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模式重构:揭示行业边界

商业模式重构:揭示行业边界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提到行业,首先想到的是边界。然而就在当下,新商业物种正快速冲击着传统行业的边界。苹果也没有与其他品牌进行手机功能的纵向比拼,而是重新定义了连接的对象和服务范围,将商业模式进行迭代,在新赛道上一骑绝尘。行业本就不存在边界,是基于“安全感”需要的人心的假设。固守行业边界的另一个原因是还有利可图。

商业模式重构:揭示行业边界

行业边界是人心的自我设限!

是什么力量让创业九年的小米进入世界500强?

IBM到底属于什么行业,现在又该如何翻译,还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吗?

是什么让一个帆船运动爱好者在中年时进入数据库行业,并成就了今天的Oracle(美国甲骨文公司)?

为什么阿里巴巴集团好像什么行业都有去涉及?

为什么互联网人王兴做了最大的餐饮公司美团?

GE到底是大型制造业集团还是大型金融公司?

京东是物流企业还是电子商务公司?

猪八戒平台的设计师到底是公司还是个人?

苹果手机究竟是手机还是生活服务平台抑或两者都不是?

沃尔玛是数字化供应链还是商品流通的终端?

耐克到底是品牌管理公司还是供应链管理公司?

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构造的到底是虚幻的还是实际的?

区块链凭什么可以去中心化?

逻辑思维频道是媒介公司还是知识付费平台?

……

过去提到行业,首先想到的是边界。常说“隔行如隔山”,行业的界限在过去泾渭分明,然而随着技术的创新,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让人的心智产生了混沌感。

例如,当我们走进植物园,会告诉小朋友:这是灌木,那是乔木,这是红叶石楠,分别属于什么科目。而小朋友却反问道,这不就是植物园吗?

现在提到行业,首先想到的是:基于什么资源,遵循什么标准,提供什么产品,创造什么价值以及与其他行业的区别。

商业文明沉淀的思维模式背后的价值体系,支撑我们寻求确定的、分类清晰的、结构稳定的、充满安全感的认知、思维及行为模型。但根据东方哲学思想,天、地、人本为一体,却又为何将本为整体的万物分门别类、抽丝剥茧,建立行业壁垒,按照工作树模型(管理学上的一种分类分级的项目管理模型),从根目录到次级目录,不断在纵深领域的路上狂奔,却不肯抬头看路,找寻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因为从人性角度出发,首先是横向连接没有安全感,其次是既有模式依然有利可图。而改变认知的背后是改变商业价值观,于是“做一行爱一行”就成了多数人的口头禅。

然而就在当下,新商业物种正快速冲击着传统行业的边界。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群体,提倡“连接”的新价值观,强调生态融合、管理思维跨界应用和资源的整合再造。阿里巴巴虽然没有在你的商铺对面做生意,却悄无声息地打破了“一铺养三代”这句地产经典语的信条。苹果也没有与其他品牌进行手机功能的纵向比拼,而是重新定义了连接的对象和服务范围,将商业模式进行迭代,在新赛道上一骑绝尘。

当下,很多人都将创新归因于能和TMT行业发生“连接”,而传统行业,如工业品加工、能源开采、材料开发、装备制造等从业者依然认为,这些都与自己无关。其主要论述依据是:自身所在行业目前不存在互联网、通信行业的业态颠覆性技术,行业结构很稳定,不存在也不需要跨界融合。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为什么制造业要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以航空发动机制造工厂为例,如果不改变传统交易模式,不采用金融租赁或者分期付款模式,就要面临客户订单萎缩,市场占有率下滑的结果。

根据SCP(即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一种产业分析法)法分析,“连接”不是指技术,而是指新的企业经营价值观,以及基于这种价值观带来的新的经营理念和行为,从而产生新的业绩增长。基于全新的增长逻辑,才有了各类商业新物种。

笔者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告诉一些读者,已经习惯了这么多年的“边界”行为,现在或许是时候要做出改变了。(www.xing528.com)

乔布斯演讲之前,我们无法想象“黑T恤+牛仔裤”的演讲是那么迷人;在iPad横空出世时,我们还听不懂乔布斯说的iPad不是PAD,而是iPad(因为IPA是有书有音乐的内容平台,也是有应用开发商的软件生态平台);在iTunes推出前,即使在重视知识产权的欧美市场,也拿盗版没办法,而在苹果生态里,原创音乐却实现了0.99美分每首的售卖奇迹……

就我们自身而言,出生时的标签(边界的通俗化表达)便跟随一生,身份证ID会告诉你是哪里人、什么时间出生、编码是多少。然而身份证不会告诉我们,作为“人”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个人的潜能是什么。当我们进入商业世界,便被上司告知,什么是产品、公司、行业,但上司却不会告诉你,商业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清晰的行业边界让你掌握管理技能,但你可曾考虑过那些我们未知的、已经丧失的机会成本呢?

