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未曾呈现的声音展览媒体分析报告:重磅成果

未曾呈现的声音展览媒体分析报告:重磅成果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展于2月18日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正式批准,于4月22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媒体见面会,正式对外公布本展筹备情况。在展览开幕前后,媒体对本展报道为数甚众,难以统计。

未曾呈现的声音展览媒体分析报告:重磅成果

发布与传播

因为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申请有一个审批过程,头一年11月申报,到第二年2月才能获知批准与否的确切消息,故策展人根据两届平行展策展经验,在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批文和未组织好艺术家之前,本展未启动任何宣传。

本展于2月18日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正式批准,于4月22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媒体见面会,正式对外公布本展筹备情况。本展主办机构为广东美术馆、策划与组织机构为四川明天文化艺术投资管理公司、合作支持机构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宋庄艺术基金会等。展览总负责人向理、总策展人王林、LOGO设计家杨志麟、意大利使馆文化参赞史芬娜、在京参展艺术家及批评家学术委员40多人及70多家媒体记者参加媒体见面会。见面会由今日美术馆负责发布相关讯息,自4月22日发布会结束至25日18时截止收集有5家大众平面媒体、15家大众网络媒体、12家专业网络媒体发布了展览讯息及媒体见面会图片共45条。这些媒体是《东方早报》、《成都商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都市快报》、新浪新闻中心、新浪收藏网易艺术、搜狐腾讯读书/文化、凤凰网资讯/读书/时尚、人民网文化/艺术/重庆视窗/天津视窗、新华网、和讯新闻/奢侈品、中国广播网、东南网收藏频道、北方网、中国新闻网、华龙网、重庆经济网、99艺术网、雅昌艺术网、艺术国际、艺术中国、艺术眼、华夏艺术网、中国艺术品网、视觉同盟、中国美术馆网、博宝艺术网、北京文艺网、中国南方艺术网等。

在4月22日北京媒体见面会至5月30日本展威尼斯开幕前后,展览宣传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在专业平面纸质媒体和网站上发布展览广告或展览介绍,计有《威尼斯新闻》《艺术当代》《世界艺术》《画廊》《芭莎艺术》、99艺术网、雅昌艺术网等。二是总策展人王林等接受专业平面纸质媒体和网站采访,计有《世界艺术》2013年1—2期“让观众了解真实的中国——专访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王林”、《中国艺术报》2013年2月27日“中国独立艺术展:真正的自主——专访中国独立艺术展总策展人王林”、《凤凰周刊·生活》2013年4月刊“未曾呈现的声音——专访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策展人王林”、《上层》2013年5月刊“为什么是威尼斯——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出场”等。

根据已收集资料,99艺术网作为签约全程合作媒体从2月23日—7月31日对展览做了44次报道,包括威尼斯现场采访及参展艺术家视频专访等。4月27日王林做客99艺术网作了视频专访。

在展览开幕前后,媒体对本展报道为数甚众,难以统计。仅就所集资料,大致有五类,分别说明如下:

一类是对本展的深入报道与学术探讨,如香港《艺术新闻(中文版)》2013年6月第4期SPECIAL QUPOQT专题报道“扩张的平行展”、《上海壹周》2013年6月19日刊“未曾呈现的声音”、台湾《今艺术》2013年8月刊“如何谈论中国新艺术——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学术论坛综述”等。

二类是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讨论,如《给理想一点时间》中“原弓的‘空袭全世界’”,新星出版社2013年7月15日全国上市发行10万册,至2013年 7月9日网上转发20.0146万次。《领御》2013年9月刊“反拨历史和当下的观照者——专访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傅文俊”、《中国雕塑》2013年5期何跃“现场呈现威尼斯”等。

三类是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自主反应与自由讨论。如《中国文化报》2013年6月23日王端廷“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的积极意义”、陈丹青艺术国际网视频访谈、《中国雕塑》2013年6期李占洋文“威尼斯双年展我之见闻”等。

四类是《山花》杂志“视觉人文”部分将本展作为纸上展览连续9期按展览专题发布图文,列举如下:2013年5期《平行展上的中国行为艺术》、6期《废墟:精神凝视和视觉抚摸》、7期《底层》、8期《身体的欲望与权利》、9期《历史与记忆》、10期《家庭: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11期《村落: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 12期《巫咒:超验体会与东方思维》、 2014年1期《风景》。共发表参展艺术家作品700幅左右,相关评论文章33篇,并对几乎所有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做了点评或论述。

