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快速提高学生专注力的有效方法

快速提高学生专注力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见她们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板书所吸引,我赶紧因势利导:“老师并没有批评你们的意思,老师只想导入新课,你们这是一种途径,但同样心中有郁闷、愤激不平。我国唐代的一位文学大师则采取了一种更有效的办法,想知道他是谁吗?想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来排解的吗?”课后,我反思只有巧妙地在上课开始设下“悬念”,才能快速吸引学生眼球,消除学生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快速提高学生专注力的有效方法

第九章 教学方法与学生专注力

组织教学的艺术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组织教学不但在上课一开始时进行,而且应贯穿在一堂课的全过程。教师能否把准备好的教材内容,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组织教学工作,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较乱的班级,教师如果不组织课堂秩序,就难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在秩序较好的班级,开始也要组织课堂秩序。如何组织课堂秩序,常因教师而异,有的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和颜悦色,只用和蔼的目光,可亲的手法学生就顿时安静。这说明,组织课堂,要讲究艺术性。

二、善于利用反馈信息,组织教学进程

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教学进程。如果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表情都不对,如皱眉、瞪眼、精神委靡等等,说明他们没有很好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再讲下去了,应该问学生什么地方听不懂,必须进行重讲或辅导性讲解。

三、掌握教育机智,处理偶发事件

教师教学过程,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先难以预料的事件,需要教师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比如教师正在上课,突然有人敲门找人,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不要忙于讲课,而要稳定大家的情绪,等学生安静下来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刚才我讲到什么地方了,请同学回答”。这样,全班学生就会很快集中到上课方面来。教师在课堂上遇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必须学会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四、课堂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增强上课效果的有力手段,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板书,能把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细致观察,充分认知,领会要领,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引起美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所以好的板书要具备中心突出、立意鲜明、眉目清晰、条理工整。优秀教师上课,都精心设计板书。板书不好或不写板书,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板书的格式多种多样,应用最多的是提要式、词语式、图示式、表格式等。不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必须做到:

(1)内容要确切,外形要规范

板书的内容,要重点突出、详略有别、确切、层次分明。板书的外形,要讲究规范,大小适当,工整醒目,严防模糊潦草,杂乱无章。

(2)要合理布局,新颖别致

板书的布局,要讲究格式,选择位置,合理而清楚地分布在黑板上,使学生易于观察和理解。设计板书,不要老是一个模式,要注意新颖别致,用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讲解要与板书、板图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精讲重点,又要展示变化多样的板书与板图,图文并茂,二者有机结合,更能加深学生以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

激发学生热情的技巧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改的全面深入,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有效教学和有意义的教学。

如今的学生对娱乐消息、体坛消息等课外的东西往往了如指掌,说来头头是道,即使一目十行也是过目不忘,原因何在?这恐怕就是兴趣使然。他们是在极轻松,即毫无学习、背诵等压力的情况下掌握一切的。相比较而言,在教学中,老师要想让学生记住几首诗或者几种病句的病因却显得那么难,“一模一样讲三遍”还是丝毫不见效,最后害得老师不得不拿出“杀手锏”:“抄,你给我抄几遍几十遍。”可即使如此,没多少时间学生又忘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所以,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完成知识的传授,更是要艺术化些,把教学内容设计得让学生乐于接受,想办法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专注。

为此,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让自己的课堂更具吸引力,更富艺术感染力。

下面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采取的措施,颇具参考价值:

一、把“悬念”带入课堂,激起学生探究热情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讲过:教学“尤宜致力于导”,这个“导”字,就含有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含义。一堂课之始如能立马把“悬念”带入课堂,可以吊起学生探究的胃口,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心理,投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次文学选修上的是《愚溪诗序》,课前走班来上的几个女生还在叽叽呱呱地大声嚷嚷,断断续续地我弄明白了,她们的话题就是说某某老师不公平、不爱生。我默默地看着她们,心想上课铃一响,你们总该安静了吧。可事实上,她们却越讲越来劲。情急之下,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字:郁闷。谁知笔未停,底下学生已哄堂大笔,并大叫:“老师,你也很郁闷呀?”我一愣,赶紧又写下了四个字:愤激不平。此时轮到学生愣住了,我转向学生,说:“你们郁闷,愤激不平了,只会用嘴巴叽叽呱呱地来表示,这是一种发泄途径,但它有用吗?”我话未说完,她们竟鼓起了掌。随即刚才那最会叫的女生“噌”地一下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就喜欢你这样的,对我们有意见直说,不在背后搞鬼。”其他学生齐声附和“对,对”。见她们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板书所吸引,我赶紧因势利导:“老师并没有批评你们的意思,老师只想导入新课,你们这是一种途径,但同样心中有郁闷、愤激不平。我国唐代的一位文学大师则采取了一种更有效的办法,想知道他是谁吗?想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来排解的吗?”“想”。底下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结果这堂课上得很流畅,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

