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奠定思想文化基石-西方文化源流

奠定思想文化基石-西方文化源流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时期是希腊哲学系统化的繁荣时期,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晚期希腊哲学呈现学派林立,扑朔迷离的局面。希腊哲学有自己的特点,简而言之,可归结为两条:一是非宗教的精神;一是思辨精神。这种性格造就了古希腊高于周围民族文化的科学理论。古希腊哲学家对欧洲和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奠定思想文化基石-西方文化源流

一、奠定基石的思想文化

(一)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文化天空中闪烁着理性与思辨之光的璀璨星座。时至今天,这星座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正如伯纳德·威廉姆斯在谈到希腊哲学的地位时说:“希腊留给西方哲学遗产就是西方哲学本身。这里,事情并不仅仅像在科学中那样,希腊人开辟了某些路径,而在哲学路径上的现代发展却将他们的成就远远抛在了后头;也不只是像在艺术中那样,希腊人创造了某些形式和具有这些形式的一些作品,而后继的时代在回顾时或多或少把它们视为成就的典范。在哲学中,希腊人开创了几乎所有的主要领域——形而上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和艺术哲学(尽管是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程度上)。他们不仅开辟了这些研究领域,而且逐步区分了这些领域中许多恒久公认的最基本问题。”

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希腊哲学是从探讨万物的本原开始,以研究自然万物运动规律为重心自然哲学,代表人物是德谟克里特、赫拉克利特;中期希腊哲学则注重研究社会道德乃至政治。这一时期是希腊哲学系统化的繁荣时期,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晚期希腊哲学呈现学派林立,扑朔迷离的局面。这一时期历时最长,但就思想的深度和内容的丰富程度而言,远不如在它以前的两个半世纪时间里发展起来的哲学,是希腊哲学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是宗教神话,哲学是脱胎于宗教和神话的世界观。世界各民族都有宗教和神话,但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在诸多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这三个民族的哲学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诞生的。

希腊哲学有自己的特点,简而言之,可归结为两条:一是非宗教的精神;一是思辨精神。

首先,哲学与宗教疏离。中国、印度和希腊哲学都有宗教的背景,但它们与宗教联系的密切程度各不相同。印度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为紧密,可以说是对宗教(婆罗门教、蓍那教和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精致思辨和系统论证。中国哲学较多地采用警句箴言、引证比喻,表达方式介于说理与说教之间。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把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称为“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具有内在的必然原因,秩序和原因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被发现。这种看待和研究世界的方式,与神话的虚构、传说和笃信的运行方式有很大区别。因此,古希腊的第一批哲学家,也是第一批自然科学家。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越来越昌明,科学精神越来越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希腊自然哲学,西方哲学绵延不断的理性主义传统在一定意义上也得益于这个充盈的源头。

其次,哲学缜密的思辨方式。从表达思想的方式和风格来看,印度哲学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说教,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介于说理和说教之间,希腊哲学的方式最为思辨,充满着论辩、推理和证明等说理方式。古希腊人崇尚思辨的特质使他们早就有了一批职业的哲学家,哲学的职业化促进了希腊民族思辨精神的发展,形成了希腊民族特有的冷静、思辨的性格。这种性格造就了古希腊高于周围民族文化的科学理论。古希腊哲学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每当我们仰望这片璀璨星空,那些永不陨落的星辰之光总令我们的灵魂多一些智慧和肃穆。

古希腊哲学家对欧洲和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直到17世纪,绝大多数欧洲哲学家仍然把希腊人看成是思想的权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学家也尽其所能使他们的宗教信仰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一致。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本人并没有作品传世,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这一点与我国的孔子有相同之处。

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主要研究人类本身,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苏格拉底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用一生的时间义务向所有人——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施教。他创造了自己的教育理论,并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天资聪明与否,想要有所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苏格拉底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主张教育首要在于培养人的美德,教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是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知识最广博的人才能受到尊敬和赞扬,才是合格的治国者。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后来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的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的启发。

苏格拉底深深热爱自己的城邦祖国——雅典。他生于雅典,长于雅典,为保卫雅典曾三次从军,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他用睿智的目光看着雅典,经常批评雅典,希望自己的批评、责备、规劝能刺激雅典焕发新的精神。批评雅典在苏格拉底看来是神赋予他的神圣使命,伴随这种使命感的是从未间断的思考探索,从未间断地帮助雅典的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提倡雅典的人们过有道德的生活,对雅典的政治和文化,尤其是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雅典不理解他,以不敬城邦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在柏拉图的对话录《申辩篇》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在陪审团面前所做的辩护。他阐述了死亡的本质:

死亡的状态无非是两者之一,或者是死去的人失去了所有的感觉;或者是根据传统的观点,它是一种变化,灵魂来到另一个世界。

苏格拉底再次强调要信仰道德而不要追求名声和财富。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他热爱雅典城邦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更因为他注重自己的灵魂,不愿因逃避来亵渎自己最神圣的理想,所以,他毅然选择了死亡。

面对死亡,苏格拉底十分坦然,临刑前他仍然与朋友们一如既往地讨论他最热爱的哲学,直至行刑的最后时刻。公元前399年,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在朋友的陪伴下死去,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城邦祖国,终年69岁。

苏格拉底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柏拉图(前428—前348年)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后,柏拉图对雅典当时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远赴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游历长达12年,约公元前387年返回雅典。为了传播知识和自己的学说,柏拉图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院(Academy),学院因坐落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而得名。柏拉图在此执教40年,直至逝世。学院因柏拉图而创立,但并没因柏拉图的离世而消亡,从始创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一直存在了900多年,培养了众多人才,亚里士多德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柏拉图在教育上的卓越建树,在于他提出了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这在西方教育史上是第一人。柏拉图的爱情观更是广泛为人熟知,“柏拉图式的爱情”直到今天仍然频繁出现在芸芸众生口边,东西方皆如此。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作品有人物性格的鲜明刻画,亦有生动有趣的场景描写,内容丰富、论证严密且语言优美,在哲学和文学两个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主要有《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这些著作基本以对话的形式保留下来,系统阐述了柏拉图在哲学、道德、政治和艺术等方面的思想。

《理想国》是柏拉图思想臻达成熟时期的作品,他的政治观、道德观、艺术观、教育观等都在书中比较全面地表达出来。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公民划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他认为治国者应当是哲学家,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应当具备忠诚和勇敢的品质,才能辅助治国并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应当勤劳工作俭朴生活,满足国家社会的物质生活整体需要。在这个国家中,柏拉图赋予女人和男人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柏拉图认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所以他的理想国很重视教育,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在《理想国》中,不仅有柏拉图对理想国度的阐述,还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辩证主义观点和应变思想。他指出,国家政体可能存在的蜕变以及变化的原因,引导人们去探索寻找应对变化的方法。《理想国》是柏拉图心目中充满和谐、平等、富裕的乐土,如他自称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家,一个令人向往的美丽的乌托邦世界。

《政治家篇》是柏拉图晚期的著名作品,旨在讨论真正的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不厌其详地先后采用了二分法、神话引用、编织事例类比等方式,严密慎重地推导和讨论了政治家的逻辑范围、根本前提和性质内容,最终完成了对真正政治家的界定。在界定政治家的过程中,柏拉图又着重对现实中政治家的政治活动进行了讨论阐述。应该说,这一过程也是他自己对政治不断深化理解的过程,是柏拉图逐步实现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政治融合的过程,也是他确立哲学与政治相互交织的政治哲学思想的过程,是柏拉图从理想迈向现实的政治思维转折点,表现出柏拉图政治思考的新突破。

《法律篇》是柏拉图晚年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与他的早期作品相比,风格有很大的变化。他的早期作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往往大量运用隐喻、明喻和神话。这部作品却严格注重实际,更直接地涉及现实政治生活。从理想出发,他认为知识比任何法律或条例更有威力,因而推崇哲学王的统治,这种思想在《理想国》中表现得鲜明突出。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社会生活将野蛮而混乱,这是他在《法律篇》里着力强调的。从《理想国》到《法律篇》,可以看到柏拉图从偏重理想到着眼现实的思想发展变化轨迹。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设计了他心目中“第二等好”的国家,地理环境如何、疆域应该多大、人口规模与阶级结构、国家经济生活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无不详尽周密。《法律篇》既是柏拉图在法律、宗教、教育、哲学、艺术、伦理、家庭、婚姻、公民生活各个方面以及对国家发展模式的终极探讨,也是晚年柏拉图对自己生平思想的一次深刻反思与倾情回顾。

