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阴膳食文化:米为主食,面食佐之

江阴膳食文化:米为主食,面食佐之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米为主食面相佐一日三餐“吴越之地,饭稻羹鱼”。城乡民众的膳食向以大米为主,面粉佐之,并以南瓜、山芋、芋艿等为副食。普通百姓家两至三道菜,以蔬菜为主,很少吃荤菜。午餐基本上均以大米饭为主食,一般人家无荤腥不吃饭,蔬菜也讲究时新鲜菜。江阴人的膳食虽然以大米为主,面食为辅,但是在面制品上,却吃出了不少花样。待蔬菜烫熟,立即捞出的称为“一汤面”;将面煮得稀烂的称为“烂糊面”。

江阴膳食文化:米为主食,面食佐之

米为主食面相

一日三餐

“吴越之地,饭稻羹鱼”。江阴地处物产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兼产稻麦,素为鱼米之乡。城乡民众的膳食向以大米为主,面粉佐之,并以南瓜、山芋、芋艿等为副食。过去,一般人家通常都吃白米饭,较为贫困的家庭则吃糙米饭。农家将麦子轧碎后用筛子筛,筛子上面的称为麦粞,筛下的则为麦粉,或叫麦糊,为煮粥原料。澄西地区贫困人家有煮麦粞饭吃的,并在大米中掺进麦粉,煮成麦糊粥。澄西人吃麦糊粥,不仅是为了节省,实为习惯。农村居户通常麦子登场后多食面制品,秋谷登场后则多食大米和米制品。平时一日三餐主要食白米饭、白米粥,兼食菜饭、菜粥和面条,至于馄饨、团子、团圆、糕等欢喜物,昔日,平民百姓大多逢年过节或待客时才能吃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因粮食紧张,人们将麦子加工成麦片,掺进大米,煮麦片饭吃。

旧时的早餐,官员、士绅和工商富户等上层家庭食大米稀粥和各式糕馒点心,下粥菜为四至五只小碟,品种有皮蛋、香肠、海蜇皮、油氽花生、红(白)乳腐和酱菜等。城乡普通百姓食大米稀粥,下粥菜一般为自制咸菜萝卜干、酱制品、拌豆腐和乳腐等。条件差的则以粉或蔬菜掺入粥中食之。产山芋季节,乡民有以山芋为早餐的。城市居民除了粥之外,也有吃花色面或汤包、烧卖等点心的。工人、手工业者大多以大饼、油条、粢饭团等充饥。

午餐通常为大米饭,过去上层家庭平时一般有四至五道菜,加上一盆汤,通常有鱼、肉、鸡等荤菜以及时令蔬菜。有的饮酒者,另加火腿牛肉、鸡肉、熏鱼、爆鳝等四至六道冷菜。普通百姓家两至三道菜,以蔬菜为主,很少吃荤菜。有些家庭经常吃蔬菜与大米合在一起煮成的菜饭或菜粥,有的还在菜粥中放入蚕豆、黄豆、山芋、芋艿等。一些生活贫困的农家,用小麦连皮磨的粉加菜煮成的黄面汤充饥。

以往农村大忙期间,人们在下午三四点钟增加一顿点心,一般为泡饭、稀粥或中午剩下的冷饭,也有的吃面饼或开水调的炒元麦粉,江阴人称之为“焦麦粉”。还有的人家特地裹一些粽子,农忙中作点心。

晚餐,以往上层家庭一般仍吃大米饭,菜的品种有的与午饭相仿,也有的则比中午花色多,档次高。晚饭也都饮酒,有的人家甚至一日三顿酒。平民百姓一般为泡饭或稀粥,菜与早餐相同,为自制的咸菜、萝卜干等。少数人家即使吃饭,也只烧一点简单的蔬菜或吃中午剩下的菜。贫困家庭常吃菜粥、烂糊面或黄面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一日三餐的质量大大改善。早餐除了大米稀粥、泡饭之外,不少人家都喝豆浆、牛奶,另有面包馒头、糕团等点心,还有些人家烧上几个水潽蛋或荷包蛋,增加营养。也有的人早上喜欢吃面。即使吃粥,过去只有上层家庭才能享用的皮蛋、香肠、油氽花生及各色酱菜,如今都成了寻常百姓家的下粥菜。大饼、油条、粢饭团等依然是人们所喜食的快餐早点。午餐基本上均以大米饭为主食,一般人家无荤腥不吃饭,蔬菜也讲究时新鲜菜。晚餐,不少人家都与中午一样吃米饭,下饭菜荤素搭配,较为丰富。不过,也有人家仍习惯吃粥或泡饭。许多过去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菜肴,现在平时就能经常吃到。不少人家的一日三餐都达到了解放前上层家庭的膳食水平。

如今,为图方便,上班族的中饭以盒饭类快餐为主,档次上有高低之分。也有的吃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之类的洋快餐。

面食天地

金武祥在《面食》一诗中曰:

食单妙制各从宜,雅好甘香啖粉餈。
夏至馄饨冬至面,何如说饼仲秋时?