课后,我反思只有巧妙地在上课开始设下“悬念”,才能快速吸引学生眼球,消除学生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二、把“情绪”带入课堂,带动学生听课热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确,从古到今,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流芳百世,是因为诗人作家的笔墨,包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面对这样的佳作,我们怎能无动于衷地走进课堂开始讲课呢?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只有教师把激情传递给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在教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我问学生:“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女子?”一学生答:“她比较穷吧,因为她都买不起书。”话未完,班级里的学生已笑得东倒西歪,或许,他们也在笑这位同学的回答很特别,但是,我们后来者怎能无知到不但没有对这样一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产生敬意反而还表现得这么幼稚呢?我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用很悲痛的语气问学生:“知道刘和珍死时多大吗?知道她是为什么而死的吗?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会称其为‘君’吗?”学生先是一愣,继而全明白了,这一堂课下来,尽管大家都再也高兴不起来,可是学生的思维却始终处于很活跃的状态。

学生的情绪状态也是考查学生优质学习的第一个参数。所以,作为授课者,我们必须将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及自己对人物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而感染他们,使他们真正地投入书本的阅读中。不同的作品教师都能准确把握并表达其情感的话,学生的听课热情才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否则,不管老师事先备课如何地细致认真,课堂上不把自己的“情绪”带进来,学生学习的专注性和有效性也是难以保证的。

三、把“意外”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不少老师备课时总要备到万无一失,才走入课堂授课。因而不管课堂上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应付自如,一节课尽在老师把握之中;假如还是意外遭遇某位学生提出了令自己措手不及的问题,老师则避而不谈,或干脆装作没听见。这样的课表面上看固然很流畅,但也因为老师过于自如,反而也会使课显得平淡无味。其实,老师如能有意识地允许课堂上出一些“意外”,反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开“品质”市直公开课时,当绝大部分同学都如我事先预设的那样评价文中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很好品质”的人时,这堂课还显得非常平常,但突然间,有一位男生出其不意地说自己有相反的意见,认为这个人很笨,以致最终饿死。我一愣,显然,这就是课堂上的“意外”。“怎么办,是让这个问题过还是给这位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不料,就在我尚没完全反应过来时,其余的学生已坐不住了,他们急于参与解决这个“意外”,于是,我灵机一动,示意学生踊跃发言,结果这个环节成了整堂课的亮点,获得了市教研员的高度评价。事实上,有时我们越是期待课上得顺,课就越会平淡无奇;反之,不拒绝“意外”,让“意外”出现在课堂上,课反倒会非常出彩。所以,这样的“意外”我们不能不要。

四、把“讨论”带入课堂,提高学生发言热情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无论讲什么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有些教师甚至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固定的教学程序,有些明显无需探究的问题也每节课照着去做。从表面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动辄讨论反而会使学习浅层化、庸俗化和形式化。所以,此小标题所言之“讨论”绝非乱讨论,而是“真讨论”,是对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讨论,即对学生中存在的相异构想数多的进行讨论,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热情。

在上高尔基小说《丹柯》时,冷不丁有学生在下面插话:“怎么可能呀,一个人的心怎么能掏出来,还举在头顶上燃烧呢?”再一细看,旁边还有几个学生在点头附和。见此,我干脆让学生把自己在以往阅读中碰到的很困惑的地方全都说出来,并希望借此引发学生进行思想交锋,借助讨论对话使学生对“相异构想”进行修正,或者拓展、完善。这一下,学生话闸打开了,纷纷发表意见说作者可能是乱写的,当然还有同学提及《变形记》里人怎么会变成甲虫的,大概也是乱写的,但马上就有学生反驳说这样的写法有很多,比如《聊斋志异》、《孔雀东南飞》等都是这样写的。最后,学生在一番激烈的对话讨论中,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浪漫主义”手法,也最终弄懂了它的妙处所在。

