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国开国功臣钮永建,旧上海风云人物

民国开国功臣钮永建,旧上海风云人物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钮永建是与孙中山关系密切的国民党元老,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之一。拒俄运动的发起,使钮永建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钮永建欣然前往。11月7日,上海宣布独立,陈其美为沪军都督,松江称军政分府,钮永建被举为军政部长。中华民国开国之时,黄兴为南京临时政府参谋本部总参谋长,钮永建任参谋副长。当孙中山、黄兴发起“二次革命”时,钮永建也于1913年7月18日在上海宣布独立,任苏沪讨袁联军总司令。松江也宣布独立,推钮永建为司令。

民国开国功臣钮永建,旧上海风云人物

钮永建是与孙中山关系密切的国民党元老,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之一。1965年12月23日,他在美国纽约病逝,终年96岁。他文武兼备,居官清廉,是起过进步作用的民主革命家,也是为上海地区作过贡献的一位耆宿。

钮永建,字惕生(一作铁生),1870年3月9日(清同治九年二月初八日)出生在上海马桥俞塘(今属上海县)一个乡绅之家。父钮世章中举后,曾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与顾言等创办吴会书院,还主持疏浚河道。后保举为知县加同知衔,在直隶就职。钮永建也像他父亲一样,年轻时梦寐以求走学优登仕的道路。1885年初次应县试,因不取愤而咯血。之后发奋勤学,到1889年20岁时再试,中第一名秀才。经由江苏学政黄体芳的推荐,进入省内著名的江阴南菁书院。在南菁期间,结识了吴稚晖。后发生南菁学生田自芸因指责江阴知县路过孔庙未下轿是“非圣无法”而被拘事件,钮、吴二人拥同学20余人到县署交涉,引起冲突。此事平息后,书院山长黄以周责怪钮、吴惹祸,把他们两人劝退出院。吴转学于苏州紫阳书院,钮转学于上海正经书院。1893年钮永建应江南癸巳恩科乡试,终于中了举人。这年他24岁。

钮永建倾向于学习西方维新思想,是在甲午战争前夕开始的。他读到《万国公报》(第67、70册)上刊载孙中山写的《上李鸿章书》,感慨万分,深深为孙中山的胆识所折服,此后就较关心时事,阅读西学书刊。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他也深受刺激,愤然弃文习武,以摸索救国的道路。他考入湖北武备学堂,在那里接受德国式的军事教育,前后四年。他学业优异,为学堂主持人梁鼎芬所赏识,并得到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重视。1899年梁鼎芬受张之洞之命招考选送日本的留学生,专学军事,钮永建以第一名入选。

1899年冬,钮永建抵日本东京,谋入陆军士官学校,因考期已过,未能入学。他留在东京补习日文,等候到次年入学。自参加到留学生行列之后,他热情投身于火热的爱国运动。特别是1901年6月间,钮永建由程家柽、吴禄贞引见与孙中山接触,在不少官费生眼里,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可是,钮永建与孙中山一见如故,相当投机。孙中山对钮永建主张从边疆入手,提出购置武器运入、训练干部、潜入清廷军政部门以待里应外合进行反清革命的三点建议,非常赞赏。在孙中山的影响下,钮永建迈开了前进的步伐。他积极在四川、广东籍学生中串连,主张筹办各省地方性的学生会,进而联合各省学生,促成留学生总会“中国协会”的成立,作为发动改革国内政治的张本。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是钮永建最活跃的一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订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全国愤慨,青年学生尤甚。拒俄运动的发起,使钮永建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他文武全才,擅长演说,慷慨感人。在同文书院学习的四川青年邹容,写作《革命军》初稿时,就教于钮永建,请他润色。浙江徐锡麟经陶成章介绍与之一席谈,对他的爱国激情印象殊深。钮永建虽有革命倾向,但对那时的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和汤尔和作为“军国民教育会”的特派员,赴国内向袁世凯请主战,幻想袁世凯能支持。不料他们不仅被拒之门外,还遭到密令追捕。钮永建潜回上海家乡暂避,仍有志于军事,创办了紫冈学舍,招收青年,训练新式兵操,以培植革命力量。

