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思想和治国理政理论重要内容。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思想和治国理政理论重要内容。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年11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再次强调,要以人民利益至上、保障改善民生

江苏在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征途上砥砺奋进取得的显著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下,自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坚持实施民生共享理念,坚持系统化思维构建民生幸福体系,坚持办好民生实事,从而使得江苏的民生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一)以共享理念持续推进共同富裕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要按照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11月20日至22日,中共江苏省委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提出“民生共享战略”。2016年3月,《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专门增加了“实施民生共享战略”,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将富民惠民作为“十三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江苏民生共享战略的提出,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新要求,契合了治国理政新理念,对应了江苏发展新理念和发展阶段新变化,旨在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不断增强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助于江苏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总体目标要求。

江苏民生共享战略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主动回应,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当前民生建设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最高目标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民生事业从量变到质变的整体提升和飞跃的过程,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民生话语体系里,“全面”的基本含义是全社会的民生水平整体进入小康状态。“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共享共富的重要时间节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和决胜阶段。江苏适时推出民生共享发展战略,就是要打通发展反馈民生的通道,让发展的成果借助“共享”机制惠及全体人民,确保民生水平整体提升到“全面”小康的状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保质、如期实现。

几千年来,贫困问题一直与中国相伴。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前所未有的心胸和气魄提出,要在2020年解决这个“魂牵梦绕”的世纪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视察江苏时关于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极大地鼓舞了江苏人民。共享的前提首先就是要消灭贫困,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多年持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在解决绝对贫困现象的同时,积极探索缓解相对贫困问题的方法,显著提升了相对贫困地区经济实力和群众生活水平,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功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标志着江苏省扶贫工作已推进到缓解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阶段。摆脱绝对贫困的低收入群体对实现持续增收、不再重返绝对贫困、过上宽裕的生活、赶上社会平均发展水平、获得社会尊严等有着强烈的期待。“十三五”时期,作为东部较为发达的省份,江苏已经开始认真按照中央关于东部地区“率先探索减少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有效途径”的要求,在坚持共享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的内涵、路径和新的方法、举措,努力取得新的成绩、积累新的经验。

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协调发展”,并特别强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江苏有着特别重大的和现实意义。因为要想实现共享理念,首先必须实现全省的协调发展。从历史上来看,江苏形成的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性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也体现在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上。江苏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抓住重大机遇,对接国家战略,积极探索路径,苏南带动苏北加快发展,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苏北经济指标增速连续12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苏北五市GDP排名全部进入全国城市百强。2017年,苏北五市人均GDP达6712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467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007元、16501元,分别增长8.7%、9.3%,增速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也是消除城乡差距、推进共富的重要经验。江苏不仅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方面深入推进,而且在全面合并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地区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或经办资源整合、涉农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方面成效显著。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试先行,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三大并轨”,社保补助标准逐年提高。2017年,苏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9万元,是2008年的2.53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8年的2.03∶1降低至1.97∶1,连续8年控制在2∶1以内。农村集体总资产超过1840亿元;村均收入超过815万元,所有集体经济薄弱村均实现200万元的脱贫目标。

(二)以系统化思维全面构建民生幸福体系

涵盖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多项公共服务的民生幸福体系,是百姓生活的“隐形财富”,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内心感受,甚至关乎社会的总体氛围,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江苏是中国最早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省份之一,江苏发展的成就引人瞩目,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最为迫切,社会发展较早进入矛盾风险高发期。国企改制、城市扩展、园区建设,其力度也位列全国各省前列,由此,各种与深度改革与快速发展相伴相生的社会矛盾也更为集中、更为突出。大力发展民生、建设幸福江苏,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凝聚共识、凝聚社会合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对江苏而言,系统化地构建民生幸福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001年江苏第十次党代会就将“强省富民”战略调整为“富民强省”战略,进而于2003年再次调整为“富民优先”战略,将“富民优先”置于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之前,成为第一优先的大战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以来,江苏更加明确“聚焦富民”的战略思路,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具体落实到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就是以系统化思维全面构建民生幸福体系。

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民生幸福体系的构建,江苏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2011年率先提出建设民生幸福工程“六大体系”;2016年底发布《江苏“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17年发布《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民生幸福体系不断完善。

1.率先提出建设民生幸福工程“六大体系”

“富民战略”实施后,江苏的民生事业发展迅速,但急速转型时期民生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问题也日益凸显: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投入和供给能力不足、区域之间特别是县际之间公共服务能力悬殊、各类弱势群体尚未得到充分关注等。江苏省委省政府将“民生优先”作为富民优先的具体内涵和工作抓手,进行系统谋划,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谋划建设民生幸福工程“六大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药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

该《意见》提出了明确的民生目标: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到2015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基本实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实现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并且将城镇、农村基尼系数分别控制在0.39和0.35以内。优质教育公平可及;终身教育体系能做到人人皆可学,时时处处都能学。社会就业稳定充分,就业服务大力改善,就业能力全面提高。社会保障人人享有,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省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住有所居”基本实现,住房保障要覆盖20%的城镇家庭,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养老服务周到便捷,社会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社会水平明显提高等。

