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文艺批评研究的现状及对策

电视文艺批评研究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的电视文艺批评研究的评价系统不能适应电视文艺的发展要求,同样面临着新课题与新挑战。来自各方面对于电视文艺中存在的弊端的批评也越来越尖锐。以文学式批评取代电视文艺批评,动辄时代分析、中心思想归纳。从当前的电视文艺批评发展状况来看,批评理论、批评实践都远远落后于电视艺术实践的发展,没有形成专门的批评人才队伍,缺

电视文艺批评研究的现状及对策

三、电视文艺批评研究的现状及对策

世纪之交,中国电视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已经加入WTO,全球化的进程在加剧,继有线无线、卫星电视之后数字电视、付费电视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与制作公司的竞争,政府关于文化产业观念的强化,电视台内部改革的深化,所有这一切,构成了电视文艺新的生存语境。目前来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视文艺一度陷入了低谷,各大大小小电视台都在寻求策划高手,希望有回春妙方。在电视台转轨时期,解决问题之道一方面取决于电视文艺制作观念的革新,一方面取决于评价系统的价值取向。目前的电视文艺批评研究的评价系统不能适应电视文艺的发展要求,同样面临着新课题与新挑战。具体来说有这样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电视文艺批评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的评价系统

文艺与人的生活自古以来就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伴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与电视媒体相结合的“电视文艺”在这二十多年中取得了神速的发展。从把日常的文艺节目照搬上电视,到对电视文艺节目的电视化形式进行探索、对电视文艺节目类型进行创新,电视文艺创造了一次次收视奇迹与辉煌。从《正大综艺》、《春节联欢晚会》、《快乐大本营》到《开心词典》、《幸运52》,从《红楼梦》、《新星》、《渴望》到《戏说乾隆》、《激情燃烧的岁月》,伴随电视传播的强大攻势,电视文艺几乎成了大众主要的认知、审美、娱乐方式。当电视文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不可缺少时,它也在建构着一代人的心理。近年来,关于“电视没文化”的批评的呼声越来越高,据相关调查,电视文艺的收视率有明显下降。来自各方面对于电视文艺中存在的弊端的批评也越来越尖锐。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在电视改革新闻与文艺相对分离、在国外媒体参与竞争的情势下,我们的电视文艺节目应该何去何从,如何更加准确加以定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与探讨。电视文艺批评对电视文艺实践理应具有鞭策与引导作用,但目前电视文艺批评的研究仍然非常薄弱,本书选择这一课题为突破点,在结合电视文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批评的现状,剖析批评的功能,探讨批评理论创新的可能性,试图通过理论创新的方法为电视文艺的实践提供理论借鉴,促进电视文艺批评学科建设,为电视文艺实践寻找出一条充满生机的道路。

从电视文艺发展现状来看,随着电视事业发展,电视文艺的节目内容、类型不断拓展,电视文艺审美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艺术形式求新创新的过程中,鱼龙混杂,其中诸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很多问题都希望更多地从理论上加以探索与规范。面对全球化语境下国内外媒体的激烈竞争,面对市场经济深入、电视改革深化,电视文艺的发展也迫切需要电视文艺批评能担当起更多的测量、评价、规范与指导作用。

纵观国内艺术批评实践现状,从文学界、音乐界、美术界、电影界到电视界等领域,批评实践普遍处在边缘与失语状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观念陈旧、理论滞后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说到电视文艺批评实践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成堆”,具体有以下一些表现:

问题一:批评风气不正。“夸评”和“骂评”成了批评的主流,要么是分享了商业利润的播前炒作、播后表扬式的评论;要么是眼球经济条件下制造出的耸人听闻的愤激之辞。表现方式上感悟式的批评、个案型分析较多。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对这样的直截了当的情感表达提供了便利通道,但简单的说好说坏,情绪式的评点算不上是真正的批评,也很难找出问题的症结。[21]影视批评不仅极其缺乏,常常淹没在廉价的慨叹声中,而且,已有的批评也多是“影视评介”、“片场花絮”、“明星追踪”等等,或者是那种完全不“带电”的所谓“文化批评”,批评成了“复述剧情”一类可有可无的“闲话”和随意演绎自己形而上的文化见解的大拼盘。至于那充斥了歌功颂德文字的“捧文”,那“主题+人物+艺术特色”的“分析”,更将批评变成无聊的游戏、乏味的八股,不仅起不到引导创作和鉴赏的作用,相反,成为一批质量不高的影视作品招摇过世的保护伞,成为影视界渲染“太平无事”的黄幡。[22]

问题二:批评视角单一。以文学式批评取代电视文艺批评,动辄时代分析、中心思想归纳。批评方法上,传统现实主义方法唱主角,阶级论、道德论、典型形象分析不知不觉中总成为关注的焦点。着重文本分析,着重关于作品自身的艺术属性和政治属性的探讨,对于电视文艺的传播特点、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等研究不够,关于受众研究也停留在浅层次上,导致了盲目追求收视率指标的后果。批评的零散化,片断化,缺少整体的观念,价值评价错位。

问题三:批评方法失当。方法论崇拜,生吞活剥西方批评理论方法现象非常严重,不能客观冷静加以选取,也不能灵活有效加以转化,结果虽然使用了一些新鲜的理论方法,但却不能针对具体问题,甚至具体问题只为了证明某个理论的正确。这样的批评越多,与实践相距就越远。[23]

当代批评理论在20世纪已经过了两次大的“转向”, 20世纪前期进行的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20世纪后期至今则都处在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或曰“意识形态转向”)之中。“文化转向”主要表现在,由过去对语言-符号的关注转向对文化(比如阶级、性别、种族以及“全球化”等诸多问题)的关注,研究范围也从以往经典文学文本的象牙塔里走出,把大众文化、边缘文化、亚文化也纷纷列入研究课题。

当理论批评进行了第二次“转向”之后,时间表也已指向了20世纪后期。也就是这个时候,中国学术界的部分精锐以一种时空转换般的“加速度”,走完了西方学界近一个世纪的批评之旅,并开始与国际学界共同走向文化研究。[24]

从“批评的时代”到“方法年”,电视文艺作为艺术家族中的后起之秀,正忙于自己的成长,争论的焦点还停留在电视有学无学、电视是否是艺术的身份之争上,尚无暇顾及关于批评的理论探讨问题,随着电视文艺发展的逐步成熟和实践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于电视文艺批评理论的建设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目前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

从当前的电视文艺批评发展状况来看,批评理论、批评实践都远远落后于电视艺术实践的发展,没有形成专门的批评人才队伍,缺少良好的批评风气,电视文艺批评的质量落后于同时代的文学批评与电影批评。从广播电视文艺理论学科建设上来看,电视理论、电视史研究方面都有一系列重要论著,系统研究电视批评方面的理论著作还不多。从电视文艺批评方法来看,缺少系统、规范的大部头理论著作;套用文学、电影理论方法的批评比较多,批评理论与实践脱节,真正针对电视文艺特点的自身的批评方法论处于缺失状态。

电视文艺原本就是文艺家族中的小弟弟,因为成长时间短,对它的批评理论研究相对显得非常薄弱。虽然可供借鉴的理论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纯粹的文学式、电影式的批评方法并不能取代电视文艺的批评,以新闻为主要对象的电视批评与媒介批评也不能替代电视文艺批评方法。处理好借鉴西方影视艺术理论和整个文艺理论的间接思维成果与对我国电视艺术创作的直接抽象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目前的电视文艺传播面和电视文艺实践对批评的要求来看,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电视文艺评价系统。