五类是总策展人在威尼斯展览现场和回国后继续接受媒体专访及撰文,计有:《世界艺术》2013年3期“细说‘未曾呈现的声音’——王林谈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展览现场采访)、《中国文艺家》2013年第7期“展览、参展作品和作品评价:王林策展——前所未有的 ‘未曾呈现的声音’”、《当代美术家》2013年4期王林文“平行展是威尼斯的伟大创造”、《新视觉》 2013年6月刊“关于孙平等行为艺术之我证”、《艺术虫》2013年12期“自主呈现正式的中国——访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策展人王林”、《画刊·今日中国美术》2013年7月刊“自觉抑或困顿:对话王林”、《领御》 2013年9月刊“中国策展人的声音——专访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策展人王林”、《画刊》2013年11月刊王林文《对于真实与历史的信仰》、《当代美术家》2014年3期王林文《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中国独立艺术展” (1979至今)展览媒体分析报告》等。

除上述报道外,在此期间有两个小组分别负责办展海外媒体宣传,主要是原弓组,其次是宋钢组。原弓组媒体工作团队发布和收集海内外讯息及媒体报道如下:

1.从开展5月29日到2013年6月底谷歌英文搜索数据:本展390万,中国馆展125万,“历史之路”平行展9万零9百;谷歌中文搜索数据:本展225万,中国馆展26万7千,“历史之路”平行展10万4千。百度英文搜索数据:本展5490,中国馆展7380,“历史之路”平行展230;百度中文搜索数据:本展662万,中国馆展28万5千,“历史之路”8万7干3百。从威双展开展后一个月网络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本展影响的基本状况。

从5月24日至6月16日EPR日常服务对本展及其作品的阅读数为18万2千7百、赞数为520、评论数为2773,转发次数为23万6千5百。

2. 2013年6月—11月电视媒体报道本展,计有凤凰欧洲台(2013年6月7日时长2′03 )、凤凰咨询台(2013年6月5日时长2′02 )、上海电视台(2013年6月20日时长5′44 )、浙江经视《宝藏》 (2013年6月21日时长11′48 )。

3. 2013年6月—7月平面媒体报道本展,计有《上海壹周》2013年6月19日浙壹周艺术派版面4页和2013年7月3日特刊版面4页、《时代周报》2013年6 月27日文化版面1页、《今艺术》(香港)2013年7期版面1页、ilmattino(意大利)2013年5月30日版面4页和2013年5月31日版面2页、la Nuova(意大利)2013年5月30日版面3页、Ⅱ Gazzetino(意大利)2013年5月31日版面3页。

4.2013年5月3日—6月18日部分网站报道本展,不完全统计有:雅昌艺术网2013年5月31日新闻报道、2013年6月9日浙江在线、2013年5月31日美术新闻、文汇网2013年6月19日文化版面、金陵晚报网站2013年6月9日书画新闻、汕头都市报网站2013年6月15日、上海热线2013年6月18日、优酷网2013年6月18日自拍作品、人民美术网2013年5月31日和2013年6月14日艺术频道及2013年6月18日学术理论、LAB KULTUR2013年6月13日第6版和2013年6月18日第6版、YOUTUBE2013年6月4日视频9′42和2013年6月5日视频13′29、 GLOBAL TIMES2013年6月17日、Arte· go 2013年5月29日、Art Asia Paeific2013 年6月17日、深圳时报网站2013年6月18日、Ⅱ giomale dell arts2013年6月18日、NEW QEPUBLIC(美国)2013年6月18日、Libero Quotidiano(意大利)2013年5月28日。

宋钢组负责意大利天空电视台现场采访,制作为中英文对照的专题片《未曾呈现的声音》,于2014年3月31日13∶00—14∶15、 4月8日11∶00—12∶15分上下集在意大利Qete Oro电视台播放,并可在www.onars网站下载。该片2014年3月18日—4月20日在广东美术馆“未曾呈现的声音——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文献与案例展”展览期间作为展览文献播放。

