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中期的文化变革

20世纪中期的文化变革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60~70年代的时尚潮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安德烈·库雷热、皮尔·卡丹等这些未来主义设计师的影响,出现了女装的中性化倾向,女性此时开始流行穿着裤装。而20世纪60年代最时髦的迷你裙也是摩兹女孩的最爱。从1970年到现在,摩兹族的着装风格反复出现在街头时尚的舞台上,现在很多

20世纪中期的文化变革

(一)迷你裙和未来主义

一提起20世纪60年代的女装,最先就会想到迷你裙。这是当时年轻女性最时髦的服装,当时的迷你裙大部分是连衣裙的款式,廓型呈“A”字形,长度及膝,造型非常的简洁、活泼。同时,在迷你裙上往往有不同色块的拼接或色彩鲜明的图案做装饰。由于裙长及膝,所以穿着时一般搭配靴子和手袋(图5-29)。

20 世纪60 年代也是人类空间探索的十年,人们想象着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未来主义成为时尚潮流的主题。最为代表的设计师就是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他在1964 年设计了太空主题的女装系列。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了20 世纪70 年代,帕科·拉班尼(Paco Rabanne)、鲁迪·格恩瑞(Rudi Gernreich)也都是未来主义的代表。未来主义的女装多采用金属或闪亮的布料以及合成织物,如透明彩色塑料、PVC、乙烯基丙烯酸。服装廓型也以简单的几何形状为主,“A”字形廓型、超短裙、中性风格和明亮的颜色也是未来主义风格重要特征(图5-30)。

20世纪60~70年代的时尚潮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安德烈·库雷热(Andre Courreges)、皮尔·卡丹等这些未来主义设计师的影响,出现了女装的中性化倾向,女性此时开始流行穿着裤装。同时,随着女性解放运动,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来,再次推动了女装男性化的进程。法国设计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在其女装设计中大量融入了男装元素,在1966年设计了时髦的女性燕尾服。这种中性化的女性形象逐渐被大众接受,裤子甚至成了裙子的替代品(图5-31)。另外,街头文化也带动了褪色的牛仔裤的流行,迪斯科舞厅的出现使宽大喇叭裤开始流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最为常见的男装就是面料厚重且宽松的双排扣西服。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不仅女性的形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随着流行文化对音乐和时尚的影响,男装也出现了全新的风格。能彰显男性身材苗条的单排扣夹克和更合体的裤子成了男性的新形象,西服衣领越来越大,领带也越来越宽。

图5-29 法国设计师米歇尔·罗西尔(Michele Rosier)设计的迷你裙

图5-30 1967年皮尔·卡丹设计的女装

图5-31 1965年的女裤

(二)摩兹风尚(Mods)

20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在西方被喻为是反文化(Counter culture)的年代。其特质是将年轻文化(Youth culture)、大众文化(Pop culture)、性自由(Sexual Freedom)、女权运动(The movement of women’s right)四者相互融合。这些不同的年轻亚文化团体,也分别将他们的人生价值理念着实地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之中,也就是透过服饰的穿着来象征他们所处的团体。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英国的年轻人流行文化受到多重文化的影响,而最大的影响则来自美国。比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摇滚乐盛行以及泰迪男孩文化的影响。自主性极高的英国年轻人逐渐将这些亚文化风格发展成本土流行文化。这种在英国伦敦出现的新亚文化现象就是摩兹文化(Mods)。摩兹文化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到中期最为盛行,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英国又有一次复归,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早期,北美的加州也掀起了一阵摩兹的流行之风。

由于处于战后年代,生活在伦敦中心地区和北部新城镇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闲钱去买衣服。这直接导致了伦敦服装店的盛行。一些设计师也因此名声大噪,比如玛丽·奎恩特(Mary Quant)。对时尚的热爱也表达了摩兹族们要从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解脱出来的愿望,但他们的消费力又是理性的,多选择意大利或法国剪裁的服饰。例如,定制的套装、马海毛服饰、窄领带、系到最上一颗扣的衬衫、羊毛V领毛衣皮鞋,这和乡村摇滚风格的造型形成鲜明对比。发型上则模仿当时法国影星保罗·贝尔蒙(Jean-Paul Belmond)。

摩兹族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有自己的发型、服装、配件,还有极具代表性的标靶圆心符号作为标识。这时英国的年轻人也有着崇尚国外货的情结,他们模仿法国明星的发型,穿着意大利进口的西装、皮鞋、靴子,再套上美国的军用大衣。摩兹族最流行骑着意大利威士牌(Vespa)的小型摩托车、蓝美达(Lambretta)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同时,这些车上都有数不尽的改装套件,这也是摩兹风格典型的表现。年轻的摩兹们都把车打扮得非常华丽、非常亮眼,时而一群车在繁忙的街道上穿梭前进、呼啸而过,引起路人的注视,所以他们被英国人称为“Modern Cultures”简称“Mods”。

