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混合产权制度的供需匹配

混合产权制度的供需匹配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电资源项目开发体现了效率而忽视了公平性,因此,处于不均衡状态的这种制度具有继续演变的动力,公平性要求所引发的社会对制度的需求会使制度达到均衡。国家投资水能资源的开发往往注重多目标开发,如浙江省丽水市滩坑水电站的开发主要是体现扶贫效益。

混合产权制度的供需匹配

产权混合的动力来自于坝址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性导致相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不能提供更多的坝址,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原来用于造水电站水库的坝址同时满足水电站水库和防洪(抗旱)水库修建的需要,水库成为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结合的产物。但这种制度变迁的阻力来自于政府部门的责任感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方面的阻力体现在顽固的计划经济思想带来的投资的二元结构。

1.从水库的产权制度供给看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特定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制度供给不足,即制度的非均衡状态。水电资源开发中非均衡状态的表现是放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政府由于体制的原因不作为或难以作为。水电资源项目开发体现了效率而忽视了公平性,因此,处于不均衡状态的这种制度具有继续演变的动力,公平性要求所引发的社会对制度的需求会使制度达到均衡。

(1)开发商投资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目标。开发商投资水电资源追求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水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它的稀缺性不是体现在为单一目标开发而引起的真正的稀少,而是体现在一定量的水资源在为众多目标功能开发中水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这是因为即使人类不去开发水资源,天然河流中的水资源也在承担着一定的功能,但这种配置对每一个社会人来说条件都是外生给定的,谁都不会说这一江春水的流动对谁有利或对谁不利。人类开发水资源是对这种外生给定的条件的改变,这样理解的话就是把人类开发水资源看成是河流中水资源的功能的调整。私人开发水资源相当于把天然的水资源配置状态调整倾向于特定某个私人的利益状态。而对于这个特定利益集团之外的人来说,水流状态的改变会带来生活上的不习惯、甚至生活幸福指数的下降,无论带来的是哪一种,对他们来说都会产生额外成本。有成本而没有收益的行为,无论对谁,谁都不会接受的,从而会引起其他的社会成本。

(2)政府投资水资源追求社会效益。企业关心的是一种企业内部经济收益,即财务收益,国家关心的是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后者更注重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提高。国家投资水能资源的开发往往注重多目标开发,如浙江省丽水市滩坑水电站的开发主要是体现扶贫效益。希望通过滩坑水电站的建设投资带动丽水市这个欠发达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启动整个浙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温州珊溪水电站的建设投资的目标主要是为了防洪和供水,其次才是发电。因此,国家投资项目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筹上,这种统筹效益对大部分人来说带来的是正的福利,只有少数人可能会感受到福利水平的下降,即负外部性的问题。因此,政府投资水电站时,通过补偿政策弘扬正外部性,降低负外部性。在移民成本一定的基础上,放大其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包括灌溉、供水、发电、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扶贫等多方面效益。因此,国家投资的项目的经济效益往往不如社会投资者的项目,但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特别是防洪效益等,对社会发展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比较大。

我国水电资源开发(特别是5万k W以下小水电站)的投资主体以民间为主,政府应发挥私人业主投资公共产品的积极性,通过制定政策鼓励私人业主多建公益性库容,由此造成的经济效益变化,即其投资的增量成本应该由政府补贴。对水电站水库因改善生态环境而增加的成本或减少的收益,应通过一定途径补偿。

