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秩序的控制的分析介绍

课堂秩序的控制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获得,与依赖于活动内容的接近性和趣味性也密切相关。当然,也要避免引导者以自己娴熟的引导技巧,规避活动中的意外事件,以免抹杀、妨碍了参与者创造性的可能。创作性戏剧活动是名副其实的“创造性”,即便是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相类似,也没有任何一次是完全相同的。

课堂秩序的控制的分析介绍

第四节 课堂秩序的控制

戏剧课程中,与学生之间不仅需要充分的表达意见,而且要亲身参与表演,因此课堂教学追求一种开放式的气氛。也正因如此,戏剧课程中的秩序容易失控。此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纵然戏剧活动的成功进行依赖于开放性的、彼此依赖的气氛,但没有恰当的活动规则、一盘散沙的戏剧活动也不是成功的。

良好的课堂秩序的获得,与依赖于活动内容的接近性和趣味性也密切相关。一个大家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显然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此外,活动内容是否接近生活,是否为大家所熟悉,能否唤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能够从各自的经验中寻找契合点,以丰富人物和情节,也是决定课堂秩序、参与活动是否积极的关键因素。

除了事先的规范和讲解来确定活动规则外,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暖身活动、引入剧情等进行约束。如可以使用木头人、慢动作、孵鸡蛋等,让喧闹的学生安静下来,也可以通过一些模仿的动作如拍手、猜领袖等,来规范杂乱无章的活动。

当然,以上对规则的重申,有时会打破戏剧活动的进行,打乱其节奏,显得游离于戏剧活动之外,因此,最有效的且不会妨碍戏剧活动的方式,应该是融入剧情的对参与者行为的约束。据林玫君研究[11],当学习者过于兴奋,活动常规出现问题时,老师会创造一些静态情节,引导参与者放慢动作或安静下来。例如:累了而想睡觉或休息;玩具电池耗光了,无法再移动;动物躲到山洞中,不能发出声音等……这些都是情境内容的好方法。此外,老师也可扮演妈妈、巫婆、警察等具权威性的角色来作为“内控”之方法。透过妈妈的禁令、巫婆的出现或警察之巡行,参与者为配合剧中人物之需要,而不自觉地安静下来。

林玫君曾列出以下对照表,老师可把握由简而繁、由短而长的原则加以调整:

img1

所谓“内容结构性高”,应该指的是故事的层次清晰、转折明显,以《三只小猪》为例,这个结构可划分为三个段落,即老狼吃第一只小猪、吃第二只小猪和吃第三只小猪被打死,这三个段落层次非常清晰,而且相似度也极高,便于参与者的掌握。综合上表可以看出:

1.简单的重复性高的故事容易引导,而复杂的不易引导。作为一种补救,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程度,适当地将复杂的故事情节细化,降低演出的难度。也就是说,不妨拉长整个创作性戏剧活动的长度,以降低其密度。可以先排练其中的一个小片段,化整为零,然后慢慢加以贯穿。为了克服长度造成的剧情松散,可以于初次整体排练后,引导学生对情节加以修改,去除不必要的冗余部分,也可以尝试由不同小组扮演不同的情节片段。

2.趣味性强、模拟度高的故事容易引导,抽象简陋的难以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道具设计上多用心思,同时要善于把抽象的故事具象化。少量的道具如头套、服装等可让所扮演的角色形象化,帮助参与者了解所扮演的角色的特征。比如在活动开始前让学生想象巫婆的样子、风婆婆的样子、墙的样子、可能会发生的故事等,在暖身阶段把功夫做足。如有必要,老师也可以通过音乐、灯光等手段以丰富场景、调动气氛。林玫君提到:“适当的音乐背景可用来增加气氛及想象空间,也可以用来当成开始或结束的讯号,甚至可供为角色或情节转换的提示工具。”

3.定点的活动由于学生位置固定,容易掌控,反之则否。针对此种情况,一是多增加定点练习,尽量让学习者坐在位置上,进行初步练习并加以改进,保证其注意力的集中。另一种解决办法是在空间使用上达成共识。比如“大风吹”中,学生可以依据风向的不同做定点的移动,也可以考虑遇到了高楼、高墙等的阻挡而不能逾越;也可以是遇到河流,必须停止。也可以把教室的空间依据故事的需要划分为几个部分,在演其中一个情节时,只能待在特定的地方。总之,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逻辑出发,考虑让他们“定下来”的可能。

