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前生学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

中国传统前生学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头发保养法“发为脑之华”,“发为血之余”,茂密乌黑的头发是健康的标志。以头发的变化来象征生长和衰老,正是出于古代中国人的生理知识。因此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头发的保养,把头发的保养方法,看做是使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养发营养食品。

中国传统前生学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

第一节 头发保养法

“发为脑之华”,“发为血之余”,茂密乌黑的头发是健康的标志。头发的健康状态与血、肾、脑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头发的乌黑、润泽、柔韧、茂密是血气充足、肾的精气充盈和脑健神旺的表现。未老发已灰白,发枯焦稀疏、脱发等均属病态。我国传统养生学在躯体养生方面非常注意养发。头发除了是健康的标志外,它本身还有保护头部和大脑的作用,同时健康秀丽的头发又有特殊的美容作用。

头发在传统中国文化里极富于象征意味。在神仙或长生不死的思想中,仙人所以异于凡人的根本特质不只是永生不死,而更是永远青春不老。漆黑光润的头发就是表现这种特质的最显眼的标志。白发则是日益老化、迈向死亡的征候。以头发的变化来象征生长和衰老,正是出于古代中国人的生理知识。头发是生命中各阶段里的生理变化的主要指标,由于肾气兴旺才得以长得既长又多,乌黑光亮。当身体逐渐衰老时,头发渐短少、脱落、光秃,而颜色也变白、枯涩。在疾病或七情过极时,如恐惧、忧愁、哀伤时,或过度用心思虑时,头发也能出现早白、脱发。头发与五脏的关系十分密切,头发的荣枯能直接反映出五脏气血的盛衰。一般而言,头发由黑变灰、变白的过程,即是机体精气由盛转衰的过程。因此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头发的保养,把头发的保养方法,看做是使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养护头发的方法主要有:

1.七情勿太过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失调,可导致发白脱落。《摄生要录》说:“多怒则百脉不定,鬓发憔焦。”《千金翼方》有“忧愁早白”的记载。养发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七情过度刺激。要保持心情开朗,乐观豁达,心境从容,有利于头发的养生,促进身体的健康。

2.饮食疗

日常饮食宜多样化,合理搭配,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可适量食用含蛋白质、碘、钙、维生素B、维生素A、维生素E等较丰富的天然食物,如:鲜奶、鱼、蛋类、豆类、绿色蔬菜、瓜果、粗粮等。同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养发营养食品。例如,仙人粥(《遵生八笺》):取何首乌、白米适量,用砂锅煮粥,常服。有补肝肾、益气血、乌发驻颜之效。

对于身体虚亏,精血不足而导致脱发或头发变白的,生活中可增加补品,适当多吃些牛奶、鸡蛋、鱼、核桃芝麻等食物,对头发有滋养作用,还可按下列食疗处方服用:核桃仁1 000克、桑葚子500克、黑芝麻250克,共研成末,加蜂蜜2 500克,拌匀备用。每次30克左右,日服两次,开水送下。

3.发宜常梳

“梳发”按摩法在我国历史悠久,古代养生家主张“发宜多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就载有:“千过梳头,头不白。”《延寿书》说:“发多梳,头不白。”《圣济总录·神仙导引》说:“梳欲得多,多则去风,多过一千,少不下数百。”《清异录》言:“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大要,梳头、洗脚是也。”梳头能疏通血脉,清头明目,荣发固发,促进睡眠,对养生保健有重要意义。

其方法为:每日晨起、中午或晚睡前,或在练习气功及按摩结束后,以两手十指代梳,用指腹或指端做环状揉动,自额骨攒竹穴位抓起,经过发际、前顶、头顶到后脑发际处,由前到后,再由后到前,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如此循环往复,梳头数十次至百余次,主要用指头按摩,坚持做数年之后,可长发、使白发变黑,保持头脑清醒轻松。梳理和按摩两项,可以分开做,亦可合在一起做。现代研究指出,勤梳理,常按摩有五大好处:第一,能疏通血脉,改进头部的血液循环。第二,能使头发得到滋养,头发光润,发根牢固,防止脱发和早生白发。第三,能明目缓解头痛,预防感冒。第四,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脑血管病发生。第五,能振奋阳气,健脑提神,解除疲劳。

4.起居有常

生活有规律,对人体保健十分重要,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肾藏精”,“其华在发”,肾的精气充盈,血气旺盛,可保持华发,故房事要有节,不妄动耗精,亦是保发应引为重视的。除此而外,还要积极参加运动锻炼,防治全身性疾病,戒除吸烟、酗酒、暴食暴饮等不良习惯。合理使用大脑,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药物防治

对于头发花白、脱发、焦枯者,宜服补精血药以防之。陆九芝《世补斋医书》记载的“延寿丹”自古就受推崇。中成药六味地黄丸与何首乌丸合服,亦具有防治白发、脱发之效。如果有头皮发痒、脱屑,甚至毛发脱落者,可用下列处方:紫荆皮12克,生侧柏叶15克,硼砂10克,大小蓟各10克,煎水洗头。《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有“令发不落方”:榧子3个,核桃2个,侧柏叶30克,共捣烂,浸泡雪水内。用浸液洗发。本方有止发落、令发黑润之效,尤其对血热发落有良效。《千金翼方》中有“瓜子散方”:瓜子、白芷当归川芎、炙甘草各60克,煎药为散,饭后服1克左右,1日3次,酒浆汤饮,经常服用有活血补血,美发荣肤作用,可防衰抗老,预防头发早白。

