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交易:从物易物到货币的演变及其影响分析

市场交易:从物易物到货币的演变及其影响分析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交易在最早的时候是以物易物的交换。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促进市场交换发展,当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易物交换不够便利,限制了市场的发展。面对以物易物交换的不便,市场上发生了一种潜在的需求,如果有一种物品的出现可以缓解这几种困难,会有利于推进市场的更大发展。货币长期储藏时,在货物以货币衡量的价值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市场加储藏需要的货币总量将超过正在流通货物的数量。

市场交易:从物易物到货币的演变及其影响分析

市场交易在最早的时候是以物易物的交换。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促进市场交换发展,当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易物交换不够便利,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当交换的规模扩大时,就会有几种困难发生:一、在市场上当时可能没有自己想要交换的货物;二、那个有自己想要的货物的人,又不一定想换自己的货物;三、在交换的过程中,各种物品间的换算十分困难,被交换物品的价值很难判断;四、交换回来的货物较多时,就会有储藏问题,有些货物尤其是容易变质的货物,在湿热天气中很容易腐烂。

面对以物易物交换的不便,市场上发生了一种潜在的需求,如果有一种物品的出现可以缓解这几种困难,会有利于推进市场的更大发展。经过市场长期演变,贵金属货币便逐渐产生了。

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使用金、银、铜等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其他物品的价值,利用贵金属作为交易的中介物品和保持价值的储藏物品。由于交易价值中介物的出现,给市场交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渐渐地贵金属就变成了市场上的货币。在贵金属成为货币之前,最早作为货币的还有牲口、食盐贝壳等。

贵金属能够成为货币,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是因为贵金属比较难以得到,这保证了贵金属自身的价值不易发生变化;其次是与其他物品相比,贵金属价值较高、体积小且不易磨损,所以便于携带;再次是贵金属不会变质,易于保存;最后是贵金属易于分割,便于计量和收支。贵金属的这些品质正好适合市场对于货币的要求,于是金、银、铜等贵金属作为货币便应运而生了。货币的诞生对市场交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货币作为市场交换的中介具有五大作用:一、价值尺度;二、交换媒介;三、储藏手段;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

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只有实物产品才能对人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货币只是为了方便交换而使用的中介信物,在经过了货物—货币—货物的交换过程后,货物被生产出来并消耗掉了,货币却不会损耗,在市场中流通,可以循环使用。

无论是货物还是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时,必然包含了货物与货币的交换和存储两个过程,这个存储是为了交换而必须的存储,而不是因为交换不出去产生的长期积压,长期积压已经超出了流通的范围。

货币一旦成为货物交易的中介,市场上就需要具有与在流通(交换与储存)的货物价值量相等的可用于流通(交换和储存)的货币。在贵金属货币时代,市场上货物的价格是依靠各种商品相对于贵金属的价格来计量的,与此同时,市场上贵金属的价格,也是依靠贵金属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价格来计量的。

在市场上货币价格也同其他商品一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对于一个封闭的社会来说,当市场上存在正在流通的价值100镑黄金的货物时,市场上也必须有正在流通的100镑黄金,只有这样市场交易才能够顺利进行。当市场上只存在正在流通的100镑黄金和价值100镑黄金的货物时,货物会按照原有的价格在市场上交换;如果这时市场上的黄金存量突然增加了20镑,而正在流通的货物数量没有发生变化,货物的价格就会上升,或者说黄金就会贬值。

贵金属作为货币,是以其稀缺性作为其价格的信用保障的。没有人可以轻易获得这些贵金属,因而保证了贵金属价格的恒定。用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前提条件,必定是一般商品与等价的贵金属相比,贵金属更难以获得。因此,市场需要与正在流通中的货物等值的货币,就必须至少花费与之相等量的劳动才能得到。这些劳动就算是市场为了获得交易“工具”而付出的“工具”制作费了。也正是因为如此,贵金属作为货币,就必然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制约。

不得不说,市场利用贵金属作为货币虽然带来了便利,但其代价不菲,好在贵金属货币可以重复利用。正是因为如此,一段时间内市场交易数量和流通速度,决定了市场对流通货币的数量需求。这还仅是用于正常交换手段的贵金属货币,不包括长期用于家庭、政府或商家作为储备手段的贵金属货币(那时没有现代银行),若再加上这些储备代价就更大了。虽然,使用贵金属作为货币就必然付出代价,同时还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若不是这样,就无法保证货币的信用。

早期市场交易货物主要是农牧产品,生产周期以年计量,获得贵金属就成了当时社会为了获得市场带来的利益而付出的沉重代价。现代工业生产中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快,如果货币的流通速度是每年周转12次,那么市场上所需要的流通货币就是每个月市场货物流动总量,或者说当年市场货物流动总量的1/12。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市场需要流通货币的相对数量就越少,越慢则越多。如果市场上正在流通的货物的数量与流通的速度长期保持平衡,市场所需要的货币就是一个相对恒定的数目,无须增减。假如货币的流通速度是每年流通1次,当某年市场上的商品流通数量上升时,就需要增加货币的数量,货币增加的数量需要等价于流通商品的增量,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社会上超过正常流通速度,长期(超过1年)贵金属储藏的数量上升,就还需要额外增加贵金属的数量(长期储蓄平均量),才能够足以维持商品市场的正常运转。

