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确立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新的课程体系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确立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新的课程体系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确立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新的课程体系1.深化原有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邓小平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8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听取了教育部党组的汇报,研究了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和“两课”教学与改革问题,确定了“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确立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新的课程体系

二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确立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新的课程体系

1.深化原有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邓小平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新特点是:把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内容。这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按照中发[1985]18号《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要求,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课程设置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了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许多方面也不尽如人意。有些高校反映不少学生不爱上政治课。这并不是政治课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应当是极具吸引力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机械教条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普通大中学生,适宜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马克思主义ABC”,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些重要哲学著作。真正学好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修身、做事乃至治国都有重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改革(3)

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原有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设置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情况,主要问题是没有一门课程相对集中地讲授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此外,实行周五日工作制后,显得内容偏多;还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以及各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之间均有一定重复;前面讲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由于学科和师资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学校认为开设这门课程困难比较大,实际上很多学校是分解为几门课程进行讲授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很多学校与教师也希望能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

更主要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4)。特别是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主要任务,所以,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规范“两课”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通过新的课程方案

根据上述情况,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1993年全国高校党建会提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两课”教学改革的任务。之后,国家教委以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四所院校作为改革试点,全国各省教委也规定了一些院校进行试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积累了新的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5)。经过几年的调研、进一步总结“两课”教学改革经验,听取教师和专家的意见,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理论学习的新要求之后,国家教委党组在已有的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于1997年形成了深化高校“两课”教学改革,调整规范“两课”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意见。其指导思想主要是:(1)“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全面地反映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着力于提高教学效果。(3)要总结和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经验和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从高校当前的实际出发,体现教学改革工作连续性和开拓性的统一;注意各部分课程的衔接,注意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衔接,做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www.xing528.com)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1997年提出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并提交给全国高校第六次党建会征求意见,讨论修改。1998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听取了教育部党组的汇报,研究了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和“两课”教学与改革问题,确定了“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江泽民在会上再次强调,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做好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亲自讨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这是史无前例的。这说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对年轻一代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殷切期望。

3.“98”课程方案的特点和优点

经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批准的“两课”课程新方案(又称98方案)(6),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相一致的新的教材体系,从而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了。与原有的“两课”课程设置相比,新的课程设置更好地体现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新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五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4学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类40学时、文科类36学时),毛泽东思想概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70学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36学时)。思想品德课有三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51学时),法律基础(34学时),形势与政策(平均每周1学时)。

新方案的具体安排是:在大学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文科专业还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98”方案与“85”方案相比,有以下调整:(1)从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分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和“资本主义论”部分)两门课程;(2)将“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3)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以及“中国革命史”1956年以后的部分调整合并,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4)文科类专业开设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更名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完整,层次清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7):第一类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其中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类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也就是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第三类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其中包括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三种类型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第一类是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一般原理;第二类是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即具有中国特色的一般原理,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第三类具有应用性质,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或个别原理。新体系决不只是对原有的一些课程所作的名称上的对应“调整”,而是一个重大的改革;新课程是有着内在的严密逻辑的课程和教学的科学体系。

由上可见,这个体系有四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体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指导思想;第二,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第三,体现了必须准确、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要求;第四,体现了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根本目标。总之,新体系较好地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课”课程建设的新需要,还先后开展了对“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课等课程的建设与研讨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了“两课”课程的质量(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