1904年以后,钮永建主要在广西活动。时任广西太平思顺道兼边防总办的庄蕴宽,仰慕钮永建的才学,邀他至龙州边防大营任总文案,兼边防教导团总理。钮永建欣然前往。在此期间,他即以训练新军的军官身份为掩护,暗中与黄兴联系从事反清活动。黄兴化名张守正到龙州访问他和边防法政学堂监督秦毓鎏,密商在1905年秋间起事,并居间调处巡防营统领郭人漳与随营学堂监督蔡锷之间的矛盾,运动郭、蔡二人举兵反正。后因郭人漳的破坏,广西革命力量的准备不足,取消了这次起义计划。以后,钮永建调任广西桂林兵备道帮办,主持广西讲武堂及陆军小学,不时暗助孙中山、黄兴发动的西南边疆的起义。约在1906年前后,他由黄兴介绍,秘密加盟为同盟会会员。1909年冬,清政府得密报称钮永建是同盟会会员,就密令两广总督和广西巡抚缉捕。他被迫出亡国外,赴德国柏林,考察军事教育和新式武器,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辛亥革命前夕,钮永建在柏林得悉黄兴等在广州发动的起义失败,深为悲愤,他决意回国参加革命。1911年10月11日,他到达上海,正值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上海地区有中部同盟会总部的陈其美、光复会上海支部李燮和等在布置策划起义。钮永建通过同乡李英石,与他一起做上海商团公会会长李平书的说服工作,并在同盟会、光复会、上海商团之间串连,把上海反清势力的三个集团串成一线,汇成一股力量,为辛亥上海光复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11月3日,上海城厢全部光复,而在攻打城南的江南机器制造局的战斗中,同盟会率领的敢死队进攻失利,随队指挥的陈其美被捕。这时情况非常危急,钮永建当机立断,协助上海商团总司令迅即组织援军,让李燮和率领敢死队突破江南制造局,解救了陈其美。同时,钮永建考虑到大局,上海的左右翼是苏州和松江,这两地不克复,上海不免孤立,于是便赴松江策动起义。11月6日,松江宣布独立。11月7日,上海宣布独立,陈其美为沪军都督,松江称军政分府,钮永建被举为军政部长。他积极组织武装力量,成立松军干部学校和弁目营,并组成学生军,作为支持光复南京的军事力量。

中华民国开国之时,黄兴为南京临时政府参谋本部总参谋长,钮永建任参谋副长。后黄兴专任北伐军陆军参谋长,参谋本部工作由副长代管。他还被委为革命军全权代表伍廷芳参赞,参加南北议和,又被委为“迎袁专使团”的八位“欢迎员”之一,去北京执行使命。1912年8月,孙中山应袁世凯电邀北上,钮永建作为参谋随同前往。

袁世凯的窃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当孙中山、黄兴发起“二次革命”时,钮永建也于1913年7月18日在上海宣布独立,任苏沪讨袁联军总司令。后改任陈其美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钮永建为总参谋长。松江也宣布独立,推钮永建为司令。7月23日,上海讨袁军发动猛攻江南制造局,不克。钮永建代理陈其美指挥军事,与刘福彪等率松江各军、暨六十一团、三十七团沪防各营数千人围攻,因北洋军蛰伏坚守,终不得破。钮永建亲自督战,25日晚率领松江别动队两千人,分三路昼夜轮番猛攻,大小十余次,仍不得手。直到29日,帝国主义借口租界安全作了干涉,钮永建被迫退师宝山,仍坚守吴淞炮台要塞抗敌。刘福彪受袁世凯收买率部叛变,上海讨袁军全局失败,钮永建又退驻嘉定。9月1日,江苏讨袁军也失败,钮永建才退至太仓解散部队。

袁世凯的一纸通缉令,迫使钮永建又一次流亡国外。他先在日本东京留居半年,后到欧美活动。当时,革命党人已分成两派,一是以孙中山为首组成中华革命党,另一是以黄兴为首组成欧事研究会。钮永建与两派都有联系,两派都吸收他为成员。

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国内反袁空气甚浓,钮永建决意返回祖国。回国前夕,他多次参加华人集会,发表演说,唤醒海外侨胞,团结反袁御侮。其中,以他3月6日在纽约、5月2日在旧金山华人集会上的两次演说,最为感人。这两篇演说词,分别发表在当时的《民国公报》和《少年中国晨报》上。新闻报道称他是“堂堂正正的革命党中的健将军”。

在以后的对抗北洋军阀的两次护法战争中,钮永建全力襄助孙中山。1917年11月,他应孙中山之召到广州,先后担任师长、参谋次长,还兼石井兵工厂督办。1918年12月26日,在一次外出途中,突遭军阀指使的凶徒枪击,弹自臀部穿出,幸未伤要害,急送医院治疗。此后他只好暂离军职,返上海家乡养病。那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夕,孙中山在上海专理党务,著书立说,钮永建常与之往还。在养病期间,因他信奉基督教的关系,在基督教美以美会创办的中西女塾找到了国文教员的职业。同时,他与徐谦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开办查经班,宣传“基督救国”。这正反映了钮永建在革命挫折后的消极情绪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为了恢复北方的党务活动,分别派员进行联络工作。钮永建和徐谦奉命到冯玉祥部进行联络,使之与国民党合作。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的“首都革命”,就是由徐谦、钮永建等帮助策动的结果。冯玉祥对钮永建非常重视,委以总参议职务,还派王旅长邀陪检阅部队。孙中山逝世后,钮永建仍留驻在北京冯玉祥部工作,直到1926年4月15日,奉军和直鲁联军在段祺瑞政府垮台后攻打北京,进占全城,钮永建才被迫撤离,返回南方。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广州国民政府中,钮永建曾被委为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这时国民党内已经分裂,窃据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位的新右派蒋介石,正在拼命扩张势力。蒋介石利用钮永建的资历和威望,千方百计地拉拢他,任命他为总司令部的总参议。因钮永建是上海人,又委以中央特派员负责驻沪策动敌后活动。钮永建未能认识蒋介石的伪善面目,就风尘仆仆地赶回上海执行任务。他仍以中西女塾国文教员身份为掩护,在法租界环龙路(今南昌路)志丰里五号设立机关,进行地下工作,以响应北伐军的进军。

