被誉为“春运活雷锋”和“北大售票帝”。

在这个学哲学的22岁男孩看来,铁路是一种文化,围绕着火车与火车票,老百姓生活的辛酸苦辣得到充分展现。从单纯对铁路的热爱到实际操作卖票实务,源于2009年春运期间裴济洋看到同学42个小时在车上站着回成都的无奈。“铁路运力不足是现实,但如果换种思路,可以充分发挥异地票的优势来打破出京进京瓶颈,从而尽量让乘客舒服回家。”这个读哲学的小伙子坚信哲学的“爱智慧”精神并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洞学问,而是一种渗透到方方面面的生活方式。他渴望用自己的努力将哲学方法用到售票实践当中去,自2009年7月起,裴济洋就在窗口学习售票,从跑腿送票到对铁路线了然于心,两个月辛勤劳动既感动了代售点的师傅,也让众多原本买不到票无法回家的农民工兄弟顺利地踏上了回家之路。到如今,裴济洋已经卖出了20余万张车票,春运期间日均帮助数百人,但这一切都是义务的。裴济洋说:“之所以一直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只是想利用探索出的接票与中转的技巧,满足更多旅客的出行需要。”

2011年底,裴济洋编写了《春运火车票新思路购票攻略》,免费印发6000余份给北大学生。一位同学说,“只要认真研读裴济洋给的攻略,就一定能买到票”。攻略里面提到了最新的购票技巧,例如可以同一车次分段购票,也就是“接票”;买长途车的短途票,上车之后再补票,这被裴济洋称为“打短儿”;电话订票时加拨北京铁路局管辖内各车站所在城市的区号等等。这份购票攻略被裴济洋戏称为“授人以渔计划”和“开药方工程”。除了提供攻略,裴济洋还坚持在售票点卖票,甚至考试时提前交卷来帮同学电话订票,“虽然无法改变一票难求的现状,但我尽最大努力让大家的出行需要得到满足。我争取让每个排队的乘客都得到有用的信息,不白排队”。尽管业余时间都“搭”在了卖票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一定的财力,但裴济洋由衷地感到幸福。

【问题思考】

(1)裴济洋能成为“售票达人”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案例解析】

裴济洋在春运售票中义务奉献,并以此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为百姓做一份贡献。裴济洋服务了许多人,也感动了许多人。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乐于尽自己所能,担当义务奉献者的角色,是因为我对中国社会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我愿将自己在大学中学得的知识与智慧,贡献到中国社会当中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知识和才智最终能够服务社会才是有价值的。裴济洋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将所学所能付诸于社会和人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和社会的栋梁。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不仅是其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塑造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就要做到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树立起“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中华做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努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努力做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先锋。要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际学习。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中创造辉煌人生。要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塑造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知行统一是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立身处世的基础。在人和人的相处中,既要重视言,更要重视行。一个人如果能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的道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王京香、张桂焕,北京联合大学。(根据“裴济洋:售票达人帮你回家”,《人民日报》2012年1月19日报道改编。)

案例9 青年的责任,我们的行动

【案例文本】

2009年10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大二学生范敬怡发起成立了一个叫做“林歌项目”的学生环保组织。创办之初,“林歌”并不被人们看好,在北京大学办学生社团,可绝对不是一件轻松事,因为学生们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大大小小的社团,总共300多个。在这里,一个社团想要长期存活也不容易。每个学期都会有新的社团加入这场“百团大战”,但同时也会有不少社团因为乏人参与而渐渐淡出学生的视线。

在校园里做环保,随便喊喊口号容易,养成习惯真的很难。当参与者慢慢没了兴趣的时候,组织者也会随之丧失热情。但“林歌”却没有走上这条老路。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北大校园内已有6000多人开设“林歌”绿色账户,各项活动的累计辐射人数超过了2万人。别人眼中“费力不讨好”的校园环保,范敬怡却一步步做出了名堂。她在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厅发表“大学生应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的主题演讲;她与5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共话建设绿色校园的经验;她在耶鲁大学介绍中国大学生的环保理念。一些同学难以理解她对环保近乎偏执的热情,而在她看来环保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为了避免“林歌”再次走入其他环保社团遭遇过的怪圈,范敬怡费尽了脑筋。在她看来,校园环保活动要想持续下去,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简单,二是有趣。新鲜有趣的创意不胜枚举:“绿色账户”、“植物大战垃圾”、“环保冰灯”……在她的精心设计下,环保不再是抽象复杂的概念,而成为一种参与性极强的校园时尚。这些创意的产生,与她从小养成的多种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多一种兴趣,便是多一种思维方式。创意和执行力缺一不可,一项完整的活动所依靠的不仅仅是精彩的创意,还必须要有强大的执行力。通过这些活动,范敬怡向自己的梦想又靠近了一步,但她也意识到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公众的长期参与。如果没有更多人的加入,没有更有效率的活动形式,没有持续性的活动开展,自己的梦想依旧遥远。为了让环境理念深入人心,她决心打造一个崭新的环保项目。从项目启动到最终的框架完善,她通过阅读NGO报告、查阅相关文献、回顾新闻报道,整理并学习借鉴了国内外各类环保行动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经过许多个不眠之夜的学习和讨论,她最终建立起林歌项目现在的总体框架——用公益行动中产生的价值反过来支持学生的活动。具体内容为学生合力汇集“林歌”基金,“林歌”基金反哺支持环保科研绿色文化活动的良性循环模式。另外,“林歌”项目也是范敬怡对于探求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可持续碳平衡维持机制的勇敢尝试。她引入绿色账户的概念,提出了“为自己的碳排放买单”的口号,将环保的责任分散落实到每个人,充分调动起个体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她还组织策划了“植物大战垃圾”、“未名湖环保冰灯燃放”等多项创意环保宣传活动,树立了“时尚环保”的理念。项目运行过程中,北大校园内已有6000多人开设“林歌”绿色账户,各项活动的累计辐射人数总计达20000人以上。2011年3月12日植树节,第一批“林歌”林共440棵树也在甘肃文县的一个荒山头诞生,标志着“林歌”项目新的里程碑。由于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林歌”项目获得了全国青联举办的校园环保创意大赛的华北赛区冠军,“北极光-清华”公益大赛的银奖。她带领的“林歌”团队也获得2009-2010年北京大学创新团队奖的殊荣和北大校长的高度赞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周报、搜狐网等众多媒体都曾对“林歌”活动进行报道。然而,范敬怡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为了呼吁和鼓励更多人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她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宣传“林歌”理念,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努力推动“林歌”模式向北京林业大学等其他兄弟院校推广,扩大“林歌”项目的覆盖范围。2010年9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厅,首届“超融低碳经济高峰论坛”拉开了帷幕。范敬怡作为唯一的学生嘉宾,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中国能源组创始人马克·列文等嘉宾一起畅谈对中国构建绿色低碳社会的看法,并作了主题为“大学生应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的演讲。她以“林歌”项目在北大的发展为例,展示“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林歌”特色,突出和强调了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绿色领导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倡导转变,肩负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问题思考】

(1)范敬怡的事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为什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案例解析】

范敬怡等用自己的责任、勇敢和担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在两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分别有9位和3位大学生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这些大学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追求。他们以可贵的精神风貌,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成长成才的榜样。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大学生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就必须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同学们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专题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案例来源】

案例选编与解析:贾少英,北京联合大学。(根据“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中国大学生在线”2011年6月23日报道;“范敬怡:学习和兴趣也能相辅相成”,《中国青年报》2011年5月16日报道等综合改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