开幕前后本展在威尼斯现场做了三个部分的广告宣传:1.《威尼斯新闻》杂志:除在展览开幕当月刊上发布展览广告外,由该杂志社印制了3万份本展介绍及地图专刊,发布于威尼斯机场、火车站、展览馆等公共场所;2.威尼斯机场电子屏:开幕期间一个月展览广告;3.威尼斯船站:里奥多桥船站、圣马可广场船站、双年展主题站船站及本展船站5月底—9月共持续4个月展览广告。

本展在展前印制了大型平装画册《未曾呈现的声音》和大型平装中英文论文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出场》,展览后补充现场图片资料和开幕国际学术论坛综述分别重印为大型精装画册和论文集,均由德国古桥出版社出版。

在威尼斯展览结束后,本展于2014年3月18日—4月20日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回国展《未曾呈现的声音——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文献与案例展》,由广东美术馆负责发布新闻,进行媒体宣传。由四川明天文化艺术投资管理公司与《画廊》杂志社合作,于2014年《画廊》4期发布展览专刊,篇幅为封面及内文60页,作为对于本展媒体宣传的小结。2014年8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本展综合性图书《未曾呈现的声音——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纪实》,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参与国际大展的案例呈现于世。

另外,据现场意大利工作人员负责人当地华人吴茹娟女士对展期半年的观察,参观者最多的时段为双年展开幕期间、威尼斯电影节开幕期间、八、九月欧洲假期、平常周六周日及展览结束前,参观人次日200—1000人不等。平常参观人次一般在日100人左右。人数最少的时段为威尼斯恶劣天气时间,参观人次日10—50人不等。

评价与反应

由于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有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以各种形式参展——主题展、国家馆展、平行展、特别邀请展和与双年展无关的外围展,海内外媒体报道甚多,难以顾全。以下仅就收集到的资讯对本展的媒体评价与反应做一综述。

首先是海外。(www.xing528.com)

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常务理事德·马卡托(Del Marcato)认为这个展览是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难得机会。双年展主席波洛·巴瑞塔(Polo Baratta)主动致函主办机构广东美术馆对展览表示感谢,这是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正因为他们的认同,本展在两种干扰下仍得以获批举办:一是有人担心展览规模太大,参展人数是中国国家馆的二十多倍,怕会引起政治反应;二是有人投诉组委会说本展组织者向艺术家收费赚钱,不是非营利展览。事实证明担心并无必要,而投诉则是无中生有。

在展览现场开幕国际论坛上,除了讨论中国当代艺术若干学术问题外,数位海外学者发言论及本次展览及参展艺术家。意大利批评家、都卡里宫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总监安德烈·洛莫勒·巴贝勒分析了参展艺术家宋钢和吴松作品的意义。美国学者、国际美学协会现任主席柯蒂斯·卡特分析了参展艺术家李占洋作品的价值。王南溟分析了参展艺术家何成瑶和金锋作品所具有的挑战性。台湾学者、策展人刘素玉则对本展及所涉艺术家做了全面的评价:“‘未曾呈现的声音’共有九个部分:记忆、历史、村落、废墟、家庭、底层、身体、风景、巫咒,从各个子题串联而形成的主题来看,与大会主题 ‘百科殿堂’是相呼应的。”“‘未曾呈现的声音’正具有百科全书的特色,九个子题涵盖了中国当代艺术既复杂又丰富的真实面貌,从个人(身体)到群体(家庭、村落),从追溯昨日篇章(记忆、历史)到反思今日现实(底层、废墟〉,从古老的风俗(巫咒)到现今的自然生态(风景),贯穿古今,非常完整,有别于以往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展览上所呈现的零星、个别及片面。”“就参展的艺术家人选来看,其中不乏早已扬名国际艺坛的明星,如余友涵、梁绍基、刘建华等,他们尚且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比较特别的是还有两位台湾的艺术家:吴天章与侯俊明,他们还都是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的著名艺术家,也是在国际艺坛上很活跃的台湾艺术家。除此之外,“未曾呈现的声音”从老革命到新生代艺术家都有,其中有在艺术市场上很热门的,也有很冷门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排除了向来以艺术家知名度为遴选的主要考虑。“未曾呈现的声音”邀集12位批评家组成学术委员共同推荐艺术家,这也是一种对西方的、资本市场的、官方的选择权的一种抗衡。这点也显现了这个展览的一个宏大的企图心,与其他平行展相较而言,更具有公信力客观性。”