4.要选择冲突性强、有张力的故事。除了活动内容上的准备外,在创作性戏剧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戏剧的“假定性”和参与者“假装”的游戏本能,由内自外地加以引导。当然,也要避免引导者以自己娴熟的引导技巧,规避活动中的意外事件,以免抹杀、妨碍了参与者创造性的可能。因为,创造性戏剧本身的特点是即兴、自发、多变,评价一次创作性戏剧活动是否成功,不能依据对舞台剧的标准根据其是否整饬、严谨,有规律可循来判断,主要是看参与者的投入程度如何,以及参与者在参与前后精神面貌的变化,是否变得乐群和开放。在此前提下,那些流畅、规整、划一的戏剧活动可能恰恰有悖于创作性戏剧活动的活动要旨。

总之,创作性戏剧不同于一般的舞台剧创作,也不是纯粹的戏剧游戏,其本质在于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带领者和老师在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在秩序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自主性,不宜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参与者,更不要追求良好的演出效果而挫伤参与者的积极性。要时刻注意创作性戏剧活动的目的是启发创造力想象力,而不是提高从艺能力。

创作性戏剧活动是名副其实的“创造性”,即便是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相类似,也没有任何一次是完全相同的。时间、空间及活动对象的不同,致使每次的活动对教师与带领者而言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与考验。因此,与其他模式的应用戏剧一样,创作性戏剧活动有常规而无定法,本章所列举的一些技巧有着广阔的延伸与扩展空间。对于带领者而言,最好的做法是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从内心重视并认真考虑、衡量他们所提出的建议和疑虑,万不可用所谓的专业眼光贸然否定,要与他们协同一致的创作,毫无保留地提供意见和数据。要知道,只有指导者与参与者之间互相信任,他们才能真挚地发挥本能,流露真感情,显示出无穷的创造力。

思考题

1.请按照创作性戏剧活动的流程,为以下作品设计一个故事戏剧活动的方案。

会跳的房子以及逃跑的墙

张留留

一天,一堵墙不高兴做墙了,它就跑了。

房子一觉醒来,发现墙不见了,只剩下墙纸,心里十分恐慌。它不断问自己:“一座没有墙的房子是不称其为房子的,我不是房子……我不是房子……那我是谁?”越这样念叨,它越是恐慌,于是决定动身去把墙追回来。

墙行走的方式是这样的,它一会儿像蛇一样蜿蜒前进,一会儿又像火车一样发出轰鸣,它也试过企鹅两只脚行走的方式、兔子四只脚的方式,最后发现蛇的方式最适合它。于是它就慢吞吞地蠕动着。

房子的行走方式是这样的,它一跳一跳的前进,因为体积大,分量重,地面给它震得不断颤动。房子上了年纪,一边跳一边咳嗽,很多灰给它咳下来。“墙……我的墙……”它边跳边喊。

这两样东西都有不让人发现的本领,它们往往是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挪动那么一下子——再说也很少有人留意一堵墙和一座摇摇欲坠的房子的,更别提它们躲在高楼大厦后面了。你可以想想,在你急匆匆走路时,你会注意到旁边的房子和墙吗?在你看来,它们都是相似的,这堵墙和那堵墙没什么差别;这座房子和那座房子没什么差别……连上面画的小人儿、写的脏话都一样。

但对于墙来说,每一分每一秒经过它身边的人和事是大大不同的。它睁着惊异的眼睛看着他们,它喜欢这喧闹不止、熙熙攘攘的街道。他们和它在房间里看到的静止的家具多不一样啊!那些家具,虽然也生着四只或三只脚,虽然它们也涂着各种各样的颜色,但它们只会呆立在那里,从来没想过动上一动,一直到散了架子轰然栽倒。这些长腿的长嘴的人和动物,既会走也会叫。墙的耳朵被人叫声、狗叫声、猫叫声、汽车叫声给塞满了。它看着他们跑着、叫着、跳着从面前经过,它高兴地看着人们高兴的脸、忧郁的脸、没有表情的脸晃过它面前,它十分乐意他们扶着、靠着它,提提鞋或是理理包。

一个脸色苍白、拎着大包小包的人从人行道上走来,他摇摇晃晃,仿佛随时都要栽倒。人们不断迎面走来,碰到他时脚步略停一下,向左或者向左避一下,绕过他,随后恢复前进的速度——在这个忙碌的清晨,谁都不希望碰倒一个病人并因此惹上麻烦,人们平日里的麻烦事儿已经够多了。那个人勉强把所有东西拎在右手上,腾出左手,焦急地摸索着,像在找个不让自己倒下来的支点。墙迅速悄无声息地溜过去——溜得像条蛇那么自在,溜得仿佛脚下有四个轮子的溜冰鞋。一个即将倒下的病人及时扶住了它——“这地儿好像原来没有墙啊,谢天谢地!”那个人望望四周说。

墙抿着嘴笑了。病人扶着墙一步步走回了家。一路上不停纳闷:怎么从来没发现从医院到自个儿的家连着一堵墙呢?

