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跨行政区规划,是以华南沿海湾区优越的自然地理区位以及既有城市群为依托的城市群规划,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省主动承担国家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发挥自身重要枢纽作用的历史机遇,也是广东省加快未来发展、构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格局的重大契机。
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大范围应包括如下地区:位于珠江口河海相间中心位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深圳和珠海,东边起始潮汕的汕头、揭阳、汕尾和潮州,西边至粤西的湛江、茂名以及阳江的沿海地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中山、江门、东莞、惠州、佛山以及位于湾区经济腹地和生态保护区内的清远、韶关、河源、梅州、肇庆、云浮等共计23座城市。国土面积为18.08万平方公里,2016年区域生产总值达10.37万亿元,总人口为1.2亿,分别约占全国1.9%、13.9%和8.5%。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港深为核心、珠江三角洲二区九市为主体的、规模分布合理的多层次城市体系,即为“9+2”组成,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合计约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6%;2016年经济总量9.2万亿元,占全国的12.4%;常住人口6800万,占全国的4.9%。
其中,港深既是湾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枢纽与国际贸易窗口,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央国际都会区,更加是当代中国创新能力最强、知名国际大学最多、城市活力国际影响力最高的城市区,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很大,分别约占粤港澳大湾区的16%和36%。目前,港深地区的全球数字通信创新集群排名仅次于全球第一的东京—横滨地区;港深交易所的市值超出总价已经达到6.5万亿多美元,居于全球第三位;区内拥有2016年QS全球排名前100的高等院校4所;拥有全球最繁忙以及效率最高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集装箱的吞吐量已经列于全球第一位,已经占到全球远洋集装箱总运量的1/5。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借鉴国际著名湾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积极推进港深的深度合作,实现从行政区划的多核心城市向市场机制决定的单核心城市的转变,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的湾区城市群。
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之枢纽,是国际资产的管理中心,是内地与世界连接的“超级联系人”,是内地跨境贸易、融投资与商务服务的国际化平台。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高度重视香港的国际地位,充分发挥香港的作用,提高香港在大湾区建设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香港带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带动内陆地区,逐级推动、辐射带动湾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全面升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经济合作水平,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强的国家使命感,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进行统筹规划。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现如今早已经从40年前那个闭塞、落后的小渔村,跃居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创新中心城市,这就为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之后,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使粤港澳之间的发展能够迈进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圳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承担了应尽的职能,在联通世界方面,发挥出世界级海港城市的优势,打造立体化交通网络,积极衔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显著成绩。据报道,深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的工程承包业务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2016年,在沿线国家地区中的38个国家有承包工程项目,在全国“一带一路”工程承包营业额占比超过10%。深圳已有137个项目布局于3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中于信息通信、能源电力、专用机械等产业高端领域。仅2016年,深圳就在“一带一路”设立企业及机构69家,同比增长4.55%,协议投资总额23.97亿美元,同比增长32.87%。以《深圳市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经贸合作工作方案》为指引,深圳正以东盟经济带为重点核心区,以南太平洋经济带为潜力区布局91个经贸合作项目,“一带一路”的经贸窗口效应凸显。今后,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会以交通互联、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为重点,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努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新格局。(www.xing528.com)
广州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具有坚强有力的经济辐射力和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以及物流集散之功能。作为华南地区的文化、科教中心,广州集聚高校有82所,2015年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总数达到112.27万。目前,在广州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6人,两院院士有77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达216人,“万人计划”专家达95人。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80%的高校、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集结在广州。新型研发机构、各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均居全省第一,科技创新获国家、省科技奖励占全省的比例过半,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华南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的建设工作。2015年10月,科技部火炬中心网站公布了2014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评价结果,广州有16家国家级孵化器参评,其中有7家被评为优秀(A类),成为全国国家级孵化器优秀数量最多的城市。2017年3月15日,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协议在北京签署。该校区将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开展强强合作,并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量子通信、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等,以全面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全力支撑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
与此同时,佛山、东莞、珠海、澳门等城市和行政区构成为湾区城市群的重要支撑;湛江、茂名、汕头、揭阳等城市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均成为湾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香港和广州两个城市为起点,已经初步成长为拥有近6000万城市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6%的世界级城市群。以约占全国1%的面积、5%的人口,不仅吸引了全国1/5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而且创造了占全国1/10的国内生产总值,使得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平均增速仍然能够保持在10%。从目前来看,CEPA新协议签订、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前海和横琴)正式运行、“一带一路”建设等各项措施的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已经在持续向前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客运专线等跨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使粤港、深港之间的教育科学与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及发展不断深化。基于此,粤港澳合力共建大湾区的条件已经日趋成熟。
然而,粤港澳大湾区又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东京湾区存在着很多差异。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并不是在同一个政治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因此实际上它更加趋于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即:首先是大湾区的政治制度不同,这使得港澳和内地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是大湾区内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各不相同。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个对接问题,对接成功,两种制度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巨大优势,因为这两种制度可以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基于此,“一国两制”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为重要的特征,也成为最为重要的优势。2017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及“粤港澳大湾区”之前,即已谈到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要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实践的不动摇、不走样、不变形。
当前,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向前发展,然而相比之下,香港、澳门由于近几年经济持续低迷,地位却相对下降,为此急需内地来带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澳门凭借其产业、技术、资金等诸多优势,引领了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内地要全力支持香港和澳门,促进其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民主的推进等等。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之下三个大区域(香港、澳门和广东省下属9个城市)的紧密和有机合作,在“一国两制”原则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能够促进港澳与内地的共同繁荣与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