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似水年华:探究中国传统社会女性人生

似水年华:探究中国传统社会女性人生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满月、百日举行一系列以婴儿成长为中心的庆贺活动。周岁婴儿出生满一岁,古称“周睟”,现称周岁,俗称“一生”“过生日”等。周岁这天,不仅庆贺,还要举行抓周的仪式。女的为“悬悦之辰”。及笄礼女子成年礼仪叫笄礼。纳采婚礼即男女结合为夫妻时所举行的礼仪。新郎仍以雁为礼物交予女家。——摘自万建忠:《民间婚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第41页。

似水年华:探究中国传统社会女性人生

诞生

如果生的是女孩,则在门的右面挂一幅佩巾(手帕)——帨,象征女子的阴柔之德。婴儿……如果是女孩,就只能睡席,包被,佩带陶纺锤了。因为他(她)们将来的社会职责是不同的。……婴儿父亲要到祖宗神灵面前上香祭告,然后再向家中尊长及岳父母道喜报告,同时还要煮许多“红蛋”(染成红色的鸡蛋)分送亲友……生女送双(因为单数属阳,双数属阴)。亲友则前来致喜道贺,并报以桂圆、鸡蛋等礼物。婴儿有单独的“孺子室”供其居住,由庶母(父亲的妾)、慈母(奶妈)、保姆同住在里面照料,其他人(包括亲生父亲在内)都暂时不得入内。

——摘自金文男:《人生礼仪》,上海三联书店,1991,第12~13页。

洗三

在古代,“洗三”又称洗儿礼,有时又叫作“汤饼会”“洗三朝”。……三朝的主要礼仪是洗儿……此为生育中重要礼俗,繁文缛节颇多。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浙江丽水一带习俗,洗毕,对女婴要用秤锤在她的臀部按摩,认为长大后会坐镇家宅;并以针线放在手中,长大后会精于女红。

——摘自万建忠:《民间诞生礼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第132页。

满月、百日

从婴儿平安降生……满月、百日举行一系列以婴儿成长为中心的庆贺活动。庆贺的主要内容……落胎发(第一次剃发)、为婴儿取乳名、和家人之外的亲友见面等。

——摘自金文男:《人生礼仪》,上海三联书店,1991,第14~17页。

周岁

婴儿出生满一岁,古称“周睟”,现称周岁,俗称“一生”“过生日”等。周岁这天,不仅庆贺,还要举行抓周的仪式。抓周,也叫抓生、试儿、试周、揸生日等。

——摘自叶涛:《中国民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第82页。

生日

周岁以后,每年到了诞生日都要过生日,北方多用五色线按年岁数穿铜钱制锁,挂在颈上,称之为“挂锁手礼”,又称“过锁关”,至12岁方可解锁“开关”。从40岁起,“生日”就转为寿诞之礼……女的为“悬悦之辰”。至寿日,子孙为寿星设寿堂、挂寿幛、点寿烛、吃寿面、寿糕、寿桃,亲友也来送礼庆贺。

——摘自金文男:《人生礼仪》,上海三联书店,1991,第18页。

及笄礼

女子成年礼仪叫笄礼。古时,无论男女,幼年的孩童都不结发,多是垂发,头发自然下垂;间有将头发扎成两撮垂于脑后的,叫“总角”,也不加修饰。成年时,则要把头发挽起来,用笄(簪子)簪上,以示成年。笄礼的详情如何,已不可考。后世笄礼也如冠礼,不那么郑重了,但女子的所谓“上头入月”,总是标志着成年的。上头是笄礼的俗称,入月则指月经初潮,前者是装饰变化,后者是身体变化,都是成熟的标志。

——摘自乔继堂:《中国人生礼俗大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第149页。

纳采

婚礼即男女结合为夫妻时所举行的礼仪。据《礼记·士昏礼》记载,古时的婚仪又分为六种仪式,也就是六个阶段:一为议婚,商议婚配,又叫“纳采”。一般是由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媒人实际是纳采的主角,也是婚礼中的重要角色。远古时期的婚配是没有媒人的,所谓“男女杂游,不媒不钩(聘)”。……纳采时,以送雁为礼,是取雁飞南北、合于阴阳之意,寓指男女成亲。

问名

问名就是指询问女子的闺名。经过媒人的纳采,女家表示同意后,男方再派人执雁到女家,向主人问名,女家则设宴款待。问名的目的是将女子之名、出生时辰等做一占卜,以测定婚配的吉凶。

