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非全天候关系加速开创

中非全天候关系加速开创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要:文章全面梳理了非洲的自然、资源、人文发展情况,并且梳理了中非交流合作历史,最后提出整改战略关系应该提升为全天候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战略支撑,更好地践行“全球性思维,全球化行动”。

中非全天候关系加速开创

摘要:文章全面梳理了非洲的自然、资源、人文发展情况,并且梳理了中非交流合作历史,最后提出整改战略关系应该提升为全天候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战略支撑,更好地践行“全球性思维,全球化行动”。

关键词:中国;非洲;战略;全天候

2011年一场号称“阿拉伯之春“的运动席卷了北非,但是中非贸易并没有因此受损。前9个月中非贸易总额1222.02亿美元,全年将超过2010年的1269.1亿美元,开创历史新高。因此,在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大汇流、大发展的今天,反思历史上的中非合作,展望未来的战略合作,极有意义。

一、非洲的战略意义

非洲闪烁着自然之美。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皑皑白雪,成为赤道上海拔5895米高处的景象;横亘大陆的东非大裂谷,成为地球最深的伤痕;尼罗河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肯尼亚纳古鲁湖畔的百万火烈鸟,成为染红苍弯的亮丽色彩;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满街的火焰花,成为熊熊燃烧的不息圣火。还有,一泻千里的非洲著名的第二大瀑布——梯斯塞特瀑布;世界第九大淡水湖——马拉维湖,地球之肺的刚果热带雨林,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海洋——撒哈拉沙漠,非洲威尼斯——贝宁的水上村庄,人间伊甸园——肯尼亚,永远的卡萨布兰卡,所有这些自然之美韵育了独特的物种——五种大型野生动物,狮子、猎豹、水牛、大象犀牛,独特的人种——善于体育的被阳光打上记号的人种……这些丰富的自然优势,正是我国企业走进非洲挖掘旅游资源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凭借。

非洲闪烁着资源之盛。非洲地下的矿物资源,地上的动植物资源,河湖中的水利资源,都为世界上其他大洲所罕见。非洲的地下,蕴藏着丰富得令人惊叹的矿产资源:非洲大陆素有“世界原材料仓库”之称,世界上已探明的150种地下矿产资源在非洲都有储藏,尤其是与高科技产业密切相关的50多种稀有矿物质在非洲储藏量巨大,其中至少有17种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铂、锰、铬、钌、铱等的蕴藏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0%,磷酸盐、把、黄金、钻石、锗、钴和钒等矿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非洲的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拉美,仅撒哈拉大沙漠地下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12%左右。非洲的地上,分布着静静地等待开发的土地、森林和水资源:非洲草原辽阔,占总面积的27%,居各洲首位。埃塞俄比亚一半以上国土都是适合放牧的草地;苏丹拥有8400万公顷耕地,而常年耕种的土地仅为1260万公顷。中国的耕地才1.2亿公顷,仅相当于刚果(金)一国的耕地。非洲许多地方像中国的北大荒一样,扔颗种子就能发芽。非洲每年都向世界市场提供70%的可可、34%的咖啡和50%的棕榈制品。非洲还是世界上拥有热带森林最广阔的地区,森林面积占大陆总面积的21%。植物达4万种以上,有不少是稀有或特有的,尤其盛产各种名贵经济林木。刚果(金)的森林面积高达1.25亿公顷,占非洲热带森林面积的一半,可采面积8000万公顷,但目前仅采伐62万公顷。非洲拥有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刚果河的流域面积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二位;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非洲拥有全球10%的淡水资源,但只有5%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有“东非水塔”之称的埃塞俄比亚每年有长达半年的雨季,境内河流和湖泊数不胜数,但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里的鱼虾成堆却没有人打捞食用。储量繁多、品种丰富的矿产、能源、资源,正可以成为中非工业伙伴关系的坚强后盾。

非洲闪烁着人文之光。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个从丛林里、沙漠中、大河边走出的民族,建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北部的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西部的塞内加尔、尼日尔和加纳,都在人类文明最早发祥地之列,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曾是古代非洲的文明中心。非洲人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埃及举世瞩目的金字塔,科特迪瓦雪白的象牙雕刻,加纳光闪闪的黄金饰品,贝宁驰名世界的黑檀木雕,富有警示意义的非洲寓言,独特的各种艺术,举世闻名的体育成绩……处处彰显着非洲大地的人文气息。这些文化文明成果正是我国借以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明的外在元素。