在展览现场接受记者采访的意大利策展人格罗莉娅·瓦丽思(Gloria Vallese)把展览比喻成“一艘满载中国当代艺术的巨无霸及超级油轮隆隆驶进了威尼斯港湾,”她认为:“‘未曾呈现的声音’是威尼斯双年展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平行展。中国艺术家有强烈的愿望在威尼斯呈现他们的日常创作,这个想法很棒。参展艺术家之多,展厅面积之大,甚至让展览的管理都变得困难。”记者则在报道中写道,西方金发碧眼的参观者“他们像一个又一个高叫‘芝麻芝麻开门’后的阿里巴巴,在宝库里的一个又一个作品前漫步。他们对记者说,以前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是非常模式化的,这一次真是大开了眼界”(《中国文艺家》2013年7期)。也许中国记者的表述有些夸张,听一听多次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意大利著名国际影像装置艺术家法布里奇奥·布莱希是怎么说的。他讲道:“我看了这个展览,规模很大,很全面。除了绘画、雕塑,还有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可以让人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多样化的真实面貌。这一点对欧洲观众了解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华商报·新文化》2013年10月25日)

国外批评家和艺术家的这种感觉可以在普通观众中得到印证。展览期间组织方雇用了留居意大利米兰的华人吴茹娟作为展品安保及展厅保洁负责人,她执勤时发现有位老人多次前来参观展览,有时还带着他的家人。事后组织方委托吴茹娟找到这位老人,以下是吴茹娟从意大利米兰发回的采访记录:

“受采访者:乔治·阿契特托夫妇(Giorgio Architetto & Guglielm ina Architetto );家庭地址:Cannaregio 1517-30121-Venezia;联系方式:0039041714269、邮箱:guglielrninac@ libero.it。

2014年4月30日上午10点30分,我在米兰中心火车站十分高兴地见到了Giorgio Architetto和他的妻子Guglielrnina。老先生今年84岁了,妻子81岁,家住威尼斯,在家族的旅馆里工作,现在已经退休。二位老人精神很好,谈笑风生。我们谈起了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时的情形,话匣子就此打开。老先生曾经4次来到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中国独立艺术展(1979至今)”展馆,每次到展馆后都是专心致志,一幅接着一幅、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仔细地观看。我问他们:“你们这么多次来到我们展馆,喜欢什么呢?”二位老人家马上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我们喜欢的作品很多,例如冷军的《收租院》,一环扣一环的故事情节,让人心酸无助;金锋的《孔子》脸部雕塑,让人联想很多;任思鸿的雕塑《毕加索》,是那么滑稽;李占洋的雕塑《南山饭店》《黄桷坪》《挤公交车》各有特色;常咒的《保鲜》很讽刺;孟涛的苏绣孔雀》五彩缤纷,十分的精致;原弓的《与声512》,看到它就好像看到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还有邓乐的《数字时代》、张湘溪的《天井》、李甸的自行车装置、顾雄的《自行车记忆》、叶双贵的陶瓷等等。这里的很多作品,油画、雕塑、装置与别的展馆完全不同。四个展厅的风格、布局和色彩搭配让我们看了一次还想看第二次、第三次。我们很喜欢你们的展览‘未曾呈现的声音’。谈话持续了3个小时,他们谈起展厅的作品非常熟悉,如数家珍。我只记下了其中一部分。两位老人家在采访的过程中情绪是那么兴高采烈,而描述又是那么细致入微,好像昨日刚看过展馆似的,是那样记忆犹新。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合影留念,互相拥抱,久久不愿离去,犹如亲人一般。(吴茹娟于意大利米兰2014年4月30日晚记)。”

