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督教与现代中国社会

基督教与现代中国社会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基督教新教在1860年,基督教新教的传教士从1844年的四十余人增加到百余人,信徒从六人增加到约两千人;到19世纪末,传教士增至约一千五百人,信徒增至八万人。由于受到明末清初之际中西双方“礼仪之争”的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信奉基督教的中国民众,大都来自于下层社会,此种情形直到1900年都没有改变。在归化中国人信仰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新教差会,是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创立的中华内地会。

基督教与现代中国社会

(一)基督教新教(1800—1990年)

在1860年,基督教新教的传教士从1844年的四十余人增加到百余人,信徒从六人增加到约两千人;到19世纪末,传教士增至约一千五百人,信徒增至八万人。此一阶段英国宣教会的势力占了主导地位,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传教团体的势力逐步加强,到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增加到全体来华传教士的40%,英国传教士则占了50%,其余10%来自西欧其他国家和北欧地区。

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的差会,除了已经提及的伦敦会、美部会、三巴等会之外,其较为重要者还有:

美国圣公会,1840年由文惠廉首抵澳门,两年以后在厦门开教,后以上海为中心,推广到江苏全省,并建立鄂、湘、皖、赣教务。

美国浸礼会,1836年由叔未士至澳门开教,1843年玛高温在宁波行医传道,颇见成效,后教务扩展至金华、绍兴。1889年魏牧及侯牧入川开辟华西教区,1894年又辟华中教区。

美国长老会,1842年娄理华首抵澳门,以后该会传教士纷至沓来,遍布宁波、厦门、广州、上海之间。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以后,南长老会分立,北长老会在华惨淡经营多年,终于开辟华中、华南、华北、山东、江安海南岛及湖南七大教区。

英国圣公会又称大英教会安立甘,1843年四美抵香港开教,1844年又有传教士抵上海和宁波传教,先后形成港粤、四川、华中、浙江、桂湘诸主教区。

大英浸礼会,1845年即有传教士来华,1859年夏礼至烟台,直到1875年李提摩太从烟台赴青州后,教务始见转机,日益兴盛,辟有山东、山西、陕西三教区。

美国南浸信传道部,1854年由基律开拓华南教区、1847年晏玛太开辟以上海为中心之华中教区、1860年花雅各等开辟以烟台为中心之华北教区,教务日盛。

大英长老会,1847年宾惠廉奉派来华开教,1856年宾氏至汕头开辟新区,1865年至台湾开教,嗣后更推广至客家居住地。

美以美会,属英国卫斯理宗,1844年南北分立,1847年该会来华开教,以福建为基地,1877年正式成立福州布道年议会,教务复兴。

监理会,1848年由英国的戴医生来上海开教,1852年以后,蓝柏和林乐知再来,1875年潘慎文等至苏州,其教务布及上海、苏州、松江、常州、南京、湖州诸地。

圣道堂,英国差会,1860年来华。

安立甘会,1863年英国人施约瑟来北京开教,为该会华北布道之始,1880年设立华北教区,统辖直、鲁、晋、豫、秦、陇诸省教务。

偕我公会,英国卫斯理系统差会,1864年来华开教,在宁波、烟台等地活动。

爱尔兰长老会,1869年至牛庄开教,并推广至锦州、新民、奉天、广宁、吉林、榆树

加拿大长老会,1871年至台湾开教,1888年以河南彰德为中心,开教于卫辉开封和直隶。(www.xing528.com)

苏格兰长老会,1872年在牛庄开教,以后扩展至辽阳、铁岭、开原

公谊会,英国差会,1884年开教于汉口,后在四川重庆、成都、射洪铜梁诸地传道。

同善会,德国差会,1885年来华,1897年后移往山东,花之安、卫礼贤在青岛创办医院和学校

宣道会,美国差会,1888年来华,在西藏、常德长沙汉寿梧州、京津、晋北布道。

基督会,美国差会,1886年来上海开教,后转南京、滁州芜湖、通州、庐州等地。

美国南长老会,1867年来华开教,建立华中及江北两大教区。

除了这些主要的英、美、加拿大、德国差会以外,还有北欧的新教差会,如挪威会于1889年来华、瑞典圣洁会于1888年来华、瑞典行道会于1890年来华、芬兰自由会于1891年来华,瑞典浸信会和挪威北直隶会于1891年同时来华,等等(4)。到1900年,中国已经有61个宣教会(5)

由于受到明末清初之际中西双方“礼仪之争”的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信奉基督教的中国民众,大都来自于下层社会,此种情形直到1900年都没有改变。因此,19世纪中下叶基督教新教也主要在中国各地的下层社会中流行。在归化中国人信仰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新教差会,是英国传教士戴德生(1832—1905年)创立的中华内地会。

戴德生出生于英国约克郡巴因斯力山区,父祖都是卫理公会的会友,他自小即受父亲严格的宗教教育,17岁时受洗成为信徒。他在父亲开的药房工作,又从一位牧师那里借阅了麦都思写的《中国》一书,受到书中所说的行医传教的方法,便开始学医。1853年,他在中国布道会支持下迅速来华,经过六年的辛勤工作,于1860年返英养病。1865年,他在英国创立了中华内地会(6)。内地会的特征为:(1)它是一个跨宗派的差会;(2)它是国际性的,任何国家都可出人、出钱;(3)要求传教士在生活、言语、起居和衣着上尽量中国化,与中国人打成一片;(4)其主要目标不在招收教徒,而是向全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福音;(5)该会传教士无固定工资,要刻苦献身(7)。为此,内地会的传教士每进入一省,先在省会建立传教站,然后迅速向四周府、县扩展,再深入四乡布道,把“巩固”的工作留给继来的教派接任,戴德生说:“以前进和深入为目的”,“去树立十字架的旗帜。”(8)