(3)水电资源开发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能性。上面论述了私人与国家在开发项目中的目标差异,水电站投资从不同的投资者来说其经济社会效益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水电工程的事前补贴激励和市场价格导向机制来解决。我们研究制度方面的修正措施、或进行制度创新,其目的就是使两者的目标统一到一个方向。这是经济学研究中规范方法,制度研究包括激励性制度和约束性制度。从现实中看水电投资项目中要进行制度创新研究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电价上引导采用峰谷电价、丰枯电价政策,引导企业建设有调蓄能力的水电站,加大调节库容,这里主要体现价格机制调节经济人投资行为的过程。如金华电网1994年资料,全网供电最大负荷为527.1MW,其中省网输入483.4MW,地方电厂平衡43.7MW;全年供电量35.35k W·h,其中省网输入29.99亿k W·h,地方电厂供电5.36亿k W·h;最大峰谷差241.4MW,平均峰谷差136MW。另一方面是政府与私人组成共同的投资主体,政府对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部分进行投资,私人对经济品进行投资。投资比例可以由市场招标决定,标的为政府投入额。如衢州塔底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私人业主投资2亿元,衢州市政府投资2亿元,前者为了6400万k W·h电能的经济效益,而市政府为了得到一个碧波荡漾的环城人工湖。2001年筹建松阳县雅溪坑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960k W,库容为84万m3,当地政府按功能分摊投资,1/3由政府投资,2/3由公司投资。

(4)对已建水电站的实证研究。为了取得数据上的实证分析,笔者抽取了浙江省50座装机5000k W以上的水电站作为分析对象。其中1993年以前建造的国有水电站22座,1993年以后股份制(或私人)水电站28座。从表中可以看出,股份制水电站的水库库容明显小于国有水电站水库的库容:前者平均单位装机所拥有的库容为0.132万m3,后者为0.52万m3;按发电量计算,前者单位电能拥有的水库库容为0.0683万m3,后者为0.256万m3。因此,在股份制(私人)水电站中扩建水库生产公共物品的潜力巨大。

实践证明混合投资既有利于政府又有利于企业。从发电量来说,政府投资加私人投资大于纯粹由私人投资水电站的发电量,放大了私人的发电收益。从防洪等角度来看,大于单独由政府等值投资的公共效益,因此,政府加私人大于混合投资的总效益大于政府与私人单独投资的效益,即体现了1+1>2的效应。这从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的角度也可以证明。市场机制是讲经济效益的,它注重效率。而计划经济体制讲究的是公平,两者不可偏颇,光讲效率不讲公平,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光讲公平不讲效率社会不会发展,同样会引起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2.从水库产权制度需求角度看(www.xing528.com)

(1)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需要。尽管人类在科学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卫星遥测等技术对降雨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还处于原始阶段,对于降雨量在时间空间上的调度还没有把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降雨的地点、时间的不确定性和降雨强度的不确定性。因此,水库等工程储蓄还是人类调控水资源的主要手段,但这种手段受制于稀缺的地理地质水文等条件。

人类对水资源的配置、调节的主要目标是降低不确定性,提高人类利用水资源的保证率。调节配置的手段是利用工程技术、生态技术提供水资源的“银行储蓄”容量,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调控。空间上水资源配置协调包括跨流域的南北、东西部之间的协调,流域内的上下游、区域间的调配,配置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引水工程、水库和河道等蓄水工程进行引水、蓄水、拦水、调水等。时间上调配主要是春夏秋冬雨季旱季之间的调配,配置的手段是通过蓄水工程,包括水土保持、水库、滞洪区、河道等工程手段。

因此,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配置水资源都要用到具有储蓄水资源功能的工程措施,包括水库、滞洪区等。它的作用是将丰枯季节降水形成地面的水资源径流均匀化,具有防灾减灾兴利的作用。这种措施决定了水资源调配的能力,这种时间和空间上调配的能力大小又决定了水资源供给的安全程度,调配的工程就是“保险措施”,保险水平的高低与供水安全程度直接相关。为了提高流域水资源保障程度,必须提高流域水资源的储蓄水平,因此,必须加大流域控制性水库的建设。

