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发展规划: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增加生态公益林和花卉种植面积

农业发展规划: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增加生态公益林和花卉种植面积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劳动生产率2005 年达到4.5万元,年均递增10%;到2010年为7.2万元,年均递增10%。——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有林地面积达 70万亩以上,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约占60%以上;森林覆盖率50%。“十五”期末,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到15万亩以下,到2010年调减到10万亩以下。——花卉:计划到2005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5万亩,2010年达到3.5万亩,分别比2001年增加2万亩和3万亩。

农业发展规划: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增加生态公益林和花卉种植面积

[案例5-2]高明农业发展规划(2003—2010年)

一、指导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把佛山建设成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为总目标、总任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和水利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实现我市农村富裕小康

(二)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都市近郊农业为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在保持适当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区位优势、适应第三大城市和出口需要的水产、禽畜、蔬菜水果、花卉等优质高效农业,推进特色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营造适应现代小康生活的绿色环境,推动农村社会走上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经济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主要发展目标是:

——2003年,农业总产值17.8亿元(当年价,下同),2004年19.2亿元,2005年达到20.8亿元,2007年24.3亿元,年均递增8%(按可比口径,与2002年比,下同);到2010年达30.6亿元,年均递增8%。农业劳动生产率2005 年达到4.5万元,年均递增10%;到2010年为7.2万元,年均递增10%。土地生产率(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2005年达到7.1万元(不计林地,按28.3万亩计),年均递增7.7%;到2010年达到10.5万元,年均递增7.7%。200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4725元,2004年4 961元,2005年达到5 209元,2007年5 743元,年均递增5%;到2010年达到7 234元,后3年递增8%。

——2005年,粮食总产量调减到6万吨,到2010年粮食产量进一步减少到4万吨左右。

——2005年,蔬菜总产量45万吨,2010年达到60万吨,期末人均蔬菜占有量分别为1 552千克和2 000千克(按2005、2010年全市户籍总人口预测为29万人、30万人计,下同)。

——2005年,肉类总产量6.8万吨,年均递增10%;2010年达到10万吨,年均递增10%;期末人均肉类占有量分别为234千克和333千克。

——2005年,水产品总产量6.4万吨,年均递增10%;2010年达到10万吨,年均递增10%;期末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分别为221千克和333千克。

——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有林地面积达 70万亩以上,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约占60%以上;森林覆盖率50%。

——2005年,农田耕整机械化水平达到85%,2010年达到90%;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2005年40%,2010年达到60%;植保机械化水平2005年30%,2010年达到50%以上,机电排灌机械化水平2005年70%,2010年达到100%。

二、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

(一)种植业

——粮食: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考虑到高明的区位特点,适时有效地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十五”期末,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到15万亩以下,到2010年调减到10万亩以下。调减的面积主要用于扩种蔬菜、花卉苗木及其他经济作物。

——蔬菜:“十五”期末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2万亩,2010年达到40万亩,分别比2001年增加约20万亩和28万亩。建立稳定、适时的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满足第三大城市菜篮子的需要。

——花卉:计划到2005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5万亩,2010年达到3.5万亩,分别比2001年增加2万亩和3万亩。规划重点建设以杨梅园艺花卉基地、西安农场花卉基地和富湾力创花卉、石洲花卉基地为中心的三个较大规模的花卉生产基地,形成花卉产业带,并配套建设1~2个花卉交易和保鲜加工中心,生产高档应时花卉,满足第三大城市和国际出口的需要。

——水果:计划到 2005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8万亩,2010年达到10万亩。发展以合水绿缘堂农场、更楼鸿基农场、杨梅金皇芒果场、新圩歌乐水果基地为中心的优质水果产业带,并配套建设2~3个水果交易和保鲜加工中心,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

(二)畜牧

肉猪、家禽上市量 2005年分别达到35万头、3 000万只,2010年达到50万头和4 000万只左右。发展的中心由围田区转移到丘陵地区,基本实现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生产。

——建立种畜禽生产基地。规划期间争取全市增建种猪良种繁育基地2~3个,种鸡繁育基地1~2个,种鹅繁育基地1~2个,种鸭繁育基地2~3个,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措施,逐步提高禽畜种苗自给率,争取期末基本实现禽畜种苗有30%~40%供应外地和出口养殖,提高禽畜业整体质量。

(三)水产业

淡水养殖面积基本稳定在8万亩左右,其中,鱼塘面积7万亩,开发山塘水库、江河养殖1万亩。

——充分发挥本市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建设以西安、明城、富湾为中心的3万亩优质鳗鱼鲈鱼养殖基地,三洲、荷城、人和、杨梅为中心的3万亩优质桂花鱼罗非鱼养殖基地和合水、更楼、新圩为中心的2万亩无公害鲟鱼、四大家鱼养殖基地,形成区域发展优势。