也许对异国展览而言,普通观众的反应是更为真实的。

坦率地讲,西方学术界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来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真正的、自主的、有规模的国际出场。意大利当代艺术批评家、一线策展人安德烈·洛莫勒·巴贝勒(Andrea Romoli Barberini)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非常清晰的看法:“虽然较之中国艺术的多样性而言,他们展示的仍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艺术在威尼斯的出现有助于这场盛会在全世界的传播与扩大。在此之前,中国当代艺术从未全面地踏足西方,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已成为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真正的主角。中国艺术以极具内涵的方式在此次展会上呈现其多样性创作,比我们的想象要更为开放且更加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在西方世界或许会被看作是一个悖论,或许西方世界仅仅关注这个悖论,但以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的确引人深思。”“保存语言多样性,保持身份与平衡,同时对抗市场所强加的霸权式欲望,这种多样性结合全球化,代表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将是通过将中国模式开放化以消除西方艺术系统弊端的良好契机。但这一切并不容易,在威尼斯双年展一开始我们就直观地意识到困难所在。和商业领域一样,即使在艺术领域,很多人把中国看作是一种威胁而非机会。大量的中国艺术在威尼斯的出现并未获得西方媒体的支持,西方艺术系统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威胁。因为在西方艺术系统之中,有很多潜滋暗长的东西,为了保护自己,它会将这些东西赋予价值或将其威胁删除。”

而对于本展,巴贝勒认为:“由王林等策划的“未曾呈现的声音——中国独立艺术展(1979至今)”这个展览,是我们在威尼斯看到的中国艺术多元性的最好展示。我们不仅看到了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的数量和水平,同时看到了隐藏在展览背后的大量文献支持,以及高质量的配套设备和高水平的规划能力。这是中国独立艺术在国界之外最有力的一次展示。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具野心的项目,让人吃惊的是将拥有共同主题的不同题目予以个性化展示的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多样性。王林的设计方法绝对是值得赞扬的。因为展览的设计不仅运用了语言的优先权来突出某些问题,更是采用了一些特别的题目来突出中国前卫艺术对其自身的感知。就像在进行一次自我分析,借用经过仔细斟酌的题目表现了视觉语言的多元性。在这次自我分析中,中国艺术家是严肃的观察者和细密的分析家。更简单地说,是对一个充满矛盾(有时这些矛盾也是颇具魅力的)的国家的忠实见证人和叙述人。在这个国家,一场突如其来却涉及根本的改变正在发生,世界其他地方和这个国家的人民一样,都还未适应这场改变”(《画廊》杂志2014年4期)。

应该注意巴贝勒所说到的重要之处,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真正的国际出场对于西方艺术系统弊端及霸权的挑战性。正因为“未曾呈现的声音”展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他者化选择与认知,故“大量的中国艺术在威尼斯的出现并未获得西方媒体的支持”,这是因为“西方艺术系统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威胁”。所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出场不仅是一种展示和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和既有权利、既得利益及既成认识相博弈的过程。中国驻意大利大使丁伟来展场参观后说:“你们的展览在威尼斯为中国人争了光,应该好好宣传宣传” (2013年5月29日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陪同中国驻意大利大使丁伟参观本展威尼斯军械库91—94号展厅)。看来丁伟大使对西方媒体的态度还是比较了解,知道他们不太愿意主动宣传中国,即使是中国当代艺术。