柏拉图是哲学史上最有洞察力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也是西方文学传统上最耀眼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享有西方文化奠基文献的盛誉。他的思想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在西方哲学发展历史中,几乎所有的学派都吸收过他的学说,都受过他的影响,以至于有的哲学史家认为,柏拉图思想对西方哲学影响的巨大波澜直到近代才渐渐趋于平缓。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并称“希腊三贤”,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17岁便进入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院,成为柏拉图的学生。他跟随柏拉图20年,直至柏拉图去世,是柏拉图最欣赏的弟子。他也很尊敬他的老师,但在学术上他不盲从权威,一直博览群书,勤奋钻研,思想学识日渐丰满,并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因学识渊博声名日渐卓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点在很多方面与老师柏拉图分歧日重,但他勇于坚持,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去世两年后,他离开了雅典,开始在各地游历。42岁时,他应马其顿国王之请担任国王幼子的老师,这位少年后来成为开创伟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执政期间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这不能不归功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执著于自己的理想追求,于公元前335年回到雅典办学、治学。有亚历山大大帝的支持,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无论规模和设施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之后又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因为亚里士多德讲学时总是一边讲课,一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所以他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漫步的哲学”,他的学派则得名“逍遥派”。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亚里士多德被雅典宣判犯有不敬神罪,面临与苏格拉底同样的危机。当年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而亚里士多德选择了生存,他逃出了雅典,但在逃离雅典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终年63岁。

亚里士多德是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集古代知识于一身,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哲学上,他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肯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这些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组成了事物,各种事物结合起来则构成了世界。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接近了唯物主义,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他已经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还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这是他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他把思维形式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提出了所谓的“三段论”。他这个理论在后来两千年内,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认的论证形式。由此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的哲学分支学科。(www.xing528.com)

在天文学上,亚里士多德经过探索考证,确立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这种观点即使我们现在看来也是正确的,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在一个泛神环境中提出这种观点,足以证明亚里士多德思维方式的先进和追求真理的勇气。但同时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种观点在当时得到普遍认可,并成为影响后来若干世纪的权威说法,不能不说是因时代和科学发展的局限,导致亚里士多德犯了一个可以理解的错误。

在物理学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的推动下,才能保持运动。“真空”是不存在的,因为空间必须装满物质。这样才能通过直接接触来传递物理作用,“真空”没有外力,无法作用推动物理运动。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大厦构建起来之前,整个西方世界都被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统治着。

在生物学上,亚里士多德是将生物学进行分门别类的第一人,他按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并为之写出了专门著作。在生物分类上他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比两千年后林奈(18世纪瑞典科学家)的分类更合理。生物学史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他对人们了解生物界作出的贡献,在达尔文(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之前无人能与之相比。

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理性的发展,因而提倡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予以全面的学习,达到身体、德行和智慧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教学方法的生动、教学环境的宽松和练习与实践的作用。他认为音乐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能够使人陶醉、静心、沉思,有利于人们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所以他特别强调音乐在教育上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潜心治学的同时勤于写作,他写了大量作品,内容涉及古希腊人已知的各个学科,诸如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解剖学、生理学等。据后人考证,他撰写的作品至少有170种,其中流传下来的有47种。他把自己的思想观点、调查发现、研究成果、独立见解以及传承于前人的知识都忠实地付诸笔端,为我们留下了卷帙浩繁而弥足珍贵的古代的百科全书。亚里士多德流传最广的重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全世界影响广泛而深远。早在上古时期,他的许多著作已经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在世界范围广泛流传,他的思想随之而穿越时间和空间,跨越地域和国界,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徘徊。我们可以在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中看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烙印,在伊斯兰经院派哲学中发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痕迹,在犹太教思想中触摸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搏动。亚里士多德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发展,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古希腊哲学家对欧洲和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直到17世纪,绝大多数欧洲哲学家仍然把希腊人看成是思想的权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学家也尽其所能使他们的宗教信仰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一致。

(二)古希腊史学

以克里特文化为发端的古希腊文化有一部光荣的历史。这些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的光荣,至今能栩栩如生地在我们眼前展现,没有被岁月的尘埃湮没,没有随时光的流逝消失,我们必须感谢古希腊的史学家以及他们的史学著作。这些史学家是西方历史学家的先驱,这些史学著作是西方史学的奠基之作。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及他们的作品是其中的佼佼者。