从储藏手段的角度来看,货币在实际市场交换过程中,并不完全是在不停地运转之中,货币参与交换,就必然形成货币储藏。长期储藏货币流出了市场,进入了家庭、政府或商家的储藏箱,直到主人再次拿出来购买商品。在这段时间内,这部分货币不参与市场流通,货币长期储藏就会影响货币的整体流通速度。货币长期储藏时,在货物以货币衡量的价值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市场加储藏需要的货币总量将超过正在流通货物的数量。这也意味着,人们为了贵金属货币带来的市场利益,还需要再为此付出更多的额外劳动。由于贵金属的稀缺性,经济发展越快,货币越发稀缺。货币相对于货物的价格升高,会导致不断升值,造成更多的货币储藏,形成恶性循环。

银行的诞生减少了市场对货币的需要量。银行把人们原本储藏在家里、企业或政府的货币收储到银行。再借贷给企业,这样银行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收集起来,再次投入了市场的货币运行之中,大大加快了实际当中货币的流通速度,大幅减少了因为储藏货币所带来市场对于货币数量的额外需求。

到了17世纪,在欧洲流通的主要是金币,富裕的人们手中的金币太多时保管不安全,就把金币存入金匠店铺,这种金匠店铺后来发展成为商业银行。银行在客户存入金币时,交给客户等值的银行券,作为客户存放金币的收据,当客户需要取回金币时,再把银行券交还给银行,并支付给银行一点保管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银行券肯定可以在银行换取金币,逐渐地银行券也可以在社会上流通了。并在多年的经营当中,逐渐发现被取出银行的金币总是少于被存入的金币,银行认识到把存、取金币的差额也印成银行券,借贷出去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息。再后来,甚至银行放出的银行券远多于银行库里的金币。于是纸币在市场上逐渐多起来了,这就是现代纸币的来历。

尽管那时的纸币还只能用于本国,国际贸易还只能依赖贵金属货币。纸币在国内的流通,大大缓解了由于贵金属的稀缺给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金不足的束缚。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发行了很多的纸币,不过那时的纸币还是和贵金属相连,作为其价值的最终信用保障。这一保障一直延续到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放弃美元兑换黄金。

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北宋时代,早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朝廷发行的“交子”货币,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具有现代意义的纸币,是各国中央银行依据国家授权印发的货币。最早的现代纸币,被普遍认为是1833年由英国政府赋予无限法偿资格后,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这是世界上最早有法律授权发行的纸币,所以也称为“法币”。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那时的寺庙就已有经营保管金银、发放贷款、收取利息的活动。早期的银行都是私人银行,代表国家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出现在19世纪。1844年,英国通过“英格兰银行条例”即皮尔法案,英格兰银行获得独占货币发行的权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中央银行。

在市场发展的历史上,与其他商品一样,作为货币的贵金属来自参与市场的一些交易方(如淘金者),并非来自银行。这样,银行作为市场中专门经营货币的一方,只有先揽收了存款,才可能借出贷款。这一条对于今天非金本位纸币时代的银行,依然是其运行的根本规则,这是由商业银行作为营利性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www.xing528.com)

今天全世界各国的货币,已经彻底从以贵金属作为价值信用保障的货币,演变成由各国法律授权的中央银行发行,以国家主权信用作为其价值保障的纸币。当今世界各国货币的实质就是国家信用。货币不再来自参与市场交易的各方,货币的供应方已经变成了国家中央银行。这是一个根本性转变,货币在这个时代的使命就只应是保证市场的商品交易正常的运行。货币发行的依据就应该是市场上新增商品的流通对于新增货币的需要。在贵金属货币时代,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与商品的价值平衡是靠贵金属相对于各种商品的数量平衡来实现的。到了完全的纸币时代,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是如何控制的呢?

现在各国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政府债券、存款准备金率和规定贴现率,来增减市场上现有货币的流通数量。通过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央行可以收缩社会上的流动性;买入公开市场上的政府债券,央行可以增加社会上的流动性。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直接改变商业银行向社会提供贷款的数量。通过调整贴现率,央行可以改变商业银行从央行借贷准备金的成本,从而调整商业银行向社会提供贷款的数量。

贴现是市场上持有商业票据的持票人,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背书后转让给受让人。受让人按票面金额扣去自贴现日至汇票到期日的贴现利息后,将剩余票面金额支付给持票人。贴现中的持票人一般是企业或商业银行,受让人一般是商业银行或央行。贴现率一般低于贷款利率,贴现率可按年、月、日计,年贴现率就是年贴现利息除以票面金额所得的百分数。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具有调控货币流通数量的手段,他们的组合行动无疑加强了他们的调控能力。通常中央银行负责控制市场上流通货币的数量,商业银行只是根据市场对货币需求的情况收揽存款和发放贷款。