五、把“深度”带入课堂,调动学生思维热情

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也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其实,课堂的活跃不只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表现在课堂的内涵上。一节课里或许没有学生叽叽喳喳的讨论声,但只要他们的发言是有质量的,意即都是自己深入文本之后研讨的结果都是自己思索的结果,只要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这堂课就是活跃的。有一次在《哈姆雷特之死》的课外阅读课上,由于课堂上内容密度大、容量高,以致随机调节的余地不大,我原本担心这样会被评为沉闷的课。但事实上听课老师在评课时,几乎同时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状态这一点,因为这堂课上老师本身关注生命的强烈意识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哈姆雷特的延宕其实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怀,而不是像武松杀人那样一刀一个连眼都不眨;哈姆雷特是为了美好的东西而献身的……这些精彩的解读无疑都能引学生进行更高层面的思考。

课堂纪律管理策略

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强调纪律,也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我们应该意识到,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当然,一堂闹哄哄、小动作不断的课堂,肯定不是一堂好课。

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需要课堂纪律,但过于僵硬的课堂纪律,并不能保障学生集中注意力。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可以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

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察觉,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在课堂中蔓延。

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教师要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需要花很大工夫,采取如下一些策略也许会取得好的效果:

1.聚焦

在你开始上课之前,一定把教室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身上,如果有人在私下聊天,你不要讲课。

没有经验的老师或许会认为,只要开始上课了,学生自然就会安静下来,以为学生会看到课堂已经开始,该进入学习状态了。有时这会起作用,但学生并不一定总会这么想,他们会认为你能接受他们的行为,就会不在意你讲课时有人说话。

聚焦这个技能意味着,你应该在开始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即只要还有人没安静下来,你就一直等下去。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是,在所有学生都完全安静下来之后,再停顿三五秒钟,然后才开始用低于平时的音调讲课。

讲课语气温和的教师,通常比嗓门大的教师课堂更加安静。学生为了听到他的声音会保持安静。

2.给学生交底

如果学生对这节课的安排心中无数,这就会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不安定感。因此,教师应该在每节课的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做什么,以及每个环节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为了使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可以让学生的心中有一个“盼头”,告诉他们在这节课的结尾阶段他们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在向他们说明了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后,可以说:“如果进行顺利,我可以让你们在这个小时的最后阶段跟朋友聊天,或到图书馆去,也可以赶做其他科的作业。”这样的安排也会让那些喜欢上课讲话的学生有所收敛。

如果教师知道他完成教学目标有富裕的时间,他也就更愿意在上课之初等待大家都集中注意力。学生们会很快意识到,教师等待他们的时间越长,他们在课堂结束前的自由时间就越少。

3.实时监控

实施这一条的关键是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当学生在做作业时,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检查他们做的情况。

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开始做作业两分钟后对教室进行巡视,看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开始做了,都在做该做的事情。延迟两分钟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已经做出了一两道题,或写完了几个句子,这样你就可以检查是否正确。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应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那些还没怎么开始做的学生会因为老师走到跟前而加快速度,而开小差的学生也会被其他同学提醒。除非老师发现了共性的问题,老师不要打断全体学生,不要集体指导。

4.以身作则

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做出榜样,做到彬彬有礼、行动果断、持重而不缺乏激情,有耐心、有条理。如果老师让学生“照我说的做,不要跟我做的学”,只会让学生思想混乱,并引发不良行为。

如果你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用温和的声音说话,当你在教室四处走动,给学生提供帮助时,你也应该用温和的声音说话。

5.非语言提示

过去,教室里有一个供老师使用的标准物件,那就是讲台上的摇铃。多年来,老师在使用非语言提示方面已有了很多创新。非语言提示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以及手势等。在为自己选择课堂上使用的非语言提示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自己的喜好。事先要跟学生讲好,你的这些提示是什么意思,需要学生怎么做。

6.环境控制

上课的教室可以是一个温暖、快乐的地方,学生喜欢一个经常有所变化的环境里学习。在“学习园地”中挂上有趣的图片,会激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

学生还喜欢对教师个人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包括兴趣爱好。老师可以在教室里放一些个人的物品,比如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东西,如收藏物、全家照等,它们可以成为你跟学生谈话的引子。随着老师跟学生相互了解的加深,学生的纪律问题也就会越来越少了。

