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三大坦克主导地位及技术分析

国外三大坦克主导地位及技术分析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权威统计,世界坦克市场中,美、德、俄三个国家的坦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下面针对三个国家典型装备的技术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作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美国,其火控系统的发展思路和技术水平一直被人们视作该领域发展的风向标。该坦克火控系统由休斯飞机公司研制生产,性能在同类型坦克中居领先地位。目前,该模块化目标拦截系统所有的研制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正处于待生产阶段。

国外三大坦克主导地位及技术分析

目前,大多数军事强国依然把主战坦克作为必不可少的力量,积极研制具有本国特色的第一代主战坦克。根据权威统计,世界坦克市场中,美、德、俄三个国家的坦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下面针对三个国家典型装备的技术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1.美军坦克火控系统

信息化战场对装甲战斗车辆火控系统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美国,其火控系统的发展思路和技术水平一直被人们视作该领域发展的风向标。该坦克火控系统由休斯飞机公司研制生产,性能在同类型坦克中居领先地位。其中,十多年前开始服役的M1A2 SEP 主战坦克配置的火控系统最负盛名。概括来讲,该火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包括:

① 三合一(昼、夜瞄准+测距)双向稳定式炮长主瞄镜和辅助瞄准;

② 车长双向稳定独立瞄准镜

③ 二代前视红外探测仪;

④ 人眼安全激光测距仪

⑤ 具有大容量存储器的数字式火控计算机,并配备了新型车长显示器

⑥ 1553B 数据总线,并留有无线电通信接口

⑦ 车际信息系统(IVIS),以及21世纪旅和旅以下部队作战指挥系统(FBCB2);

⑧ 各种弹道修正传感器

⑨ GPS 接收机和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

火炮/炮塔电液式驱动装置;

⑪ 火炮和炮塔瞄准稳定系统;

⑫ 激光告警系统;

⑬ 机内检测和诊断系统;

⑭ 战斗管理系统;

⑮ 应答式战斗识别系统(BCIS);

⑯ 热管理系统。

系统中的弹道修正传感器包括横风传感器、倾斜传感器、炮口校正传感器等。该火控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正常操作、应急操作、手动操作、超越操作和校炮操作;在夜间“动-动”情况下,3 000 m 首发命中率80%。21世纪旅和旅以下部队作战指挥系统的采用及其彩色平板显示器,使该火控系统具备了在同一战场上的多平台之间传递战场图像、指挥控制信息和侦察远方目标的能力,从而极大提高了坦克乘员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近些年来,火控系统的升级改进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持续发展有全解算式火控系统、模块化目标搜索系统、先进火力控制处理器。

(1)全解算式坦克火控系统

美国的雷声系统公司研制推出的全解算式坦克火控系统可以为当前和未来几年内的“M 系列”和类似型号主战坦克提供最高发展水平的火力控制技术,以增强其目标拦截能力、命中概率和行进间射击能力。该火控系统是雷声系统公司以私营投资的方式研制成功并推向出口市场的,其标准部件和子系统的适用性非常好,可以满足世界各地主战坦克的使用要求。该火控系统包括以下子系统:

① 雷声系统公司的AN/VSG-2 坦克热成像瞄具和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测距仪;

② 激光测距仪测得的距离信息显示在炮长和车长的热显示器上;

③ 车长用增强型坦克热成像瞄准镜;

④ 计算机电子装置,其中的计算机可以根据来自激光测距仪和其他传感器的数据,为北约和美国各种类型的标准弹丸解算全部的弹道数据,还能轻松自如地对新型弹丸进行现场重新编程;

⑤ 计算机控制面板

⑥ 电子接口单元

⑦ 炮长弹药选择面板;

⑧ 炮长控制面板;

⑨ 输出单元;

⑩ 车长弹药类型选择面板;

电源

⑫ 传感器组件,包括速度/转速、倾斜角和风向等测量装置。

目前,该全解算坦克火控系统正处于按需生产阶段。在出口市场上,它是用来升级“M 系列”主战坦克的最新模块。

(2)模块化目标搜索系统

雷声系统公司还研制推出一种名为模块化目标搜索系统(MTAS)的新概念火控系统。该系统具有发现、识别和自动跟踪目标的能力,并能同时与多个目标进行远距离交战。该模块化目标拦截系统适用于以下各种类型的武器系统:

