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风云人物:八一三时期的市长俞鸿钧

上海风云人物:八一三时期的市长俞鸿钧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31年12月,因上海发生抗日学潮,张群辞去市长一职,12月18日的市政会议由俞鸿钧主持,代理起市长职务。3月24日,吴铁城主持最后一次市政会议,宣布由俞鸿钧代理市长。吴铁城离职后,国民党各派系随即争相逐鹿上海市长职务,最后,这一要职终为代理市长俞鸿钧所得。俞鸿钧出任市长未几,即遇上“八一三”事变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抗战前的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就此结束,俞鸿钧也完成了他的职守,转赴内地担任新职。

上海风云人物:八一三时期的市长俞鸿钧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由于上海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方面所处地位的重要,市长一职,向由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充任。但也有一例外,即1937年3月吴铁城去职后,由一位资望不高、与蒋介石无密切关系的市政府官员,从秘书长、代理市长而直登市长宝座。此人便是后来深得蒋重用的俞鸿钧

俞鸿钧出生于1898年,虽是广东新会人,却是位地地道道的老上海。早年,其父在沪经营猪鬃厂,俞鸿钧由小学、中学大学,就在上海度过了他的学生时代。

俞鸿钧接受高等教育的圣约翰大学,坐落于沪西梵皇渡苏州河畔,是一所“贵族化”的教会学校。该校于1879年由美国圣公会主教施约瑟在“播扬文化,研究神学”的旗号下,以白银6500两创设,初名约翰书院,1892年添设大学部,1906年在美立案,正式改为大学。英文是该校的必修课,除国文课外,课堂教学都用英语,学生在校内也必须用英语会话。俞鸿钧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在大学期间,英文造诣甚佳,曾多次荣获英文比赛的优胜。《约翰声》是该校于1890年创办的杂志,是为全国最早的定期刊物。俞鸿钧在校时,曾一度担任《约翰声》的总编辑。大学毕业后,俞鸿钧留校担任助教,1927年陈友仁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时,俞鸿钧被聘为英文秘书,从此他开始了秘书生涯。

1927年9月,张定璠继黄郛之后,成为第二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俞鸿钧由秘书长周雍引荐,入市府任职,为英文秘书、宣传科长及编纂室主任,曾主编《市政周刊》,并一度代理市财政局长。张群市长任内,先后为参事、代秘书长、秘书长,直接参与了市府的重大决策,如对“大上海计划”的拟定实施等等。

1931年12月,因上海发生抗日学潮,张群辞去市长一职,12月18日的市政会议由俞鸿钧主持,代理起市长职务。翌年1月,新任市长吴铁城抵沪任职,俞续任秘书长,对“大上海计划”尤为始终一贯,出力颇多。江湾市中心区建设的每一议案,都由他领头召集有关人员详加讨论,旋加以实施。举凡市中心区的道路、市府新厦、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医院、码头等的规划建设,都有他的辛劳。俞鸿钧精明强干,在市府任职达10年,市府同人赞誉其“勋猷懋著”。 1937年吴铁城卸任时,俞鸿钧复代行市长职权。3月24日,吴铁城主持最后一次市政会议,宣布由俞鸿钧代理市长。俞鸿钧在会上表示:“此次奉命权代,材辁任重,深惧弗胜”,决心在代理期间“谨慎行事,暂维现状,敬候中央遴员接替”。事实上,俞鸿钧并不甘心束手将市长宝座奉于他人,而是竭力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地谋取这一肥缺。

吴铁城离职后,国民党各派系随即争相逐鹿上海市长职务,最后,这一要职终为代理市长俞鸿钧所得。从能力上讲,俞鸿钧足以胜任,但资望则远远不够,其之所以能争得此职,多少借了点政学系的光。

政学系是国民党中的一个大派系,在对外政策上亲日,上海前几任市长、政学系的黄郛、张群、吴铁城等,都是亲日派。它无一定的组织形式,由一群比较有办事才能的政客所组成。俞鸿钧在张群、吴铁城市长任内为秘书长,亦被算作是政学系的一员。政学系操纵的《大公报》,是一张影响极大的报纸,蒋介石每天唯一看的报纸就是《大公报》。据说蒋介石原已同意钱大钧担任上海市长,俟第二天中政会开会就要提出通过。政学系的主要人物张群为中政会秘书长,政学系一得到消息,当晚就通知其喉舌《大公报》,翌日登出一则专电:“上海市长决定由俞鸿钧真除”。当中政会开会时,《大公报》航空版已与南京读者见面,大家纷纷猜测,“是否蒋的意见又变更呢?至少表示蒋还没有最后决定吧!”于是,反对钱大钧任职的重又鼓起了勇气,支持俞鸿钧的人自然更为兴奋。结果,上海市长一职真的由俞鸿钧“真除”。