再看国内媒体。

由于对威尼斯双年展机制不太了解,国内媒体经常混淆作为双年展组成部分的平行展和其他利用威尼斯双年展时地的外围展,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官方画册上只有六个中国的平行展,但国内媒体说了十多个。更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家及相关媒体的小圈子化、江湖习气和个人情绪,国内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报道不无紊乱之处。比如将展览布置后剩余作品堆放的后场偷拍下来作为展厅陈列公布,就显然出于恶意。对于展览布置见仁见智,均属不同看法。比较有分析的讨论是陈丹青接受艺术国际网访谈所做的视频。他谈到本展的参展艺术家有百分之七八十以前没有见到,“我认为有若干非常好的作品”,但展览布置“像个仓库”“感觉是火车挤满人”。陈丹青亦谈到当代艺术“布展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赞扬了一些其他国家馆“非常清晰、非常干净”的空间布展方式。对于类似看法,策展人在接受意大利天空电视台现场采访时讲:“坦率地说,我不想在威尼斯做一个很平和的、很优雅的、很舒适的展览。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遭遇的生活,有相当的压力,有很多的焦虑。在中国,一个艺术家要充分地、自由地发挥他的个性,实际上要受到很多的限制。所以我在设计展览空间的时候,有意要把这个展览空间做得比较密集,展墙做得比较高大,有压力感。(正好陈丹青谈到他在俄罗斯馆“也没有特别的压迫感”)甚至挂画的方式,我都采取了不是当代艺术经常见到的做法。比如把画重起来挂,这种方式在当代艺术中已经被拒绝,古典时代西方宫殿有这种挂法。我是希望在观看这些作品时有这样的氛围:一种压力和一种紧张感,让人产生空间的逼迫之感。这种感觉和这种氛围,是我希望展厅里所具有的。”策展人认为,展览氛围“就是包围你身体和精神让你浸渍呼吸其中的某种气息,是虚是空而非仅仅为实,是艺术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空间象征。对此体会,只要去敦煌、云冈、龙门大佛石窟就会明白,这些巨大雕像当年都是在面积有限的石洞和建筑里,为的是不仅让观看而且是让人感受,而真正重要的恰恰是现场的感受性”。对此,翟頔分析说:“王林的展览规模太大了,5000平方米,无法一言蔽之,整个展览所呈现的就是中国的现状:复杂而有活力、急迫又面临现实困境。王林说他要打破西方展览的方式,故意把过道变窄,让作品没有退路,或让作品高高地重叠在墙上,给人压迫感。看这样的展览,显然不是给人进行精神按摩的。” (《21世纪经济报道》“威尼斯双年展:艺术的名利场?”)

从总体上讲,国内媒体对众多中国艺术家云集威尼斯双年展这一现象更感兴趣,而不是分析和评价展览本身。平行展作为民间渠道的国际展览对中国策展人的吸引力起于2011年,经过两年推广而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意大利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而言,的确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最感兴趣的国家,甚至2012年还在米兰举办过意中当代艺术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批准多位中国策展人申请的平行展与此有关。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艺术家云集亦有很多偶然因素,有的国家馆邀请了中国艺术家(如德国馆),或者转让给中国艺术家(如肯尼亚馆),还有不少中国艺术家参加其他展览及外围展等,而这些展览都是在策展人互不知晓的情况下组织的。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国人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热情和意大利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但称为整体化的似乎是经过统一组织的“中国军团”并不合适。《艺术指南》2013年6月号齐廷杰在《中国艺术家集体亮相威尼斯意欲何为》一文中写道:“对于威尼斯双年展扎堆的现象,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是巧合,还是另有想法,恐怕需要各位策展人以及参展艺术家吐露心声。据分析,有人戏称这是威尼斯双年展主办方的阴谋,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意大利经济的不景气,通过此举可以更多地赚取中国人的钱。也有人把此现象归结为就是众多艺术家去参加了一次展览,无须小题大做。还有人从学术层面认为此举能够争取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层面的话语权,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力量。”“无论哪种观点,都说明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会在双年展的发展机制中扮演重要的一笔,对于它后续的影响力以及学术判断,还需学者做出深人的研究。”

不管怎么说,众多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艺术家国际出场的心态。王南溟在接受意大利天空电视台现场采访时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也有一些人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但人数都很有限,往往使大家认为只有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才是最重要的艺术家。王林的这次展览在很大程度消解了威尼斯双年展原来的神话。中国当代艺术家能在威尼斯自己组织展览, 自己展出,以这样一种展出方式,王林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这个尝试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以后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的机会会增加,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机会的均等性会加强,这对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交往过程中的自由度会得到新的推动。以后的四年、六年、八年这个展览它的意义会逐步逐步地呈现出来。”参展艺术家金峰也认为:“与以往各届威尼斯双年展相比,本届双年展的神秘性消减,参加艺术家在心态上也显得更平和”[1]。参展艺术家李占洋也有类似的看法:“人们心里通常只要想到是威尼斯,那就会沾一点神气,“未曾呈现的声音”却把这一点“神气”铲除了,消磨掉了威尼斯的光环、瓦解了威尼斯的神话”[2]。 FT中文网编辑盛立宇则在《威尼斯的中国梦》一文中这样写道:“哪怕把威尼斯双年展看作当代艺术圣坛的人们,现在也应该修正看法。威尼斯的确展过很多大家,但这里却不是设定标准的场所。威尼斯双年一度制造明星,但时至今日,西方艺术精英却想扭转这种局面,不为市场服务,而是试图更加平铺直叙地呈现当代艺术作为知识生产发动机的面貌。本届双年展主题百科宫殿无意呈现视觉奇观,也没有堆砌明星,就是体现了这种愿望。前去双年展的人们也应知道,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大师云集的展览,而是一个艺术生态。当代艺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几十年的瑞士藏家乌利·希克说,意义之一在于制造辩论。如果此言有理,那么中国艺术家在威尼斯舞台上的表现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1128 )。这也就是陈丹青在艺术国际网视频访谈中提到的“参与均等”和“价值多元”,他重点谈的是代际问题,不希望在“所有的展览中永远是这几个名字”,“把着这一代人(指50后、60后一代)的利益”。而且王端廷在《中国艺术家扎堆威尼斯的积极意义》一文谈到了中国当代艺术运转的双规制,“对于仍处于在双规制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是一个自由平等的舞台,因为那里没有苛刻的非学术性审查”(《中国文化报》2013年6月23日)。