① 反装甲武器系统,比如动能导弹(KEM)和各“陶”(TOW)式导弹。

② 防空武器系统。

装甲车辆。

该模块化目标拦截系统可以重新配置,以适用于多种武器系统,也可以进一步扩展,以组合使用可预编程的改进型弹药。此外,该系统还能执行弹药管理和其他武器系统的控制与供弹。该系统的硬件中包含一个标配的控制站、一条通用车辆数据总线,以及一个下一代焦平面热成像系统。其他特征还包括:可以连续运行机内测试程序,将故障隔离至模块级;可以自动进行瞄准线控制,并带有一个嵌入式训练设备,乘员既可以利用该设备进行单独的技能训练,也可以进行武器射击小组的集体训练。

论证实验证明,该系统具有自动目标探测和优先射击分配能力;由毫米波雷达控制的火炮可以执行快速射击任务,从而成功对抗静态和运动目标。众所周知,现役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中已经配置有前视红外系统,而该多传感器目标拦截系统的特征是合并了一个有能力处理运动目标的轻型毫米波雷达。来自这两种传感器的所有数据全部都由一个数字式处理器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显示在坦克的主显示器上,显示方式是将雷达数据添加在前视红外图像上。该雷达的工作频率可以达到94 GHz,它以两种模式工作:一种是运动目标指示模式,用于探测放射状运动目标;另一种是区域活动目标指示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拦截缓慢移动的和呈切线运动的目标。区域活动目标指示模式采用的是展布频谱波形,以消除杂波、闪光和多路径效应。其356 mm 孔径的雷达天线安装在主战坦克炮塔左侧的车体上。此外,该系统还采用了一种不带有限幅器的碰撞振荡器

目前,该模块化目标拦截系统所有的研制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正处于待生产阶段。

(3)先进火力控制处理器

波音公司委托,维斯塔有限公司研制出了这种带有串行光电磁效应能力的SCORE603 先进火力控制处理器,它可以作为安装在“悍马”底盘上的“复仇者”自行防空系统的新一代火控计算机,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轻型装甲车辆。

该处理器包含16 KB 的内部指令和16 KB 的内部数据高速缓冲存储器,最大运行速度为266 MHz。该处理器可为8~128 MB 的动态随机存储器提供误差检测和修正能力,并为程序的存储和执行提供16 MHz 的闪存能力,并拥有512 KB 的引导区可编程只读存储器、512 KB 的2 级高速缓冲存储器和32 KB 的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其他的板上资源还包括一个单通道双冗余1553B接口、10 个以太网口、2 个RS-232 串行端口、2 个RS-422 串行端口,以及1 个8 位TTL 电平数字式输入/输出端口。其单一的光电磁效应点包含一个8通道串行式光电磁效应模块,可提供4 个RS-423 异步串行端口和4 个具有直接存储器存取功能(4 MB/s)的RS-422 同步串行端口。开机和重启系统时,板上诊断软件将自动进行系统诊断。这些诊断软件主要是验证重要的系统部件;当系统任务量极少,或者需要开始检测时,内置的测试软件有可能在后台同时进行系统检测。这种诊断软件可以提供95% 的故障检测能力,并可将90% 的故障隔离至部件组。该先进火力控制处理器一直处于大批量生产状态。

2.德军坦克火控系统

德国的“豹”2 坦克在历年的世界坦克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豹”2A4坦克在1979—1992年间就装备了2 125 辆。此后,“豹”2 坦克经历了几次重大改进,先后推出了“豹”2A4 改进型、“豹”2A5、“豹”2A6、“豹”2A6EX 及最新的“豹”2A7+坦克。“豹”2 坦克性能之所以名列前茅,与它拥有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火控系统有很大关系。以“豹”2A6 主战坦克的“猎-歼”式火控系统为例,其主要组成部件包括:

① 炮长用EMES-18 型双向独立稳定式瞄准镜和FERO-Z18 型昼用辅助瞄准镜;

② 车长用PERI-R17A2 型双向独立稳定式潜望镜

③ 数字式弹道计算机;

④ 各种弹道传感器;

⑤ 全电式火炮稳定器

⑥ 惯导/GPS 混合型地面导航系统;