第一步要进行的是集中系统梳理现有的理论资源,考察它们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看哪些现有理论对电视文艺批评研究有借鉴作用,构建电视文艺批评的特色资源库;第二步是结合电视文艺的特点,建立适合时代与艺术发展的电视文艺新的评价系统,对电视文艺创作进行有效引导。这些工作做起来需要假以时日,但这样的理性思考必不可少,电视文艺的实践迫切需要电视文艺批评形成一套定位准确、能够充分体现电视艺术特征的理念与系统。电视文艺制作靠热情赢得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进一步发展必须借助于缜密的规划,批评理论的建设和方法的更新必将对电视文艺的实践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www.xing528.com)

2.国内电视文艺批评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重要著作

中国电视批评与理论研究的发展与电视的发生发展以及从计划到市场经济引导下的电视的观念变革相伴随,电视自身的多重属性和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多元化取向使得电视文艺批评方法的选取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批评的失语和批评方法的失效使得电视界对于电视批评的理论创新的呼声很高。

但是到目前为止,电视批评的理论创新度仍然非常不足,以致于电视文艺理论与批评一直滞后于电视文艺实践,在电视文艺实践遇到困惑的时候,理论也缺乏前瞻性加以适当引导。在目前出版的系列电视批评理论著作中,关于批评方法的介绍显得比较零散。在欧阳宏生的《电视批评论》中介绍了这样几种批评方法:社会学批评方法、比较电视批评方法、心理学批评方法、结构主义批评方法、系统科学的批评方法;在李道新的《影视批评学》中,介绍了这样一些影视批评模式:社会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政治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本体批评模式(本文分析、作者论、类型研究)、文化批评模式(影视文化分析、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在王君超的《媒介批评》中,介绍了这样几种媒介批评方法: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内容分析方法、参与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受众-反馈批评方法;在周安华的《现代影视批评艺术》中对影视批评艺术类型和形式作了这样分类:文本批评、影像批评、宏观审视、特色勾勒、观念延伸。从以上的巡视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分类比较零散,各自的分类方式逻辑性不强,看不出理论的系统构建,电视批评理论的发展大多数还停留在原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借鉴上,这些理论对当今电视实践的发展有促进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很多批评理论只是停留在解释文本的层面上,缺少价值判断;有些甚至是以电视文本作为理论的例证,从而证明理论的有效性,这更导致主客颠倒了。

国内关于电视文艺批评所采取的方法,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观念的陈旧,正如批评家解玺璋认为的:“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些电视批评的思想根源在哲学认识层面上是庸俗唯物论和本质真实论;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是阶级论、人性论以及人道主义的混杂;在方法层面上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型论和性格论,在艺术审美的趣味层面则更多的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所有这些便成了电视批评的主要话语,在我国电视批评中处于主导地位。”[25]我们所要做的首要工作仍然是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电视文艺与电视批评,同时在固守传统的现实主义批评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地向西方文艺批评的新方法拓展。将现有的成熟的理论资源在电视批评中加以有效转化,加强电视批评的学理性。在现有的国外电视批评实践中,关于符号学、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受众研究、意识形态分析、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本雅明的技术文化概念、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博德利亚的符号交换理论、福柯的话语概念、阿尔都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方法已经逐步被广泛使用,国内的电视批评也应该将现有理论资源的运用进一步强化起来。

欧阳宏生强调电视批评应当注重对新的思想资源的开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批评态度是值得现实电视批评家学习的,是求得电视批评科学化、客观公正性的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注重对新的思想资源不断开发和利用,这才使他们的批评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成果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提出要注意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其他批评理论的成果:包括从社会学、结构主义、心理学、比较主义、系统科学吸收借鉴,通过重新审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西方消费社会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批评理论,来一场电视批评的思想革命,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电视批评的新秩序[26]。应该说,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目前,我国的电视文艺研究的体系还很不完善,研究人员与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对电视文艺多种文本与复杂社会的研究相对割裂,局限于行业自足性的研究,对于相关学科知识的吸收速度还比较缓慢,过多地研究表层结构和一般实用范畴。电视文艺已经成为新的传统与现代艺术、文化传承的平台,应该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电视文艺的文化意义,同时,扩大研究对象和范围,真正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积极移植借鉴相关方法,结合部分实证的研究方法,是推动电视文艺批评与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3.密切关注前沿课题,建立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

