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语文课堂构建核心素养的介绍

自然语文课堂构建核心素养的介绍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把握住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一根本,素养中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得以强调和凸显。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在笔者看来,“核心素养”指的就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

自然语文课堂构建核心素养的介绍

作者: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 武宏钧

自从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专家教授都对它展开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讨论。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重大而深远。21世纪的学生要具有九大核心素养分别是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说这么多,无非想证明核心素养很重要,这是教育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教育的另一个任务,要制造新的价值。仅仅将既存的价值置于孩子的心中,使他符合理论,这是将孩子加以限制,而非唤醒他的智慧。教育者必须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关怀和情爱,以创造出正确的环境和智慧的培养,使得孩子长大成人后,能以智慧处理他所面临的人生问题。


自然语文课堂观认为:教育一个孩子,是帮助他了解何谓自由和完整。要自由,则必须要有秩序——这只有德行才能办到;而完整性之所以产生,则必须要有极单纯的心。我们必须由无尽的复杂迈向单纯,我们必须在内心的生活和外在需求中变得单纯。现在的教育所关心的是外在的效率,它完全忽视——或有意歪曲——人的内心;它只发展人的某一部分,而让其他部分自生自灭。我们内在的混乱、对立和恐惧,始终会胜过外在的社会结构——不论这结构构想得如何高尚,这社会是如何机巧地被建造起来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我们便会互相毁灭,而每一个人的外在安全便会失去。正确地教育学生,是帮助他了解他自身的整体过程,因为惟有以完整的心灵融入日常的行动中,这时才会出现智慧,才会有内心的改造。除了提供知识和技术训练外,教育尤其应该鼓励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完整的看法,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他内心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区分,并且铲除偏见,打消学生追求权力与控制力的念头。它应该鼓舞正确的自我观察,以及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加以体验——那就是不必强调其中的某一部分——“我”和“属于我的”,而是帮助心灵超越自身,以便发现真实的事物。自由,只产生于一个人在其每日生活中的自我认识,也就是说,在他和人们、事物、观念、大自然的关系中的自我认识。如果教育者帮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那么对于任何一个生活上的特殊状况,便不会狂热而无理地强调了。了解生活的整体过程,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有了自我认识,制造迷惘的力量才会消失,而惟有此时,真实或上帝才有存在的可能。人类如果想要脱离任何危机——尤其是现在的世界危机——而不致于粉身碎骨,则必须完整无缺。因此,对于真正关怀教育的父母和教师,其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发展一个完整的个人。要做到这件事,显然教育者本身必须是个完整的人。所以,正确的教育至为重要,不仅是对于年轻人,对于年长的一代也一样——如果他们乐意学习,而不僵固于行为轨道中。我们本身的问题比传统上所说的应该如何教导孩子更重要,如果我们爱孩子,我们将会留意,使他们受教于正确的教育者。


鉴于教育对象的互动性以及教育对象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呈现出的发展性和可塑性极强的特点,教育的效能要么是正向的,要么是负向的,只不过由于教育效能的后果呈现有较大的滞后性和隐蔽性,难以被人快速而明确地认知到。当我们不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时,我们就会把孩子“教育错了”,而这种“错”不仅仅是让孩子的发展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而是会对孩子的发展潜力带来不易察觉的“摧残”——因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所以“错过了不该错过的”;因为“填充了不该填充的”,所以“失去了不该失去的”!在这种不当的“得”与“失”之间,我们因关注到那些并非最重要的“得到”而喜不自禁,却对那些更为重要的“失去”浑然不觉。正是在这种浑然不觉中,我们让孩子们离智慧越来越远!


遗憾的是,这样的道理原本很浅显,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教育中的很多现象,诸如“多学一点知识没什么不好”“技多不压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表现出对这一规律的忽视。对于教育的内容,我们向来信奉“开卷有益”,似乎只要知识本身有价值,不管什么时候学,只要学了就一定会有好处,或者最起码不会有坏处;对于教育的方法,我们向来信奉“实用主义”和“头悬梁锥刺股”,似乎只要让学生记住了、考到高分了就是对的,而不管这种方法是不是以“收获分数但牺牲快乐”“收获成绩但牺牲思维”“收获成才但牺牲成人”为代价。这样的教育不是“生命的教育”,而是“绩效的教育”,最终使我们的教育不断偏离本真的轨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能力观在逐渐发展,基于传统基础教育目标而发展起来的能力标准的局限性渐渐得以暴露,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显然无法囊括新时代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待与要求。因此,基础的知识技能目标在各国的教育目标中逐渐发展成为“掌握核心内容、培养态度倾向、运用整合推理”或“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三者的整合统一。显然,传统的能力概念已经不再适用,无法代表新时期的教育目标,这也就进一步催生了“素养”概念的产生。为了把握住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一根本,素养中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得以强调和凸显。近年来,随着以OECD为代表的国际性组织纷纷启动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和遴选工作,“核心素养”已迅速发展为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基础。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在OECD看来,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在笔者看来,“核心素养”指的就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其根本特质不在于量的积累,而在于生命个体品质与气质的变化和提升。从基础教育的特质出发,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中小学生必须养成的素养呢?即对于他们而言,什么素养更为重要、不可或缺?笔者以为最核心的是两大素养:“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NextPage]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在学习素养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因为这关系到是否能够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任务。如果中小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不是带着“渴求知识的火花”“浓厚的学习兴趣”“质疑的学习精神”,而是装着满脑子的知识却带着既不会学又厌学的情绪,那他恰恰拥有最薄弱的基础。我们知道,哈佛学生“学会”的不多,但是他们随时“会学”、“愿学”、“满脑子问号”,这就是最好的学习素养。


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对自己、生命)以及品质与品德(对他人、社会、自然)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是与自身、与生命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后者主要是指与他者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等。


作为个体发展基础的核心素养,其结构是多层次与多维度的,各种素养之间交叉影响,共同促进个体发展。而与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相比,核心素养更具综合性,也更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www.xing528.com)


一、自然语文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自然语文教学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自然语文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三、自然语文关注审美鉴赏与创造


自然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自然语文教学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四、自然语文关注文化传承与理解


自然语文对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自然语文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