⑦ 敌我识别系统。

在炮长的主瞄镜内嵌有激光测距仪和热像仪,热像仪作用距离为2 000 m。为使乘员免受激光伤害,瞄准镜内装有滤光器。车长的顶置式潜望镜上也装有热像仪。各乘员的工作位置都装有显示器。驾驶员配有便于夜间驾驶用的BM-8005 型夜视仪倒车时,驾驶员可从显示器上看到来自车体后部摄像机的信息,以确保倒车安全。火控系统的操作模式包括正常操作、应急操作、手动操作、车长超越操作;弹道传感器包括速率陀螺、横风传感器、侧倾传感器、测速计、炮塔位置测定器等;测距精度10 m;瞄准镜稳定精度0.1~0.15 mrad。同时,该火控系统采用了全电式稳定系统,反应速度快、射击精度高、战术机动性能极佳。

新型的“豹”2A7+坦克可提供360°防护,用于抵御RPG 火箭弹的攻击。该坦克在战车前弧部位安装有附加防护组件,可抵御动能弹和锥形装药的攻击。此外,该公司还在坦克上集成了主动防护系统。其被动装甲采用金属、陶瓷和增强型聚合物的新型复合装甲。被动装甲不仅可以抵御简易爆炸装置和RPG 火箭弹的攻击,还能抵御爆炸成型弹的攻击。

该型坦克的火力系统升级包括新型可编程120 mm 高爆弹,主要用于摧毁建筑物后方和内部的目标。此外,还包括KMW 公司的FLW200 遥控武器站,该武器站可在全封闭的坦克内进行操作,可装备各种武器,包括1 具40 mm自动榴弹发射器、1 挺12.7 mm 机枪及更加灵活的火力组件。同时,还可在武器站上加装态势感知组件,增强态势感知能力。传感器组件包括1 部彩色电视摄像机、非制冷热成像仪和1 部激光测距仪。此外,还包括新型ATTICA 炮长/车长热像仪、昼/夜近区侦察摄像机和新型驾驶员电视/热摄像机。

(1)一体化光电战斗系统

一体化光电战斗系统是专门为德国“豹”2 主战坦克研制的。但该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因此,可方便地安装在其他型号的主战坦克上。

该系统由大量光学、光电和机械式子系统组成。这种系统可在静止平台或运动平台上与静止和运动目标交战。它还具有包括“猎-歼”能力在内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其主要组成部件如下:

具有双向稳定式瞄准线的炮长瞄准镜、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光电耦合摄像机模块和目镜装置。白光通道、激光发送/接收和热成像通道由同一个反射镜发送,以确保实现精确的校正。为能在夜间和能见度极差情况下作战,或探测伪装目标,可利用热成像设备来识别和跟踪目标。十字线被添加在热图像上,而热图像走的是重要的白光通道。叠加在一起的两种图像被发送至炮长的目镜装置及其摄像机模块。车长可使用其PERI-R17A2 潜望镜(装有白光模块和二代前视红外模块),但必须经由摄像机来访问炮长的瞄准镜。在白光条件下识别或跟踪目标时,炮长使用一个12 倍的5°视场潜望镜。观测时,则使用一个3 倍的20°视场潜望镜。该火控系统将目标距离值和系统状况信息(所选择的弹药类型和射击就绪状态)都添加在光学瞄准具内,并显示在图像的下部。其一体化人眼安全拉曼-移位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的测量距离为9 990 m,精度误差达10 m。(www.xing528.com)

数字式弹道计算机为120 mm 滑膛炮连续计算瞄准角和横向提前角。进行弹道计算需要考虑的参数包括目标距离、车辆的倾斜角、目标的运动方向、所选择120 mm 弹药的弹道数据等。完成弹道计算后,计算出的武器位置误差将反馈给武器控制与稳定系统。武器控制与稳定系统根据需要将主炮调至炮长或车长瞄准镜的瞄准线上。车长利用其PERI-R17A2/TIM 全景瞄准镜操纵主炮进行射击时,计算机还需要备有弹药数据,因为进行弹道计算时需要这些数据。

另外,该系统还具有全彩地形图绘制能力和联机战术态势图覆盖能力的现代化C3I 系统、可持续检查和监视系统状况的独立操作式检测系统、控制显示装置及相互连接的电缆装置等。