纳吉

若占卜预测婚配吉顺,男方即将吉兆的消息告诉女家,同时还要再以雁为礼物,从而正式确定婚姻,即订婚。

纳征

又称纳币。正式订婚后,男家要向女家送去玄 他(作为礼物的币帛)、束帛、俪皮(成对的鹿皮)等贵重的礼物。

请期

纳征之后,男家便又一次占卜,以确定吉日成婚,再派人去女家通告日期,但表面上却表现得很谦逊,好像在向女家请问日期,所以称之为请期。

亲迎

到确定的成婚之日,新郎要亲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后来又叫迎亲。来到女方家里,新娘的父亲需要到门外迎接新郎来到屋内。新郎仍以雁为礼物交予女家。

——以上均摘自郭振华:《中国古代礼俗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94~99页。

开脸

新娘在喜日前夕,就要忙着打扮自己了。用化妆、造型等手段,弥补缺陷,突出优点,展现新娘外表之美。按民间传统,新娘打扮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婚礼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南北民间都流行着古色古香的沐浴更衣、“上头”、“开脸”的礼仪习俗。开脸,亦称开面。所谓开脸就是用刀剃掉或用两根线互相绞合,用以纹尽脸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修齐鬓角。开脸必须在婚前一日进行,而且必须由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妇人来完成。近、现代某些地区仍有这样的礼俗。巴金先生在《春》中曾写过这样一个细节,慧要出嫁了,周氏来给慧开脸,她一面用丝线仔细地绞拔慧脸上和颈上的汗毛,一面絮絮地对慧讲了一些到人家去做媳妇的礼节。开脸之后便是蒙上“盖头”,或坐轿或骑马前往夫家了。

——摘自万建忠:《民间婚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第41页。

婚礼仪式(www.xing528.com)

行礼之后,新郎将新娘从女方家接走,而女方家父母不需要将之送到门外。新郎先亲自驾车,请新娘坐于车上。然后他再将车交给专门的驭手赶车上路,自己则另乘车先行赶回家中。待新娘到,由新郎迎入家中。家里则设宴,新郎、新娘于席间须进行“同牢”(同吃供祭祀的肉食)、“合卺”(用一个葫芦分成的两个瓢,是古代婚礼中的酒器)等仪式,预示相亲相爱。宴结束后,脱去礼服,入新房,新郎亲自摘下新娘头上的缨(一种彩色的带子。古代女子自订婚后就系于头上),撤去蜡烛。婚礼的仪式也就结束了。不过第二天早晨,新娘还需拜见舅、姑(公与婆),行见舅姑仪,要分别向他们进献枣、栗和腶脩(一种经捶捣并加姜桂的干肉)。

——摘自王烨编著:《中华古代礼仪》,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第89~90页。

祈子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因此,祈求多子多孙,是祈子的重要内容。有些地方在举行婚礼的“铺房”仪式时……同时也用以预兆新娘将来多子多孙。……经过这样的“祈子”,婚后如果仍未怀孕,就要去求助于保佑生育之神。除了求神之外,还有通过巫术来祈子的,最普遍的做法是分食新娘嫁妆“子孙桶”里的喜蛋及婴儿三朝礼中“洗儿盆”里的红蛋,希望沾上一些“喜气”来得子。

——摘自金文男:《人生礼仪》,上海三联书店,1991,第4~7页。

安胎

汉族各地民间有孕妇床头挂有他项物件,将生孩子必骄指(四川);家有孕妇而补窗,将生瞎子(湖南湘潭);孕妇床头置刀剑,所生子多缺唇;新夫妇交拜时,堂屋侧置秤,生子驼背(四川),等等。孕妇不得任意抬举手臂,特别是高举手臂。这是因为民间俗信以为胎儿之所以能安居在孕妇体内,是因为他咬着一个类似母亲乳头,俗称“奶筋”的东西。如果孕妇任意抬高手臂,则可能使胎儿脱落“奶筋”,这样胎儿便会饿死,因而造成死胎、流产等祸患。

——摘自万建忠:《民间诞生礼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第64~78页。

催生

孕妇在即将分娩时,娘家往往要送礼至婿家,一则慰问,二则催生。因此,所送礼品除了为婴儿出生准备的衣衫外,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送给孕妇增加营养的滋补品,如鸡蛋、桂圆、红糖等等;一类是用以讨取“口彩”的吉祥物,如与“早生贵子”之类谐音的果品。此外,有附送筷子,以求“快生快养”;有派人吹笙随同送礼,取“催生”之意。礼品上往往还盖有雕镂出五男二女纹样的彩纸。

