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盛勇强、李和鹏、陈印田:法官的典范

盛勇强、李和鹏、陈印田:法官的典范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怎样的法官称得上人民满意的模范法官?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盛勇强。一开始有人不免有托人情走后门的想法,可盛勇强的做法是,咨询问题有问必答,涉及具体案件则一概回绝。谁知案件终审后盛勇强却亲自登门拜访。就这样,一个看似无从下手的案件在盛勇强手里有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原被告双方虽然白忙一场,可对盛勇强这样的法官,他们只有信服。

盛勇强、李和鹏、陈印田:法官的典范

上海法治报》高国垒

编者:

怎样的法官令人信服?怎样的法官称得上人民满意的模范法官?盛勇强,他忠实地履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公正廉洁、爱岗敬业、业务精湛,以实际行动切实依法维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对上述提问作了很好的回答。盛勇强的优秀事迹和敬业精神,也给我们这座光荣的城市和“城市精神”增添了光彩与公信力,值得称赞、学习

他,上海的一位青年法官,30多岁就成为全市民事审判领域的领头羊。一项项荣誉,一次次立功,评语中大都有这样的字眼:新时期优秀的知识型法官。而他自己则把两个字深深留在同事、律师、案件当事人乃至亲戚朋友们心中,这两个字就是“信服”。

是的,信服,惟其职业道德高尚才令人信,惟其法律水平精湛才令人服。

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盛勇强。

亲戚朋友:只帮忙搞懂不帮忙搞定

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世界,在市高级法院工作这么多年,盛勇强的亲戚朋友没少找过他帮忙。一开始有人不免有托人情走后门的想法,可盛勇强的做法是,咨询问题有问必答,涉及具体案件则一概回绝。慢慢地,有那种想法的亲戚朋友纷纷转变观念,因为他们明白盛勇强“只帮忙搞懂,不帮忙搞定”。大家理解他,支持他,提起他也是两个字——信服。

盛勇强有个远房表叔是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总。有一次,公司惹上一起官司,表叔打电话给盛勇强,希望能关照一下。想不到盛勇强根本不买他这个长辈“面子”。表叔通过其他渠道侧面渗透,盛勇强还是“无动于衷”。表叔连说罢了罢了,这个表侄是指望不上了。

谁知案件终审后盛勇强却亲自登门拜访。面对表叔一脸疑惑,盛勇强仔细分析案情,指出公司管理上的欠缺和漏洞,提出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议,一项项一桩桩,对表叔娓娓道来。从疑惑到静听再到拿出纸笔边听边记,表叔全神贯注。一条条一件件都指到点子上了,表叔感觉心里好像打开一扇扇小窗,一点点亮堂起来。

现在,表叔的公司经营得更好了,叔侄关系非常融洽。

二十年来,从书记员到市高级法院民庭庭长,盛勇强从未就一件案子接受亲戚朋友的请托,不容易的是亲戚朋友还都对他满口称赞。在大家眼里,他就是一本法律百科全书,从婚姻继承到股票房产,他百问不倒,百问不厌。二十年来从未徇私情,但释疑解惑不遗余力,这样的作风让亲戚朋友们深感信服。

当事人:我接受这个“本院认为”

胜诉是当事人追求的目标,但败诉的当事人也会对盛勇强说出两个字——信服。

有一个案子,诉讼双方费尽周折最终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原被告却说不出一句怨言,对法官盛勇强,他们只有信服。

一幢解放前在租界内建造的小洋楼现已价值不菲,原被告双方为得到它费尽心思,而悠长的历史和复杂的人员关系更让案情扑朔迷离。再审中,盛勇强仔细梳理着厚厚的英文材料。终于,在众多证据中,他发现一页发黄的英文文件。经验告诉他,越是年代久远的证据越可能具有原始真实性。查阅大量档案资料,仔细推敲这页英文文件,谜底解开了,这正是小楼当年的产权证。而与一般产权证不同的是,这幢小楼属于“租地造屋”,即在所租土地上造的房屋,一旦租地期限届满,房屋产权就归土地所有权人所有。而这幢小楼所租土地的所有权解放后已收归国有,租地期限也早已届满。因此,小楼也应当归国家所有。就这样,一个看似无从下手的案件在盛勇强手里有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原被告双方虽然白忙一场,可对盛勇强这样的法官,他们只有信服。