二、全面梳理中非友好往来

非洲的美丽、非洲的丰富和非洲的底蕴共同创造了与中国并驾齐驱的非洲文明,为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强了中非两国源远流长的和平交往。

(一)中非政治交往起步很早

中国大地上曾经出现过几次“非洲热”。据中国古书《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登基十七年后(约公元前10世纪),远征昆仑山,拜会了“西王母”(西方学者福克提出,这个“西王母”有可能是非洲历史上的示巴女王)。据中国史籍记载,公元前108年,罗马帝国曾向汉武帝赠送过产自非洲索马里或埃塞俄比亚的“花蹄牛”。据《汉书》记载,公元2年,王莽辅政,曾有“黄支国”(西方学者认为就是埃塞俄比亚)进献犀牛。公元97年,东汉政府的西域都护班超派遣特使甘英出使罗马,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引起了非洲国家兜勒(位于厄立特里亚)政府的注意。《后汉书·和帝本纪》是有史可查的非洲国家第一次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记载——兜勒后来主动向东汉派遣了代表团,东汉政府对代表团以礼相待,“赐其王金印紫绶”。东汉末年,埃及的“胡床”(折叠椅子)传入中国。当时的汉灵帝酷好胡俗,大殿里就摆放着“胡床”,引起了王公贵族的争相模仿,结果让“胡床”在京都洛阳红极一时。《三国志·武帝纪》甚至记载说,曹操在行军打仗时,仍不忘带上“胡床”。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的侄子杜环把他在西亚、北非一带的11年经历撰写成《经行记》,详细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曾有东非“层檀国”使者携带龙涎香等地方特产前来朝贡。元朝的中国的汪大渊两次从福建泉州出发到非洲,所著《岛夷志略》被郑和西洋所证实。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泰听说中国人来访的故事以后,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前往中国。1342年他受命出使中国,在遭遇海难、使团失散的情况下,费尽周折,经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孟加拉和印尼等地,于1346年抵达泉州。然后游历了广州、杭州等地进京觐见了元朝皇帝。回国后亲自口述由别人记录整理了《伊本·巴图泰游记》,详细记载了当时中国的地理风貌、城市状况和社会生活等史实。与此同时,中国的造纸、火药和雕版印刷术也随着阿拉伯人和蒙古西征传入非洲。1405年到1433年,明朝的郑和率船队先后航海7次,到过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印度、伊朗和阿拉伯等地区,共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多次登陆索马里等非洲国家,把古代中非关系推向了高潮。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与非洲有着相近的命运,不仅遭受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还成了奴隶贸易的受害者。19世纪80年代后,西方列强把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强迫贩运到非洲修铁路、开矿山、事农耕,西非达喀尔铁路、刚果铁路、南非的兰德金矿等都渗透着大批华工的血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非洲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始掀起了另一种非洲热,即大力支援非洲国家进行民族独立战争和经济生产建设。

(二)中非贸易更是历史久远

最近埃及古墓出土的木乃伊中发现蚕丝纤维,当时只有中国能生产丝绸,说明3900年前埃及已用中国丝绸。可见中非之间的贸易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陆上丝绸之路。此后,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中国与非洲的直接和间接的各方面交往延续不断。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也是从汉代开始。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从海上经由印度沟通与罗马的贸易交往,到海外去建立贸易关系,积极探寻海外市场和海上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开始逐渐形成。唐宋元三代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著名贸易城市广州、明州(今宁波)、泉州等地设立了专门管理进出口贸易的市舶司或市舶务,对来华进行贸易的海外商人给予尽可能的优惠与支持。两条“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的黄金、丝绸、瓷器就远销到地中海南岸甚至非洲内陆。原产自非洲的象牙、犀角、明矾等物资大批涌入中国,非洲的原产作物高粱芝麻西瓜等也成了普通中国百姓餐桌上的美食

唐朝宰相的著名地理学家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中,记载了中国通向四邻诸国的几条交通线,其中有一条是“广州通海夷道”,记述了从广州经波斯湾到非洲之角的详细航程。这条海路可从广州出洋,经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最终抵达“最南边”的“三兰国”(即今天索马里的泽拉港或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宋代还出版了《诸蕃志》、《岭外代答》等记载了非洲风土人情和地志物产的书籍。元世祖曾遣使臣到马达加斯加“采访异闻”,中国著名的旅游大家汪大渊也足至桑给巴尔中世纪世界四大旅行家之一、摩洛哥人拔图塔也曾访问中国南方的泉州、杭州和广州等城市。我国元朝地理学家朱思本早在14世纪就在地图上把非洲大陆标绘成一个向南伸展的三角形,而欧洲人到15世纪初对非洲大陆的走向仍模糊不清。已故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朱思本的非洲图是一项“杰出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在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双边贸易从突破10亿美元,到2000年突破100亿美元,到2008年跨越千亿美元。

