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构建与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构建与研究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独立课程,纳入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明确要求,经学校批准,我校指导课教学工作设在就业指导中心,并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教研室,由中心主任负责教学全面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构建与研究

我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构建与研究

李榆生(1)

摘 要 探索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构建,有助于就业指导课成为一门学科。本文通过对我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探索就业指导课的新思路,从而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

一、前言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独立课程,纳入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它的支撑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如何建立和完善,是高校教育教学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我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全面推进课程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就业指导的建立

2002年我校就业指导中心成立后,有计划的组织开展就业指导系列讲座活动,并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学生教育活动之中,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大一教育启蒙阶段,新生入学后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就业指导侧重巩固专业思想,培养职业素质,了解所学专业对职业的素质要求,做好职业规划基础工作。大二大三职业拓展阶段,就业指导重点是培养职业能力、拓展职业素质、增强职业能力。大四则为就业能力强化阶段,就业指导重点是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掌握求职技巧能力等方面,毕业生就业后,学校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工作,注意就业反馈对促进教学改革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行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

(二)课程对象和学时

从2008年开始,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要求,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纳入我校教学学分课体系,这标志我校就业指导工作进入到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课程以2006级(大三)学生为对象,课时为38学时,计2学分,选课学生有54人,从2009-2010年,课程面向在校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两年中共有146人选课。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系列讲座活动,每学期新生入学后和毕业生求职前,就业指导中心定期开展“就业形势和政策讲座”。2010年针对即将迈入职场的学生,举办了首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生职前大讲堂”,这次讲座分别由中华礼仪网首席培训师赵鸿渐主讲,题目为“迈向职场的第一步”;由影响力教育培训集团总监祖言录主讲,题目为“职场新人秘籍”;由就职多家欧美五百强企业校友叶耘主讲,题目为“识破职场壁垒”。目前,校院两级就业指导,已延伸和覆盖了新生入学、求学、毕业和毕业后的全过程。初步健全了全程化的指导体系。通过职业规划课和就业指导系列讲座两个平台,提升了指导深度和服务水平,使广大同学提高了职业素质,增强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体系支撑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是教学机构的支撑。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明确要求,经学校批准,我校指导课教学工作设在就业指导中心,并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教研室,由中心主任负责教学全面工作。就业指导教研室是学校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教学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教研室的主要职能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开课计划、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材编写等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此外,还要加强就业指导资料室和教研室制度的建设。其次是学科支撑,在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明确了课时和学分,并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中,课程结束后按学校要求做好学分的审批、记录、试卷分析等工作。再次是师资支撑,2008年按照学校党委《关于加强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精神,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由学校、社会专兼结合的教师体系,担任课程的除就业指导中心和校内相关教师外,还授予校外就业指导师称号共六人,其中有清华大学心理教研室主任樊富珉,中国银行人力资源部经理竺丰平,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经理金乃雯。确保课程质量,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

(四)课程教材建设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就业指导,必须有系统的高水平的教材作保证,课程规范化要求有基本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材使用和建设中,我们主要坚持的原则有:教材的系统完整性,立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实用性。从2008年起,我校一直使用的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一书,同时教研室还为每位任课教师指定了由高桥、王辉主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指南一书(上下册)作为备课教材。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每学期不同类型学生不同专业需要,进行构架,并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我校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最终目的是达到提高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就业竞争力。

(五)明确课程性质和特点

明确课程性质,这是课程建设的依据。在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这是以职业发展为核心的生涯发展教育,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促进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这就明确指出了课程的性质,它的依据来源于课程的需要,课程的需要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作为教师要理解和掌握课程性质和目标的内涵,并真正体现在整个教学中去。

把握课程特点,这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独特的通识类课程,它与学科专业类课程差异显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特点主要归结为以下特征:综合性、针对性、实践性、实用性、政策性。以上特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六)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可以从性质、目标及教学计划、教学实现方式、课程内容指标及课程质量反馈与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设计。课程内容指标确定是整个体系的核心。为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发展的变化,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调查结果,2010年教研室对教学内容做了较大调整,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职业发展规划的探索,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成功,生涯目标设定,生涯规划的实施等。二是求职过程中的指导,分析就业形势和政策,求职简历的准备,面试中的技巧,搜集就业信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在职业发展规划探索中,我们采用以下板块:一是认知自我。每个同学要通过北森测评报告,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特长及思维模式、价值观等倾向,对自己有个全面了解,为下一步制定职业规划打下基础。二是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让学生亲自通过网络、社会实习等各种途径了解同类三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内容包括:行业概况、发展趋势、需求技能、企业文化及福利待遇等。在了解行业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素质,初步筛选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三是找到自己和社会的结合点。包括兴趣、能力、价值观的结合点,进一步清楚自己适合能干的职业工作,并总结个人目前状况与这个目标之间的差距,明确具体的提高目标。四是制订方案。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方案和措施,选择目标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相应的教育和学习计划,并形成近期和长期目标。

