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访中关村隐秘的3W咖啡之境

探访中关村隐秘的3W咖啡之境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藏在海淀的中关村创业大街,被不少创业者奉为创业的“朝圣之路”。2017年9月的一个晚上,我便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见到了一位“嚼着玻璃”在江湖闯荡的年轻人——“3W咖啡”的创始人鲍艾乐。“但是在微博上发酵起来后,想加入3W咖啡的人太多了。”头脑风暴的结果,是把3W咖啡馆定位成一个孵化器,并且陆续创立了拉勾网等六家公司。“我们想把3W咖啡做成‘3W空间’,让创业者以外的更多人入驻。”关于“共享空间”。

探访中关村隐秘的3W咖啡之境

2019年5月9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工作日。但这一天,美国软件巨头甲骨文中国区裁员近千人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

比朋友圈消息扩散更快的,是招聘网站拉勾网当天火速上线的“甲骨文人才专场”。尽管没有确切的数字统计那一天拉勾网的独立访客数量有多少,但拉勾网的这一风口起浪之举,的确吸引了不少业界的关注。

其实,在主舞台一侧疯狂起舞,拉勾网并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了。而其背后的主角,正是拉勾网联合创始人、CMO鲍艾乐。

鲍艾乐还有一个身份——“3W咖啡”的联合创始人。这家总理曾亲自造访的咖啡店,在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

深藏在海淀的中关村创业大街,被不少创业者奉为创业的“朝圣之路”。这么说似乎并不过分,车库咖啡、36氪、联想之星、飞马旅……这些年这里曾走出去不少成功的创业团队。

埃隆·马斯克曾经说过:“所谓创业,就是嚼着玻璃凝视深渊。”

2017年9月的一个晚上,我便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见到了一位“嚼着玻璃”在江湖闯荡的年轻人——“3W咖啡”的创始人鲍艾乐。

鲍艾乐出生在山东临沂,这个地方曾走出了诸葛亮王羲之蒙恬颜真卿等很多“神人”。

“80后”鲍艾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位“神人”。

2005年机电专业毕业的她,正赶上2006年至2010年间中国互联网的超高速发展期。在那5年间,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从10.5%狂飙至34.3%,腾讯依靠QQ和游戏建立起一个帝国,搜狐以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的身份迎来了企业生涯的巅峰。鲍艾乐也在这几年间先后任职于这两家企业,直接感受到了国内互联网的第一个狂潮

在2010年,鲍艾乐离职了,扔掉了十几万的年薪。也就是这一年,3W咖啡出现在了中关村创业大街上。

“你们是一开始就想做咖啡,还是先想做别的事?”顺着鲍艾乐的3W咖啡馆的楼梯登上二楼,我边走边问。

“其实我们一开始就只是想众筹一家咖啡馆。”鲍艾乐小心地回答,似乎还有些刚见面时的拘谨。

其实鲍艾乐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创业者。3W咖啡馆的联合股东里,随便说几个都是大咖——去哪儿CEO庄辰超、学而思创始人曹允东、盛大无线总裁高波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红杉资本创始人沈南鹏……就连总理也曾光顾过。

“但是在微博上发酵起来后,想加入3W咖啡的人太多了。”坐定后的鲍艾乐继续讲着咖啡馆的故事,“人太多就会失去我们一开始想要的互联网主题,于是我们开始限制股东的种类,非互联网行业的人不能加入。”

“土豪也不行?”我打岔道。

“土豪也不可以。”鲍艾乐笑了,“我们当时认为,你(众筹股东)的思想、生活,都要跟互联网紧密相关。”

但那时的鲍艾乐其实有一阵子是笑不出来的。

3W咖啡馆经营之初并不太顺利,鲍艾乐甚至想到了关门,“但我们的股东中有很多大佬,如果关门了,会显得我们几个不太能干。因此我们决定撑下去,不停找赚钱的方式。每三个月定期开一次内部股东会,所有大脑袋们碰到一起,深度交流行业的内幕信息。”

头脑风暴的结果,是把3W咖啡馆定位成一个孵化器,并且陆续创立了拉勾网等六家公司。

“我看到你们现在除了咖啡,还涉及媒体、孵化器、基金等,这些事情是都在一个公司名下呢,还是分成若干个平行的公司?”我问道。

“我们把它分成平行的几个公司。”鲍艾乐如实回答。

“那你们是‘并联’,不是‘串联’,这里头有些讲究。你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很有意思,包括李嘉诚在内的东南亚所有家族企业和大佬,他们一会儿把公司‘并联’,一会儿把公司‘串联’。”

“这是为什么?”鲍艾乐有些不解。(www.xing528.com)