(三)中国对非援助持续不断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在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时期,坚定地站在非洲人民一边,全力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并在道义和物质上给予支持,为他们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做出了贡献。

非洲国家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密切合作。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挫败“中国人权状况”反华议案和“台湾参与联合国提案”、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申办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给予中国有力的支持。中国也积极关注和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问题,支持非洲国家成立非洲联盟和实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并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

中国人民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兴建工厂、农场、水利、能源、交通、电信和文教卫生等各类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友谊之路”、“争气之路”、“发展之路”、“钢铁之路”的坦赞铁路是中国最大的援非工程。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以来,中国已向非洲43个国家派遣了医务人员,2004年中国又向非洲派出第一个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800多个成套项目,其范围涉及农牧渔业、轻纺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广播通讯、水利电力、机械、政府办公大楼、体育场、公用民用建筑、文教卫生、工艺和手工业、食品加工等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此外,中国还向广大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和技术援助,减免了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对华债务

中国对非洲国家真诚、无私的援助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广泛赞誉。中国在非洲的援建项目已成为中非友谊的历史见证。从坦赞铁路到麦洛维大坝,树立起一座座丰碑;从援非医疗队到青年志愿者,飘起了一面面红旗;从毛泽东军事思想到中国改革开放经验,激起了一串串火花……我们的援助是发展之援、民生之援、友谊之援、无私之援、和谐之援。

(四)中非互利合作经久不衰

我们从经济技术援助到互利共赢的真诚合作,我们加强对非投资,加强工程承包,加强劳务合作。60多年来,我们的经贸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新一代领导的大力推动下,努力扩大非洲对华出口。2005年以来,中方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目前3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466个税目商品享受零关税待遇。截至2007年底,我从非洲累计进口受惠商品5.4亿美元。非洲国家产品竞争力得到增强,对华出口量大幅攀升,并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www.xing528.com)

中国政府一贯积极鼓励和指导各类有信誉、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以成熟的成套技术及管理经验与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对非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房屋建筑、石化、电力、交通运输、通信、水利、冶金、铁路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很多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规模大、质量好、档次高的项目受到了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誉。

30年前,中国对非投资几近空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把单纯的出口贸易变为在当地投资设厂,帮助非洲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光投向非洲大陆。截至目前,经商务部核准和备案的中国在非洲投资的非金融类企业约1000家,投资项目分布在非洲48个国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金融企业也开始在非洲设立分部,或者入股当地金融机构。商务部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在非洲开辟设立了近1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一些非洲的企业也把目光瞄准了市场广阔的中国市场,开始在中国投资。一些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广州三元里甚至出现了5000多人聚居的尼日利亚村。

中非合作论坛成为中非合作重要平台。自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以后,中国就一直在探索中非合作的新机制,为进一步加强中非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共同发展,2000年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倡议成立中非合作论坛,论坛成立至今已经召开了三届部长级会议和五次高官会。2006年11月4~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召开。这是建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国家和领导人最多的外事活动。非洲48个国家的35位元首、6位政府首脑、1位副总统和6位高级代表率团,228位部长和联合国、非盟等24个国际及地区组织的代表与会。胡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的8项举措。五年来,在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中方本着互利共赢、友好协商、高效务实的原则,积极落实8项举措,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全面发展。

总之,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非合作模式。中非合作模式是中国在对非提供援助、对非投资和对非贸易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独特做法与风格,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平等互利和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三、科学开辟中非全天候关系

中国与非洲是全天候朋友关系。在多次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一贯坚持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为了更好地继续深化双边关系,我们必须做到:

1.充分认识非洲

非洲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大陆,这里有丰富的矿藏,是“世界原材料仓库”;这里有肥沃的土地,仅刚果(金)的可耕地就相当于中国;这里有旖旎的风光,撒哈拉沙漠的漫漫黄沙、东非大裂谷的鬼斧神工、乞力马扎罗山的白雪、好望角的波涛……是公认的“旅游天堂”。这里有优秀的人才,2008年北京奥运会打破男子4×100米接力赛和男子马拉松比赛的都是非洲兄弟。非洲历史悠久,幅员广袤,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非洲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挣脱殖民统治桎梏,铲除种族隔离制度,赢得独立和解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非洲国家独立后,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联合自强,谋求和平、稳定与发展。在非洲各国以及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的共同努力下,非洲政局总体稳定,地区冲突逐步解决,经济连年增长。“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勾画了非洲振兴和发展的宏伟蓝图。非洲国家积极参与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重视中非战略伙伴关系,充分认识中非之间相互倚重和彼此不离不弃的战略关系:非洲,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非洲,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联盟;非洲,中国思想文化复兴的战略元素!中国,非洲经济自主发展的有力示范;中国,非洲合理政治诉求的有力保障;中国,非洲思想文化崛起的有力源泉!中非并不遥远,中非不再遥远!乞力马扎罗和珠穆朗玛双峰耸立,但从不隔阂!长江和尼罗河双流奔腾,但从不绝缘!中非永不会孤单,中非从不应陌生!因为中非政治交往起步很早,中非贸易更是历史久远,中国对非援助持续不断,中非互利合作经久不衰!我们应该培养出更多的“非洲通”,面向非洲培养出更多的“中国通”,永葆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大势!

2.贯彻对非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些都适合于我们的对非政策。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坚持对外援助八项原则、中国对非政策文件和中非合作论坛八项举措等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中非友好的传统,从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与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中国对非政策的总体原则和目标,即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互利互惠,共同繁荣。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同非洲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经贸及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与非洲在联合国等多边机制内的合作,支持彼此正当要求与合理主张;继续推动国际社会重视非洲的和平与发展;相互学习,共谋发展。相互学习借鉴治国理政和发展的经验,加强科教文卫领域的交流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加强能力建设,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是新时期外交方针,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永远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基础。只要任何一个非洲国家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和官方往来,支持中国统一大业。中国应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与未建交国建立和发展国家关系。

3.加强双边合作

政治方面,加强高层交往、立法机构交往、政党交往、磋商机制、国际事务合作、地方政府交往;经济方面,加强贸易、投资、金融合作、农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合作、旅游合作、减免债务、经济援助、多边合作;教、科、文、卫和社会方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合作、科技合作、文化交流、医疗卫生合作、新闻合作、行政合作、领事合作、民间交往、环保合作、减灾、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和平与安全方面,加强军事、冲突解决及维和行动、司法和警务、非传统安全的合作,千方百计提高互利共赢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效果。

[bt(4]4.建设和谐中非。

郑和远航西洋比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早了半个多世纪,其舰队规模之宏大、声势之浩荡、组织之严密、技术之高超,遥居世界领先之地位;和平之旅开辟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和平之旅取得了礼治外交的胜利;和平之旅体现了中国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精神,是一次文明的对话与交流。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完全拥有耀兵异域的实力,但是他们没有与所到之地兵戎相见,更没有侵占一寸土地,掠夺一份财物。南非总统姆贝基指出:“非洲马林迪国王赠送中国皇帝一头长颈鹿,而不是大象、狮子或豹子,为什么?因为马林迪国王敬仰中国皇帝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派遣船队长途跋涉拜访非洲国家而与之礼尚往来的气度。”他在纪念民主南非十周年和中非伙伴关系论坛上进一步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在几百年前,不论是非洲人还是亚洲人,都没有把对方看成是野蛮人。虽然远隔重洋,但双方都认为自己的福祉依赖于另一方的幸福生活,这一意愿所反映的基本理念闪耀着全人类的人性光辉。正是基于这一意愿,15世纪中国船队到访非洲港口所带来的是互惠互利合作,而不是随着阿拉伯人和欧洲人而来的奴隶贸易和殖民主义所带来的毁灭与绝望。”而随后的地理大发现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世人提供了一面认识历史和观察世界的镜子。恩格斯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一正一反,泾渭分明。

