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宵节民族习俗介绍,民间各地红红火火闹元宵

元宵节民族习俗介绍,民间各地红红火火闹元宵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各地红红火火闹元宵在湖南的常德民间,家家户户都在正月十五张灯。南昌人将过元宵节叫闹元宵,闹了十五还要闹十六。浙江象山石浦元宵节有两个民间风俗,一是吃“糊粒”,二是舞鱼灯。象山石浦元宵节晚餐,家家吃的不是元宵而是“糊粒”。水龙宫灯山西一些地区的元宵节也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习俗,如闹社 火、放烟火、点灯等,很是热闹。元宵灯节盛况不仅在“灯”,还在于民间艺术的表演,即社火。

元宵节民族习俗介绍,民间各地红红火火闹元宵

民间各地红红火火闹元宵

在湖南的常德民间,家家户户都在正月十五张灯。入夜,不论贫富,家家张灯,街道、乡村、水边一片光明。

灯的制作工艺极为精巧,有走马灯、八宝灯、莲花灯、虾灯和鱼灯等。灯上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有的设置灯谜,猜中有奖

石门县的农村有放路灯的习俗,每户备明烛数十,每10步或5步燃烛一支。居于溪边的人放河灯,任灯顺流而下。又有放天灯的活动,就是用大幅薄纸糊成袋,袋口朝下并附上烛盏,燃烛充气上升。

湖乡有赛灯的习惯,沟港两岸居民认为胜者可五谷丰登。因此,必胜之心极强,如若赛灯将败,便烧茅屋一栋或几栋,以图取胜。

在常德,青年妇女平时不能随便抛头露面,若是观灯,则可名正言顺出游,有了谈情说爱的机会。

这时,花鼓戏、龙灯、狮舞和采莲船等纷纷出动,穿街入巷,锣鼓阵阵,欢声一片,喜气洋洋。

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江苏无锡民间所挂的花灯名目很多,有龙灯、凤灯、鱼灯、兔子灯、走马灯以及各种神话灯、历代人物灯等。有的用灯扎成灯树、灯楼、鳌山、牌坊等,还有的进行踩高跷、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龙舞、耍狮子舞等活动。

花灯上还写有灯谜,吸引人们观灯和猜谜。在城里,最热闹的是崇安寺,明清时期,这里的灯市极盛,整条街上悬灯结彩。

元宵节前后的几天晚上,锡山的龙光塔的每只角和每一窗口都要挂上彩灯,犹如火树。元宵节晚上,还有人携带酒、菜登锡山、惠山,一面观赏市内夜景,一面饮酒赏月。

南昌人将过元宵节叫闹元宵,闹了十五还要闹十六。闹元宵这天,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住户,都必须吃元宵,象征全家团圆、幸福。吃了元宵之后,便开始闹灯了。

南昌邻县农村元宵节的龙灯,各式各样,有龙灯、板凳灯、关公灯、采莲灯等。板凳灯最长由1000多条板凳组成,用1000多人连接起来。起舞时整齐统一,十分壮观。

浙江象山石浦元宵节有两个民间风俗,一是吃“糊粒”,二是舞鱼灯。

象山石浦元宵节晚餐,家家吃的不是元宵而是“糊粒”。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石浦人把正月十四定为元宵节,而非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把家里每间房屋都点上灯,做到“十四夜,间间亮”。

所谓糊粒,也叫糊粒姜,是以海鲜牡蛎虾仁鱼肉等为主料,加上猪耳朵、芋艿、萝卜、鸡蛋、香肠和年糕等,混合在一起做成的杂烩羹。

石浦地处东海之滨,是我国著名的渔港,东门岛、延昌、番头一带的渔民世代耕海牧鱼,故舞鱼灯的民间舞蹈是石浦最具地方特色的习俗。

对当地来说,风调雨顺,鱼蟹满舱,即是好年景,即是喜庆年岁。 “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是谐音,因而,鱼便在人民心目中成了吉祥、幸福、美满的象征。

石浦是具有浓郁海洋文化的乡镇,“舞鱼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民间表演艺术。舞鱼灯托物寓意,也寄托着广大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

水龙宫灯

山西一些地区的元宵节也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习俗,如闹社 火、放烟火、点灯等,很是热闹。

闹社火据说是因为古人为了驱赶野兽而形成的习俗。

山西乡村的秧歌、社火队伍,要集中在县城或重要集镇进行汇演,带有竞赛性质。形式多为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抬阁、跑旱船、跑驴等。晚上则要沿街进行表演,讲究见旺火就舞。

各家一见秧歌队前来,就要大放鞭炮迎接。各使绝技、鼓乐喧天。围观者喝彩不断。

元宵节时唱完戏后还要点烟火。烟火分礼花与土烟火两种,土烟火形形色色。(www.xing528.com)

晋中地区的“架火”,很有代表性。用30张大方桌,一张接一张,叠垒起来,高约16米,用8条大绳斜刺牵拴,层层方桌装饰成亭台楼阁。内布各种景观,多为戏文片断,大都采用泥塑和剪纸等形式,造型逼真,颜色鲜艳。每层外有36颗特制的大爆竹,共计400余颗。8条大绳,全部用花炮装饰。