——建设优质水产种苗生产供应基地,确保水产种苗的生产和质量。

——积极引进、开发、推广水产名优新品种,逐步提高优质鱼的养殖比例,2005年达到50%、2010年达到80%以上。

(四)林业

林业用地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山地栽植率达98%以上,绿化率达95%以上。

——建设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调整林种结构,营造以阔叶树为主的生态公益林40万亩;重点建设三洲区水源林自然保护区1万亩、明城镇明阳塔森林公园0.8万亩、西安、富湾退矿还林生态绿化工程0.9万亩,云勇生态公益林示范区2.8万亩、合水桫椤自然保护区1.6万亩,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大示范、保护区范围;改造低产林,建立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基地15万亩;建设优质经济林基地8万亩,主要发展荔枝、龙眼等优质经济林果。

——全市森林覆盖率 50%以上,墟镇和自然村绿化覆盖率30%以上;各类道路和大小河道两旁依照国家规定留足绿化用地,乔、灌、花草、果结合建成绿带,绿化率在98%以上。

(五)农业产业化与标准化

以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业为重点,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形成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品牌,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结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实行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十五”期间,全市建设2~3家规模较大的蔬菜、水果加工企业和2~3家禽畜肉类、水产品类加工企业,并作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培育;争取到规划期末,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要有省级2家、市级5家以上。

——“十五”期间,在现有“鸿基龙眼”“合水粉葛”“高绿牌大米” 3个绿色食品农产品的基础上新增发展高明三洲黑鹅、合水生姜、粉蕉、杨梅金皇芒果等4~5个绿色食品品牌,同时发展30~40个无公害蔬菜、水果、禽畜、水产品生产基地,争取到规划期末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无公害化。

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十五”期间,在中心城区市场搞试点,争取规划期末全市各镇中心城区全面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

(六)生态旅游农业

规划在荷城、杨梅、明城、人和、富湾、三洲、合水、西安和云勇林场等地建设生态旅游农业基地,实现休闲农业与科普教育活动的结合。配套建设旅游、娱乐等设施,给游客以回归自然的享受,吸引旅客,并以此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十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明城蔼雯教育农庄、合水杪椤自然保护区、云勇林场森林公园、荷城荷馥生态园、人和对川茶场生态园、西安农业生态园、富湾丰泽园基地、三洲孔堂水库等的配套设施建设。

(七)水利

为进一步配合市委市政府2010年发展规划,营造一个青山、蓝天、碧水的投资环境,建设强有力的防汛抗灾水利设施体系,为我市经济建设、人民生命财产提供有力的保障,我市水利建设2010年前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按照沧江河50年一遇洪水位的设防标准,对沧江河60公里所有堤段全面完成达标加固建设。(www.xing528.com)

——在排涝任务较重的围田镇(街)计划新建两座适合区域排涝标准的电排站,同时完成一座新建电排站的规划资料上报送审工作。

——协调公路城建部门拟建高明河堤路结合和六村河(秀丽河)两岸开发建设。

——对全市库容在五万立方米以上的重点山塘全面完成除险加固建设。

——为搞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开发工作,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完成一座中型水库建设的规划、初设前期工作。

(八)农业机械化

以落实省人大农机建设议案为契机,以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效益为中心,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五”期间,重点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机械化水平,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适应开发和利用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工业型、城郊型、生态型农业所需的新机具、新技术,加速向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过渡。

三、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镇(街)党委和政府要以十六大精神和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目标为指导,进一步加深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切实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作风,切实担负起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坚持做到农业发展要有新思路农村改革要有新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继续开创新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

(二)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是推进高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推动农村城镇化步伐,稳定农村大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性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十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各镇(街)要因地制宜,立足市场,根据各自的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按照“一镇一主业、一村一主品”的原则,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品,逐步开发各具特色的主导农业产业。重点要优化品种结构和布局,按照佛山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功能,确立我市农业发展定位,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农产品覆盖率,抓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种植业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步减少粮食面积,扩大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产品和传统经济作物产品的生产和规模,引进名优新产品,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水产方面要大力发展优质高值鱼类,开发试养新品种,改造整治低产鱼塘、建设高标准鱼塘,推广多品种混养、鱼畜结合的养殖模式,提高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畜牧业方面要增加优质瘦肉型猪和优质家禽养殖,增强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1.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要瞄准国内外先进又适宜我市资源条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引进和消化吸收。要坚持用现代高新科技装备农业、服务农业,加快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无公害产品,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2.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要重点建设以市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四大中心为主要力量的市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10个镇(街)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并以此为框架,通过资源整合,建立起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和机制。加快建立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引入技术力量,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推广和应用工作。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建立起有效的推广机制,鼓励和引导农科人员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组织,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知识)型的企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科协和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