希罗多德与《历史》

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哈利卡纳苏城的名门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有一位叔叔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诗人,受叔叔影响,他从小酷爱文学和历史。在中年时期,希罗多德进行了一次持续10余年的游历,东至两河流域下游,南到埃及最南端,西抵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北达黑海北岸,积累了大量关于历史古迹、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素材。这次地域广涉亚非欧三大洲的游历,对他日后撰写《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共约50万言,被后来的校注家分为9卷。洋洋50万言的《历史》,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1卷到第5卷27节,分别记述吕底亚史、米提史、波斯史、巴比伦史,以及这些地区的典章制度和风土人情;埃及史以及埃及的典章制度和风土人情;波斯王冈比士远征埃及的历史、大流士一世时期的历史以及阿拉伯等地的地理和风俗;大流士一世远征大月氏的历史及有关大月氏、黑海、利比亚等地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以及爱奥尼亚叛乱史,这些记述的主线是波斯帝国的扩张过程。从第5卷28节之后是第二部分,从波斯平定爱奥尼亚叛乱写起,分别记述了马拉松战役;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发动第三次希波战争至温泉关战役的战况;从阿得米深海战至萨拉米斯海战的战况,以及波斯军队败退的惨状;从普拉托战役至密加勒海战的战况,以及波斯军队内乱,直至雅典霸权的确立。

第二部分的主线是记述希腊波斯战争。公元前500~前479年,波斯国王居鲁士和大流士加紧了对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控制,希腊在爱奥尼亚海岸的城邦不再安宁。公元前500年这些城邦起来反抗波斯人的统治,雅典派军队给予支持。为惩罚雅典人,大流士决定发动对雅典的战争。公元前490年波斯军队大举进攻雅典,尽管雅典军队处于绝对劣势,但雅典人还是在马拉松战役中打败了波斯军队。全书在希腊人胜利的喜悦中结束。

《历史》是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史著作。

希罗多德在撰写《历史》时,采用了与前人不同的叙述历史的方式。他不拘泥于时间顺序即“编年体”,而是围绕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注重详细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解释事件过程和人物作用之间的联系,自觉地用历史批判方法集中地研究特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历史编纂体例,即“纪事本末体”,为后世的历史记载和研究提供了范本。

希罗多德采用了大量的来自各个方面的文献史料,其中有史诗、官府档案文献,也有石刻碑铭和当时多种著作,更多的是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采访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在使用这些直接和间接史料的时候,他注意考证史料,辨别真伪,力图客观真实可靠。但是,不得不说,他的这部著作时间跨度大,涉及地域广,很多资料来自口口相传的史诗或传说,其中不确定因素很大。希罗多德在写作中,对于史实的描述趋于形象化和艺术化,对史实的评判、说明和解释充满艺术性和思辨性,使《历史》生动地展示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包括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史料翔实,记叙生动,描绘精致,这是希罗多德超出前人和同代史家的一大特色。

希罗多德的《历史》,前半部有关古代东方各国的记录多为非定型的散文记事,并非完全真实客观,后半部对波希战争的记叙却是严格的力求真实,客观再现历史场景。可以说《历史》既是希罗多德从一个普通的散文纪事家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的标志,也是希腊史学结束幼稚的散文记事早期进入成熟期的分水岭。希罗多德为历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在西方被尊为“史学之父”。

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前460或前455—前400或前395年)出生在雅典的名门之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上天对修昔底德着实不薄。他既出生贵族家庭,又生活在雅典的极盛时期和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那个时代,政治家们经常发表雄辩的政治演说,剧场经常上演颇具艺术感染力的悲剧和喜剧,全雅典氛围浓厚的诡辩派(又称“智者派”)的哲学等等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曾跟从伯利克的老师学习哲学,跟从辩术大师学习雄辩术。但最令他心仪的还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据传修昔底德20岁左右时曾随父亲参加奥林匹克竞技会,当他听到希罗多德朗诵他的《历史》片段时,一时竟由于赞叹、羡慕和敬仰等复杂感情而放声大哭。希罗多德后来听说此事,惊讶地说;“此人将来必成史学大师。”