具有养发作用的中药很多,如胡麻、油菜子、榴花、核桃、椰子浆、猕猴桃、槐实、桑葚、黑大豆等。地黄酒黄精酒、枸杞酒等,皆有补虚通血脉,使白发变黑之效。

6.洗、烫宜忌

《老老恒言》说:“养生家言发宜多栉,不宜多洗。当风而沐,恐患头风”。经常洗发可保持头部清洁,清除头皮表面代谢产物、细菌微生物的繁殖,有利于保持头发的明亮光泽。但洗发不宜过勤,洗发过勤对于保养头发反而不利,因为皮脂每天顺着头发分泌大量脂酸,除有润发作用外,还有抑菌作用。洗头过勤会把对头发有保护作用的皮脂洗去,缩短头发的正常寿命,严重的还可招致毛发癣菌感染。一般而言,干性头发,宜10~15天洗1次;油性头发,宜5天洗1次;中性头发,宜7天洗1次;年老体虚者,洗发次数可适当减少。洗发水温不宜太凉或太热,37~38℃为佳。水温太低,去污效果又差;水温过高,损伤头发,使其变得松脆易断。对于洗发剂的选择,干性和中性头发用偏于中性的香皂或洗发护发精,油性头发可用普通肥皂、硫黄皂,或偏于碱性的洗发剂。婴幼儿皮肤娇嫩,老年人皮肤干燥,可用脂性香皂洗发。

烫发能保持美观的发型,故在成年妇女中颇为流行,但烫发所用的化学药水,对头发有一定的损伤,再加上电热处理,头发易变黄、变脆、易断,失去光泽和弹性。因此,烫发不宜过勤,以4~6个月1次为宜。干性头发不可勤烫,孕妇产妇、小孩皆不宜烫发。(www.xing528.com)

二、头发的保养还有以下9条原则

原则1:维持头发及头皮清洁。清洁时需注意力道及温度,水温温度以40℃上下最适合,洗净后先以干毛巾擦拭干净,接着才以低温大风将头发吹干;如果不想伤害发干也可以采取自然风干方式。

原则2:适当护发。使用护发产品时最好涂抹在发尾2/3处即可,可以减少发根及头皮对于护发产品的过敏程度。

原则3:使用宽齿梳取代细齿梳。细齿梳容易扯断纠结头发进而伤害头皮,建议使用齿距较宽梳子取代齿距较窄梳子。

原则4:避免日晒及高温吹整。

原则5:头发尽量不要夹或是绑太紧。

原则6:减少染、烫发次数。

原则7:摄取营养素。适量蛋白质、锌、铜、铁质、维生素B及维生素C,少吃甜食及油炸等垃圾食物。

原则8:睡眠充足不熬夜。由于晚间10-12点为身体新陈代谢最旺盛时段,只要有良好的新陈代谢发质自然好。

原则9:适当排除并宣泄不必要的压力。压力是造成落发及白发成因之一,所以适度宣泄压力也有助于头发健康。

三、从头发看身心健康

1.头发不但透露了你的个性,也透露了你的健康状况

如发质硬的人多半个性刚烈、敏感度迟钝,在健康上比较容易有用脑过度、自律神经衰弱、头晕的现象;头发细软的人,极为敏感,感性成分高,而且容易有湿疹肠胃的毛病;头发毛躁的人有情绪化的倾向;卷发的人容易胡思乱想,如果是又卷又硬的发质,想得多也说得多,身体的肾脏也比较不好;发质软而卷的,什么事都藏在心里,闷着不说出来,他们的消化系统相对较弱;直发的人性格直接,正面思考也比较强;长发的人女性化的成分较浓,短发的人具有男命,比较像男人婆,而当健康情形不好时,最好头发也不要留太长(当然也不是太短),行动力才会增加,整个人显得比较有精神。

如头发多的人,想得也多,想太多了还会有头痛的问题。头发少的人则比较神经质,消化系统也较差。一位美国学者分析认为:头发平滑细软的人,性格多半温柔;头发硬直挺的人,大多个性刚直,情绪较稳定;头发浓黑有光亮的人,通常感情丰富;头发灰黄的人,感情略淡薄;头发较密的人,活泼而健康;天然卷发的人性格多不稳定,勇气不足。

2.头发与情绪

心理卫生学专家有句劝告:“情绪不佳,快去理发。”这自然是心理作用,当改变一下自己的发型,对镜一看,会使你心情畅快,能赶走不良情绪的困扰,还能控制引起抑郁症的激素产生。

人们常说的“沐浴更衣”,这“沐浴”二字,“沐”是说洗头梳发,“浴”是说洗身。在洗头或梳发后,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是人们熟知的常识。据研究,常洗头发,可促进其新陈代谢活动,对大脑具有保健作用;常梳理头发,可对脑部进行按摩,能刺激大脑细胞的活力。古人提出“十指为梳”,每天多次梳头,可以明目祛风,使发根稳固,头发有光泽,具有美容作用。因此洗头梳发成为“大脑保健功”,并认为,最好常用枣木或牛角梳子梳理头发,每日500多次。

由于每个人的头发都拥有多种特质,以至于很多人的性格都有不同的面向,还不时带有矛盾的成分。而个性最好的人,他的头发通常是不粗不细、软硬适中,发量刚好,还带有光泽。虽然这仅是有此一说,但是用心照顾头发,经常留意发质的变化,不管从美容观点、健康立场,或是经验法则,显然都有一定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