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三角:制造、物流、金融三大引领产业

长三角:制造、物流、金融三大引领产业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和上海市,广义的辐射范围可以包括整个长江下游地区。近代以来,长三角一直都是中国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物流服务业长三角的地缘优势使当地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成为非常突出的产业现象。金融服务业长三角是中国现代金融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摇篮,早在清末民初时期,上海就已经出现了现代金融机构和业务。至此,上海成为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

长三角:制造、物流、金融三大引领产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和上海市,广义的辐射范围可以包括整个长江下游地区。近代以来,长三角一直都是中国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虽然长三角的土地仅占全国1%,人口只有全国6.25%,但集中了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制造业总量(按增加值计)。除了当地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制造业基础、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优惠的政府政策等因素以外,相对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育比较完善,部门相对齐全,因此能够吸引境外投资和国内外产业转移,从而直接和间接地带动制造业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当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1)物流服务业

长三角的地缘优势使当地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成为非常突出的产业现象。以苏州为例,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发展IT制造业的过程中,针对IT产品周期短、体积小、零库存、全球化和网络化等产业特征,在靠近上海虹桥机场的昆山和吴江打造IT制造业基地,方便IT原料和产品快进快出,以跟上行业发展节奏和全球市场需求,使其成为世界IT制造业集聚的重要地区。苏州还积极推进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首先,高度重视,认识到位。苏州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政府前后有包括规划局交通局和体改办等20几个部门管理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并且有明确的分工,为了进一步鼓励现代化物流产业的发展,苏州将TPL类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企业名录加以重点保护和扶持。其次,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早在2001年苏州就制订了到2015年的全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一方面针对全市境内各县区发展实际和物流行业发展规律,规划不同层次、不同产业特色的十个物流产业园区,从而有目的地预留物流产业发展空间,防止无序布局;另一方面,尊重市场调节作用,严格杜绝盲目上马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只有在对项目充分论证其成熟性和适应性、并按规范审批后方投资,从而保障有限土地资源的集约应用。如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物流中心项目,虽经二期项目扩建实际用地由不足一平方公里发展到一平方公里,却保障了全区365亿元生产总值和144亿美元进出口总值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充分体现了工业园区内制造业和物流服务业优化组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最后,转变职能,服务到位。作为打造亲商爱商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部分,苏州各级政府积极在重视到位、认识到位、规划到位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做到服务到位,在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设施建设,致力于消除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不良外部性影响。如2002年上海虹桥机场货运业务迁到浦东,导致苏州IT制造业物流时间延长,成本和风险上升。针对这一外部挑战,苏州努力改善通关服务,缩短通关时间,调整通关作业制度,实行24小时全天候通关和5+2通关作业等,并向铁道部争取苏州到香港城际直通货运班列,以便充分利用香港的国际空港和海港,从而大大改善了苏州的物流条件,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长三角的区位地缘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交通物流优势,2008年,上海铁路局提出将新建宁杭城际铁路(南京—杭州)等10条铁路,实现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三个中心的连通,特别是其中预计时速达25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上线运营后,上海至昆山只需18分钟,上海至苏州仅需30分钟,上海至杭州仅需78分钟,上海至南京仅需1小时58分钟,并且发车密度高,初步实现铁路“公交化”,从而有力推动区域发展一体化乃至同城化,带动物流资源优化组合,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制造业发展布局的调整和结构转型升级。

(2)金融服务业

长三角是中国现代金融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摇篮,早在清末民初时期,上海就已经出现了现代金融机构和业务。1990年,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后,上海股票交易全面放开,由市场调节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反映产业行情。至此,上海成为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充分融入世界经济,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外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选择落户上海,这更使上海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从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产生极化涓滴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制造业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进入“十一五”以来,上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战略为统领,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并注意加强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互动,把“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作为“三个融合”的重中之重来抓,推动二者互动发展,打造金融“全产业链”,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2007年,上海推出公司债、锌期货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产品和业务;2009年:上海率先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设立试点工作,开展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和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试点,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完善上海航运运价指数等;2010年张江、杨浦、漕河泾等市级高科技园区开展了银行、风险投资、高科技企业与园区“3+1”投贷联盟合作试点,浦发银行、上海农商行分别成立了专门从事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支行和事业部服务中心,闵行区企业成功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市经信委和闵行区政府分别对评级、担保费用给予了补贴,小企业信贷网络服务平台投入运行,航运金融服务显著改善,海外市场推出了首笔基于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集装箱运费掉期协议交易,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上海分公司共为108家企业提供了保单融资。进入“十二五”以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下,上海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和先行先试工作力度,服务制造业发展。2012年,中信银行联合中信新际期货和中储股份共同推出了仓单质押融资的新模式,帮助大宗商品相关企业提高货物资产的使用效率;中国银行与宝钢集团签署了“全球现金管理服务总体框架协议”以帮助企业实现全球外汇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为其“走出去”保驾护航,提升国际竞争力。