7.低调处理

很多严重的纪律问题,比如到最后把学生送进校长办公室,都是因小事引起,最后激化成了大冲突。往往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点名批评,本来事情并不大,但是却和学生发生了语言上的冲突,然后不断升级,变成不可收拾。如果教师的干预尽量低调,尽量把问题解决在悄无声息中,就会使很多冲突得以避免。

有经验的教师会特别注意那些出现了行为问题的学生,如果让他们成为教室里的注意力焦点,反而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进而得寸进尺。教师首先要密切监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回在教室走动,对问题的发生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要以不太引起别人注意的方式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避免其他学生受到干扰。

有经验的教师会在自己的讲课中把学生的名字带进去,被叫到名字的学生自然会得到提醒,而其他学生则可能不会觉察出什么问题。比如,“大家把书翻到第25页,都翻到了吗?李伟。”

8.照章行事

这是动用老师权威的比较传统的管理方式,也是高调的处理方式:老师是课堂上的老板,任何人没有权利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这种方法需要制订明确的课堂规则,并严格执行,并伴以表扬、奖励措施。(www.xing528.com)

9.传递正面信息:“我希望你……”

教师在面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时候,可以向学生明确地说出他希望学生怎么做。该技巧的核心是把重点放在教师所希望的行为上,而不是学生的问题行为上。说:“我希望你……”、“我需要你……”或“我期望你……”。

使用这个技巧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问题行为上,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不要再……”,这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和对抗,学生会很快反驳说:“我什么都没有做!”或“这不是我的错……”,或“什么时候规定不可以……”,导致冲突升级。

10.使用更加温和的表达方式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需要用语言对有问题行为学生进行提醒,可以考虑跟学生提出三种不同的意见:

首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描述。比如,“我在讲课的时候你在讲话……”。

第二,这样的行为对老师的影响是什么。“我不得不停止讲课……”。

第三,让学生知道他的行为给老师带来的感受,“这让我感到很失望”。

比如,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在受学生讲话干扰后是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不知道我对你做了什么,以致我得不到你的尊重,而班里的其他同学都是尊重我的。如果我曾粗鲁地对待你,或对你不体谅,请告诉我。我感觉似乎我冒犯了你,使你现在不愿尊重我。”

11.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对于那些平时经常出纪律问题的学生,要特别留意他们表现,好的时候,并及时给予表扬。表扬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仅仅是点头、微笑或竖大拇指。

12.努力喜欢每一个学生

每个班似乎总有一两个学生跟你“不对盘”,或“搞不定”,总有学生对你傲慢无礼,或爱理不理,还经常“搅局”,让你头疼不已。没关系,对这样的学生,最管用的方法就是喜欢他。是的,不必爱他,但确实是要真正喜欢他。当你真正在他身上发现能让你喜欢的一点,哪怕只有一点,你就把他记在心上,在合适的时候真诚地向他表示你的欣赏,你们的关系将从此不同。

13.把课上好

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一定要把课上好,把课上得吸引人。一节课尽量做到动静结合,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感。以讲解为主的教学应该避免:用词不易学生理解、逻辑性不强,不连贯、单独讲解的时间过长等问题。

培养课堂上“倾听”素养

善于倾听是一种重要的专注力。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才能真正地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倾听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的。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也是新课程的理念。

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倾听素养:

一、以身作则,榜样激励

老师要从自身做起,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尊重、理解和接纳学生。对学生关怀备至,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用心聆听学生的心灵之语。

即使学生的回答离题万里,老师也不应该立刻否定他的答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赏识他的独特思维。对学生的错误,要和颜悦色地点出和指正。总之,对学生要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斥责,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并以老师为榜样,尊重理解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声音。

二、端正倾听的态度

有效倾听的前提,是正确的倾听态度。倾听态度的端正与否,直接影响到倾听的效果,从而也会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钱理群教授说:“倾听的态度与方法,首先要求并培养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倾听、容纳一切不同声音的博大情怀。”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倾听对方时,一定要专注于对方的思考、目标和感觉。要让学生懂得,在倾听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以一种真诚和平、宽容和诚信的态度去进行倾听。具体说来要培养“四心”:专心,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的发言,都要专注并听清发言人的每一句话;细心,在倾听的过程中,仔细认真地辨别对方发言内容的正确与否;耐心,不随便插嘴,等听完发言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虚心,无论发言人是谁,也不管是多么糟糕的发言,都要以谦虚的态度去认真倾听。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一定可以端正倾听的态度,提高倾听的效率。

