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生涯规划管理与调控的原则

大学生生涯规划管理与调控的原则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生涯规划的成败,而且对于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管理和调控来说,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大学生在生涯规划中的苦恼与障碍也与此密切相关。

大学生生涯规划管理与调控的原则

●第一节 大学生生涯规划管理与调控的原则

一、正确认识个人生涯规划目标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万事万物的成功都离不开最初的筹划与目标。就生涯规划而言,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群,确立目标都是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可以说,没有目标就没有职业规划。我们已经知道,通常生涯目标可以分成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大学生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即如何认识目标,以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生涯规划的成败,而且对于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管理和调控来说,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否需要调控以及如何调控,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涯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在生涯规划中的苦恼与障碍也与此密切相关。比如很多同学因为混淆了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长远目标与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导致急于求成式的揠苗助长或者刻舟求剑式的僵化。虽然这三类目标,从根本上说来,都指向同一方向,但在具体的要求和阶段特色上却并非完全相同。一般说来,长远目标最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甚至经过一生的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是一场人生长跑,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短期目标则往往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虽然具体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相比,中期目标可以看成生涯目标体系的阶段性成果。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是统一的。如果没有短期目标作为支撑,长期目标就会“眼高手低”;如果没有长期目标作为指引,短期目标就会没有“航向”。比如大学生如果打算毕业后公司从事研究管理咨询工作,那么就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研究能力和沟通能力,甚至要首先取得研究生学位;而如果希望做一名教师,就要考普通话证书,锻炼演讲能力,争取教学实习的机会。

二、正确把握生涯管理与调控的“原动力

大学生首先应该明白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涯规划负责,即应当明白,生涯规划中的许多重要决策必须主要由自己来做出,而进行这些决策又要求预先制订大量的个人计划并付出大量的努力,在努力实现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还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对生涯规划实现过程中的种种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控。因此,大学生生涯管理和调控的“原动力”主要是自我对于生涯规划认识的某种“确认”和执行。比如,很多同学对于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职业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并坚信个性与职业匹配的重要性,非常认同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由于该理论可操作性非常强,对于某些迷茫的大学生来说,指导价值很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说来,根据该理论往往可以得到一类职业,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职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们在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依然需要以清晰的自我概念为基础,才能实现成功的职业选择,也就是说,“原动力”只能从自身去寻找。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的自我认识毕竟不能完全靠自己,大学生也不能例外。这是因为人对自我的认识,虽然主要依靠人的自省,但人们往往还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他人的评价或者与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认识自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1902年就在其著作《人性与社会秩序》中提出了“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的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形成的。他以人在镜中自我形成的过程对此作了解释。库利认为,镜中自我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第二个阶段是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第三个阶段是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在大学生群体中,同学们年龄相仿,经验类似,会经常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来认识自己。对于生涯规划的目标与得失的评价就建立在同学间的“比较”当中,并以这种“比较”的结果作为调控的依据,从而失之偏颇。因此,在进行个人生涯规划管理与调控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原动力”,既要坚持自我的感觉,又要根据个体所处的实际阶段,有效地利用“比较”,作为自己调控决策的补充依据。

三、利用好个人生涯管理与调控的社会资源

著名生涯理论专家舒伯有一个著名观点,即职业生涯是个人因素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并由此提出了“拱门模型”。“拱门模型”对于人的生涯发展作了不同的解读,而“拱门模型”的基石之一是个人的心理特质,如兴趣、价值、需求、特殊性向、智力,另一个基石是经济资源、家庭、社区、学校、劳动市场等社会范畴。这两者的互动形成个人的自我概念。所以,生涯科学的管理和调控不仅立足于对于自身的个性特征的适配性上,还必须建立在个人对于身边各类社会资源的合理科学的利用这一基础上。

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些社会资源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同时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原则上说来,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专业、性别、所在地区、家庭情况(包括经济情况,父母职业)、人际关系以及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等都是重要的维度,行业发展情况特别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对于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影响也日益重要。

那么如何认识这些社会资源呢?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至少应该把握住以下一些原则。(www.xing528.com)

1.积极利用

无论是何种社会资源,只要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有利,有利于改善自身的发展状况,有利于缩短奋斗与成功的距离,都可以大胆采用。此外,善于将各类社会资源组合使用也是积极利用的题中之意。

2.破除“迷信”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于某些社会资源有着难以言喻的偏爱。比如,作为东方大国,我国一直非常重视社会与人际“关系”的重要。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耳濡目染,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这是因为虽然大学生在“象牙塔”之内,但并没有与世隔绝,尤其是在信息社会,社会上的各种重视人际关系的风气也吹到了校园;另外,也有不少的媒体宣传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经常可以看到“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的说法。在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就非常必要了。本来,合理地利用自身所有的社会关系资源无可厚非,但目前使人担忧的是,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以及所谓“社会关系”有迷信化的倾向。这反映在很多大学生所重视的人际关系资源非常广泛,几乎涉及身边的所有人群,给人以“抓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感觉。同时,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竞争中,往往把自身失利的原因归咎为人际关系的缺失,把别人的成功单纯定义为“关系”的胜利而自艾自怨。因此,正确认识人际关系资源,破除对人际关系的“迷信”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四、认识生涯规划的偶然性和变异性

在实际的生涯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偶然因素。仅就职业来说,在许多情况下,职业与运气或者说机遇有关,许多职业选择都是在无意中进行的,一些偶然事件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方向性改变。如阅读了一本书,听了一场报告,看了一部电影等等。这些在很多生涯故事中都屡见不鲜,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生涯规划的作用。举例来说,虽然读某本书有偶然性,但在没有任何目的情况下,你也许不去或者根本没有兴趣去读一本书;看某部电影有偶然性,但在没有目的和计划的情况下,也许你根本不会走进影院。虽然某些偶然的事情的确可能改变某个人整个人生的轨迹,但是在常态下,我们还是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西方谚语所谓“上帝只照顾有准备的人”、“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一个方面,生涯规划也存在变异性。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影响生涯规划的因素有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反馈、修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的能力、想法会发生变化,如认为自己更加喜欢稳定的职业;外界的就业环境,整个人才市场的形势以及某一单位的运转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如某一龙头企业面临倒闭;由其他变化也会导致目标和途径的变化。这就需要对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路线、实施措施与计划等进行调整。

我们要明白,生涯规划之所以与成功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是因为不预则废,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涯规划本身还有减少他人和外界的干扰,降低焦虑与情绪波动,提高生活与工作的效率等种种好处。虽然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存在着多种并列的因素,偶然性与变异型贯穿于生涯规划的始终,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涯规划是一个僵化静止的状态,相反,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是由规划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规划是面对将来的,而规划的内容迟早要变成现在,为了更好地发展,既要立足于现在又必须展望未来,由此进入了下一轮的规划。生涯规划需要经常的检查、修正,这本身就不是静止的,它永远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