把病人送回家,墙继续朝前走。它看到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横在面前。这是墙有生以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河,它立刻被白色的帆影迷住了,它们分散在河的不同部位,连同它们的倒影一起,把波光闪烁的河水装点得清新又雅致。墙呆呆地看着,宁愿自己化做河中一叶帆影,永远与欢快流淌的河水做伴,它是多么喜欢这奔腾不息的滔滔流水啊!就在这时,房子追上来了。

“墙啊……我的墙……”它低低地叫唤着,筛糠似的走着,两手提着不堪一击的墙纸,生怕它掉下来。

眼看房子就要走到眼前,墙灵机一动,打算躺下来假装是截马路。可它又一想,河中心出现平直的马路,多不正常啊。于是它弓起身子,装做是架弯弯的桥梁

房子一点也没察觉,重重地从桥上踏了过去。等船的人们突然发现多了座桥,纷纷朝桥涌来,连想都没想这桥是从哪儿来的。在桥的目不暇接中,一双双大的小的平底的尖跟的男式的女式的鞋从它身上踩了过去。等墙再站起来时,它身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脚印——包括两条狗三只猫一对兔子三只狗熊的——它就带着一身脚印,从一条小路悄悄溜了。

房子追了半天,没能追上墙,心里很难受。而且它的身体又不允许它走太多的路,它只好慢慢跳回到原来的地方。没有墙的房子是很虚弱的,再加上思念,房子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它不得不把自己蜷起来,匍匐在地上,跟个蘑菇或者小三角帐篷似的。

墙则很高兴地在外流浪着,它随心所欲地旅行着,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想跑就跑想走就走,累了就倒下来,或者立在那里看风景。有时遇到特别美丽的地方,一连呆上几个月都是有的。

由于长年在外漂泊,墙不再保持雪白雪白的了。有时它是碧绿的,当它被夏日的青藤环绕;有时它是黄的,当夏天逝去秋天来临;有时它恢复雪白,当寒霜初降大雪飘起。当它徜徉在海边,它终日望着湛蓝的海水,心仿佛也跟着湛蓝湛蓝了起来;当它行走在大漠之中,漠漠黄沙又扑上它的肩……它结交了很多朋友,蜗牛、贝壳螃蟹甲壳虫西瓜虫、金龟子……每当它离开一个地方时,它们会恋恋不舍地送它好久,直至送到那种完全不适合它们生存的恶劣地带时,它们才分开。

“我会再来的。”墙告别的时候说。

它也的确这么想,因为它不断地在行走,会有一天会重新回到这里。

终于有一天,它来到一个地方。那儿举目望去,全是大大小小的房子——被人抛弃的无人居住的房子——这从它们的萧条样就能看出来。还有一幢墙都没有的房子,可怜的龟缩在一起,像个干瘪的蘑菇。

墙觉得这里非常熟悉。它怔了一会儿后,终于大叫出来:“哎呀!这不是……这不是……”它终于认出来,这就是自己的老家。

墙的叫声惊醒了沉睡的房子们,除了那幢没墙的房子——它其实也醒了,只不过虚弱得抬不起头来。

房子和墙都好一阵感慨。岁月在逃跑的墙上留下太多痕迹了。房子们都急不可待地打听它这一路的行程。

“这是来自南方的藤萝,我到达那儿时,正好是雨季。”

“这是大漠的黄沙,我在到南方之前经过了沙漠。”

墙回答着。

当碧绿的藤萝外衣、金黄的大漠外衣全都褪去时,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堵伤痕累累的墙。

“这是什么?”大家指着长的圆的印子问。

“这是脚印,各种各样的脚印。”墙回答。

“看哪,弹孔!”另一堵墙叫起来。(www.xing528.com)

“这是行走在森林里时发生的”,墙抚摸着被打下去的凹坑说,“一个猎人举起猎枪,瞄准了一只狐狸。我刚好经过那里,就挡了一下。”