现在的商业银行根据本行已获得的存款,在满足中央银行给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要求的前提下向社会提供贷款。比如,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0%,某银行已获得的存款共计100万元,该银行就可以把90万元借贷出去。贷出的90万元很快将被存进银行,银行依据同样的存款准备金率又可以再次贷出81万元,如此循环下去银行可以贷出总共900万元。现代银行体系在10%存款准备金率要求下,理论上可以把100万元存款放大为900万元贷款。

商业银行的存贷放大能力是巨大的,现在市场上唯一限制银行借贷扩张的因素,就是企业和家庭的借贷需求。只要企业或家庭有贷款需求,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就会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只要本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无论企业和家庭有多少贷款需求,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最终支持下,随时可以满足他们的借贷需求。现实中企业或家庭借贷的需要是无穷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借贷企业或家庭的信用问题,而不是银行的货币问题。

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核查贷方的信用,否则银行就会形成大量坏账甚至破产。银行接受抵押或担保,最终也是为了保障企业具有信用。企业信用来自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正常状态下,家庭的信用主要来自家庭收入状况。所以,最终影响银行借贷的因素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家庭收入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这意味着货币增量是经济发展增量的函数。

世界上各个国家现在都依据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或(和)存款准备金,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无论银行存贷的放大倍数如何,商业银行都不可能无限放贷。银行存贷的放大倍数就是银行的风险系数,银行的实际风险取决于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对于商业银行放贷的支持和约束,只能由央行完成。央行才是货币的最终发行者。

现在,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以买进公众的国债再贴现商业银行贴现过的商业票据和购买企业外汇的方式发行人民币,其中最主要的是最后一种方式。发达国家央行大体也是采用这几种方式发行货币,但侧重各有不同。美国央行主要是以买进公众手中国债的方式发行美元;英国央行主要是以再贴现的方式买进商业银行贴现过的商业票据发行英镑。中国的特点是外汇顺差很大,外汇占款量大;美国的特点是美元作为最主要国际货币,美元全球流通量远大于其国内流通量;英国现行的货币发行方式是历史形成的比较经典。无论哪一种方式,理论上央行发行的货币最终都应会回到央行。

然而在现实中,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的商品交易量越来越大,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增多,商业银行的贷款量也在上升。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央行的货币发行量也必将提升。只有央行持续支持商业银行不断扩大的有信借贷,商业银行才能更好地撑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易的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上看,货币的确是市场内生的。

超发货币是中央银行为应对危机采取的特殊手段,主要是通过买入公开市场上的政府债券,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或调低贴现率来增加社会上的流动性。社会流动性增加后,银行存款必然上升,从而也就必然造成货币的超发。从这个角度看货币是可以市场外生的。不过,有很多经济学家认定货币外生于市场,至今不承认货币内生。有关于货币内生或外生,激辩双方争论不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李维森(韦森)教授有一篇文章,用和田玉交易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货币内生的市场机制。不仅如此,还有经济专家例如孙国峰、Ryan-Collins、Jakab &Kumhof.等认为在当代市场经济中是贷款创造了存款(货币),商业银行发挥着货币创造中枢的核心作用,央行只起相对被动的支持和约束作用。据英格兰银行的统计,美国有95%的流通货币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创造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大大加深了经济学界对于货币创造的理解。

在纸币时代,没有了贵金属货币与等价商品的数量关系,中央银行凭借什么来判断市场上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呢?货币数量论有两个源头,英国的剑桥方程式和美国的费雪方程式。分别考察了价值储藏货币和交易媒介货币与货币收入之间的稳定关系。实际上英美学者说的是一回事,费雪的流通速度也反映了庇古的货币余额。

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持有货币的余额。剑桥方程式是由庇古提出的一个货币需求函数,M=kPy。式中M表示货币,需求量y表示实际收入,P表示价格水平,Py表示名义收入,k表示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的比率。因而,货币需求就是名义收入和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比例的函数。

著名经济学家费雪教授在货币数量论中给出的费雪方程式是MV=PQ。式中M为货币,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Q为交易的商品总量。用这个方程来计算货币需求量的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社会上众多商品的价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里德曼教授,也曾给出过他的货币需求公式,用来计算社会货币需求量。他的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数量论表述为一个存量资产选择的货币需求理论。无论什么理论对全球经济,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更有力地证明了,人类迄今为止尚未找到可以用来准确计算实际货币需求量的有效方法。

现在全球的经济学家都是依据历史数据,利用已经和正在发生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但目前尚没有人能说清楚,市场究竟会向哪里发展,市场到底真正需要多少货币,或为什么需要这么多货币。货币需求量将越来越难以计算,因为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以各种基金形式存在的海量“热钱”,随时可以流向世界的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地方。这些“热钱”形同洪水猛兽般流动,将彻底打乱现有市场的流通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