对于曾经的那段“江湖”,我是研究过的——企业往往把风险大的、负债高的公司放在下边串联着。因为如果企业串联,都保持50%的控股,第二层公司就只剩25%不到,到第三层以下,就没有什么分红的意义了。“你看那些大佬就从来都不慌张,破产就破产吧。一旦快成了,再拉出来并联,市值又一下子上去了。”

听完了大佬们的生意经,鲍艾乐频频点头,话题也回到了3W咖啡孵化器的定位。

“我们想把3W咖啡做成‘3W空间’,让创业者以外的更多人入驻。”

“那你的‘3W空间’和毛大庆的‘氪空间’[13]是一样的吗?”我追问

“我们的定位是希望在这个空间的人能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鲍艾乐解释说,“中国是中小企业最多的国家,但这些企业的办公空间却恰巧相对恶劣。”

“从房地产的角度看,你们这就相当于二房东生意。你租一个空间,然后把它重新分割,做一个增值服务,再转租给别人。”对于鲍艾乐说的这种业态,我是熟悉的,“你创造的增值部分和你付出的成本是成正比的,要是摊在每一个位子上,很有可能造成每一个工位的租金与一个成熟的办公空间差不了太多,而它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热闹。”

在全世界,二房东没有一个做成大公司的,但我并不想打击鲍艾乐,于是我建议她:“假定说你要做,也可以,但不要做那么多。”

冯仑生意经

关于企业间的“串联”和“并联”。通常情况下,当企业间的股权关系为“串联”时,离自己越近的企业,现金越多,风险越少,流动性越好,控制力也越强;反之,离自己越远的企业,控制力越弱,负债越高,风险也就越高。所以,风险比较大的业务,一定要放在“串联”最底下。另外,从现在创业公司常见的股权激励设计来看,“串联”式的架构并不会影响股权激励制度的安排。当然,如果创业公司用的是风投、天使这类别人的资本,“并联”也没有关系。

关于“共享空间”。我和鲍艾乐聊天时提出过一个问题——站着、坐着和躺着,哪个最赚钱?答案是“躺着”。

如果我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广义的,比如购物中心,站着进来溜达的,肯定不如坐下来吃饭赚钱;同样,坐着吃饭的,没有躺下接受美容、桑拿等服务业,以及躺着睡觉的酒店赚钱。更极端一些的,出租冰柜殡仪馆最赚钱。所以,作为一个共享空间,或者说共创空间,怎么让租客们坐下来是一门大学问。当然,坐下来的同时,又如何降低物业成本、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同样重要。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就像开饭馆,要不停地翻台,因为并不是空间越大越赚钱;降低物业成本,可以去找一些做得不好的写字楼、酒店,甚至废弃的厂房

冯言冯语:创业公司在成长过程中,有四件事特别重要

3W咖啡,单从名字上就知道这是一个具有互联网属性的创业项目。

在我们那个年代,创业都是从读懂江湖开始的。江湖是什么?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有读懂了江湖,才能确立自己的位置。商务、生意,那都是后话;至于现在炙手可热的电子、互联网,我们那一代人只是赶上了个尾巴。

可现在不一样,现在的创业者是从电子、互联网开始的,然后开始学习商务,而江湖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传说罢了。

一切都倒了过来,但这并不奇怪。社会在进步,技术的迭代更快了,业态的形式更丰富了,但无论顺序怎样,创业的江湖属性并没有改变。

在3W咖啡的官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找到3W Coffice,找到理想的办公空间”。这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它的定位:一个孵化器般的共享空间。

如今年轻的创业者,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平台,一个能够避免他们在刚起航时就被这个时代击沉的孵化平台。

除了给年轻的创业者提供一个有效的孵化器,我认为在创业公司的成长过程中,还有四件事情特别重要。

第一个是治理。股东之间、经理人,还有员工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各自应该做些什么,这是长期存在的过程;第二个是资本,即钱。在创业过程中,你为了钱总是需要融资;第三个是政商关系,你跟政府各部门、外部环境的关系;最后一个当然就是“人”,怎么管好人。

这些事情在早期时都不太清楚,但现在至少在公司治理这件事上,普及得已经比较多了;融资现在也比较好解决,有投行、财务顾问这样的专业机构去帮你做,你只需要有一定的概念;政商关系需要根据不同行业做不同的应对。最后,用人这个事,真是法无定法了,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心得。

二十年前,因为没有《公司法》,这些事都得自己折腾,用江湖的方式处理,所以那时我研究了很多“土匪”的游戏规则,最后才弄清楚江湖上怎么去当“大哥”,怎么去处理这些事。

现在《公司法》非常明确,创业的成功率应该比原来高,而且市场机会比原来要大很多。但是同样地,挑战和竞争也多了。

[13]36氪旗下以联合办公为载体的创业服务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