整个造型,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13级宝塔,称为主火。主火周围,另设许许多多配火,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与主火用火药捻连通。整个架火点燃后,主火辉煌灿烂,情趣无限。四周配火飞炮轰鸣,流星划空。

在晋中地区的太谷县,元宵节张灯尤具特色。太谷县城内东南西3条大街,家家挂灯,成双成对。10米左右,搭建一座彩楼。街心设特大神棚,五彩缤纷。制作彩灯用料有玻璃、纱、绸缎等,灯架皆为紫檀等硬木做成。因而有俗语说:太谷灯,爱煞人!

山西人过灯节,喜欢转九曲黄河阵,也称九曲黄河灯。阵内埋有365根杆子,布成9个弯曲的小阵。杆与杆之间用绳子穿起,每根杆顶张灯一盏。游阵者必须不走重路,一根杆子也不剩,转完全阵,方为本事。如果误入阵中,则为失败,必须从头再游。

从外面观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领风骚,浑然一体。龙灯进阵,排在最后,转至老杆,焰火点燃。上下鞭炮齐鸣,银蛇狂舞,全场灯光闪烁,神龙翻滚,群情激昂,欢声雷动,活动达到高潮。

在晋南地区,农村过灯节,习惯放河灯。将各色彩灯置放河中,顺水漂流,很是壮观。

人们手提灯笼走路,碰到行人,讲究抬起灯笼互相照一照,取意吉星高照。正月十五,妇女们习惯用面类制成灯盏,蒸熟后置放土地神、门神等处加油点燃。

盼望得子的新媳妇,讲究正月十五偷灯。传说偷回燃着的灯,必定会生孩子。偷灯时,主人明知而不拦,待到偷灯到手起步返程时,主人却要喊几声:“谁偷灯了?”

偷灯者则要跑几步。跑动而面灯不灭,方为成功。也有的地方讲究小孩偷吃面灯,一年不得病。所以各家置灯也要供小孩来偷取。

山西人元宵节张灯,富有很强的文化内涵。

而山东济南的正月十五放河灯习俗,也颇有趣味。 明清两代的济南,灯节期间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要张挂花灯。因为济南泉众水多,同时放河灯的习俗也蔚然成风。

王象春在《齐音》中曾写了一首题为《元宵》的七言诗

喜看稚子放河灯,狮石围栏士女凭。

阔髻高裙京样尽,此宵又着白松绫。

诗的开头第一句便是“喜看稚子放河灯”,可见,“正月十五放河灯”早在1616年,王象春到济南定居之前就已约定俗成了。“正月十五放河灯”之俗,直到清代还持续不衰。

元宵灯节盛况不仅在“灯”,还在于民间艺术的表演,即社火。

在河北石家庄地区,“社火”的形式不胜枚举,井陉的拉花、抬皇杠;获鹿的抬花轿、牛斗虎、十八背;栾城的抬花杠、拉耩子;赵县的背灯挎鼓、拉碌碡;藁城正定的“常山战鼓”都是远近有名,甚至驰名中外,有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或省级文化遗产名录。

“打树花”是河北蔚县暖泉镇表演的春节民俗社火传统节目之一,因泼打在堡墙上的铁水迸溅开来,状如火树银花而得名。

相传,早在五六百年前,北关堡村就开始“打树花”,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也有吉祥和喜庆之意。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的晚上表演,一直延续至今。

在“打树花”前,将所用的柳木勺在冷水中充分浸泡。傍晚,架起炼铁炉开始冶炼生铁,待生铁完全熔化后,由五六个技艺娴熟的艺人头戴浸湿的草帽,反穿羊皮袄,手持用水浸透的柳木勺,盛起熔化的铁水,轮番扬起泼溅在堡墙上,迸溅开来的铁水如颗颗璀璨的珍珠串成的帘子,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又如火一样的瀑布,万花奔放。

在河北省的其他市区,都有着自己特色独具的民间社火和民间文艺形式,如保定的龙灯、狮子舞,承德的“二贵摔跤”,邯郸的“捉黄鬼”“炮火城”,衡水的“散灯盏”等,真是数不胜数。

山东威海人十分重视元宵节。元宵这天,渔村家家户户红灯高挂,鞭炮齐鸣,男女老少走出家门,演活报剧,唱大戏,其隆重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春节。

与南方的灯会不同,威海不举行灯会,但在这一天要捏面灯,据说这是胶东最有特色的地方民俗之一。过去的灯均用豆面捏成,又称为豆面灯。豆面灯有月灯、散灯和生肖灯3种。

面灯多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面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做灯盏12个,闰年做13个,盏内放食油点燃,或将面灯放锅中蒸,视灯盏灭后,盏内余油的多寡或蒸熟后盏中留水的多少,以补来年12个月份的水、旱情况。元宵节捏面灯,仍然是我国北方经久不衰的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