英国当时最流行法国电影,所以摩兹族的年轻人们为了模仿并追上潮流纷纷留起法式发型,而身上穿的是剪裁极佳且时尚的意大利西装及不打褶且改短成七分长的西裤,针织领带和手工制的鞋子也是造型必备的元素(图5-32)。摩兹族们相当注意细节,裤子的长度还有外套侧孔等小细节都必须分毫不差。但是骑车时产生了问题,就是该如何保护他们的西装。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美是盟军,在英国可以很容易买到美军二手军装。摩兹族们为了骑车或修车时,不让污渍沾染里面昂贵的西装,而穿上美军大衣,之后年轻人们便争相模仿,这种美式大衣也就成了摩兹的典型服饰。最流行的款式是美军的Fish-tail M-51(鱼尾式军用外套)与Parka M-65(派克大衣)这两种型号的外套(图5-33、图5-34)。

图5-32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僵尸乐队(The Zombies)组合

图5-33 穿着派克大衣的摩兹青年

图5-34 摩兹族标志

更有很多男性摩兹族跨越性别的偏见使用眼影、眼线笔、唇膏。女性摩兹反而打扮都偏为中性,短头发、穿男款裤子和衬衫(就像现在流行的boyfriend style)、平底鞋、化淡妆(只是简单的粉底,喜欢用棕色眼影)。而20世纪60年代最时髦的迷你裙也是摩兹女孩的最爱。当时的超模崔姬(Twiggy)把这种“Mods look”带到了高级时装界,从而影响了世界范围的时尚。

从1970年到现在,摩兹族的着装风格反复出现在街头时尚的舞台上,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依然模仿着他们的打扮。

(三)洛可帮风尚(Rockers)

洛可帮风尚(Rockers)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以机车文化为主的亚文化流派,主要元素是英国的摩托车文化和摇滚乐(这里要和美国的哈雷摩托文化区分开)。因此,这种文化和摩托车的普及有很大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摩托车在英国社会仍享有一个很荣耀的地位。人们把摩托车与很积极的形象、财富、光辉联系在一起,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产阶级有能力买得起汽车,摩托车从此成了穷人交通工具。另外,洛可帮出现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种:英国战后物资定额配给的终止;年轻工人阶级数量的增长;贷款对年轻人的开放;美国流行音乐和电影的影响,英国城市建造的环行路增多,意味着飙车的赛道也多;路边小咖啡店的兴起。这些因素都使英国成为机车文化的重镇。

洛可帮的时尚更倾向于实用性,如铆钉装饰的机车皮夹克、骑车时不戴头盔或将头盔盖打开、保护眼睛的护目镜、保护颈部的白丝巾、舒服的T恤、皮质的帽子、李维斯(Levi’s)或威格(Wrangler)的牛仔裤、皮裤、鞋,多选择高帮李维斯机车靴或泰迪男孩喜欢穿的厚底鞋(Brothel Creepers),发型则模仿他们喜欢的摇滚明星,梳些夸张的背头式发型。

1964 年5 月18 日,几乎所有英国报纸的头条都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在英国布莱顿,一大群的摩兹少年正抡起折叠椅威胁两个孤立无援的洛可帮少年跳到向下近5m的海里。照片里的摩兹少年们穿着休闲外套,戴着墨镜,而洛可帮少年则穿着带有着铅质铆钉和纪念章的黑色皮夹克和鞋头尖得像刀锋一样的靴子。像这样不同亚文化群年轻人之间的暴力事件,被媒体大规模报道还是非常少有的。这一事件在街头时尚与青年人文化的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数年后,人们称其为“街头风格之战”的第一炮。1964年摩兹族与洛可帮之间的冲突,完全是由于双方对于穿着风格方式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这可能只是年轻人之间不同的穿着喜好之争,其实这一事件足以让我们改变对街头风格的看法。那就是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街头的风格除了其表面的装饰意味外,更能表达年轻人深远复杂的心理甚至信仰。所以发生在英国布莱顿的这次事件,表面上只是着装风格之争,但实际上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对于年轻人的影响,这一事件的本质其实是不同等级阶层间的一场纷争。但是这场带有政治色彩的斗争完全转化到了年轻人的着装理念中,已经完全转变成了“蓝色”与“白色”之争,或者是“带有污渍的旧皮夹克、牛仔裤”与“休闲服和笔直整洁西服套装”的斗争。关于这两种不同风格装束的话题还不止于此,洛可帮健壮的形象与摩兹族柔弱的形象,从另一个角度诠释着对“男子气”的理解。穿着干净整洁套装的摩兹形象,很适合一些上班族来穿着,所以很快被社会所接受,很容易地融入社会中来。相反,洛可帮的造型显得过于粗野,因此被社会所排斥,成了一些社会边缘人的象征(图5-35~ 图5-37)。