历史铁的事实说明,和平是世界的主流。60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中非各自情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非合作的基础更加牢固,中非友好的大局更加稳定。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友好与合作,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的繁荣离不开非洲和中国的发展。中非关系的发展不仅符合中非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非洲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因此,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必须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必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汇合大聚流大集成的过程,各国人民的智慧和优秀文化正在集成起来,最终成为推动世界文明前进的力量。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多元文化合作的基础上,因此既要敬重每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也要敬重由各种智慧汇合起来的全球文明。现代社会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器具,它无时无刻不在吸收各种优秀元素的养分,同时又留有空间,让各个民族发展出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推动整个世界文明的前进。突尼斯曾经有希腊文化、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的烙印。非洲文明就是本土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中华文明等文明成果共同构筑而成,因此非洲文明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即使备受侵略,但是非洲永远没有被征服。非洲决不是欧洲的陪衬,美欧总是烘托自己的智力优越性,但非洲和中国自有自己的特色。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大不欺小、强不凌弱、富不侮贫,主张协和万邦。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多次到达非洲。他们给非洲人民带去的是茶叶、丝绸、瓷器、工匠和农耕技术。他们没有带去一个总督!中国和非洲国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在推动各自国家建设、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征程上,中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从1955年万隆会议新中国领导人同非洲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握手,到2005年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会议中国和亚非国家共同推动建立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从中国帮助非洲培训争取民族解放的“自由战士”,到非洲国家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中非建设者们共同奋战在热带丛林、用血汗筑就坦赞铁路,到中非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拓展;从中非共同建立中非合作论坛,到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历史见证了中非友好的一座座里程碑。中非关系60多年的发展进程历历在目,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可以武断地说,非洲和中国的合作将使得原始的非洲、奇异的非洲、自然的非洲、美丽的非洲变成发展的非洲、强大的非洲、和谐的非洲、美妙的非洲,中非合作将奏响建设和谐世界的时代强音。

天有列宿,地有州域。非洲就是世界的一个岛屿,大山的巍峨与深刻,大海的浩瀚与勇敢,大漠的广袤与沉着,森林的神秘与机敏,烈日的焦灼与狂热,暴雨的急骤与湿润,热风的狂吹与温柔,一切自然的现象都可能洗礼着非洲。欧洲从来就是破碎的,散乱是它的常态。北海和波罗的海把北欧隔成细块碎条,拔地而起的阿尔卑斯上与喀尔巴阡山,把南欧和巴尔干切得七零八碎。但是他们成立了欧共体进而欧盟,历经30年造就了欧元并且成为坚挺的世界货币,现在他们又开始与美国筹建欧美共同市场。非洲从来就是一个整体,大漠,长河,高山,阻隔不了非洲国家间的联系。但是他们经历了长期的殖民侵略,经历了长期的内战,现在他们正在联合起来,中国援助建设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中非共同创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将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文化层面上,更加提升双边的交流、碰撞、融合。

文明创造了世界,文化塑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到食不厌精,从结绳记事到网络交流,从简单的图画符号到多变的复杂文字,人类的历史就是一步步创造文明并接受文明洗礼的过程。没有文化的浸润、熏蒸、打磨、重塑,生命的纯粹和丰富就不可能实现,人类辉煌的文明也无从谈起。人类文化的生态群落是丰富多彩的,孕育了风韵多姿的民族文化。不论是爱琴海边勇敢的斯巴达人和富有想象力的克里特人所创造的希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两河文明,漫漫大漠下的古代埃及人留下的神秘金字塔,恒河畔的印度人创造的佛教文明,黄河长江哺育的东方华夏子民留下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万里长城和源源流长绵延至今的华夏文明。不同的民族文化创造了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也成为一种确认民族身份的象征。如今互联网和信息高速路正把世界紧紧地连在一起,“地球村”已经从过去的一个期望和设想变成了现实,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将是它的领地。但全球化并没有消蚀丰富多彩的民族个性,相反,各具特点的民族文化越发光彩照人。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为跨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往来的基本前提,也成为不同地域、种族、肤色、语言、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的人群相互了解、沟通、合作的重要方式。事实上,世界的趋同与文化的多元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元化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延续保持了人类文化的深厚博大,但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消融不同传统的民族文化,反而会使他们更加固守与丰富着自己的文化。而且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重视中非战略伙伴关系,充分认识中非之间相互倚重和彼此不离不弃的战略关系:非洲,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非洲,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联盟;非洲,中国思想文化复兴的战略元素!中国,非洲经济自主发展的有力示范;中国,非洲合理政治诉求的有力保障;中国,非洲思想文化崛起的有力源泉!中非并不遥远,中非不再遥远!乞力马扎罗和珠穆朗玛双峰耸立,但从不隔阂!长江和尼罗河双流奔腾,但从不绝缘!中非永不会孤单,中非从不应陌生!因为中非政治交往起步很早,中非贸易更是历史久远,中国对非援助持续不断,中非互利合作经久不衰!愿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非洲通”,愿非洲培养出更多的“中国通”,永葆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大势!更好地践行“全球性思维,全球化行动”的全球化运作本领,把握美好的当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