该火控系统的操作方式为:目标一旦被识别,激光测距仪就测量其距离。然后,炮长借助手动控制器将瞄准线一直保持在目标上。以下操作可辅助进行目标瞄准和距离修正:炮长可借助切换开关,进行动态引导;对瞄准线采取跟踪动作,以补偿车辆自身的运动;随着坦克越来越接近目标,自动进行目标修正。所获得的目标信息将与上述其他射击参数一并自动提交给火控计算机系统。然后,火控计算机连续计算并设置主炮的超高角和提前角。目标一旦被锁定,炮长就可操纵其120 mm 主炮实施射击。

(2)AOZ 火控系统

莱茵公司推出的自主式光学瞄准装置(AOZ)属于私营投资研制的紧凑型轻型装甲车辆火控系统,其标准型产品是由瞄准系统、热成像装置、光电耦合摄像机、激光测距仪和各种火力控制电子设备组成的一种综合式火控系统。目前,该综合式火控系统正处于按需生产阶段。据悉,该系统中的AOZ 2000型已被用来翻新正在德国陆军服役的“鼬鼠”1 空降车,截至目前已交付了70 余套。“鼬鼠”1 是莱茵金属公司推出的一种轻型装甲车。升级后的车辆名为“助鼠”1Mk 20A1。

(3)一体化陆军指挥与控制装置

它是一种基于德国和瑞典陆军已实现作战概念的通用一体化陆军指挥与控制装置(ACE),其设计原理已应用在现有“豹”式坦克指挥与控制系统中。该装置可应用于各种主战坦克、步兵战车和轻型装甲车辆的火控系统中,从而将各种类型的装甲车辆链接到营级和更高级梯队的指挥与控制系统中。其主要任务是支持车长/部队指挥官的工作,缩短以下任务实现过程的反应时间:

① 战术态势、命令、报文和警报的迅速与无差错发送;

② 态势的评估;

③ 地图的更新;

④ 目标识别数据的关联;

⑤ 地形地势的定向和定位。

该装置是一种灵活的模块式系统,特别适合翻新各种军用车辆。它既可以配置成一种结构紧凑的小型装置,也可以配置成单独的构件,以满足不同的系统需求。该系统由以下模块组成:

① 供数据输入和显示用的战术终端;

② 根据需要增加的附加显示器;

③ 计算机模块;

④ 任务数据终端。

各种通用接口板都可以方便、灵活地装配到不同的车辆子系统和无线电装置上。借助国际标准化协议和北约标准协定的并行报文,可以确保实现与其他C3I 系统的协同操作。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符号或信息,方便地定制人/机接口。该系统目前正处于生产阶段,并大量应用在德国陆军各种装甲装备中。

3.俄军坦克火控系统

俄罗斯的T 系列坦克家族十分庞大,姑且不论T-64 及之前的T-62、T-55、T-54 等,仅T-72、T-80 和T-90 就足够多了,而更让人目不暇接的是它们又各自发展了为数众多的改进型。其中,T-72 主战坦克先后发展了T-72A、T-72M、T-72M1、T-72MIM、T-72B、T-72BM、T-72B1、T-72BA、T-72BA1,以及被称为最佳改进型的T-72B“拒马”等;T-80 主战坦克也先后发展了T-80B、T-80U、T-80UD、T-80UM、T-80UM1,以及T-80UM2 等;T-90 主战坦克则已经发展了T-90A、T-90M、T-90AM等。T-90 的性能非常卓越,是近年来世界上销售最好的坦克。关于俄罗斯的步兵战车,在当今世界也早已名声远扬,销量非常可观。继承了苏联的衣钵,其举世闻名的BMP 系列已经从BMP-1、BMP-2,发展至BMP-3,并且最近又在BMP-3 的基础上升级改造,进而推出BMP-3M 步兵战车。从火控系统看,俄罗斯早期的步兵战车明显不及主战坦克,但发展到BMP-3 时,其火控系统的性能已经毫不逊色。

升级改进,并在改进中实现换代是提高现役陆战装备战技性能最现实、最经济,也最合理的途径。几十年来,俄罗斯T 系列主战坦克和步兵/伞兵战车所走的就是这样的一条发展道路,而这种升级改进和换代通常都是从火控系统开始的。而在前不久,图拉仪器仪表设计局研制推出的则是一种被称作统一标准火控系统的模块式升级包,可以用于升级改造各种类型的坦克和装甲车。这种统一标准火控系统的模块式体系结构不但适合各种不同的应用情况,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专门的定制,其应用和销售前景异常好。