“包括中国电视批评在内的中国当代电视理论和电视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语境中。这种复杂,集中地体现在中国电视的发展面临着四大悖论: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的碰撞和紧张、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碰撞与紧张、本土化同质化的碰撞与紧张。”[27]电视文艺在这一系列的碰撞与紧张中寻求出路,电视文艺批评面临的任务是必须在微观领域与宏观领域两方面关注电视文艺实践的发展。电视文艺的文化学与社会学意义要求电视文艺工作者不要只把眼光局限在行业内部的小圈子中,一方面要探索电视文艺的艺术特质,一方面要把电视文艺纳入到传承文化经典、引导社会风尚、重建道德体系的新时期文化系统工程上来。目前在文化研究领域包括传媒研究领域关于全球化、文化产业、本土化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关注,但是电视文艺研究领域这方面的声音还显得比较微弱,以致于电视文艺多数还停留在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层面,在制作理念上也显得落后。时代与环境赋予电视艺术评论与理论的新课题,关于入世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艺术的生存策略,电视文艺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电视文艺的社会学意义等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在当今西方世界,媒体与传播(media& communications)已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尤其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科学家们就大众传媒对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阐述。然而,我们看到国内很多关于广播、电视等传播方面的大量研究文章,多数停留在传媒实践的经验总结上,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传播媒体进行系统的经验研究和严密的理论分析的文字则很少。这种研究状况,与大众传媒本身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当今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所扮演的愈来愈关键的角色极不相符。因此,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提倡发展文化与传媒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20世纪40年代,生态学就已经走出了“生物学”、“自然科学”的狭窄领域,开始走进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神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中来。“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倾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进而又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现。印第安纳大学的批评家默菲认为,国际化或全球化,是生态批评近年来发展的突出特点。有学者预言:结合了社会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批评的生态批评必将成为文化批评的主流。随着传播学的蓬勃发展,借用生态学方法与观念研究传播学也正方兴未艾。[28]

“文化研究”网站上开辟的“生态批评研究”专栏刊载了系列研究生态批评渊源与理论特色的相关论文,包括: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刘蓓《西方生态批评引论》、《简论生态批评文本视域的扩展》,韦清琦《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枝奇葩》等,这些论文有关“生态批评”的特点、渊源的论述,向我们描述了国内外“生态批评”的大致面目。

国内外将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电视研究密切结合的还不多见,相对比较成型的有“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在国外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是一个十分复杂且相对年轻的学术领域,重点关注技术、传播与文化变迁的关系。近年来,国内传播学学者借鉴北美学术经验,主要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媒介生态的研究,重点还是关注媒介产业的发展。代表性的论文有邵培仁的《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崔保国的《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若干思考》等。目前,通过考察电视传播、文化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揭示电视文艺自身特征,专门关注电视文艺生态的论文与专著还很少[29]

纵观当前国内外关于生态批评的研究,重点还主要停留在自身的系统优化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层面,关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谐关系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而文化研究领域,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关的关于人的异化的研究、全球化与后殖民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电视文化研究等的理论资源非常丰富。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试图结合这两种理论资源,通过对精神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的全面关注,构建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模式。

鉴于电视文艺批评现状中学理批评的缺失和理论创新的不足,在现有的当代批评理论资源和关于电视文艺批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做这样的创新与开拓:首次提出建立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希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位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在多元批评方法中尝试建立一种针对当代电视文艺发展的有建设性意义的评价方法。电视文艺生态批评以生态哲学作为理论基础,针对电视文艺的特点,把电视文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借鉴各种理论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中国传统文论资源,试图建立对于电视文艺价值判断的新的评价机制,以此促进电视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推动电视文艺批评实践的科学性、规范化,为电视文艺实践的繁荣提供理论支持,促进电视文艺良性、健康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