在求职过程的指导中,采用以下板块:一是求职前的准备,掌握简历的撰写技能,通过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份适合自己的简历;二是了解面试的基本类型,掌握面试中应对的要点和技巧,提高学生面试的技巧,顺利实现就业,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参加我校每年举办的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在招聘会实训中,进行职业分析,并学习一些基本面试技能;三是了解就业信息,获取原则和方法,提高就业信息分析利用的效率与质量;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面对新形势,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有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育为理念,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业风险意识为主线,从引导入手,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创新创业工作中追求创新。

(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从2009年起,我校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人员纳入培训计划。目标是实施全部持证上岗,并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2009年3月,我校就业指导中心与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联合开办了首期培训班,我校党委副书记和来自各学院的就业辅导员共29人全部荣获结业证书。2010年,我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北森联合开办了“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认证培训班”,来自就业指导和学校的18位教师参加了为期7天的培训,全都获得资格证书。目前,就业指导中心5位老师获得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1位教师获得中级资格。通过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和基本能力,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质量,为课程建设储备了师资。为做好每期教师培训班,我们注重抓好三个环节的内容:紧紧围绕课程要求有计划的展开;培训内容要提高知识和技能层面;增强培训效果。

三、课程的教学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www.xing528.com)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发展意识,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方法,并付诸实际行动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科学地把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一)掌握学生生涯发展方向的引导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是为了指导帮助学生达到和实现某一具体的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辅导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选择合理、可行的发展方向,并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动态的方法进行人生规划。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个发展问题,除了社会在发展,人才观念在转变,供求关系在变化外,大学生自身素养也会随着学习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提高,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入职匹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理解职业生涯这一人生课题。

要引导学生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职业测试结果。职业倾向测试作为一种手段为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提供了条件,并为学生选择职业范围和发展路径提供相应的依据,但测试结果并不限制职业发展方案的多种准备,而且作为测试结果和参考意见也不是绝对和唯一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防止出现自我设限和过于狭窄的路径选择。

(二)掌握学生素质拓展的推进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指导意义在于激励学生根据生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主动的素质准备。一方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使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顺利实现,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良好的通识素养;不仅需要理论素养,而且需要技能素养;不仅需要智力素养,而且需要非智力素养。在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生学习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四个“结合”,即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整体性素质的构建结合;将素质的提升与延伸结合;将突出才能的强化与复合才能的塑造结合;将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与职业发展潜能的开发结合,从而增强大学生素质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学生的职业生涯既符合专门人才的发展要求,又符合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专业及其未来岗位要求、职业发展趋势,指导学生去凝练蕴含人才共性要求、凸现专业要求、体现发展要求的“标志性素养”。标志性素养的凝练是人们基于各专业人才根本性、全面性以及发展性认识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高度概括,对学生职业准备具有明确的靶向作用。通过凝练标志性素养有利于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全面的认知,使学生职业发展的前瞻意识、职业素养探索意识、职业能力打造意识不断增强,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三)掌握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职业生涯课程不仅要重视共性的教育、而且更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个体因个性特征、专业兴趣、学识结构、情感能力、价值观念等诸多差别,生涯发展的目标及实现途径也千差万别。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职业心理倾向的分析,重视与个人职业相关的市场信息的收集,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提供合理的职业选择建议方案,提供改善个人现实条件的参照方法,提供与社会相适应的职业新理念等。为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我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接待学生专门咨询,同时每天随时接待学生咨询,并利用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开展个性化指导和服务。目前,我校已建立健全“一对一”深度咨询与多方位网络咨询相结合,多角度和个性化职业咨询体系。