三、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

很多时候,学生不会倾听不是不想倾听,而是老师的讲话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导致注意力分散,所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要尽可能把课上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特别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往往还能灵活运用语文教学语言,很好地把握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艺术性。不管是导入语、启发语,还是提问语、体态语,他们都力求新颖、巧妙、激趣,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睛和耳朵。

另外,要注意板书的设计,在注意板书的教育性、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板书的审美性。一个优秀的板书可以让学生得到一种美的感受,而不由自主地去倾听老师的分析。同样,在日常谈话中,经常涉及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提高倾听的质量。

四、进行有效倾听训练

倾听也需要训练,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特别突出,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倾听”分阶段地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了“倾听”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应坚持以严格的倾听标准要求学生,使每一堂语文课中实际进行的语言交流都能成为学生倾听的自然的有机组成。还应该把听的训练渗透到课内课外的语言实践中,比如晨间的谈话倾听、有关新闻广播的收听等。

听后复述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实行的一种方式。听后复述可以调动有意识听记的积极性,提高倾听的素质,是训练听知注意力、听知记忆力以及检测听知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请学生复述刚讲过的内容或同学的回答,这是一种随意的抽测。也可以进行课文的听力训练,考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只要类似的训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的倾听能力会有所提高,就能有效把握倾听的内容。

上课“不听讲”不一定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放放的妈妈总是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的问题操心,因为放放上课的时候不是在摆弄文具、看课外书,就是和别的同学说话。所幸的是,放放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考试成绩总保持在班上前五名。但是,妈妈担心孩子到了高年级或中学,这种听讲不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会使他学习成绩下降。

确实有一些像放放这样的孩子,他们并不是“不听讲”,只是比别的孩子更会听讲。他们善于抓住老师讲课时的语言点、重点。老师一说大家注意了,看看这道题应该怎么思考?这个记叙文的思路应该是什么?他们马上就会抬起头,认真地把老师上课的重点听好、抓住。其他的时间,他们已经学会了,自然“你讲你的,我玩我的”。事实上,只有少部分非常聪明的孩子才能够这样。其特点是:

1.孩子无论在上课还是与人交谈时,都能够很快抓住重点,领会意思,并给予相应的反馈。

2.在家做功课或其他事情时,都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效率较高地完成。

3.不用家长太多的指导,学习成绩一般比较优秀。

4.思维活跃,爱思考,迁移能力较强,做事能够举一反三。

如果您的孩子确实拥有这些特点,那么您就不必要太担心他会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相反,要求这种孩子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到了真正该听的部分,他反而会感到疲倦,听不下去。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只需要告诉孩子,要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课上纪律,并学会在听懂老师讲课的情况下自己做题、复习。在家里,父母可以用新鲜并有一些难度的知识激他们的求知欲,并引导他们在学习时不只满足于“会”而要寻找多种方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努力。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发言者。以往有些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就很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的课,则漠不关心或肆意捣乱。同样,如果发言的同学在班级中享有一定的威信,那么他的发言容易得到许多同学的重视,也能吸引同学的注意力,甚至能够得到多数同学的认可和赞同。虽然小学生还不能对事物进行理性的评价,但是也不能太主观,否则对事物就会缺乏客观的认识。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受他人尊重。

其次,要努力培养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目的、又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课堂上,有意注意可以让学生把精力指向老师的讲解和其他学习目标,排除与学习无关的不利影响,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学习与实践,并把自己高效率的活动保持下去。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事物真正接纳的质量问题。

善用提问提高注意力

拥有热情,学生就会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求知兴趣,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并毫不费力地维持下去;拥有热情,就可以使自己富有创造性,学习富有情趣。因此,一旦学生拥有热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得到落实。而首先,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课堂技巧。古今中外,都有用提问的方式来教导学生的记录,《论语》一书便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进行一问一答的教学活动的记录。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的反诘法,就是运用问与答这一原理和原则。专家们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提高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堂提问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下列几个特点:

(一)提问就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

提问的技巧与思考教学具有密切的关系。老师就文章提问题,学生必须用心去寻找答案,脑子要不断思考,或者从已有的知识去找,或重组资料,或另辟蹊径,总是希望寻求一个完善可行、有创意的答案,这种思索起到一种有意义的思考作用。有一点必须值得注意:老师提问问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方法是要受到老师所提问题的影响,如果老师提问记忆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把记忆中的东西从脑海里再现出来复述一遍;如果老师提问的问题是创造性的问题,学生便得去积极思考、创造,因此提问时,老师偏重某一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利的。从教学实践中发现,老师在课堂上喜欢多问一些记忆性的问题,这并不是与记忆性问题容易设计有关。总而言之,要达到启发学生思考这个目的就得留意各种类型问题的比例。

