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挥“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作用

发挥“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作用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写“基本要求”离不开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发挥“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作用

发挥“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作用提高文科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陈恭和

摘 要:本文重点讨论了由教育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的理念、框架和思路,总结“基本要求”的作用,以及围绕它所开展的工作。

关键词:文科 计算机课程 教学要求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专业技能的增长,而且有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在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历史中,不断涌现出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发展新技术,这就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同时考虑到不同类型院校的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有必要拟订并逐步完善指导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

二、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

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只有理工科院校开设计算机课程,后来发展到财经、管理、信息、农、林、医、师范、文科等专业。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只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课程内容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主。在短短几年中,在全国高等学校的所有专业中全面普及了计算机教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此时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导性文件。

20世纪90年代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的时期。学校分别根据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机教学,学习的内容以微机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为主,强调了围绕应用进行教学,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配合当时教育的需要,在1995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试行)》等文件。

进入21世纪以来开始了第三阶段,这是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入发展和全面提高的时期。我们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大力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改变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部针对大学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成立了2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即以针对工科院校为主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面向文科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正是通过编制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来指导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工作。

三、文科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理念与体系

受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经过多年努力,版本多次更新,从1995年到目前已经出版到2008年版,2011年版正在编写过程中。这些文件的形成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反映了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变化历程。

制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就是要使文科计算机教学的理念能够充分体现教育部“拓宽专业口径、厚基础、多学科交叉”和“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教学改革精神,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编写“基本要求”离不开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调查70余所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情况,发现不仅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和差异性,同时也认识到学生对不同层次的计算机课程的需求。

为了使“基本要求”能真正反映教学的需求,仅仅依靠教指委的委员是远远不够的,文科教指委在编写过程中聘请了各领域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参与,保证了“基本要求”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因此“基本要求”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文科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对于指导具有文科特色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建设,进一步规范文科计算机教学工作,培养文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基本要求”对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定位

在编制“基本要求”时,首先明确了指导对象,具体如下:

(1)定位教育层次:本科生。

(2)定位专业门类:与文科相关的7大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在内的文科。考虑各类专业的特点,将文科本科的计算机教学分文史哲法教、经济管理艺术三个大类进行指导。

(3)定位教学层次:将文科计算机课程体系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为大公共课程,以所有专业学生应知应会内容为主;

第二层次为小公共课程,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课程,和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

第三层次是计算机背景的专业课程。

(4)定位院校类型:对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不同类型的院校,“基本要求”给予各校充分的选择余地,提供了众多的课程,以及课程的“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方案,可以灵活务实地组织计算机教学。

2.文科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安排

“基本要求”将文科计算机课程体系分成大公共课程、小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的大公共课程,主要关注基本的信息素养层面,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信息化社会中本科生的应知应会,即常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应用的方方面面,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多媒体应用、图形图像的制作与处理、办公软件应用、三维建模与动画基础、计算机与音乐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基本应用、信息检索与利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页设计、数据库系统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

这么多的内容很难由一门课完成。因此“基本要求”将这些内容以模块为单元,明确其教学目标、知识点、教学学时。这样做,一方面便于各校根据各自学校和专业的特点,采用模块组合方式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和大学新生掌握计算机能力的提高,课程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模块的方式可以不断扩充新的内容,“基本要求”随着版本的更新,模块的数量也在增加,比如2008年版增设信息安全模块,更新深化了知识体系。

作为第二层次的小公共课程主要包括为适应专业的共同需要而设置的两类课程,分别为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课程,以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以课程为单元,提出教学目标、内容与要求、教学学时等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了文史哲法教、经济管理和艺术(音乐类、美术类)三个系列的课程。

在小公共课程中,有些课程是大公共模块的深化和扩充,其目的在于:在大公共课程中,模块体现出一种“跑马圈地”的思路,目的是保持课程的内容不断更新,讲课采用“走马看花”的方式,以介绍为主。而在小公共课程中,体现出一种“各取所需”的思路,使课程的内容满足各专业的需求,讲课时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不仅教授如何做,而且适当解释为什么这样做。

第三层次的计算机背景的专业课程,需要与专业更紧密地结合,目前“基本要求”2008年版中安排了大量的艺术类计算机专业课程。

“基本要求”分析了各层次课程结构,它所提出的知识点模块与课程有机衔接。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规范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为形成贴近文科专业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新模式和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文科新专业的生长提供了空间。

3.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实施(www.xing528.com)

“基本要求”主要探讨计算机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遇到一些重要问题,包括:

(1)学时安排:为各校计算机课程安排提供参考意见;

(2)教师队伍:教师资格、教师队伍、进修提高;

(3)教学设备:教学保障要求;

(4)教学实验:基于课程实践的要求,提出了基础与验证型、设计与开发型、研究与创新型三类实验类型;

(5)教材建设:是实施“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明确指出了选用教材的特征,编写的要求,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6)教学建议:结合专业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7)教学考核:为了使文科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成为完成文科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导向和保证,提出了有关考核方式、标准、内容等建议;

(8)教学评估:是教育部对各校评估要求的具体化。

“基本要求”提出的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操作性强,适合文科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

四、围绕“基本要求”开展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基本要求”指导文科计算机教学的作用,提高文科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

1.举办“文科计算机教育论坛”

2008年举办首届“文科计算机教育论坛”,旨在宣讲“基本要求”的精神,扩大“基本要求”的影响,为各校提供了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交流的平台。

2.举办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

从2008年开始,已经举办三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参加的学校和学生逐年增加,吸引了全国几百余所院校参加,为学生关注计算机课程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3.推动文科计算机教材的编写

“基本要求”明确了课程的要求和理念,为编写满足文科计算机教学要求的高质量的计算机教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推选国家精品课程

利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平台,发现、遴选和推荐多门计算机课程作为国家精品课程。

5.组织教学改革立项

组织各院校进行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的教改项目,进一步深化“基本要求”的理念。

6.建立教指委网站:www.wkjsj.org

建立教指委网站目的就是要实现高校计算机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为广大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

五、我校计算机教学的安排

根据我校财经院校的特点,我校将计算机课程作为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安排了7~8门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表格Excel、数据库Access、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经济信息检索、经济分析软件、C程序设计等课程,涵盖了“基本要求”提出的大公共课程和小公共课程范围。由学生根据自身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兴趣,选择2门课程作为计算机的必修课程,1~2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各学院根据专业的要求,积极地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专业课程。以国际商学院为例,国际商学院将“应用统计分析软件”作为学科基础必修课,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商务智能等作为学科基础选修课,基本实现信息技术和应用的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

结束语

由于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专业、各院校的具体情况又有许多差异,因此“基本要求”不可能完全满足各院校文科各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需求,需要不断改进,以使其日臻完善,并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发挥“基本要求”对全国文科计算机教学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