戴德生在神学思想上非常强调信徒“属灵方面的需要”,虽然在他所处的时代,欧美的近代物质文明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他认为,在宣教工作上促成中国物质的进步是次要的,中国的需要实在属灵信仰方面。当这种精神和灵性上的需要解决了,其他的需要也会迎刃而解(9)。当李提摩太、林乐知、丁韪良和傅兰雅等人在从事办学、办报、译书等推进传道事业时,戴德生则在“世俗”事务和“神圣”事务之间划了一条严格的界限,世俗的事务必须“能使我们带人归主,才值得一做”。在1874年2月的一封信中,他很清楚地表明他的传教立场是除传扬基督以外,别无其他:

如果医疗工作能吸引人接近我们,好叫我们把耶稣基督传予他们,那么医疗工作就会蒙祝福;但若是用医疗工作代替了福音的传讲,这将是极大的错误。如果我们用学校或教育代替圣灵的能力来改变人心,这将是极大的错误。如果我们的意念是人能藉着教育的过程,而非藉着重生的再造,来改变归正,这将是极大的错误。(10)

与教义上的严格相对应,中华内地会在组织上也很严格和特殊(一)戴德生亲自坐镇,指挥教务,英国本部的事务也由他决定。他经常写信与有心到中国宣教的青年传教士联络,接受并转送别人的馈赠,包括金钱和物品,发行定期的会计报告,并依基金的许可程度派送传教士。初期,他是内地会的唯一领导人,随着传教士人数的增加和宣教地区的拓展,1885年戴氏指派十名传教士督导各地教务,直到1900年他从会长职务退休,仍一直控制着该会的工作,有“基督教新教的教皇”之称。(二)在选择传教士的标准方面,戴德生虽然并不忽略有学识的传教士,但他一直认为,知识的训练远不如心灵的训练意义重大。内地会的讲道内容并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同时内地下层的民众大多数是文盲,所以只要受过一点教育的人,就可以做他们的老师。戴德生强调的是传教士的宗教热忱和献身精神:内地会传教士的物质待遇非常之低,以1872年内地会在华三十名传教士为例,每月开支为三百英镑,每人只摊十英镑,女传教士的待遇更低,往往在贫病交迫之中奔赴穷乡僻壤(11)。(三)戴德生和内地会非常注重适应中国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内地会的传教士穿中国的布袍、布衫,剃头薙发,吃与中国下层人民一样的食物,并说当地的语言或北京官话。戴德生在写给妹妹的信中,曾谈到改变衣着是如何有利于其传道:“看到一个中国家庭,全体聚集,听我们讲那位为世人的罪受死的,觉得很兴奋……当我对他们讲到我未得救的时候母亲和姊妹对我恳切祷告,他们特别注意听。但愿神在中国兴起爱主的母亲与姊妹。回到船上的时候,我们不禁流下了喜乐和感恩的眼泪。若不是因为我们改穿中国服装,决不能像这样深入民间。”(12)以能够适应中国环境而著名的内地会女传教士、戴德生的第二任妻子福姑娘,曾对一位杭州妇女说:“我到此地来做一个杭州女人,我吃你们所吃的饭,穿你们所穿的衣服,说你们所说的话,我愿意你们快乐,我们都是姊妹。”(13)戴德生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穿中国人的服装,头戴辫子,脚蹬布鞋,走向下层社会,《戴德生传》记叙道:

戴德生改穿中装以后,得到许多与从前不同的经验。在起居饮食上,比前方便经济得多。内地的民众对他,没有像以前那种大惊小怪的情景,地痞流氓几乎完全不注意他,妇女、小孩不像从前怕他,端庄的人士比较肯接待他。(14)

从传播教义的效果来看,戴德生的思想和方法有其合理的因素。到19世纪末,内地会共有六百五十名传教士、二百七十个传教据点,教徒人数为五千余人,成为基督教新教在华的最大的差会之一。到1905年戴德生去世时,内地会拥有八百四十九位传教士及超过二万名遍布各省的、信仰坚定的教徒。

当然,戴德生的神学思想和布道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为他太注重于动机的纯正和教义的谨严,无形中忽略了知识和工作技巧,因此信徒在应付急剧变化的社会时能力较为薄弱,反应不够敏捷,而且由于戴德生忽略了对官绅阶层的工作,使得信教的平民在社会上的影响至为微小,传教的进展因而也不很迅速。但是,教会史学家们同样也承认,正是因为“内地会所持的严格的属灵原则,直到今日仍是中国教会的祝福,它们帮助了大多数的中国教会在五彩缤纷的时潮冲击中,守住了合乎《圣经》的信仰。这是一项无法磨灭的贡献”(15)。内地会的这些特点,相当程度地反映了基督教新教在19世纪中下叶在华的传播历史(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