(3)科技和信息服务业(www.xing528.com)

长三角地区拥有雄厚的科教资源和科技服务业基础,有助于推动制造业资本深化乃至边际报酬递增,从而服务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路径。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长三角地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从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2008年以来,长三角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整合区域科技资源,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加快落实《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在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加快把长三角建成“科技创新中心区”“科技资源共享区”“生态和谐宜居区”“科技产业创造区”。

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长三角还注意将其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相结合。以苏州为例,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即成为全国惟一的身兼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区,一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把“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和“科技跨越”相结合,提出“3+5”产业发展规划以推动加工贸易导向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发展,还将纳米产业作为“一号产业”,为此科技发展局专门成立纳米处,在政府的服务和引导下,园区内集聚了150多家纳米技术及产品研发企业和十几个纳米技术研究所与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以纳米光电子和微纳制造等为核心的纳米产业发展格局,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服务于纳米技术研发服务业的发展。此外,2006年以来,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各级政府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个率先”的要求,积极推动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注重发展信息服务业,从而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而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互动发展,培育先进制造业。到2012年,上海信息传输与计算机软件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6.5%,超过上海传统优势服务业金融业的增速(12.6%),占比达7.6%,从而拉动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进入较高质量的服务经济发展阶段。信息产业还有效服务于制造业的下游需求环节,2012年上海网上商店实现零售额238.59亿元,比上年增长75.5%。

(4)商务服务业

长三角也是全国咨询、代理、会展和总部经济等商务服务业务高度集中的地方,其中尤以上海最为突出。在上海加快创新转型、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下,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上海,截至2012年上半年,世界五百强在上海已建立1453家企业,比2011年底的976家猛增477家,带动对制造业投资增长,并进一步推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此外,上海会展服务发达,举办的展会数量居全国首位,年总收入占全国近50%。例如上海国际车展是全球展出规模最大的车展,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数量全国第一,从而直接服务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总体来看,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核心城市和以昆山、吴江等为代表周边地区发展,一方面的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促进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核心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使得产业联动和城市功能互补相结合,但另一方面,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成熟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发展时序存在一定重叠,这方面与国内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比较相似,因此是最贴近国情和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产业互动发展模式。为此,“十一五”期间,上海规划建设8个专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放弃在低端制造业的竞争,转向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领域,从而为先进制造基地提供服务支撑。而周边地区则仍以制造业为主导,强化分工趋势,进而形成围绕核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功能而集聚的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次联动发展的世界级制造业基地。

当然,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值得汲取的教训。首先,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偏低,与国际差距较大,难以满足当地制造业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其次,经营理念落后,传统商务模式仍占统治地位,南方传统宗族特色的家族经营在制造业企业中所占比例较大,这就使得第三方物流等专业化和社会化业务难以开展,生产性服务环节往往靠传统的人际关系维系和弥合。最后,地区合作和一体化步伐滞后,诸侯经济问题突出。例如在产业结构发展格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阶段差异尚未充分拉开,以及土地空间和历史沿革等方面原因,长三角的一些核心城市一直奉行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战略方针,与周边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以及二者之间在一定空间内和产业环节上的有效联动。因此,辽宁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过程中,应该首先着眼于生产服务业量的增长,做到以增量调结构,在调整中扩增量;其次,要注意转变企业经营理念,加快主辅分离步伐,大力开发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电子支付和服务外包等市场;最后,打破行政分割,整合科技、信息和物流等服务资源,例如注意依托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动港口腹地在制造业和物流业各环节和领域的联动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