图5-35 20世纪60年代英国洛克

图5-36 1988年约翰·里士满(John Richmond)设计的洛克帮风格皮衣

(www.xing528.com)

图5-37 洛克帮皮衣上的装饰

(四)摇摆伦敦、迷幻音乐风尚(Swinging London & The Psychedelics)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的伦敦是街头流行文化的聚集地,在市中心的皮卡迪利广场(Piccadilly Circus)附近,有一条卡纳比街(Carnaby Street,伦敦20世纪60年代以出售时装著名的街道)。这是一条以年轻人时尚而出名的街道,是当时迷你裙、迷幻药以及其他20世纪60年代著名时尚产物的发源地。这条号称全伦敦最不羁、最邋遢的街道却是一个活生生的“街头文化”博物馆,是当时年轻人的时尚文化圣地,也有人称这里为“摇摆伦敦”(Swinging London)。在这条街上,在古老的报亭前、在古老的裁缝店里、在路边的小咖啡馆里永远聚集着穿着另类的年轻人,这条古老街道逐渐成了西方世界流行文化的中心。这条街上出售年轻人服饰的新店越开越多,出售着各种各样新奇的时尚商品。这些服饰商品大多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有着鲜艳而夺目的色彩。比如,有着平时无法想象鲜艳色彩的太阳镜、带有“波普”抽象图案装饰繁复的服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类似军装制服款式的服装,这些服装全部使用色彩鲜艳的丝缎或花缎作为服装的面料,同时还在上边排列装饰了闪光的各色扣子(图5-38、图5-39)。这种式样的服饰也是“摇摆伦敦”最明显的特征。摇摆伦敦一族的年轻人们喜欢装饰繁复的服装。当时,无论在卡纳比街(Carnaby Street)还是在皇帝大道(King Road)都能看到成群的身着装饰华丽、色彩鲜艳服饰的年轻人(图5-40)。在这些年轻人的审美意识中,充满了强烈的“自恋”情结,不但女性有着强烈的自恋倾向,男性也有同样的审美观念。这样的着装式样甚至成了暗示着“同性恋”倾向的服装。从此,中性服装(Unisex)意识的革命开始席卷整个世界流行时尚。

图5-38 20世纪60年代摇摆伦敦造型

图5-39 1967年伦敦卡纳比大街上的年轻人

图5-40 伦敦摇滚造型年轻人

1966年左右,摇摆伦敦为流行文化带来了一次狂潮。到处都被令人目眩的“波普流行艺术”、强烈的色调和花俏刺目、绚丽多彩的服饰所充斥。这一场景似乎把人们带入幻觉的世界,似乎眼前的五彩斑斓的景象完全是幻觉。因此,“迷幻”(Psychedelics)一词开始流行。1964年夏天,美国著名小说家肯·凯西(Ken Kesey)和他的团队,开着一辆命名为“向前”(Further)号且车身涂满了绚丽色彩和波谱图案的校车,满载着一伙自称为“快活的恶作剧者”(Merry Pranksters)的青年男女从加利福尼亚州出发,横跨美国大陆,到达纽约世界贸易大厦,然后又返回。由此,所谓的“迷幻革命”开始。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迷幻风格”逐渐演化成了“嬉皮风格”。

(五)嬉皮士风尚(Hippies)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特殊的历史时期,源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传统信仰的缺失。那时,年轻人的迷惘和其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摇滚乐的催化下,年轻人开始融合在这个矛盾中并最终形成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亚文化现象,即嬉皮运动。60年代的精神是叛逆的,文化是叛逆的,生活也是叛逆的。在60年代的西方,这些被称为“嬉皮士”(Hippie)的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融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男人要是留着长发就意味着他受到了“启蒙”,要转向自由思考的方式并表明他是一个嬉皮士。

