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文献综述:国际视角下的研究文献概览

国外文献综述:国际视角下的研究文献概览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外学者对财产性收入分配的研究比我国要早,且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研究内容较为复杂。与劳动价值论不同,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提供的效用或使用价值。托达罗认为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个人收入分配极不均等的最终原因是极不平等和高度集中的资产所有权模式。相对于国内学者而言,国外多数学者在论及财产性收入领域时,更为注重定量分析、计量分析等实证分析手段或方法。

国外文献综述:国际视角下的研究文献概览

国外学者对财产性收入分配的研究比我国要早,且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其大体上经历了古典学派的财产性收入理论(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庸俗经济学及其之后西方经济学的财产性收入分配理论(让·巴蒂斯特·萨伊、约翰·贝茨·克拉克、阿尔弗里德·马歇尔)、马克思的财产性收入理论、现代经济理论几个阶段。

以配第[48]、斯密[49]和李嘉图[50]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建立和发展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剩余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商品价值由生产中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然后根据一定的生产关系在各种阶级间进行分配,并最终形成了工资、利润、地租等。劳动者获取工资,资本家获取利润,地主获取地租。

以萨伊[51]为代表的庸俗经济学派发展了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收入分配理论,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财产性收入理论(配第)、边际生产力的财产性收入理论(克拉克)及供求均衡价格决定的财产性收入理论(马歇尔)。与劳动价值论不同,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提供的效用或使用价值。1890年,马歇尔提出了除土地、劳动和资本外的另一个新生产要素——生产经营管理

马克思经济理论认为,财产不仅是指财产这种物或者客体,更多的是指财产权利关系。马克思虽然并未直接提出财产性收入一词,但他以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揭示了利润、利息、地租等财产性收入的真正源泉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剥削实质。[52]同时,深入分析了财产性收入的变动及其原因,开创了科学的财产性收入理论。

20世纪初,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茨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192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著名指标——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帕累托最优标准,建立了基于社会福利角度分析社会收入分配问题的典范。随后,庇古等福利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了最优收入分配论,主张在二次分配时实现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目标。

Maurice Leven(1925)[53]较为系统地研究分析了美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及多方面来源的收入。

Robert J.Lampman(1962)[54]认为财产性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引发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

Friedman(1992)[55]认为收入不平等反映了不同的人对风险选择偏好的差异,还体现出个人禀赋(如人力资本、个人财产)的初始差别。

托达罗(1992)认为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个人收入分配极不均等的最终原因是极不平等和高度集中的资产所有权模式。

相对于国内学者而言,国外多数学者在论及财产性收入领域时,更为注重定量分析、计量分析等实证分析手段或方法。譬如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布莱克-舒尔斯的期权定价模型等均从不同视角运用了计量分析方法研究有关财产收入问题。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陈宗胜.倒U曲线的“阶梯形”变异[J].经济研究,1994(05):55-59+33.

[4]赵人伟,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04):5-19.

[5]李实等.中国城镇居民的财产分配[J].经济研究,2003(03):16-23+79.

[6]李实等.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研究[N].中国经济时报,2005-04-25.

[7]李实等.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5(06):4-15.

[8]周彦文,陈莉霞.试论财产收入的概念、性质和功能[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8(01):12-18.

[9]冯春安.资产性收入不等于剥削性收入[J].内部文稿,2002(06):6-8.

[10]刘茂松.市场经济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208-210.

[11]刘茂松,丁宁.谈谈对现阶段我国资产性收入的看法[J].湖湘论坛,2003(05):53-54.

[12]白暴力.让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为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高敏雪,王丹丹.“群众”所拥有的财产性收入[J].中国统计,2008(01):24.

[14]林发新.论法学的财产性收入与法律保护[J].东南学术,2008(02):138-143.

[15]陈晓枫.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6]舒建玲,卢海洋.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意义和措施[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03):145-148.

[17]姜婕.财产性收入变化对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06):20-22.

[18]袁文平.“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意义重大[J].财经科学,2007(11):1-3.

[19]张玉丽等.对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探讨[J].经济问题,2008(12):68-71.

[20]姜晶,姚荣东.论增加个人财产性收入的意义[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01):63-65+70.

[21]秦交锋.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J].人民论坛,2007(23):21.

[22]王一鸣.分配制度改革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中国经济时报,2007-11-08(001).

[23]李实.鼓励财产性收入将会加剧社会财富的集中[J].人民论坛,2007(23):16.(www.xing528.com)

[24]李金良.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基于城乡收入差距视角的实证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49-52.

[25]范从来,董书辉.金融危机、收入结构与经济波动[J].经济学家,2009(12):61-69.

[26]秦交锋.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J].人民论坛,2007(23):21.

[27]唐泽富.论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新变化、问题及措施[J].2008(12):11-12.

[28]周荔,曾为群.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问题及增加策略[J].南华大学学报,2008(01):27-30.

[29]刘凤根.财产性收入及其经济效应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40-44.

[30]曾为群.分配、金融制度与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J].湖南社会科学,2008(02):127-130.

[31]程学斌,陈铭津.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研究[J].统计研究,2009(01):11-19.

[32]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广东调查总队课题组.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研究[J].统计研究,2009(01):11-19.

[33]陈建东等.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研究[J].财贸经济,2009(01):65-70.

[34]刘小辉,陈小霞.证券市场的发展与财产性收入的协整关系研究[J].知识经济,2009(04):47-48.

[35]刘江会,唐东波.财产性收入差距、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城乡间的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04):20-33.

[36]马明德,陈广汉.中国居民收入不均等:基于财产性收入的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06):29-35.

[37]迟巍,蔡许许.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02):100-112.

[38]夏锋.让土地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N].上海证券报,2008-03-05(B7).

[39]宋玉军.我国大众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机会创造与政府作为[J].经济前沿,2008(04):45-48.

[40]刘凤根.财产性收入及其经济效应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40-44.

[41]程国栋.我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42]刘飞,谢建文.关于增加居民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几点思考[J].商业经济,2008(03):5.

[43]易宪容.关于财产性收入[J].银行家,2008(09):130-131.

[44]陆磊.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农村金融转型[J].农村金融研究,2007(09):6-13.

[45]历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6-8.

[46]丁俊峰.农村金融制度建设重在服务[N].南方日报,2008-10-29.

[47]孙玉丽,杨国玉.对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探讨[J].经济问题,2008(12):68-71.

[48]Petty,W.赋税论[M].邱霞,原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49]Adam Smith.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50]David Ricardo.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丰俊功,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51]Jean Baptiste Say.政治经济学概论[M].卫兴华,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2]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3]Mauriee Lven.Income in the Various States: its Sources and Distribution,1919,1920,and 1921[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25.

[54]Robert J.Lampman,The Share of Top Wealth-Holders in National Wealth,1922-1956[M].Princeron University Press,1962.

[55]Friedman M.Capitalism and freedom[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