要引导学生自我“优势积累”的自觉性的培养。通过对个人的优势的认识和感知,帮助学生去体察这些优势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从而有意识地使现有优势得到积淀,着力使其持续增值,并在实践中加以更多的“成功验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潜能调动,达到既促进优势提升,又促进优势扩展的目的。

要引导学生自主意识的激发,使学生真正懂得,自觉而能动地进行学习和训练才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指导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制定上,指导教师要热情为学生积极提供思路、方法,激励学生“自己创作未来的生活”。在整个生涯辅导过程中,高校和就业指导教师始终处于“引导地位”。

四、创新和探索教学方法,注重实效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消化吸收,达到应有效果。为了有效践行课程理念,我校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小组讨论、互动游戏、视频分享、素质拓展等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课堂互动等。

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方法主要围绕两个相互依存的核心展开即案例教学和学生体验式学习。案例教学是紧扣“实际应用”、“就业目标”展开的。从学生知识来源看,传统的教学局限于教师到学生单方面的交流,构成单一的知识来源,而案例教学中,知识来源还包括同学、自我,其理论基础是交往教学理论。从教学内容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而案例教学注重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其理论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从学生学习的效果看,在传统课堂教学情况下学生未来面对复杂的就业情景,决策难度很大,而案例教学则通过大量有代表性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未来对复杂的就业情况,决策效率得以提高。其理论基础是迁移理论。

学生体验式学习是基于“人性化”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尽快抓住主线,围绕实例进行自我体验,视屏分享,模拟招聘和社会实践等。职业生涯规划课最终解决是引导每一个学生在实际训练中自己去体悟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我们在教学上采用的案例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突出了实用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参与,使学生真正“进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它不仅仅是对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方面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考核的内容包括对职业、就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状况。由于职业发展规划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因此,要把学生对自我了解程度、短期大学学业目标和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和落实方案纳入到考核范围。宜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评价的方式。对于知识部分可以通过考试进行量化考核,并结合课堂出勤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按照一定比例评定综合成绩。在2008年、2010年学生期末考试中我们采用了“PPT我的职业规划设计”和完成一篇职业规划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每次期末考试前,我们在课堂上提前布置具体要求,期末考试每个同学必须完成两项内容:一是课堂考试(开卷),二是根据题目主要观点制作PPT进行演讲(每人8分钟),最后任课老师根据两部分综合给出评定成绩,其中笔试占50%,个人陈述占50%。

在以“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PPT演讲中,同学们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运用所学的理论,采取“性格分析—适合职业选择—技能分析—所需信息与帮助—职业规划”的模式,分析了自己的职业倾向,明确了自己未来职业的要求,审视了自己目前具备的技能和欠缺的能力,设计出了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人生职业规划。在演讲中,同学们的分析有的细致入微,有的见解独到,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实习经历,准备毕业后创业。期末考试结束后,每位教师也发表了感言,课堂文化建设积极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有效帮助。

每次PPT期末考试,校党委副书记陈建香,教务处、学工部主要负责人应邀来到考试现场,并与就业指导中心全体教师一起组成评委团为学生现场评分和点评。我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期末考试中运用PPT进行演讲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考学生的传统方式,达到了“教学相长”这一效果,并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和学生普遍好评。

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要以人为本,在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本,即是注意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运用、效果保障等方面都要围绕学生的就业与未来职业人生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现在教学工作及其效果是不是学生成才发展所需要的,方法手段是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其效果是不是对学生长远发展终身受益的,结果是不是通过课程教学在学生的观念意识与日常行为中体现等;二是以教师为本,就是注意开发教师的职业生涯,通过培训和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挖掘个人职业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在身心愉悦的教学过程中感受教师职业的乐趣,体验教学相长的效果。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结合”的教学原则:价值观引导与知识教学相结合、观念教育与行为养成相结合、理论讲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成长与教师成长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启迪,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成才欲望得到激发,从而增强学习内动力,为终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我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就业主体意识增强;二是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有了较大提升;三是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继续保持双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在98%以上,名列北京地区高校前列,就业质量继续稳步提高,毕业生到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国有重点企业、金融系统和知名外企的毕业生占毕业生签约总数的70%。毕业生具有的综合素质高,国际特色强、竞争能力好的特质,在就业市场上深受用人单位的赞誉,逐步形成“外经贸”人才品牌。2010年我校荣获教育部“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注释】

(1)李榆生,男,高级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