——摘自金文男:《人生礼仪》,上海三联书店,1991,第11页。

分娩

传统观念中,正常分娩尚属不洁,那些不成功的分娩就更其污秽了。因此,流产、死胎、怪胎或产妇死亡被认为是更大的不祥。倘若孕妇难产而死,人们便认为她落血污池,不得超生,需要做水陆道场来济度。……分娩不洁的信仰在许多部落民族那里更为浓重、顽固。

——摘自乔继堂:《中国人生礼俗大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第74页。

丧葬礼

丧葬礼俗,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因而俗称“送终”,是古代被称为“凶礼”之一。殡葬方式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

——摘自叶涛:《中国民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第94页。

土葬以棺木盛尸,挖墓穴,将棺木深埋土中,并以土丘为标记的丧葬形式。它是汉族最主要的丧葬形式。古代匈奴、突厥、回纥及苗族等也以土葬为主。

火葬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在我国传袭已久,先秦时即有文字记载,最早流行于少数民族之中。

水葬将尸体投入江河之中,任其漂流沉浮的丧葬形式。在我国古代,曾流行于藏族羌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之中。

天葬又称露天葬或鸟葬。在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之中较多流行,采用得最多的是藏族。

悬葬又称“洞穴葬”,实际上是天葬的一种演变形式,曾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福建等地的少数民族之中,它是将尸体盛于棺内,然后在陡峭的岩壁上凿洞插桩,将棺置于其上,或将棺置于天然的岩洞中或岩缝内,低的距地面20多米,高的达100余米。尸体经天然风干,遂成木乃伊式的干尸。

复合葬是一种先后采取几种类型的丧葬方式。

洗骨葬是一种壮族的主要葬式。人死之后,以木质疏松的木料或薄木做成棺材,入地一两尺,使尸体迅速腐烂。三五年(不取双数)后开棺,去掉骨上的腐肉,按坐的姿势将骨架放于陶瓮中,不用陪葬品,尤忌金属、布帛,再在骨上洒以朱砂,瓮盖内写上死者姓名、生卒年月,然后埋于家族坟地。江西广信府一带也有此俗,“既葬二三年,辄启棺洗骨使净,别贮瓦物勾埋之”。奉行洗骨葬的民族,认为这样就能长久地保持死者的骨骼。

——以上均摘自金文男:《人生礼仪》,上海三联书店,1991,第60~66页。

初丧

老人断气前,儿子、儿媳、女儿都必须守候在病床四周,以报答其养育之恩。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当老人生命垂危之际,一般要先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守护下,度过弥留时刻,此谓“送终”。人死了,忌说“死”字,一般称为“老了”“过去了”,或说“去”“逝世”“不在了”“走了”。

吊丧

亲族邻里往往结伴前来吊孝,平辈鞠躬,晚辈跪拜四叩首。唯师生之参灵礼为最重,山东曲阜地方为前七后八中九拜共二十四叩首。吊孝之仪最为隆重的是死者的近亲,特别是姻亲的吊唁,他们携带菜肴、糕点、果品和挽联、哀嶂等祭礼而来,有的则出钱包祭,由丧家代为料理。……从大殓到出殡,子女等亲属日夜守候在灵枢旁尽孝,称为“守灵”。

出殡

出殡,亦称“发丧”,是丧礼中最隆重的仪式。旧时出殡,要请人查看《除灵周堂图》,或请阴阳先生“开殃榜”,定下出殡日期,讣告亲友临丧。出殡仪礼一般由专门的礼生主持,安排出殡程序、排列送葬队形、确定抬棺人选等。

安葬

旧时富裕人家要请阴阳先生点穴,坟墓最好处于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位置上。墓穴定方位,一般为南北方向,长九尺左右,宽以三尺三为准,俗话说:“天下棺,三尺三。”灵枢到达墓地,撤去蟒罩,准备下葬。棺木入穴时,孝子率家人亲友再行跪拜大礼,鸣炮,奏乐。有的地方孝子抱住棺材痛哭,表示舍不得老人离开。亡者入土为安,生者还有祈福的仪俗。葬埋结束,礼先生要领着孝子谢客,先谢吹鼓手,再谢客人,最后谢帮忙的。下葬之后,还有圆坟、“烧七”(又称“奠七”)、烧百日、烧周年等仪式。

——以上均摘自叶涛:《中国民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第94~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