3.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要增加技术推广培训的投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班,加快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和政策法规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掌握、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4.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实现国内、国际标准化接轨,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5.进一步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围绕建设第三大城市及实现农业信息化的目标,完善网络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应用农产品监督、预测、预报系统及参与宏观调控服务等应用系统,建成一个快速便捷的信息传输系统。重点要尽快配备专门的设备,充实技术力量,以计算机联网为基础,建立以镇(街)和农业龙头企业为单位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包括以品种、生产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情信息库;以种子种苗、药物、化肥、农业机械等农用物资为主要内容的商情信息库;以粮、果、蔬、肉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库和以农业科研、技术成果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信息库,并逐步将网络终端延伸到农户,提高我市的农业信息化水平。

(四)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1.大力扶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和带动力强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联结千家万户进行产业化经营。要做好承接佛山、南海、顺德等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的转移,招商引资发展外来农业龙头企业。同时,鼓励和支持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到市外开发种养基地,发展外延农业。我市及各镇要参照省、市的有关规定,制定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及优惠措施,财政、银信部门要给予引导扶持。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企业,也是我市的薄弱环节。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给予扶持;要通过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出口创汇能力,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产品增值;要努力创立优质品牌、绿色品牌,建立加工、销售与优势农产品生产一体化的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化生产、加工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3.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搞活农产品销售流通。要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市场的信息和服务配套功能,继续发展和完善城乡集贸市场、连锁店等农产品零售市场,开拓农产品订单交易和网上交易。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争取到2005年,市(区)要建设1个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区级农产品综合市场,各镇要建设1~2个年交易额1 000万元以上的镇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形成以市(区)农产品综合市场为中心,各镇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基础的物流网络体系。同时,要努力发展农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出口,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4.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根据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总任务,加快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各镇(街)要制定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认真抓好农业现代化各项建设;要以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成套机械及配套设备,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不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广泛运用现代高新科技改造农业,运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管理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产量和经济效益,把农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确保在2010年前如期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的转移,为农业集约化发展打下基础

按照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的要求,我市要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如期实现农村富裕小康的目标,必须较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因此,要按照十六大提出农村富裕小康目标,进一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为此,一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二、三产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经济规模,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二要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要加强规划,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三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推荐就业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素质和岗位工作能力,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加快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切实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六)大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树立“水利是国民经济命脉”的思想,增强水患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切实抓好水利建设,高标准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重点加快堤围的达标建设和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建立比较完善、牢固的水利工程体系和水利信息网络,实施水土保持水污染的综合防治,提高防洪抗灾能力,确保农业旱涝保收。

2.切实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和鱼塘标准整治,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和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自1998年在我市实施以来,已投入资金3 200多万元,累计完成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效益。项目镇(街)要利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利时机,按照现代化生产的标准,统一规划,分步推进,综合治理,争取在规划期末把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17万亩农田全面进行治理改造,基本建成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生产环境。

同时,分期分批高标准整治改造低产鱼塘。要以富湾镇石洲示范区的鱼塘高标准整治为样板,统一规划,分期推进,全面开展鱼塘整治改造工作,争取在规划期末前基本完成全市鱼塘的高标准整治改造。

3.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对耕地和水资源环境造成的污染,严格限制污染型项目的上马,加大治理现有污染企业的执法力度。

同时,加强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要依法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建设,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4.加快生态林业、产业林业建设,确保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林政管理,依法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控制林转非建设用地,消除林权纠纷不稳定因素,维持林区稳定。大力发展非共有制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促进森林资源迅猛增长。加大财政投入,完成林业生态绿化工程,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营造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

(七)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促进农业的发展

要建立政府、农民、外资、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导的力度,带动社会资金特别是民间资金、外资投资农业。市、镇财政要建立完善的农业投入机制,配套制定相应的农业投入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确保财政按省规定安排农业事业费和支农资金12~15%比例的基础上,安排部分资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和扶持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等,确保农业规划目标的实现,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八)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深化农村改革,是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生产关系,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确保农村稳定的重要措施。在深化农村改革中,镇(街)各级要抓好以下几方面: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二要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和集体资产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规范的、严密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防止资产流失,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三要完善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实施电算化管理,加快农村管理信息化步伐,把农村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四要继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切实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坚决杜绝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错误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五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退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合作医疗等问题。农村合作医疗要努力实现省市提出的目标,确保到2005年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人口覆盖面达到90%以上,提高农民的卫生保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六要切实抓好农村扶贫工作,切实落实国家有关扶贫政策,扶持贫困村、贫困农户发展经济,重点加大对经济欠发达村的帮扶力度,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加快欠发达村集体经济发展步伐,尽早改变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平衡稳定发展,全面实现奔康致富目标。

二〇〇二年十二月

(来源: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aoming.gov.cn/)

案例评析:

该规划语言精练、简洁而实用,是一篇典型的政府农业主管对当地农业的发展规划,因为规划的阅读主体对地方农业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与存在的问题较为清楚,所以省略这部分内容。首先分析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其次指出实现目标的农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方法,提出农业内部各产业发展的重点,做出产业发展基本布局;最后,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措施与建议。整个规划结构十分严谨,文风朴实,可读性强,是一篇比较优秀的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