盛勇强审理过中威轮船公司船东后裔继承案、银行家刘聘三遗产纠纷案、刘嘉玲肖像权纠纷案等一大批影响甚广的疑难案件。这些案件矛盾尖锐、法律关系复杂,有的还是年代久远的历史老案,千头万绪,异常繁杂。在盛勇强手里,一团乱麻的案情被理清楚了,濒于激化的矛盾被平息了。做到这一点,他靠的不是苦口婆心的解劝,而是基于深刻独到的法律见解所作出的公正判决。

二十年来,盛勇强主审的案件有1000多件,没有一件被提起再审,也没有一件因不廉洁而被举报或被投诉。

律师:让我赢得明白输得服气

一位沪上知名律师说,职业律师看法官主要看两点。一看法官的庭审,法庭上最能反映法官的水准和对案件的把握程度。盛勇强主张采用辩论式庭审模式,对双方争议焦点的归纳把握能力很强,在他的引导下,诉讼双方能充分展开层层辩论,而绝不会出现“开无轨电车”的现象。二看法官制作的裁判文书,法官的法理水平和推断能力都反映在里面。盛勇强制作的裁判文书理论扎实,说法透彻,让人赢得明白,输得服气。这位律师还说,从他手上拿到裁判文书,心里总是踏实的,不管胜诉与否,自己都能接受,也能说服自己的当事人。

复旦大学一位法学教授,几年前辞职做了专职律师。多年教育生涯使他对办案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探究力求彻底。在他代理过的案子中,有几件案子一想起来就感到困惑,自认为非常中肯的代理意见未被采纳,而法院的判决依据他又不认同。后来,他代理的一个案件在市高级法院审理,开庭后,他眼前一亮:这个审判长话虽不多,驾驭法庭的能力却非常强,争议焦点归纳得清楚而又精练,让他和对方律师辩论得畅快淋漓。

他牢牢记住了盛勇强这个名字,也再一次想起那几件案子,虽然在诉讼上早已失去意义,但他心里始终放不下。他终于忍不住,把电话打到市高级法院,辗转找到盛勇强:“能否来讨论一下几件过去的案子?”对这个自己都感到有些冒昧的要求,对方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他抱着一堆卷宗来到盛勇强办公室,四件案子的材料摊了满满一桌子。他一件件指出自己的困惑,盛勇强一个个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类问题法院的审判原则是什么,那份判决书应当作些什么调整。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凑在一起,一谈就是一下午。(www.xing528.com)

走出法院,这位律师感觉比刚打赢一场官司还兴奋。当晚,很少沾酒的他在家里举杯畅饮。他说:“这样的法官,我信服。”

这么多年,除了这位法学教授出身的律师,盛勇强极少与律师有私下接触,但在他手上打过官司的律师却对他称赞有加。没有感情和私交因素,这么高的评价从何而来?盛勇强靠的是严谨的作风和高超的业务水平。

同事:他的事迹可歌不可泣

信服,也在全市法院民事审判法官的心里。

多次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获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全国优秀青年卫士,全国法院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官……盛勇强载着荣誉一路走来。提起他,同事们都信服,可他们往往又会说:盛勇强的事迹可歌不可泣。

盛勇强的特点在于依靠不断学习积累起来的一流的业务素质,在于依靠深厚的积累所进行的开拓性工作。熟悉他的法官都说,盛勇强的事迹不能感人泪下,但令人信服。

随着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民事案件连年大幅递增,上海法院民事案件已占案件总数的60%。办案压力越来越大,基层民事法官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盛勇强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向改革要效率。2001年,他深入各基层法院调查研究,本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既切实简化程序,又保证审判质量的原则,组织制定了《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一审民事案件的若干操作规程(试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范围、诉讼文书的送达、立案和开庭的衔接、裁判文书的制作等各个环节得到进一步明确,既提高了效率又规范了操作,使多数民事案件的审理做到简易而不随意,有效缓解了民事审判的压力。这一规程一推行就受到全市基层法院的欢迎,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兄弟省市法院纷纷前来索要文件。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法院各项审判改革的难点。如何通过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切实促进司法公正,这是盛勇强一直在思考的课题。1999年,高级法院民庭组建了案件流程管理试点合议庭,盛勇强担任审判长。其间,他总结了多年来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经验和不足,学习借鉴国内外审判方式的成功做法,进行了大胆尝试。在他推动下,一套庭前合议、庭上审议、庭后评议的合议庭工作规则逐步形成。合议庭未有效发挥作用,开庭“一人审两人陪”,审而不议等都是长期困扰合议庭的问题,新工作规则推行后,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矫治,审判质量有了保证,办案效率也明显提高。在高级法院组织的办案质量审查中,试点合议庭的案件都是满分。目前,这套合议庭工作规则已在全市法院应用,最高人民法院也给予肯定。