关于本展特点,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认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广度和多元化,但从未有大规模完整的呈现,这次展览就是希望解决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认识上的局限,这个展览、这个声音的发出不再是西方的视野、西方的角度,而是我们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见《中国文艺家》2013年7期“展览、参展作品和作品评价:王林策展——前所未有的 ‘未曾呈现的声音’”)。著名批评家、策展人皮道坚评价说:“展览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近十年来这样一种趋势或者是走向,较为全面地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在这些作品里能很好地体现出中国人当下的价值观——中国当代艺术体现的中国现代文化精神。在这里面,我觉得中国传统艺术的水墨性、水墨精神、水墨方式在很多作品里得到完整的呈现”(意大利天空电视台摄制《未曾呈现的声音》专题片现场采访录音整理)。北京大学教授、2011年威双展中国馆策展人彭锋亦认为:“在威尼斯看到中国水墨画是比较少的,这次展览我们展出了很多作品跟中国的传统水墨画有关系。”“这样的展览,在崇尚前卫的威尼斯是特别有特点的,我也希望在威尼斯能够出现更多的像这次展览的展览”(同上)。个别亲临现场的媒体人注意到展览组织意图,深入其内部讨论,这在国内媒体反应中比较少见。如《艺术与设计》杂志编辑曾莉莉在《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报道中就以“中国内核的展示和生成”为标题,分析了展览“巫咒”部分的意义:“‘巫咒’是 ‘未曾呈现的声音’里的一个单元,这个题材以往很少被系统地归类展示过,所以很能代表这个展览自主策划的过程。”“伴随着将这种东方思维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予以有组织的呈现,将巫这个带着很强的土著、母语和野生属性的中国民间概念拉到了全世界面前。这一举动,也许在不经意间也拉开了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生产的大幕,因为这种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发掘的中国艺术内核,是方法论先进的西方艺术界无法接管的。而舶自西方的中国当代艺术,也是时候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信仰和艺术形态了”(《艺术与设计》2013年6期)。

还有三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在展览期间和酝酿筹备本展近三年时间中共有49位海外学者、批评家和策展人参与本展学术论题讨论,相关学术成果已发表于海内外刊物及出版物上。

二件是前面已提到的意大利批评家、策展人巴贝勒,根据本展所提供的资料,在2014年向意大利教育部申请并获准于2月24日—3月31日在直属卡坦扎罗国立美术学院开设“中国当代艺术(1979至今)”全院学生选修课程。该课程以总策展人王林为合作者,邀请参展艺术家宋钢作为讲师。由此延伸,目前正在计划的一个项目是王林和巴贝勒、宋钢等人合作,以上海中欧学院国际当代艺术金融研究中心和西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作为基地,进一步进行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课程的研究与国内外推广。

三件是本展行为艺术项目参展艺术家萨子“壹棵树——威尼斯归乡计划”,从2013年5月30日展览开幕至今仍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批评界及媒体的特别关注,由中国艺术批评基金主办、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协办的学术论坛“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已计划在会议期间通过视频播放萨子正在实施的行为过程。

原载《未曾呈现的声音——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纪实》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4年12月

【注释】

[1]《艺术家眼中的威尼斯双年展》,《书画名家》, 2013年8期。

[2]李占洋《威尼斯双年展我之见闻》,《中国雕塑》, 2013年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