他还写道:“南人煮米为饭,糕餈饼以米为之。此外,亦喜食麦。谚云:‘夏至馄饨冬至面’,均以麦粉为之,然不若饼之粉匀而馅佳也。”

江阴人的膳食虽然以大米为主,面食为辅,但是在面制品上,却吃出了不少花样。(www.xing528.com)

光是面条,按面的加工方式分,便有机轧面、刀切面之分,机轧面中又可分为阔面和细面;按烹调方式分,又有汤面、烂面、炒面拌面之别,其中汤面又可分为宽汤和紧汤,拌面又可分为凉拌和热拌。汤面又可称为阳春面或光面,汤面捞到碗里后,再在面上加菜,称为盖浇面,盖浇面又有大排面、小排面、鳝丝面、宫爆鸡丁面、酱豆腐干肉丁面、牛肉面、鸡蛋面、雪菜肉丝面等品种。

说到面条,老江阴人周秉钧十分留恋当年他舅家加工的刀切面,他在《澄江今昔谈》一文中回忆道:

面食加工如今普遍采用了电动摇面机,手工摇面已不多见,而用竹杠跳面,知道的恐怕更寥寥无几了。20年代,我舅家开面店,每逢新麦上场,便应接不暇。我大表哥专管磨粉,够上一筛时,表哥便盛进粉箱筛,他立在踏板上,脚一摇,手中芭蕉扇一摆,嘴里一声长,一声短,一声高,一声低地哼起小调来。筛出的粉搅拌后放到面台上,用一根毛竹杠,一头固定(但能左右移动),另一头坐上一个人,一只脚顶住面台边沿,另一只脚一跳一跳左右移动,将拌和的面压紧压韧,再放平用竹帘揿、挤成薄皮。然后我舅父左手拇指带上铜套,右手操起二尺多长、十多斤重的切面刀,切得又细又快。这种刀切面香而韧,有咬嚼,我至今倒还有点留恋。

解放前后,农村里不少人家吃的面,都是自己人工擀出来的,有的甚至连包馄饨的皮子,也是自己擀的。人工擀面,与机轧面相比,虽然费手脚,但吃起来特香。

江阴的老百姓平时常烧菜面吃,当锅中面条将煮熟时,放入青菜苋菜菠菜等其他蔬菜,调料也直接加入锅内。如果再加入一些肉丝,那就更好吃了。待蔬菜烫熟,立即捞出的称为“一汤面”;将面煮得稀烂的称为“烂糊面”。按江阴人说法,一汤面的特点是“健”,“有咬嚼”,韧性好,年轻人喜欢吃;而烂糊面则肥软滋润,易消化,适合老年人、幼儿、体弱者吃。

夏日里,江阴人喜食凉拌面,面条从锅中捞起后,用冷开水激过,然后加入酱油、味精姜末麻油,最好再加少量糖,喜欢辣味的再撒些辣椒粉、胡椒粉,将调料充分拌匀后便可食之,这种面吃在嘴里面香味浓,爽口,不失为酷暑中开胃、果腹的好食品。

晚清民国,江阴城里最早、最大的隆源酒馆,每天早上供应的“隆源面”,以细若银丝、碗大汤宽、鲜味可口而享誉四方

在江阴众多种类的面条中,名气最响的当属传统名点刀鱼面,该面是将新鲜刀鱼去刺后,取鱼肉剁成茸泥,加入适量蛋清,拌精粉制成面条,以鸡汤、火腿、开洋等作汤。此面光滑不腻,鲜美无比,当年甚至名扬上海、苏州、无锡一带。每年春天,慕名来江阴品尝者车船不绝。

除了面条之外,馄饨也是颇为江阴人喜食的面制品。馄饨有大馄饨、小馄饨之分,东乡顾山、祝塘一带还有一种“绉纱馄饨”,因人工擀的皮子薄如轻纱而得名。大馄饨以薄皮面裹以菜馅、肉馅或菜肉馅,形似元宝。用作大馄饨馅的蔬菜按不同季节,分别有苋菜、韭菜、青菜、白菜荠菜、萝卜等,荤馅除了猪肉外,也有牛肉的,有的人家还加入鲜虾,味道更加鲜美。小馄饨皮子比大馄饨皮子小而薄,一般以纯精猪肉剁细加入姜末调料作馅的居多,也有加入适量荠菜等蔬菜的。裹小馄饨比大馄饨速度快,手心摊上皮子,加上馅,轻轻一捏便成了。店里供应的小馄饨,汤内往往撒上豆腐干丝、蛋皮丝、新大蒜叶丝,称之为“三鲜馄饨”,既好吃,又中看,颇能吸引顾客。江阴的刀鱼馄饨、蟹肉馄饨与刀鱼面一样,堪称点心中的佼佼者。

面制品中,馒头也是江阴人吃得较多的一种。在江阴,有馅的称为馒头,无馅的叫做大包子。而皮薄、味鲜、汁多的小笼馒头,更为江阴人所喜爱。每年秋季上市的蟹黄包子,极其鲜美而多卤,也是江阴历久不衰的名点。

江阴人还喜好用面粉做成各种饼吃,最常见的是将面浆摊在锅上,烤成薄薄的一层饼,称为面衣。面衣摊成后,撒上韭菜花,加上油、盐的为咸面衣,加上糖的为甜面衣。冬末春初,荠菜上市后,东乡顾山、长泾、祝塘等地流行的春饼(又叫烧饼)也随之出炉。秋天,萝卜上市后,江阴城乡的铜锅饼也跟着起锅。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马蹄酥,更是江阴的传统名点。此外,江阴用面粉做成的饼还有葱油饼、黄烧饼、茄子饼、草鞋底等。大街小巷每天供应的大饼、油条也都是面粉制品。

许多江阴人还喜欢吃面疙瘩,将面粉加入适量水调匀后,用筷子夹成一条一条,下到开水锅中,待到煮熟时,再放入绿叶蔬菜和调料,即可起锅。这种面疙瘩韧性好,吃起来特香。有时人们在煮南瓜时也夹入一些面疙瘩,沾了南瓜味的面疙瘩更加好吃。这面疙瘩算得上是一道极富田园风味的面食。

近些年,北方人开设的牛肉拉面店,遍布江阴城乡,为江阴人的传统面食增加了新品种。而蜂拥而至的快餐面,正以其调味鲜美、食用方便的特点,越来越为江阴人尤其是许多年轻人所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