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适应商贸环境的策略方案

建立适应商贸环境的策略方案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陇西上古属九州之一的雍州,为汉族与羌戎杂居之地。陇西建置较早,曾有过很多三级建置。东汉后期,移金城、陇西二郡治于襄武,汉灵帝时置南安郡治于豲道,魏初又移陇西郡治于襄武,两郡治地同在今陇西县境。特殊的建制,自然而然促进了交通和商贸的发展。便利的交通条件,无疑促进了商贸的大流通。清末民初,陇西商业得以恢复,形成了商业新区。这一时期仅专业经营陇西腊肉、火腿的商户就有30多家。

建立适应商贸环境的策略方案

陇西上古属九州之一的雍州,为汉族与羌戎杂居之地。陇西建置较早,曾有过很多三级建置。最高一级为渭州(北魏置)、巩昌路和巩昌路便宜总帅府(元置)、巩昌布政使司(清置);次一级为陇西郡(秦置)、南安郡(东汉置)、巩州(宋置)、通远军节镇(金置)、通远军(宋置)、巩昌府(金置);县一级为襄武、豲道、兰干、首阳(均为西汉置)、陇西(宋置)。

古陇西郡

陇西建置按历史纪年简述,即秦灭豲戎,置道(今陇西东南境),汉设襄武、首阳、兰干。东汉后期,移金城、陇西二郡治于襄武,汉灵帝时置南安郡治于豲道,魏初又移陇西郡治于襄武,两郡治地同在今陇西县境。从此陇西县地便为后来各朝各代州郡府治所在要地。东晋时群雄割据,两郡变动频繁,以地处要冲而争夺激烈。前秦苻登曾建都于南安。隋朝李渊父子袭陇西公,曾先后驻守陇西。唐初,改郡为州,继而置道,由于是大唐李氏“郡望”的特殊原因,陇西曾辉煌一时。安史之乱后,陇西陷于吐蕃二百余年。宋代始以观文殿学士王韶兼知通远军事,继以统制王德知巩州事兼熙河兰廓兵马钤辖,与西夏、金人抗衡于陇右。元、明、清三代再度复兴,多派大员坐镇陇西。元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巩昌府府尹;明洮岷兵备道道尹、茶院行台、都察院巡抚行台、分守陇右道道尹、巩昌府知府、巩昌卫指挥使;清巩昌布政使、按察使、巩昌府知府等都驻守陇西。甘肃巡抚也曾一度驻节此地,陇西成为兰州开府以前甘肃省的省会。

陇西的这种多级建置,为官赴任的达官显贵和百工技艺,就自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地方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将全国各地的烹调技艺带到陇西,相互渗透传承,促进了包括“陇西腊肉”在内的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的殷富达到开国以来未有的高峰,自西京安远门(西门)直到西域,沿途村落相望,田野开阔,陇右富饶,天下闻名。”天宝六年(747年)贵胄们讲究给皇帝进贡食品,宫中特设检校进食使,评比各家食品的精美程度,形成了“竞相献贡”的风潮,每一次进食,多至数千盘。当时的陇西又是安西节度使、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去西京朝圣的必经之地,必然要将陇西的“金钱肉”“腊口条”“火腿”等食品作为觐见的礼品带到长安,传入宫廷。因为其来源于陇西,宫廷食谱中便有了陇西金钱肉、陇西腊口条、陇西火腿的名称。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陇西腊肉”的发扬光大也是宫廷饮食传播和饮酒之风推动的结果。

秦始皇西巡陇西

唐朝初期,饮酒风行于陇西。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唐时陇西盛产烧酒,考证靛坪出土的酒器窖址,证实陇酒不但供当地饮用,而且远销京城长安,尤其是因大唐李氏“郡望”在陇西的缘故,李氏族人和文人墨客频繁来往驻足于陇西,形成了当时“非酒无以为乐,非肉无以为生”的酒肉文化。《旧唐书·经籍志·史部》记载了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到陇西后曾留下:“渭州一大怪,驴鞭当菜卖”的趣话。金钱肉和腊口条在隋唐时曾作为贡品不断送往京师,在民间留下了“隋炀帝与鞭酒”的传说和“腊口条,三寸长,千里迢迢献君王”、“金钱肉、蝴蝶样,明皇吃后不早朝,贵妃一笑伴君王”的顺口溜。(www.xing528.com)

特殊的建制,自然而然促进了交通和商贸的发展。秦代,秦始皇西巡到陇西,驰道经过陇西县。汉时,这条驰道为“丝绸之路”陇西段(东段)通往河西两条路线中的第二条路线,即南线经过之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沿此线经过。隋唐时期,隋炀帝西巡张掖玄奘去天竺(今印度)取经,文成、金城公主入藏联姻均取道陇西。元、明、清三代,陇西为陇右交通要冲,为陕甘新驿道兰州官道上的要道,四邻驿站设置以陇西为中心,传递文书,运送官物,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便利的交通条件,无疑促进了商贸的大流通。

盐帮驮队

陇西私营商业起源甚早。汉唐之前难以稽考,宋元明至清同治以前,商业繁盛,街市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特别是腌肉业的兴旺发达,各路盐商驮队(称盐帮)来往于官马驿道,从四面八方将盐运入陇西,曾流传有“晚迎朝送四方客,城外铃响盐帮来”的民谣,较为形象地说明了各类盐品在陇西因腌肉需求有举足轻重的市场。清代时的陇西,湖、广、山、陕、京、津会馆林立,商号遍布,富商大贾云集,车马脚骡川流不息。输入商品主要有食盐、硝盐、布匹、茶叶调料瓷器、纸、火柴等。输出商品主要有腊肉、火腿、大麻烟丝、烧酒、猪鬃、皮货等。仅专业经营的屠宰市、腌坊院、腌房巷、肉架子就有二十余处。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回军攻克巩昌府城,陇西街市陷于兵火。清末民初,陇西商业得以恢复,形成了商业新区。自民国十年(1921年)以来腊肉产量突破100万斤,销路由兰州扩至西安、汉中天水酒泉、张掖等地。1943年,陇西火腿每年总销量达130万斤,仅运销兰州的火腿就达18.45万斤,足以说明陇西饮食、屠宰业的繁荣。这一时期仅专业经营陇西腊肉、火腿的商户就有30多家。饮食业较负盛名的有福盛园、正兴园、二合馆、复兴园、林盛园、复生园、李店子、马店子、刘店子、安店子等;腌肉业较有名气的有郭腌坊上、杨老板上、赵保长上、寺门下、木头桥子下、荣盛园、新院里等10余家。

清代陇西腊肉市场

陇西作为交通要冲,内陆名城,无论小吃大菜,畜禽肉品都推陈出新,外引内传,积累年久,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这是陇西腊肉形成并推广的重要环境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