图6.6南京市玄武区悦心居家综合护理中心

(集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文化娱乐三大功能于一体)

经过5年的持续努力,民生幸福六大工程建设取得了不俗成绩。2016年,江苏省统计局就此进行了一项满意度调查,对全省范围内12558人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六大体系的综合满意度为70.7分,比上年上升了1.1分。特别可喜的,一向被百姓称为“三座大山”的住房、教育、医疗,在全省水平上达到了80分。当然,这些调查也显示,养老成为各项民生事业中的新短板,得分最低。为此,此后每年的十大民生实事中,养老服务成为补短板的重点,各地依托当地条件,合理配置并充分挖掘资源,大力建设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等配套机构和设施。以南京为例,为使130万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到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南京市依托全市1200多个社区,设立了121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中317个站点达到了3A级水平。

2.以标准化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民生幸福六大工程,坚持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覆盖城乡、普惠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进入“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民生幸福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江苏迅速响应,与2016年底出台了《江苏“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该《规划》明确,到2020年,江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居民享有方便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具体而言,要使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衡。要全面建立标准体系,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度,以标准化建设提升均等化水平。要使保障机制更加健全,财政支出、人才建设都予以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要让制度规范基本成型,建立完善的、以整套实施机制为支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广泛、事项繁多,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互相交错,需要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加以引导。为此,江苏在《规划》出台之后,依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要求,依托江苏前期民生幸福六大工程的良好基础,于2017年6月发布《江苏“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江苏的这份清单,一方面遵照了国家规划的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底线公平原则;又立足江苏实际,体现了江苏作为先发地区的地方特色,在引导合理预期的总原则下、在合理范围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具体而言,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项目比国家清单有所扩容,具体项目的定量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提出的清单,涵盖了8个领域,即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具体项目,共81个。江苏在“国标”8个领域的基础上,增加了2大领域:基本公共交通和基本环境保护。具体项目也从81个扩容为87个。近几年,江苏正按照这10大领域推进民生建设事业,有的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基本公共交通的建设领域成绩尤为突出,公交出行便利度不断提高,交通便民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2018年,南京地铁通车里程达到378千米,进入全球前十,位列全国第四,逼近广州;苏州达到121千米,也超过了西安、杭州青岛等知名城市。2017年,交通部公布“十三五”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创建城市名单,常州市入选,公交都市建设的参照系是全球知名的八大公交都市:东京、巴黎伦敦新加坡、中国香港、首尔、哈尔滨、哥本哈根。舒适、快捷、通达的城市公交系统将为治理城市病提供新的样板,江苏正在打造自有的公交都市样本。

以人为核心、推进不同人群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和待遇均等化,是江苏近年来增强人民获得感的重点。江苏作为人口流入大省,各地城市都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苏南地区尤为突出。据有关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苏州全市常住人口1072万,其中户籍人口为703万,外来人口近370万;南京2018年的常住人口为844万,户籍人口为681万,外来人口为163万。数量众多的外来人口,要求江苏各地,特别是苏南各个人口流入集中的城市,投放大量公共资源,为外来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其中外来人口最迫切的、最急需的、也是地方政府最为困难的问题是流动儿童就地入学问题。对此,江苏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坚持承担流入地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坚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放宽入学手续,减免学习费用,拨付专项经费,多渠道多形式地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所在城市就学提供公平的政策环境和同等待遇。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同城待遇不断得到落实,除了少数外来人口规模巨大的城市,江苏各地基本解决了流动儿童入学难问题。作为外来人口流入“大市”之一的南京,2017年,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外来人口随迁子女为9.06万人,其中8.93万入读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占比高达98.6%。2018年,南京市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共计58.76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79万人,比上年增加5321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16.7%。(8) 苏州市面对巨大的流动儿童就学压力,不断增加投入、扩大教育资源,2018年开工的新建扩建改建学校达165所;全市为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4.5万个公办学位,准入率达到81.68%。(9)

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为主体内容的民生幸福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这条宝贵经验使得江苏多年来系列化、体系化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构建民生幸福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坚持办好民生实事

近年来,江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嘱托和对江苏要关注民生事业的一贯要求,把人民生活高质量落实在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实事中。在各项工作的安排中,一方面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江苏对民生建设的持续性;同时更加注重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急所忧所盼置于中心位置。以“民生情怀”为念、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持续多年规划并落实若干民生实事工程,坚持每年列出十项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5年3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百姓富”和“七个更”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从这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开始列举要解决的民生十件实事,一直到2019年。这五年,江苏经历三任省委书记、三任省长,但坚持每年要为全省人民办好的十项民生实事没有变,每年为民办实事所要坚持的“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没有变。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关注着百姓生活的“痛点”,关注着老百姓心坎上的大事。