俞鸿钧出任市长未几,即遇上“八一三”事变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

“七七”事变后,日本为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于8月9日下午制造了“虹桥事件”。俞鸿钧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派人向日军表示遗憾,同时请英、美总领事出面阻止日军以虹口作为进攻基地。然而,日军不仅加以拒绝,且要求俞鸿钧立即撤退保安队,拆除一切工事要塞,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了俞鸿钧的拒绝。8月12日,战争已一触即发,在淞沪停战共同委员会紧急会议上,俞鸿钧表示“中国军队当恪守中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一贯政策,如日方不向我攻击,当决不向其攻击”。日方代表继而也作出同样表示。然而,第二天凌晨3时,日军首先在横浜桥以东及青云桥附近开枪挑衅。俞鸿钧得悉后,即向日总领事冈本提出严重抗议。中日全面战争随着淞沪抗战的爆发,终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www.xing528.com)

抗战爆发后,上海市府随即由江湾迁回丰林桥(现枫林桥)办公。国民党军队经过3个月的苦战,于11月上旬开始后撤。11月11日,南市失守,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区全部沦陷。同一天,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肯定了三个月的抗战“予敌人以巨大的损耗,博友邦诚挚之赞扬”,希望全市民众“不可因战地略移而误滋沮丧,更当因环境较异而益矢忠诚,”并作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11月3日,上海市政府为办理结束事发出公函,俞鸿钧在公函上签了字:“案查本市抗战各部队,现因战略上关系,业经安全撤退至新津线,继续抗战。本市行政暂归停顿。所有本府所属各机关,应自即日起,一律暂行办理结束,以待后命。”抗战前的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就此结束,俞鸿钧也完成了他的职守,转赴内地担任新职。

上海华界陷落后,俞鸿钧撤往陪都重庆,在抗战期间及胜利后,先后担任中央信托局常务理事、财政部政务次长、中央信托局局长、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主要从事财政金融方面的领导工作。

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摆脱危机,支撑残局,国民政府加紧策划新的币制改革方案,俞鸿钧作为中央银行总裁也积极参与。7月29日,俞鸿钧及行政院长翁文灏、财政部长王云五、次长徐柏园等,受蒋介石召见,共上莫干山商讨币改方案。因中央银行总管理处设于上海,俞鸿钧常在沪办公,蒋介石就上海的物价、金融诸问题对俞“垂询甚详”。30日,俞鸿钧随蒋介石夫妇同机抵沪,随后半个多月,频繁往来于南京、上海之间,就币改方案与有关要员频频协商,颇为忙碌。

8月19日,国民政府正式推出币制改革方案,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和《金圆券发行办法》,发行金圆券20亿元,禁止流通或持有金银、外币,各地物价冻结在8月19日水准线上。20日晨,俞鸿钧即由南京抵上海,举行记者招待会,就币改政策向新闻界发表谈话。21日,蒋介石以沪上地位重要,特派俞鸿钧担任上海区经济管制督导员,以蒋经国副之。同日,翁文灏致电俞、蒋:“上海俞鸿钧兄,并转蒋经国兄,财政经济紧急令之执行,关系至为重要,上海区尤为全国枢纽,二兄负督导之责,务盼督率金融物资各方面切实施行,以期得巩固币信,稳定物价之实效。对于地方机关及治安组织,自应实行联系,共策进行,实际状况,并盼随时报院备查。”督导员管理处随之在外滩中央银行三楼设立。

俞鸿钧虽为上海区正职经济管制督导员,但有“太子”蒋经国在旁“辅佐”,实际上不加过问,而由蒋经国一手包办。蒋经国到上海后,提出“只打老虎,不拍苍蝇”口号,雷厉风行地干过一阵,一度还很有成效,可最终还是落得个“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的名声。11月1日,国民政府宣布取消8月19日限价,未几,又决定金圆券总额不以20亿元为限,宣告了币制改革的彻底失败。

1949年国民政府撤离大陆前夕,俞鸿钧密将中央银行在金圆券币制改革中搜刮来的库存黄金,以海关舰艇悉数运往台湾,从而奠定了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金融基础。俞鸿钧去台后,历任台湾“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交通银行及农民银行董事长、台湾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1960年6月1日,因病死于寓所,年64岁。

(虞建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