与其他亚文化群一样,嬉皮文化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时尚语言风格。他们的发型、服饰、话语都带有鲜明的辨识度。嬉皮风格的服饰都有着浓重的色彩,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嬉皮是从“迷幻风格”演化来的。嬉皮士的典型装束是将衣服剪破、长裤剪成短裤、长袖剪成短袖、红红绿绿地披挂一身。他们还喜爱自然朴素的破旧牛仔裤,光着脚或穿人字夹脚凉鞋,把牛仔服袖口、口袋、裤脚口拆成纤维流苏状,在衣服的胸前背后装饰流苏饰边。服装喜欢使用扎染蜡染面料以及用手绘花朵图案以及手工绣花来做装饰。除了牛仔裤之外,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东方服饰也是嬉皮士的最爱(图5-41、图5-42)。20世纪60年代,旧金山成为嬉皮士大本营,生活于旧金山的嬉皮士引领了西方社会嬉皮士的服饰潮流。在旧金山,嬉皮士是融合东方哲学、不抵抗主义、诗歌、摇滚乐和迷幻剂的群体。对东方哲学的热衷,对印度“圣雄”甘地的不抵抗运动主义的崇拜和对摇滚乐、迷幻剂的迷恋,使东方的干酪包布、彩色念珠、土耳其长袍、喇叭长裤成了嬉皮士的服饰标志。因此,当时嬉皮士最时髦的装束就是五颜六色的土耳其长袍、阿富汗外套、寓意“爱与和平”的印花图案及和平象征物与喇叭形牛仔裤、色彩缤纷的念珠相搭配,再加上必不可少的飘逸长发。

图5-41 1971年皮卡迪利广场上的嬉皮士

图5-42 1966年亚麻印花嬉皮风格套装

1969年8月15~17日,在距离纽约市西北70km的贝瑟尔镇的迈克斯·亚斯格牧场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音乐盛会,这次盛会的名字就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次由四个背景各异的小伙子发起的音乐盛会,主题是“和平与博爱”。“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代表了嬉皮运动的巅峰时期。这是一次盛况空前的音乐节,来参加音乐节的年轻人将近45万人,是嬉皮运动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音乐节。这些嬉皮士们长发束带,穿着粗布蜡染衬衫、印染工装裤或喇叭裤,发疯般地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摇晃,他们一边吸食毒品一边跟随音乐疯狂跳舞。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精神影响了整个20世纪60~70年代的年轻人(图5-43、图5-44)。

(六)光头党、平头少年风尚(Skinheads)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摩兹文化开始受到了威胁,突然之间出现了很多的摩兹的模仿者,街头充斥着类似摩兹族的打扮。摩兹文化进入了所谓的“硬派摩兹”(Hard Mods)时代。像迷幻风尚和嬉皮风尚一样,最初的摩兹风尚中的中产阶级的年轻人占了主导地位。这些“硬派摩兹”与最初的摩兹族不同,他们大多来自劳动阶层。因此,这些来自劳动阶层的“硬派摩兹”,完全不接受原来摩兹族的形象,随后就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新的亚文化现象,即平头少年(Skinheads)风格。这些年轻人拒绝流行时髦的音乐,追求不加装饰的牙买加传统斯卡音乐(SKA)、布鲁斯、摇摆乐的新式节奏。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年轻人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劳动阶级时髦形象。他们戴着太阳镜、穿着整洁干净的双件套西装还有白色的袜子、没有一点污渍的黑色靴子、黑色长款外套,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剃着光头。

图5-43 1993年D&G春/夏系列嬉皮风格女装

图5-44 1993年D&G嬉皮风格女装细节

随后“光头党、平头少年”的装束有了新的发展。他们的头发通常只留半寸长,不完全剃光。这一发型具有实际的好处,就是在斗殴中不会被别人揪扯。“平头少年”们喜欢穿着T恤、弗雷德·派瑞斯和本·歇曼的衬衣,李维斯牌的牛仔、有背带的斯沃特休闲裤以及在工作或“争执”中不易被扯破的黑色毛质夹克。在马丁靴与牛仔裤成为蓝领阶级的主要穿着以后,他们又改穿配有丝绸手帕、丝绸领带或领结的考究外套(图5-45~图5-47)。

到20 世纪70 年代,“光头党、平头少年”的造型也更趋多元化,高帮皮靴、紧身牛仔裤、飞行员夹克和T恤,尤其对于品牌的热衷也更系统化。男性光头党的发型经常是近似于光头,胡子经过精心修剪。女性光头党的发型在早期接近摩兹,但后期更接近于朋克,有时甚至只是前面留一小撮。长袖、短袖的衬衫或POLO衫、“V”领套头毛衣、羊毛开衫、印有光头党文化相关的图片或标语的T恤。他们还钟爱阿尔法(Alpha)战机的MA-1款飞行员外套,颜色通常是黑色或军绿色。传统的光头党也会选择西服套装,女光头党还会选择短机车夹克来搭配短裙。裤子则基本上是李维斯、Lee、威格的牛仔裤,通常会挽裤脚以突出脚上的靴子和袜子。鞋子是马汀博士皮靴(Dr. Martens)、索洛沃(Solovair)牌的靴子或阿迪达斯(Adidas)足球鞋。

图5-45 1968年平头少年

图5-46 1971年牛仔装扮

图5-47 平头少年装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