拉里·埃里森32岁之前,还在探索混沌人生路,并在人生低潮时离婚。然而数年后,这个优秀船类运动爱好者却变成了全球最好的数据库企业的创始人,服务企业及G端市场(特指政府业务端),形成了稳健的数据库开发及托管维护服务。

在此,我想表达的是,对于多数行业的变化,大家更愿意归因于技术和市场,而不是其背后价值体系及认知行为的颠覆。

行业本就不存在边界,是基于“安全感”需要的人心的假设。而现在的问题是经营管理者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行业界限的混沌,却苦于没有办法跨界融入新时代,只能在生态日益恶化的传统赛道上坚持。大部分企业家把跨界条件限定为资源,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比起企业初创期,现在的资源肯定更充分,包括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市场网络关系资源等。

固守行业边界的另一个原因是还有利可图。我就认识一个工厂老板,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如今的中美贸易战,一直都在抱怨文具产品薄利,难以为继,但却依然在苦苦支撑。用该老板的话就是:“不做这,还能做什么?”能坚持下去的原因无非就是从以前的两分利到现在的保本就好。但事实上,可选择的路不是没有,例如跨界联合IP打造产品升级;深耕国内市场做品牌;投资劳动力成本更具竞争优势的市场,等等。可能选择哪条路都有风险,但比起初创的开山之勇,企业逐渐保守、忧虑创新的风险更胜过守成的前景堪忧。

另外,“去边界化”难落地的原因还在于缺乏创新的价值体系的支撑。腾讯在决定支持微信产品成长时,深刻明白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而且一定会冲击原有的QQ市场,但依然决定赛马不相马,支持张小龙的产品团队继续开发。多年前,在《基业长青》这本畅销书中,作者比尔·柯林斯曾就企业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做了非常翔实的论述:企业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并充分享受每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带给企业的发展红利,而不是固守某一个产品。因为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不会存在长期不变的产品,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无数产品的生命周期铸就了企业的基业长青。

同样的道理,在手机行业,却演变为另外一个版本。

诺基亚(芬兰著名通信及设备商企业)在最后几年,销售数量在增长,客户满意度却不断下降。诺基亚早已意识到苹果的竞争力,也在技术上储备了不少专利,但最终却因为传统手机市场的巨大利润,温水煮青蛙,失去了变革的勇气,也失去了新的赛道和新的手机市场。价值体系不仅是利益的博弈,还在于对新时代商业物种的看法。上文提到连接,区别于传统行业强调的分工、垂直化的专业主义概念。在新一轮的市场变化中,日本及欧洲的部分企业受制于价值观,导致企业在拥有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的前提下,依旧未能在新时代竞争中抓住机遇,导致在互联网市场铩羽而归。

既然行业与行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那么如何驾驭新环境下的新商业物种的发展?“政产学研金”(政府、产业、学院、科研院所、金融的缩写)各界人士都知道要在变化中求发展,道理都懂,但实际又该如何发展?是完全抛开资源禀赋优势吗?抛弃原有的赛道?还是彻底进行自我否定而去邯郸学步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一刀切的发展论,不切实际且风险巨大。务实的方法是什么?那就是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是关于交易结构的学问,也是所有经营者的必修课!

成熟的企业都有相对稳定的商业模式,初创企业也在积极完善自身的商业模式,但对商业模式理解的偏差,会影响企业正确使用商业模式。

首先,对企业经营管理理解的谬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不断强调,一切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离开经营谈管理的管理学、管理经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衡量管理的唯一标准,在于有效和无效。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充斥着离开经营谈管理的现象,例如“搞定人力资源就搞定一切”“财务管理就是企业经营”“精益生产再造丰田”……各类割裂经营谈管理的“名家大师”层出不穷,还有很多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江湖郎中、成功学之父放言高论,话都没讲透就问企业家学员“你懂了吗”。

每个大师都在给企业卖药,可治各种市场病症的“灵丹妙药”。但现实是,培训大师来了又走,企业经营却依旧是遍地鸡毛。另一方面,咨询顾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终还是解决不了经营业绩的问题。而被“欧风美雨”“土方子”教育过的企业家也越来越迷茫,继而彻底否定咨询的作用,仅靠自身经营摸索,不借鉴他山之石的经验,硬抗下了巨大的试错成本。

其次,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谬误。很多人认为商业模式就是盈利模式,核心就是抓收入、控成本,实现增效的目的。这种说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如果定位失误,交易结构有问题抑或现金流及资源不支持,也会导致企业处在错误的赛道上,最终南辕北辙,业绩犹如缘木求鱼而不可得。也有另一部分人认为,商业模式就是销售套路,利用人性的弱点,使企业迅速发展,不能产生杠杆效应的就不是好的商业模式。以保健品微商为例,就是分润级别缩小并线上化的营销模式,如果简单认为商业模式就是赚钱的套路,不懂得商业模式必须符合产品是一切商业价值的原点的道理,最终也将很难长久。

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分析案例,让读者领悟并掌握可落地的商业模式方法论。本书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命名边界的原因解释。行业边界在逐渐消失,有技术、经济和消费价值观变化等方面的原因。例如,以前的微笑曲线是技术和市场,现在变成了供应链和消费流量。各行各业跨界融合,新的商业物种将应运而生,对企业而言,这是新一轮的财富机遇。

第二部分,选取我自身亲自实操过的汽车智能盒子、智能电热毯的案例,解释商业模式的概念和内容。商业模式是关于交易结构的学问,企业经营的三个支点在于收入、成本及风险。商业模式就是将这三点拆分到最小单元,然后重新排列组合,寻求最具性价比的经营路线。商业模式将从客户、产品、资源及财务四个方面梳理,并帮助初创企业形成自身的商业模式,成熟企业优化商业模式。

第三部分,从商业模式的六要素:定位、交易系统、盈利模式、现金流、资源及企业价值着手,结合案例阐述如何借助方法论搭建可落地的商业模式。本部分的特点在于每个案例都力求讲精讲透,让读者真正掌握案例背后的落地方法论。

第四部分,为了加深读者对商业模式落地方法论的掌握,本部分主要列举了多个案例,包括视频流媒体奈飞、国有资本运营标杆淡马锡、本土企业IP运营的美盛文化等,期望读者能从中领会到商业模式落地的精髓。

赵玉琦
2020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