它的话引起一阵惊叹,“英雄!”大家说。

“没什么。因为有其他的事要做,我没有久留。我走后猎人还在那里,我很担心狐狸最后的命运。”

“这又是什么?”大家指着一个斜斜的印子问。这个印子很大,几乎囊括了三分之二堵墙。

“这个……”一提到这件事,墙就簌簌发抖,墙上瞬间开裂了好几条口子。“这是另一堵墙的影子。是我行走在苏州的古巷时遇到的,一堵非常秀气的女墙,它被刷成淡淡的青色。我很喜欢它在月光下的影子。每天晚上,我都守在那儿,等着月亮出来,好把它的影子投到我身上……那是我呆得最长的一个地方。”

“后来呢?”大家期待地追问。

“后来房子被拆掉了,墙倒了……不过它的影子已经印在我心上了。”墙的话引来一片唏嘘。

“真遗憾。”大家纷纷说。

“没什么,我后来想过了,也许墙只能属于房子,墙不能属于墙。”墙伤感地说。“你们这些幸福的墙啊,都有属于你们的房子,唉,我什么都没有,除了一身的脚印子。”

听到它的话,没墙的房子拼命想抬起头来。

“可我们想要你一身的印子,老待在这里,多没劲啊。”其他墙和房子反驳着。

“现在我累了,我想睡,想安安静静地睡一觉……”墙话没说完,就睡着了。

“真惊险。”

“真精彩。”

“真……”

其他的房子和墙却无论如何也睡不着。

第二天早上,当逃跑的墙醒来时,它发现,四周的房子全不见了。在地上,留着墙细细长长的脚印,还有房子跳动时留下的,重重的,长方形或四方形的脚印——毫无疑问,昨夜发生了大逃亡。

只剩下一幢瘫在地上的房子,看起来像个干蘑菇。它颤抖挣扎着,努力想把头抬起来。

唯一剩下的房子看到唯一剩下的墙。

唯一剩下的墙也看到了唯一剩下的房子。

它们终于认出了对方,缓慢地,在不让它们自身坍塌的前提下,一点一点蹭了过去。

“我的墙……”

“我的房子……”

它们老泪纵横地喊着,拥抱着,又成为一幢完整的房子了。

(完)

附录:台湾小学创作性戏剧课程设计大纲[12]

img2

续表

img3

【注释】

[1]本章主要根据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洪嘉璐、卢明《创造性戏剧活动引导技巧之初探——以九歌儿童剧团实施为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第十五期(九十一年九月)433—460),台湾艺术教育馆网站《创作性戏剧入门》http://web.arte.gov.tw/creative-plays/index.htm等编写而成。

[2]Ward,1974.in Silk and Dunnimgton.pp.132 151,转引自张晓华:《国民中小学表演艺术戏剧课程与活动教学方法》,台湾艺术教育馆《国民中小学戏剧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3]蓝妮·麦凯瑟琳:《综论创作性戏剧理论与实作在美国教学之概况》,台湾艺术教育馆《国民中小学戏剧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4]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台湾心理出版社,2004,P68

[5]转引自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台湾心理出版社,2004,P68

[6]参见:Richard Arends,Learning to Teach,McGraw Hill Inc.1994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季刊:《教育展望》(中文版),第23期

[8]注:“故事戏剧”有时会被作为“教育戏剧”运用于课堂语言类课程教学的一种方式(如张晓华在《教育戏剧的六种教学模式》一文中将其列入“教育戏剧”);有时又会被当作“创作性戏剧”中的一种(如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一书的相关章节)。鉴于“故事戏剧”在青少年群体中应用的广泛性、重要性和特殊性,笔者在此特专门列为一类。

[9]参见张晓华《创造性说故事剧场教学的方法》一文,http://www.center.kl.edu.tw/v7/edudata/course/350/20060801 102836_% B3% D0% B3y% A9% CA% BB% A1% ACG% A8% C6% BC@% B3% F5% AA% BA% B1% D0% BE% C7% A4% E8% AAk.doc

[10]参见张晓华《创造性说故事剧场教学的方法》一文,http://www.center.kl.edu.tw/v7/edudata/course/350/20060801 102836_% B3% D0% B3y% A9% CA% BB% A1% ACG% A8% C6% BC@% B3% F5% AA% BA% B1% D0% BE% C7% A4% E8% AAk.doc

[11]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台湾心理出版社,2005,P140

[12]陈仁富:《创造性戏剧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台湾艺术教育馆《国民中小学戏剧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