(1)T-90AM 主战坦克火控系统

T-90AM 主战坦克是在T-90A 和T-90M 的基础上研制推出的新型主战坦克。它采用了全新结构的炮塔、改进型火控系统、新型自动装弹机、改进型坦克炮及V-99 发动机和镶嵌式爆炸反应装甲,并对其他系统进行了完善。T-90AM 的综合性能代表了俄罗斯主战坦克的当前技术水平。T-90AM 主战坦克安装了T 系列坦克中最先进的现代化火控系统,其主要组成与特征为:

① 采用了新一代弹道计算机火控系统。拥有更加强大的弹道解算能力,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处理各种射击诸元信息,精确地计算修正值,从而大大提高了坦克武器的命中概率。

② 配置有专用的限制射击管理程序。当目标超过最大瞄准距离和提前修正量,或者目标的角速度超过瞄准线最大允许值时,可以自动禁止射击。

③ 采用了新型数控式双向武器稳定器。它可以与炮长瞄准镜和车长瞄准镜协同工作,以确保坦克的武器系统在停止间、行进间和涉渡时都可以实现稳定的瞄准和射击。

④ 采用了新型光-电热成像系统。它与火控系统协同工作时,能实现视场的双向稳定,并利用热成像通道观察地形和操控武器。该系统通常由炮长使用,但必要时,车长可以超越炮长进行瞄准和开火。

⑤ 配备有热成像-电视目标自动跟踪系统。可以根据炮长和车长的目标指示,自动捕获目标的电视信号或热信号特征,以确保准确无误地进行跟踪。这一点对于发射炮射导弹来说尤为重要。

该火控系统可以在-50~+50 ℃的气温条件下正常工作,开机准备时间小于3 min;有效探测距离远,对坦克类目标的昼/夜识别距离为3 000 m;其武器系统,特别是炮射导弹,采用了“发射后不管”的射击模式,命中率高;可以连续发射炮射导弹,从而对装甲目标进行饱和攻击;简化了火控系统的操作,使用程序,扩大了各种武器弹药的战斗使用范围,大幅度提高了坦克的作战效能;提高了坦克的射程和命中精度。该火控系统除了可以整体或部分安装到俄罗斯的各型坦克和装甲车辆上之外,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灵活地改装到指定的战斗车辆上,或者小型舰艇上。目前,其研制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正处于按需生产阶段。

(2)BMP-3M 步兵战车火控系统

概括来讲,BMP-3M 步兵战车火控系统的主要组成和变化包括:

① 用带有内置激光测距仪的双向独立稳定式“索什”瞄准镜取代了原来的1K13-2 炮长瞄准镜和1D16-2 激光测距仪。其白昼放大倍率为1 倍、4 倍和14 倍,夜间放大倍率为55 倍;辨别坦克类目标的距离为6 500 m。该瞄准镜还具有反坦克导弹激光束制导通道,可引导100 mm 炮射导弹准确命中5 000 m 远的目标。

② 安装了具有自动跟踪功能的“春天”-K 炮长瞄准系统,它包括热像仪、内置激光测距仪、反坦克导弹制导设备和AST-B 目标自动跟踪仪。可以对4 500 m 范围内的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锁定目标后,瞄准十字线自动对准目标,并自动操作武器的跟踪瞄准镜。炮长和车长也可以通过各自的瞄准镜锁定目标和发射包括炮射导弹在内的各种弹药,大大提高了射击效率

③ 用新型TKN-AI 车长综合观察镜替换了老式的TKN-3MB 潜望式车长观察镜。该观察镜具有激光/脉冲照射功能,可实施远距离观测,可以识别5 000 m 远目标,并可以在低能见度条件下发现3 000 m 外的敌方光-电装置,从而使战车的态势感知能力和生存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该观察镜的夜视系统采用的是2+代光-电转换器,其放大率高达5 倍,因此夜间观察和识别距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采用无源工作方式时,夜视距离为800 m;采用有源工作方式时,则可以识别1 200 m 远目标。该装置本身没有红外信号特征,不会轻易遭受敌方的干扰。

④ 原来为驾驶员配置的TNRO-170A 潜望镜和TYNE-IV 夜视镜换成了TVK-1 驾驶员综合观察镜。该观察镜可自动加温并对抗各种光干扰,夜视通道的视距远,并且昼/夜通道模式的切换非常方便灵活。