公元前431年,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其时修昔底德己任雅典的将军。一次战役中,他奉命增援被斯巴达人围困的希腊城邦安菲波里斯,不幸的是当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时,安菲波里斯已城破兵败。虽然这次败绩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修昔底德,他还是被雅典军事法庭以贻误战机的罪名判处20年流放。从此,修昔底德再也没能重回战场。这位被流放的将军萌生了一个念头,一个要将这场战争忠实记录下来的念头,因为他认为这是希腊人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动乱,比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都更有记载的价值。这也是修昔底德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动因。他的写作不是为了得到喝彩或赞美,而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教导未来的人们,为此他制订了一个具体的写作计划。他始终关注着这场战争,关注着战争的双方,关注着每一场战役,并随时对具体过程作详细的记录。为了全面、真实地记述这场战争,修昔底德除了自己进行战况记录外,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大量相关资料,并遍访各大战场,极尽所能去发现他所需要的一切真相。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用简洁的散文写成,约50万字,后来的校注家们把它分成8卷。除了第1卷第1章是自序,修昔底德在自序中明确阐述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追溯了战争的远因和近因外,其他章节严格地按照年代顺序来叙述这场历时27年的战争。各个部分上下衔接、过渡自然,简洁连贯,有严密的逻辑性,有高度的说服力。修昔底德的历史写作基本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特别注重悲剧性事件的描述,对战争的因果和政治的得失有所论述,力求客观与真实,经常在书中引用公文,采用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言论,而且特别重视斯巴达方面的材料。总体上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断代编年史。修昔底德对这部书非常自信,他说:“我的著作不是为了迎合人们一时的兴趣,而是要作为千秋万世的瑰宝。”

与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希罗多德记叙的是古老久远的历史,它们的真相有很多连他自己也无法确定。修昔底德则是记载几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而且只记载一场战争,只追溯同一个地方发生的诸多灾难。他记叙的是他多方考证并确定的事实,他以叙述历史的真实为最高目标。二是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注重文情并茂、引人入胜。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只是陈述历史事件,没有加以文学性的修饰和描写,所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纯历史著作,从学术意义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要比希罗多德的《历史》更有价值。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后世有史学评论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尽管修昔底德比希罗多德只晚生了25年,但他们两人对历史的理解却大不相同。从希罗多德到修昔底德,史学几乎进步了一个世纪。修昔底德以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奠定了西方史学中政治叙事史传统的基础和基本模式,对此后西方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色诺芬与《希腊史》

古希腊第三位史学大家是色诺芬。

色诺芬(约前430—前354年)出生于雅典的贵族之家,是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公元前401年,30出头的色诺芬应征成为波斯希腊雇佣军的一员,被长官小居鲁士欺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他与他的希腊雇佣军兄弟们深陷波斯腹地。后小居鲁士战死,色诺芬用了一年的时间,带领这支雇佣军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穿越大半个波斯帝国,终于回到希腊本土。这个堪称壮举的行动,即是西方历史上有名的“色诺芬长征”。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政府判处死刑,作为苏格拉底学生的色诺芬怒不可遏,愤然出走,离开雅典移居斯巴达。公元前394年,色诺芬随同斯巴达国王返回希腊,参加对雅典的战争。由于色诺芬是雅典人,却帮助斯巴达攻打本国,雅典政府以叛国罪缺席判处他终身流放,而斯巴达则因色诺芬的功劳赐予他一处地方作为私人领地。色诺芬在自己的领地上平静的生活了20余年,专心著述。后来雅典和斯巴达言和,色诺芬获得赦免和重回雅典的自由,但他终身再也未回雅典,直到病死他乡。

色诺芬一生著述不少,主要有《远征记》、《斯巴达政体论》、《居鲁士的教育》、《回忆苏格拉底》、《阿格西拉于斯传》、《经济论》等,涉及文学、哲学、军事、经济等领域,但影响都不甚广泛。他的《希腊史》是他在后世影响较大的重要作品。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并没有全部完成,他的叙述戛然止于公元前411年,战争此后还持续进行了7年。色诺芬写《希腊史》的目的,就是为了续补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腊史》全书分为7卷,记载的史事从公元前411年开始,衔接处恰好是修昔底德断笔之处。《希腊史》记录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最后7年发生的战事、战役和人物,以及战争之后忒拜和斯巴达争霸的经过,希腊各邦在长期的战争中互相削弱的过程,全书结束于公元前362年的曼提尼亚战役。色诺芬与修昔底德相同,记载的是自己所处的时代发生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件,史实比较准确可靠。《希腊史》文笔华丽,行文雄辩,叙事生动,遇到枯燥之处,常插入小趣味掌故予以调剂,让人觉得趣味无穷。从这个角度讲,《希腊史》是古希腊史学著作中可读性最强的一部史书。

不过后世一致认为,色诺芬在研究和理解历史的深度上不及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还有人批评他只注意文学效果而忽略历史深度。但是色诺芬对于史学发展的独特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他扩充了历史著作的记述范围,观察记载史实的角度新、视野宽。注意集中叙述历史人物的活动,草创了史学上以人叙史的体裁,即“传记体”。更重要的是,因为色诺芬的记载,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的希腊史事才能流传下来,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希腊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因此,色诺芬在希腊史学乃至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他和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列为西方史学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