在审判实践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一部法律新颁布或新修订之后,相关实施条例或司法解释的出台总要滞后,但案件却必须及时审理,如何在此期间正确适用法律的问题亟待解决。盛勇强深深理解地方高级法院的职责和定位,在这方面作出了大量开创性的贡献。如《婚姻法》修正案颁布后,盛勇强及时组织力量,就如何把握立法精神,正确适用法律开展了调查研究。很快,一份贯彻意见下发到全市各级法院,为顺利实施《婚姻法》修正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这份意见中的许多内容被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吸收。再如针对近年物业管理纠纷日增而各法院对一些问题看法不统一的状况,盛勇强带领调研合议庭进行广泛研究,及时出台《关于审理物业管理纠纷问题的解答》,结束了审理这类纠纷缺少统一尺度的局面。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中予以全文刊发,向全国法院介绍了上海的经验。

刚进法院时,他只是个高中毕业生

信服,其实信服盛勇强的人何止这些。市人大、市法制办、各政法院校、各行政部门,许许多多向他咨询过问题、征求过意见的部门都对他深感信服。而当初走进市高级法院时,盛勇强只是一名高中毕业生。

1982年,18岁的盛勇强高中毕业考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从高中生到硕士研究生,从书记员到市高级法院民庭庭长,从对法律的一无所知到专家型法官,盛勇强是怎么实现这些飞跃的?答案被他妻子的一句话揭开。

说到对盛勇强的信服,妻子刘苓霜半开玩笑地说:“我对他也信服得不得了。我一个朋友说一不留神丈夫就会打呼噜,而我一不留神他就看起了书。”的确,新时期专家型、知识型的优秀法官不是天才,他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发奋学习的结果。

盛勇强不是个感情淡漠的人,更不是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人,但他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妻子说,他是个手不离书的人,在家里看,在办公室看,甚至在公交车上也看。这么多年,盛勇强到底用坏多少书包,他说不清,妻子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妻子却比盛勇强在意得多,那就是每个书包每天的负荷都在20斤以上。

不抽烟不喝酒,盛勇强最大的花费都在买书上。出差或出国可能是别人购物的机会,而对盛勇强来说则是尽情购书的机会。每个月用在买书上的钱有多少?一开始妻子还帮他统计,后来也放弃了。

虽然家住在龙华,工作地点在福州路,上班路程挺远,但盛勇强对办公的地址却很满意,原因很简单:福州路是上海有名的文化一条街。中午休息时到街上看书买书是盛勇强多年来的习惯。书城三楼的法律图书部、科技书店的读者服务部、外文书店的法律专柜是他常去的地方。时间久了,那里的工作人员都熟悉了这个话语不多的青年人,本以为他家就住在附近,没想到他是高级法院的法官。

在盛勇强两居室的家里,除了家具和日常用品就是书。厚的,薄的,新的,旧的,中文的、英文的,从卧室摆到阳台再摆到客厅。每弄清一类法律问题,他都苦苦钻研。光为了审理历史遗留下来的房产纠纷,他就啃完《上海史》、《中华民国史》、《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现代上海房地产档案汇编》等几十部文献。那股钻劲,钻研所达到的那种深度,令许多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毕业的同事都深感信服。十几篇学术论文、三本合编著作也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盛勇强所取得的成果。

人们说,盛勇强是法官中自学成才的典范,而盛勇强则认为是国家的改革开放和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沃土。

他说:“我很幸运能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前进,能伴随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前进。新的时期会产生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履行好一名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

(原载2003年2月28日《上海法治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