⑤ 实现了炮射导弹的自动装填。

⑥ 仍采用BMP-3 步兵战车火控系统中原先配置的1V539 弹道计算机。

⑦ 仍采用BMP-3 步兵战车火控系统中原先配置的各种传感器。

来自各种传感器的参数(车辆的行进速度、航向角、目标的角速度、车辆的摇摆幅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等)都可以自动输入火控系统中,并由弹道计算机快速计算出精确的射击数据。一些变化缓慢的参数,比如环境空气和装药温度、大气压力、初速度偏差等,可以通过人工手动输入。该火控系统的所有研制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目前正处于按需生产阶段。

(3)装甲车辆用新一代火控系统

图拉仪器仪表设计局近年来为BMD-4 伞兵战车研制的新一代火控系统使轻型装甲战车火控系统的发展又前进了一大步,其许多方面的性能已经超过了现代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BMD-4 伞兵战车火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包括:

① 集测距、热成像、瞄准及导弹制导通道为一体,共用一个主镜头的双向稳定式炮长用昼/夜瞄准镜;

② 集测距和电视信号通道为一体的双向稳定式车长用全景观察镜;

③ 新一代1V539M 数字式弹道计算机;

④ 双向武器稳定器;

⑤ 目标自动跟踪系统;

⑥ 多种传感器。

该火控系统的特点如下:

第一,可保证将30 mm 弹药的有效射程从1 100~1 300 m 提高到l 800~2 000 m;将100 mm 炮发射导弹的最大有效射程从4 000 m 提高列7 000 m;可使坦克火炮的有效射程提高1.3~1.8 倍,并由于以下原因大大提高射击精度。

① 由于用数字计算机取代了模拟计算机,使火控系统拥有了更强的解算能力,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处理不断增长的信息流。其运行程序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战车的行进速度、横/纵向倾斜度、与目标的相对角速度、目标距离、弹药种类、战车的航向角、气温和气压、装药温度、目标的方位角、炮弹的发射角、弹丸飞行时间等射击要素,精确计算出修正量,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武器系统的射击精度。此外,与T-90AM 主战坦克火控系统中的情况相同,该火控系统也配置了限制射击管理程序。当目标超过最大瞄准距离和提前修正量,或者目标的角速度超过瞄准线最大允许值时,可以自动禁止射击。

② 改进型双向武器稳定器的采用,大大提高了武器的稳定精度,减小了动态误差。

③ 目标自动跟踪系统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特别是对于运动目标的射击精度和在战车高速行进中的射击精度。其目标自动跟踪器可将瞄准线的稳定误差降低83%。

第二,反坦克导弹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目标的命中概率。此外,由于其目标自动跟踪系统能在实战条件下跟踪,并非常准确地一直瞄准目标的瞄准点,因此,反坦克导弹实现了“发射后不管”。

第三,增加了可探测目标的数量。由于车长的全景瞄镜中组合了一个独立式双向瞄准线稳定系统,具有频繁地进行激光测距的功能,并具有电视制导信道,因此,车长具备使用各类武器射击的能力。

第四,在炮长的瞄准镜模块中合并了激光测距仪、热像仪、瞄准与制导等通道,因此,战车可以在不利天气和能见度差的情况下,以静止状态、行进状态和浮渡状态与各种目标进行昼/夜交战。由于这些通道共用一个镜头,因此可以确保所有武器的瞄准线稳定精度都能达到0.05~0.1 mrad。

第五,采用了新的多用途射击算法及高频率测距仪(测距频率高达5 Hz),因此,对空中目标的杀伤概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

第六,具备了从迂回阵地进行间接射击的能力。

第七,装有主动防护系统和2 枚反坦克导弹,可以与坦克交战。

第八,提高了战车的人类工程学特征。

该火控系统最大的特征是它采用了模块式设计方法,因此,可根据应用需要安装不同类型的热像仪、更换反坦克导弹模块或改变各模块在战车内的布局。根据用户的要求,可以组合成不同配置方案的火控系统,包括减少其中的某个部件。此外,对火控系统进行模块式设计还可以大大降低其升级换代的技术风险和研制费用,并能缩短研制时间,提高升级改进的效果。比如,在BMP-2 改进型战斗舱内的火控系统中就采用了BMD-4 战斗舱内90% 的部件,这两种火控系统的性能都优于美国“布雷德利”和德国“黄鼠狼”装甲车的火控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