(二)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有助于学生组织发言能力的提高

学生及回答之际,发表自己的想法,聆听别人的意见。把自己的思维又推进一步,通过这个机会,学生可以学习组织说话内容,培养发言的信心和技巧。

(三)引起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增进自我概念

老师在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激发探讨兴趣的功能。学生答对了问题,心里会得到一种满足感,借以老师的鼓励,就会形成一种向上、求进取的心志,学习更加专注;学生答错了题,也会得到老师耐心的纠正,期望下次回答时有较好的表现。因此,提问有增进自我感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的功能。

(四)提问具有组织教材、提示要点、帮助了解与促进记忆的功能

老师事先准备了若干个教学重点,在施教每个重点时,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去,认识教材,或提纲挈领,突出重点。随着教学深入,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综合各种资料和常识,回答较高层次的问题。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所学文章有更深的了解,有牢固的记忆,可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的训练。

(五)提问可以控制课堂秩序,形成适当学习的环境

课堂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向投入和思考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专注于学习重点上,因此提问有维持、控制课堂秩序的功能。但要说明的是,“提问可以控制教室秩序”不应理解为老师通过向某一学生提问题,表示老师已注意该生有不专心或其他不适的行为,从而收到控制秩序的效果。相反,实验证明好的提问能使学生爱上课,爱动脑,上课的心情比较轻松,敢大胆回答和提出问题。学生爱上课,课堂秩序自然就会好的。

教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提问要有普遍性。

提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课堂提问成功与否不但是记忆性和思考性,更应该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要,做到引发学生去思考。有效的课堂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是要做到两点:

(一)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均等

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会出现有优劣之分,但教师的问题是针对全班而提,所以指名回答不应只唤成绩好的。但如果经常忽略能力较差的学生,那些差生注意力更加不集中,因为反正老师不会向他们提问。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同一班学生的程度差距越来越大,这是教师应该避免的。

(二)不规律的点名方法进行提问

如按座次,或学号便是属于有规律的点名方法。这种提问往往是有些学生只关心那些跟他有关的问题,属于其他同学回答的问题便很容易忽略了。同样的道理,教师应面向全班普遍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老师提问,表面看来是在学生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学生答对了,便好像满足了教师提问的目的,其实学生把问题答对了,并不一定说明教学是成功的。提问在教学中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利用提问引发学生对问题热烈地进行讨论,直接提高课堂兴趣,进行积极学习,那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提问,因此,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培养思维能力的本身就是教学重点之一。

老师要想做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点,就要特别注意提问的技巧,其中提问是否普遍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答题活动的因素,参与答题的人数少,表示提问的问题对刺激思考功用小;参与答题的人数多,表示提问对刺激思考的功用相对来说也大些。

最后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答案处理得当。

处理答案的技巧被视为课堂提问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客观地对待每个学生的答案。无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都是给教师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如果答案正确,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如果答案不正确,说明学生在某一方面还有困难。这种资料对教师辅导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有时,教师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学生答对了问题,就表示这节课处理得很成功,反之,教师就大失所望。事实上,教学成功与否并不能取决于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有失望感,如果教师在处理答案时流露出丝毫的鄙夷、或是贬斥,责备学生,日后都将影响学生的情绪,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对答案的评价或纠正,语气最好是中性,同时适当地加些鼓励性的字眼会对学生起积极作用的。

下面要谈谈几点一般的处理答案的技巧:

(一)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表示对学生的尊重

学生回答问题是一种自我表现的行为,他们期待老师的重视和关心。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注意倾听,表示出教师重视学生的答案,这样对学生积极思考,用心作答起鼓励作用。

(二)给予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

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时,便是一次思考机会,答案无论对错,学生已经进行了思考。因为提问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思考,所以作答的本身也就值得鼓励。

(三)学生不能回答知识性问题时,教师宜给予答案

学生不能回答知识性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直接给予正确的答案,不宜鼓励学生猜答或简化问题,或给予提示,然后学生在作答。因为知识性问题能不准确回答,取决于能否牢记资料,猜答或碰机会这种行为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任何好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