表6.52015年以来江苏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十项民生实事清单

十大民生实事,尽管历年的具体项目不尽相同,但始终围绕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日常、民生权益和切实感受。

“没有一个普通老百姓早上一醒来会想,我这个省、我这个市到底今年的经济GDP有多少。大家想的一定是今天下雨还是晴天、路上堵不堵、天蓝不蓝,肯定是最具体、最现实的问题。”“我们现在干活,不能只对着统计报表上这些数据去干活,更重要的是要按老百姓的感受、老百姓反映的需求去干活。”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强调,省委省政府要做好民众最关心的事。近年来,江苏一方面持续不懈地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三大民生痛点——教育、医疗和住房,加大投入,积极增加供给,努力提高品质;另一方面,对于更为广泛和全面的民生项目也给予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和具体实招。就业、教育、养老助残、医疗、住房、关爱妇女儿童、丰富居民文体生活、便利出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扶贫开发、公益应急救护培训、食品安全等问题不断进入江苏各级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日程。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江苏民生事业的范围不断拓宽、内容不断深化和丰富,民生建设从重视“富口袋”,逐步转向“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因此,一些在传统意义上并不重要、群众呼声并不强烈的民生项目,如今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公共文化和公共体育服务,曾经由于财力薄弱和观念所限,长期被疏忽或者未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在民生实事工程中的分量也逐步增加。2015年12月,《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颁布,通过地方立法,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法制轨道,为确保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便利性、均等性提供了法律保障。2017年,江苏省体育局印发《江苏省公共服务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主要目标为:到2020年,全省全域建成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便捷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相结合,以多元化、标准化、信息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目前,全省90%的城市社区已经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

特别值得一提的,对于一些发声较少的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江苏历年同样高度重视并给予充分的政策安排,民生实事始终不忘各个特殊群体,特别是妇女儿童、留守儿童方面。近年来江苏为10万名农村妇女和留守儿童、单亲贫困母亲、空巢老人提供专业化项目服务。全省建立了200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全面落实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制度。为100万农村妇女实施专项疾病免费筛查,并扶持百万留守流动妇女就近创业就业,将女性发展与福利保障落在实处。在江苏省委十三届四次会议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就特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站稳人民立场,要满怀真情重点办好三件民生实事:深化教育改革、苏北农村住房改造、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在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娄勤俭再次号召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要求,着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图6.7盐城市盐都区成立盐城乡镇首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www.xing528.com)

总之,江苏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每件实事都密切关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安排实事、落实实事工程有规划、有目标、有数据要求、有时间节点、有完成反馈,形成完整的闭环。不仅如此,还根据内外形势变化,把握新动态、跟踪新需求,不断调整聚焦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民生工作、富民工程常做常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坚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2001年11月8日。

[2] 严翅君:《从强省富民到民生幸福的跨越》,载《群众》2012年第10期。

[3] 《聚焦富民,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访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强》,新华网,2017年3月7日。

[4]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6年11月18日。

[5] 《江苏发布“十三五”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2017年8月22日。

[6]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把习总书记为江苏勾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中国江苏网,2017年12月26日。

[7] 娄勤俭:《持续攻坚克难走在发展前列》,载《人民日报》2018年3月8日。

[8] 《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强富美高”新江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高端访谈)——访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载《人民日报》2018年4月21日。

[9] 娄勤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把“强富美高”蓝图化为美好现实》,载《群众》2017年第23期。

[10] 林坚:《以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人民论坛网,2018年2月21日。

[11]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2016年12月29日。

[12] 《聚焦富民江苏发力:“六新”举措促增收鼓足农民“钱袋子”》,载《江苏农村经济》2017年第8期。

[13]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专场文字实录》,2018年10月11日。

[14] 《江苏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9年缩小》,人民网江苏频道,2019年1月25日。

[15] 王萍霞:《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理论基础》,载《唯实》2018年第11期。

[16] 刘旺洪、张春龙:《民生共享战略的理念基础与实现路径》,载《新华日报》2016年06月29日。

[17] 《一体发展,区域协调展现磅礴之势——江苏改革开放的实践与启示》,中国江苏网,2018年12月1日。

[18]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

[19] 《从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向城乡融合发展》,载《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4月20日。

(执笔:王庆五徐琴张春龙宋颖弘孙煜)

(1) 严翅君:《从强省富民到民生幸福的跨越》,载《群众》2012年第10期。

(2) 严翅君:《从强省富民到民生幸福的跨越》,载《群众》2012年第10期。

(3) 数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2015—2017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统计公告》。

(4) 《建好就业创业高速路》,江苏教育新闻网,2018年12月29日。

(5)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江苏省教育厅网站,2019年1月25日。

(6) 《江苏推“组合拳”助力56万2019届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新浪江苏,2018年12月29日。

(7)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江苏13个设区市都可以实现了》,载《扬子晚报》2017年8月31日。

(8) 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情况总结》,2018年12月10日。

(9) 苏州市教育局:《2018年全市教育工作总结》,2019年1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