1926年的上海,军阀孙传芳与张宗昌合作,组成直鲁联军,陈兵大江南北,妄图阻止革命军北伐。当时上海共产党人的活动也非常活跃。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和江苏省党部,都有共产党人参加。所以,中央特派员钮永建的到来,上海的国共两党人士都对他抱有希望,一致推他为军事方面的领袖。

上海总工会代表、共产党人汪寿华是与钮永建联系的主要人物。他们多次商谈上海形势和准备暴动问题。商谈一开始意见就有分歧。汪寿华提出要以工人武装起义来援助北伐军,钮永建则主张用“和平号召”来发动,争取孙传芳部下投降反正。他不希望民众运动起来,而是热衷于旧式的军事运动,即用官禄来收买,或用这地方军来打那地方军。1926年10月24日,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在非常仓促,毫无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爆发了,其结果必然失败。(www.xing528.com)

当1927年2月22日上海工人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时,钮永建按照蒋介石“联孙拒奉”的方针,负责策动驻沪的直军李宝璋部投降,迟迟未果。最后在帝国主义和军阀部队的共同残酷镇压下,这次起义又失败。

通过两次失误,上海共产党人对特派员钮永建大为不满,中共上海区委负责人罗亦农和汪寿华找钮永建商谈,要求他改变方针,支持工人武装起义。可是钮永建仍坚持不同意再行武装暴动。共产党人还是耐心说服他、争取他,提出让他担任起义成功后上海临时市政府成立大会的主席,并推他为军事领袖。

3月17日,当占领杭州的北伐军分两路向沪宁线挺进,直逼上海时,汪寿华再次要求钮永建出面催促北伐军对松江、苏州、常州方面应加快进军,以防鲁军安全退却而增强北方的力量。可是钮永建经不住蒋介石的压力,在向革命前进的途中却步了。蒋介石在电报中指责钮永建已为共产党人所包围,做事无能力。下令另委吴稚晖接替钮永建为特派员,撤销钮永建为上海政治分会主席的安排。为此钮永建在与汪寿华会晤时抱怨说:“一生做事,半生在通缉中。此次当初很顺利,不料又来此种打击。”他决定要求退出这次军事行动。

就在3月21日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当天早晨,上海的主要报纸《申报》等刊载了钮永建3月19日写的致蒋介石的辞职信。信中特别提到他自己“身涉嫌疑,所有政治军事自应暂免参加,免滋贻误。”他借口自去年9月以来“经手事件及出入款项,异常复杂,拟闭门谢客,从事清理。”钮永建以自己的消极辞职来回答蒋介石的压力。此后,蒋介石亲临上海,主持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重新任命了组织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的成员。钮永建虽然也在名单之中,但他决定退出,坚辞主席的职务。所以,在这一系列反对革命的活动中,钮永建均未起过重要作用。

蒋介石为了宽慰钮永建,在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又发表钮永建为国民政府秘书长,并委以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兼该会秘书长,新编第七军军长之职。不久,又任命他为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民政厅长,11月,江苏省政府改组,又任省府委员兼主席。

早在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就曾发表钮永建为江苏省省长,并派汪精卫到上海亲送印信。钮永建以当时上海尚无部署,答应先作筹备工作,容后就职。因而此次他出任江苏省主要负责职务,是顺理成章的事。钮永建也有把江苏省进行革新的愿望。在1903年出版的《江苏》杂志创刊号上,他就发表过题为《江苏改革之方针》的论文,提出了改革中国当自江苏始的主张。所以,他在主持江苏省政务之后,做了不少工作,功不可没。

(一)在蒋介石下野期间,钮永建留守南京并主持中枢大政。与李烈钧奋力协调革命军各军总指挥,同孙传芳部激战于龙潭,并把孙军打败,使南京转危为安。

(二)为了更好地处理中央政府与江苏省的关系,钮永建提出把江苏省会从南京迁到镇江,以便更好地发挥地方省府的职能。

(三)加强地方武装力量。成立水陆公安管理处,自兼处长,组成陆上保安团和水上公安处,并创设江苏省警官学校。

(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创办无锡教育学院,全省遍设民众教育馆,并在省府附近大港特设实验区。成立教育经费管理处,自兼处长,以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保存地方文献资料。筹组江苏省通志委员会(后改称江苏通志馆),收集保存省属县厅旧志和珍贵文献。

1930年以后,钮永建以年逾花甲,患“偏中风”为由,辞去江苏省省政府委员兼主席职务。不久,改任考试院铨叙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等闲职,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教育事业。著名的是在上海县俞塘建立俞塘民众教育馆,并发起组织中国社会教育社。

钮永建曾为他创办的强恕中学题词:“不强人谓之恕,不恕己谓之强”。这正是他信奉基督精神和崇尚教育的自我写照。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钮永建到了台北。1966年12月23日,因肺气肿转为肺炎在美国纽约逝世,终年96岁。

(张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