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西南联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西南联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时间:2023-03-2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11月24日,该委员会提出“刚健笃实”四字为西南联大校训,上报常委会。

西南联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二、校歌校训——西南联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作为一所优秀的现代大学,西南联大非常注重培育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群体意识。因为大学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就支配着每一位大学人的行动方向,塑造着他们的灵魂和气质,促使他们自觉按照准则调节和规范自身行为。因此,这种群体意识是在大学文化的土壤中孕育生发,同时也是大学文化内在品质的具体呈现。

那么,什么是大学精神呢?从本质特征上说,大学精神即大学的文化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深层结构,简单地说,它就是为大学文化主体所认同和秉持的价值体系的精华和信念。它是大学特有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观念的集中凝练的反映,体现出大学在一切行为、观念中的主导意识和价值取向。作为大学精神的载体,校歌和校训无疑是大学精神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

“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始终”。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西南联大人克服抗战时期所面临的一切艰难困苦,创造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总体上说,就是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所体现的精神。

西南联大迁到昆明不久,即于1938年10月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组成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编制西南联大校歌校训。由五位名家大师担当此任,足见常委会的重视。同年11月24日,该委员会提出“刚健笃实”四字为西南联大校训,上报常委会。11月30日联大第95次常委会讨论审定校训,议决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刚毅坚卓”较之“刚健笃实”确实更能体现联大人的精神风貌,也更加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更能符合抗战时期激人奋进的要求。《易经·乾卦》:“大哉乾乎!刚毅中正”,《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于仁”,注云:“刚:无欲;毅,果敢”。“刚毅坚卓”即为坚强果敢、坚忍不拔、超绝出众、卓尔不群之意。“刚毅坚卓”实来源于此,而又脱胎于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演讲,以《易经》中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勉励清华学子,后遂成为清华校训。当然,更重要的是其间精神实质的承继关系。

当时委员会呈报常委会的校歌歌词有两份。一份是罗庸填写的《满江红》,歌词是:“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另一份是冯友兰写的新诗体,歌词是:“西山苍苍,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相比而言,罗庸先生的《满江红》,“其词始叹南迁流离之苦,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希望。”这样的歌词不能不令人想起岳飞的“满江红”,读后顿生激扬悲壮之感,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很适合当时的气氛。经数人为两首歌词谱曲,几经试唱、试听,反复比较,最后选定罗庸作词、张清常谱曲的这首《满江红》作为联大校歌,西南联大第112次常委会议议决通过并公布。至今,每当唱起这似战歌、似史诗、似战鼓催人的联大校歌,人们便会充满斗志和激情。半个世纪后,著名的世界近代史专家、联大校友刘祚昌先生回忆当年唱起校歌的心情时,还专门联系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谈了当时的这种体验。联大校歌、校训是时代的产物,充满了抗战救国的激情。它鼓舞人的斗志,给人以力量,它曾激励过无数联大人拼搏奋进,被认为是“一部浓缩了的西南联大校史”。(www.xing528.com)

校歌校训所承载的联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刚毅坚卓”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三校精神传统的最具时代性的继承和弘扬。朱自清先生认为,“清华的精神是实干”,清华校园中至今还立有“行胜于言”的石碑,可以说是对清华实干精神的标注。而苦干则是南开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践行的基本信条,是最能体现南开特点的精神。“南开,难开,越难,越开!”南开就是凭着这种苦干精神把一个私立学堂发展成为中国大、中学具备的有一定规模的私立教育集团。张伯苓将南开的苦干精神诠释为:“凡成事者,中途必受折磨,须胜过此阻力,不因失败而灰心,而后始有成功之一日”,“可见有毅力、有信心,无不达其目的者也。南开精神,其在是乎!”[15]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首先体现了联大人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为成就学术救国、以文化振兴民族的大业而克服一切困难、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

第二,它最能反映在整个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精神风貌。凭着刚毅坚卓的精神,无论是距七七事变爆发仅3个月后长沙临时大学即完成提议、筹建、组建到开课的所有工作,还是从长沙到昆明,实现了1600多公里的远距离整体搬迁,创造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无论是在抗战的八年间,顶着日寇的空袭,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弦歌不辍”,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还是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科学研究,始终执当时中国学术研究之牛耳,西南联大所取得的成就中无不贯穿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第三,“刚毅坚卓”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基础。因为有了刚毅坚卓的精神,所以西南联大人能够在抗战爆发之初,就抱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如西南联大校歌所唱“千秋耻,终当雪”,“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待驱除倭虏,复神京,还燕碣”;凭着这种精神,西南联大教师能够始终坚持以弘扬、传播民族文化进而挽救和振兴民族为己任。要坚持知识救国、文化兴国,就要安贫乐道,就要做到贫贱不移其志、富贵不动其心,在外敌侵入、生活困顿的抗战时期,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有了刚毅坚卓的精神,所以无论是“暂驻足衡山湘水”,还是长征三千多里到边疆云南,西南联大师生能够不计生存状态的恶劣,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于不辍,“抵绝徼,继讲说。诗书丧,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西南联大人能够不惧国民党的高压政策,始终坚持民主精神,在“皖南事变”后,发起和领导了全国的争民主、反专制的斗争,能够掀起“一二·一”运动风暴,成为全国的“民主堡垒”;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西南联大能以大局为重,化解矛盾,坚持团结;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西南联大人能够自强不息、苦干实干,创造奇迹。总之,西南联大的基本精神——民主、自由、团结、实干、谨严等,都是在“刚毅坚卓”精神的支撑下才得以实现的。西南联大能够克服战时的一切困难把联大办成当时的一流大学,靠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关于校歌,还有一段轶事。抗战胜利后,三校即将北返,为了向西南联大告别,张清常把冯友兰那首歌词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勉词加进了校歌中,重新谱写为男女生四部合唱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并在前后加了“引子”和“凯歌”。冯友兰先生所作“引子”全文是:“八年辛苦备尝,喜日月重光,愿同心同德而歌唱”。“凯歌”则用的是冯先生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铭文:“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应该说,校歌、勉词、凯歌,虽分别出于罗、冯两先生之手,但堪称珠联璧合,是西南联大校史上的重要文献。罗、冯、张三人又分别是北大、清华、南开的教师,这次三校合作,也是团结协作的一段佳话。在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结束典礼上,由联大师范学院附中歌咏队进行了最后一次演唱。西南联大的光辉历史在雄壮的凯歌声中宣告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