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前生学:天人相应,预防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

中国传统前生学:天人相应,预防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天人相应论天人相应是指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着共同的变化规律。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人体对外界的变化也必然作出相应的反应。运用“天人相应”的观点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指导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即为天人相应论。天人相应论体现了生命运动的整体观,在传统医学和传统养生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前生学:天人相应,预防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

第五节 天人相应论

天人相应是指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着共同的变化规律。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人体对外界的变化也必然作出相应的反应。运用“天人相应”的观点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指导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即为天人相应论。天人相应论体现了生命运动的整体观,在传统医学和传统养生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人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天人关系”,实质上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古代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中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哲学领域关于天人关系的见解势必会对传统养生学产生深刻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养生学直接以人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养生文化是以古代哲学作为自己的深厚底蕴。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了天人相应观点的文字记载,《黄帝内经》对当时医学和自然哲学的发展和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发,明确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理论。《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是产生生命的源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诚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在古代以干支标度时空的基础上,运用阴阳五行形气理论,阐述了宏观的形气物质运动周期以及与其相应的气候、物候和疾病六十年变化规律,创立了五运六气学说。

以《黄帝内经》的观点观察世界,则天体的运转,万物的生化,人体气血的营运,脏气的盛衰,均与时空特性的演变偕行同化。例如,脏腑以五行归属的形式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相通应;人体的气血运行与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相关:天热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则气血凝滞沉涩,表现在脉象上也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之不同。人体气血的盈亏与月盈亏密切相关:“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人体阳气之行则与昼夜节律变化相关;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

所谓“人与天地相参”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关系。这种统一关系在传统养生学中,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充分印证:

(1)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存在同步关系。《灵枢》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2)人体与自然万物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人身法天象地,悉与天地造化同途。”

(3)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构成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正是强调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

上述种种,从客观上揭示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与时空、天体、万物之间的联系,揭示出天、地、人宏观整体系统的有序状态。而疾病的形成和发展,也就在于这种有序状态的破坏,表现为自然气候变化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以及违反四时阴阳之气而出现的气血乖决、阴阳失衡的无序状态。以上也可以看出,天人相应论与西汉董仲舒所提倡的神秘主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有着原则性的区别。

考察中国传统养生发展史可以发现,“天人相应”的观念几乎渗透到了其中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念是古代养生家探讨人体奥秘的理论武器。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就提出:“古之修丹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以稽于人心;于是虚吾心,运吾神,回天关,转地轴,上应河汉之昭回,下应海潮之升降,天地虽大,造化虽妙,而其日月星辰之著明,五行八卦之环列,皆为吾摄入一身之中,或为吾之鼎器,或为吾之药物,或为吾之火候。反身而观,三才(日、月、星)皆备于我,盖未尝外吾身而求之他也。”其次,“天人相应”的观念为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养生理论中,阴阳五行学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学说的产生,恰恰是以“天人相应”的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依据的。所谓“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营养一身”,实质上正是“天人相应”哲学理论在人体阴阳学说中的具体展现。阴阳学说如此,五行理论更不例外。《素问·天元纪大论》则讲得更为透彻:“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第三,“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念是传统养生方法创立的认识论基础。以气功养生法为例,它的产生和完善显然与“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念息息相关。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称:“夫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二气则运行乎其中,一升一降,往来不穷,犹橐龠也。人受冲和之气,生于天地间,与天地初无二体,若能悟天地之妙,此心冲虚湛寂,自然一气周流于上下,开则气出,阖则气入,气出则如地气之上升,气入则如天气之下降,自可与天地同其长久。”总之,“天人相应”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赖以生成的理论基础。把握住了它,就不啻于掌握了一把开启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养生文化宝库金钥匙

由此可见人们在平时的养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在致病因素已在体内潜伏而未发病的状态下,人们很容易忽视它,认为自己处在健康状态,谁知身体犹如大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把潜伏病灶祛除,才不至于身体受损,而人们往往是得到疾病的讯息后才开始补救。

那么在平时应该如何保健养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时节、地域、时间的状态下要有不同方法进行调补,方能达到“天人相应”。

为了更好地理解天人相应论,下面我们就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加以分析:天道自然,人应认识、顺应自然。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和自然都是“气”的产物,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

《灵枢》关于“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论述,就概要地阐明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观点。纵向考察中国养生发展史可以发现,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大致包含以下两重含义:(www.xing528.com)

1.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法于阴阳,调于四时”和“因时之序”,都表达了这种意思。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言,对人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季交替和昼夜晨昏的变更,因此养生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在精神修养、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生、长、收、藏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此基础上,还要力求“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理虚元鉴·卷上·知防》)。

2.养生者还应注意昼夜晨昏的调护

《素问·生气天论》认为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每天这种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完全一致。

因此,为助阳气的发生,早晨应多开展室外活动,吐故纳新,流通气血,旺盛生机;傍晚日落,阳气开始潜藏,于是要相应减少活动,避免风寒和雾露之气的侵袭。这也就是《黄帝内经》作者所谆谆告诫人们的:“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所谓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养生,实际上是指人们只有认识人与自然二者本身所具的客观规律,并依循这种规律养生,才可能健康长寿

早在《吕氏春秋·尽数》篇中,就有“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的论述,可见古代养生家早就认识到了自然界有其自然的规律,人们只有依循这种规律方可长寿。

除了自然界之外,人体的生理状态也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只有像《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那样顺应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才能保护生机。《黄帝内经》倡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的养生原则。

透过顺应自然以养生的上述两层含义可以发现,中国养生文化所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乃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换言之,人们只有做到内在机体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才可能实现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道自然”的哲学观在人体科学领域的必然延伸。

众所周知,“天道自然”的思想观念肇端于老庄哲学。《老子》中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是从这点出发,老子提出了反对“生生之厚”的观点:“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

继老子之后,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庄子则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庄子认为人类认识自然,不仅要顺应它,同时更应该主动掌握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养生保健。他的著名寓言“疱丁解牛”以及《天运》篇中有关“自乐者,先应之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的论述,都强调了认识和顺应自然规律以健康长寿的养生观,而《养生主》中的“缘督以为经”,则可以视为上述理论在养生实践中的具体作用。

作为中国养生理论奠基作的《黄帝内经》,正是汲取了老庄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天人之间的相应关系,主张人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保养身体,从而形成了具有完整系统和科学意义的养生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地有五理(五行化育之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唯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除了《黄帝内经》之外,与老庄哲学有着理论渊源关系的道教养生家,更是直接从“道法自然”的观点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与方法。道教养生家大多认为人体只要能够仿效天地运动的形式和时机来进行养生活动,就可以长生久视。作为上述理论的具体实践,道教养生气功十分注重选择练功时机,与天地自然同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