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德育课教学改革

以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德育课教学改革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点是人生发展、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人生价值、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道德、生活道德、恋爱道德、择业道德、职业道德、网络道德等。

以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德育课教学改革

以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德育课教学改革

刘玉红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迅速推进,高校德育课无论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高校德育课作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课程,它的课程改革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如何进行德育创新,是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德育课教学实效性问题,高校德育唯有走创新之路,才能取得突破和进展。

一、教育理念更新是推进德育教改的前提

教学理念的创新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作为高校德育课教师,在切实履行“教书、做学问”两项职责的同时,更应该体现另一种职责,即“育人”。因此,德育教师应牢固树立“师生平等,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以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满足人各种各样的需要,体现人的价值观。德育课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它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它要遵循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人的认识以及人的活动的规律,就必然要循着人的主体性思维的路径去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也就必然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人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上。所谓主体性道德人格,也就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人格的历史和社会性又决定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要体现时代社会的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在本质上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和发展的人,是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人。主体是什么?也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观念创新观要求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对个体给予足够的重视,重视在德育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尤其是面对一个变化日益加快,人类将进一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认识自我的时代,引导他们自主判断,科学地认识自我与社会、自我与集体、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将发明更多的技术,创造更多的新产品,征服更多的困扰,为人类带来福利;另一方面,人类享受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面临着森林毁坏、土地沙化、酸雨肆虐、温室效应、淡水危机、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灭绝等外部生态环境问题,还有人口爆炸克隆技术恐怖主义等人类自身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人们从只关心自己的小圈子当中跳出来,不仅关心自己,也要关心他人,乃至关心生物,关心地球。通过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自我教育习惯。倡导学生的团队精神、道德情操、生态意识、人文境界、国际观念等。按照这种以人文本的德育理念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就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具有能够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忠诚报效祖国、努力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德育观念的创新只是德育创新多道程序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创新的德育观念真正内化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才有可能转化为每一个人德育行为的创新,只有德育观念与德育行为共同实现创新,德育的创新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二、教学内容调整是推进德育教改的基础

人才培养的规律告诉人们,教学内容不仅是人才培养的依据,而且是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重要指标。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德育课必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编排、选择上有新的思路。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德育课遵循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德育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

1.整合、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针对以往把德育课仅仅当作纯理论课来对待的不足,适应校园网络化和多媒体教学需要,结合时代需要、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促进教学内容专题化。首先在课程体系上不断整合、深化改革。打破过去德育课传统的知识体系框架,将课程按照知识体系的精华分为若干专题,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有关教育内容和规范。重点是人生发展、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人生价值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道德、生活道德、恋爱道德、择业道德、职业道德、网络道德等。具体包括人生观专题、道德观专题、心理观专题、价值观专题、成才观专题、人际观专题、创新观专题、审美观专题等,教师通过课堂上进行精华部分专题讲解,体现德育课的知识精髓,然后是在教学体制上,要紧密同《形势政策》、《法律基础》课结合,要求做到“主干为主,配套通”,打破三门课之间的僵硬界线,教研室集体备课和协调备课,力避课程内容、角度的简单重复。(www.xing528.com)

2.通过建立网络课堂,延伸教学过程。德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应该从时代的视角、现实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德育内容创新,这就要求德育创新必须注意德育内容的现代化。面对信息时代网络普遍存在的现象,青年学生独特的崇尚自我、标新立异的心理特征,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追寻虚拟的网络社会。德育工作者对这种现象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轻易回避网络道德建设的重大课题,应主动迎接这种挑战。具体举措就是通过建立网络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延伸教学过程。利用校园网资源,建立德育课教育教学主页,使得德育课进网络,建立其全过程育人体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建立网上参考资料库(含声音、文字、影像等多种形式),实现学生德育课学习网上查阅资料。资料的选择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关注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健康的内容教育人。这些内容向网络空间渗透的时候必须坚持真理,靠真理的逻辑力量和内容的客观存在来打动学生、教育学生。

三、教学模式拓宽是推进德育教改的关键

传统讲授上,通过教师经典讲授,展现教学内容中的精华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座谈、访谈、问题调查、报告会和学生的文娱活动,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针对德育课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因为讲授内容不能依靠学生自发产生所导致的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结合学生思维活跃敏锐,接受适应新生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制作德育课CAI教学课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多媒体教学初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以往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充分体现这门课的育人功能。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交互性的特点,通过各种网上主题教育活动或者在线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我教育,教师在讨论中以平等、诚恳的姿态与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积极地引导学生,弥补课后德育课育人作用不能较好发挥的缺陷,实现素质教育与德育课学习的有机结合,通过定期接待网上访问,就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重点、难点、困惑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在这个教师与学生自由交流、互动的同一平台上,教师倾听学生的呼声,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学生,增强德育课的亲和力;通过定期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师德建设标兵、学生标兵等上网介绍事迹、畅谈人生和成功的经验,用动人的事迹感召学生,提供思想交流与咨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筑大德育体系,也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观点,以便综合各种力量对症下药,及时化解问题。这些教学方式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最根本的途径是如何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实践活动引入教学,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并不否定课堂教学对道德认识方面的作用,在思想道德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方面,实践活动代替不了课堂教学。但是实践活动强调的是体验和践行,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义务和能力参与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活动,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发挥主体性,它强调的是对个体人格的尊重,强调的是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这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现代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方法。因此,要努力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关系,并以实践活动为主,理论教学为实践活动奠定理性认识基础,共同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