(2)山区小流域防洪减灾需要。近几年来浙江省山区每年要发生小流域山洪及地质灾害,造成较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2003年衢州山洪暴发,2004年乐清市山洪暴发,2005年浙江省受到5次台风影响,浙南文成等县山洪频发。浙江省自然灾害中山洪暴发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已经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每年都要死伤多人。山洪暴发是一种小流域灾害,浙江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这种治理主要是河道两岸砌石,但是这种治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山区洪涝灾害问题。因为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的是控制性工程——水库。如景宁县英川水库建成,解决了英川流域的防洪问题。2005年“6.18”洪水中,英川水库通过调度削减洪峰,发挥了较好的防洪减灾作用。小流域治理的思路是上蓄、中控、下泄,小流域治理最有效的手段是建小流域源头水库,这样才能控制调节小流域的洪水情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根除山洪暴发的灾害。其实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10亿方节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山区城市防洪工程”都可以与源头水库建设相结合。试想小流域山洪暴发如果不通过建水库解决,能解决山区小城镇防洪问题吗?综合性开发水资源已经成为山区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

但是现实中为何不那么积极地建水库呢?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问题。山区小流域往往人烟稀少,建水库受益范围内人口很少,当地乡村也没有财力去建水库。成本太高收益不明显导致筹建水库动力不足。

(3)提高电力质量的需要。水能是什么?它是一种自然资源,所谓自然资源是自然力作用下长期形成的资源。它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蕴藏在河流中的能源。水能是水资源开发中的一个目标,水资源开发的目标包括供水、灌溉、发电、水环境、旅游、航行等多目标。水坝资源为降低水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实现多目标进而实现水资源效用最大化创造了条件,是人类至今为止水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手段。水能开发是利用水资源的自然落差使势能转化为动能,进而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行为。水能大小是水量与水头落差的乘积,因此,水能大小取决于水量大小和水头落差大小。

没有建造水坝的水能开发,叫径流式开发,相对而言,由于没有水库可以调蓄,发电厂供电不能按照电网的需求发电,只能根据河道中的来水大小发电,往往会造成供电与需电之间不协调,因此,人们将这种电称为质量较差的电能,它不能按电力每一个时段的需求进行调控。具有水库的水能资源开发,由于水库可以调蓄河道中的径流量,使人们可以按照电网对电能的需求按时段来发电——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电能的需求。一般社会用电的负荷是随时段变化的,按照微观经济学原理,社会总用电量大的时段单位电量的边际价值也高,供电方应在单位商品市场价值最大即边际价值最大的时候去供给商品。但是对一个电厂来说,电这个商品调控能力越强,即电的质量越好,边际成本越高。有些水电站虽然调控能力不强,即电的质量虽然差一点,但项目投资的边际成本可以大大下降,因此,这里带来一个经济效益的比选的问题。在投资成本与发电收益之间选择一个均衡点,使合理的投资成本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这是投资者理性思想的出发点。因此,业主制开发水电资源,它纯粹从经济效益考虑,仅仅比较水电产出效益与投资成本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是水库库容仅仅考虑了发挥最大发电效益的库容,这种发电库容受影响水电站效益的电价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这就是一对矛盾,从电力需求角度看应该多建水库水电站。

(4)改善山区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前几年我们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倡导修建径流式水电站,少建水库水电站,以免引起下游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但经过几年发展,我们发现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失误。建小型水库与浙江省这种特定山区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对生态环境是利是弊关键决定于水库的调度制度。山区河流本身是暴涨暴落的,在非雨季山区河流中就是干枯的,并不是建成水电站以后造成干枯而建以前是溪水淙淙。有许多例子能证明只要做到水库科学调度,就会促进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2003年、2004年浙江发生了50年一遇旱灾,许多山区乡村依靠小水电站水库放水解决了干旱和供水问题。甚至连人大代表一直呼吁要废除的百丈际水库,在经过这次干旱后,大家都认识到该水库对文成县城供水和抗旱具有巨大的作用。这说明水电站对下游环境是负面影响还是正面促进作用关键在于水库的调度,而这个调度权就是产权问题。政府要取得这个调度权改变这个调度权应该从经济法律的角度切入,这样可以把问题解决得更完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