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课在地理预习中的基础理论与原则

微课在地理预习中的基础理论与原则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笔者进行总结,认为课前预习式微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六点。而要顺利地通过最近发展区,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在多元智能理论下,课堂教育应以多种方式进行呈现,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多种能力的提升。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学习。

微课在地理预习中的基础理论与原则

(一)微课应用于地理预习环节的理论基础

对于课前预习式微课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它应该是在微课的理论基础之上包括了课前预习的相关理论基础,但基于相关文献的查找,笔者发现对于微课的理论基础,学者各执己见,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但不同观点都明确说明了微课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生,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它是基于视频学习认知的新的教学模式创新。但也不难发现微课最重要的就是以“问题的教学”和“情境认知”为基础理论,主要侧重于让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发展,而不是机械地学习。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笔者进行总结,认为课前预习式微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六点。

1. 建构主义理论

微课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转化而来的,它是将教学资源通过在线网络来进行传播的,通常以移动学习和发现学习为主,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一种在线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来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它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实践和问题情境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就算没有其他人的帮助自己也可以进行学习,将书本上那些生硬的地理问题转化成学生自己总是在接触的生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建构主义的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 细化理论

最早提出细化理论的应该是瑞奇鲁斯,他是在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及同化顺应理论、诺曼的网状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螺旋形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微课而言,细化理论就是将相对复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具有独立性的个体,并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某个主题、某个例题进行讲解,但是其整体完整,即使一节课的课前预习内容被分成了多个小片段也不会显得零碎,仍能保持教学过程的清晰。

3. 联通主义理论

从“联通”二字不难看出,联通主义理论的思想观点是学习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独立活动,针对地理学习而言,它应该是连接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那根专门的纽带。而这种连接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更多、更重要的东西。由于微课主要采取的呈现形式多是网络、视频课程,其主要核心就是教学视频,并包括一些其他的辅助性学习资源,所以它与传统的正式的学习不同,它处在一个非正式学习的环境,可以在手机、电脑等方便的电子设备上进行使用。由此可见,联通主义理论对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开发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微课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移动设备终端进行,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发展和创新。

4. 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就是可以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课程设计,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潜能,去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在实践阶段,教师应侧重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接近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在设计教学时,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多人交流探讨、思路探讨等,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顺利地通过最近发展区。而要顺利地通过最近发展区,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5.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心理发展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考查人的智能应该从九个维度进行,并且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3]其中,九个维度具体是指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空间感觉、身体运动能力、音乐素养、社会交往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然探索能力和存在。为此,要提高单个人的智能水平应多从以上九个方面入手。在多元智能理论下,课堂教育应以多种方式进行呈现,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多种能力的提升。

基于微课的各类翻转课堂模式中包含了语言、多媒体展示要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素,师生、生生互动,自主学习反思等活动要素,可以说触及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大多数智能考量维度。因此,微课基础上的翻转课堂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实现学生多元化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6. 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学、心理学家布卢姆发现在美国应试教育体系下,课堂上出现了 1/3 的学生“吃不饱”,三分之一的学生“吃不下”,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刚刚好”的怪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了在学校实施“掌握学习” 教学。

所谓“掌握学习”,就是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掌握该内容的程度。

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学习。学生可按照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查漏补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其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

(二)微课应用于地理预习环节的原则(www.xing528.com)

1. 以“建构主义”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空着脑袋进入学习变成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针对地理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教学设计,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因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学生不能站在原地不动等待着教师发出知识的信号从而进行摄取,而是要在教师给予信息之前就先将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整合,发觉知识的意义、概念、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而这种建构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学习内容联系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课程相互联系,考虑学习这些知识要依靠哪些其他的知识,从而有选择地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整合,得到自己想要的新知识。

以上观点也正是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学习观,而为保证学生能达到要求,那就需要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制作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据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微课可以选择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实践需要的知识,将这些内容放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开展,以便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生活情境转化为微课的内容并以猜谜语、讲故事、对联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其中,以至于激发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学生本身的学习的内化过程。而微课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是教学视频,将微课的教学视频情景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地理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虽然是对地理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始终是面向学生,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很有可能决定着研究的成败。如果对于课前预习式微课,学生主动地去吸收信息,并将自己置身于课程中,那么课前预习的效果就会大幅度提高。

2. 以“微课”为基础,“整体性”原则

无论如何,地理课前预习式微课终究属于微课的范畴,因此必须符合“微课的基本构成”“微课的存在特点”要求,并根据微课分类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笔者对微课的相关研究做了一个梳理,主要整理了微课的概念、微课的内涵、微课的特点、微课的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地理课前预习式微课就要以这些研究为基础进行建构。(在此不再详细介绍微课的概念、微课的内涵、微课的特点、微课的分类。)

课前预习式微课围绕学科知识点、定义定理、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问题设计相应的微课,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有机地与课堂上“正课”的教学相结合。地理课前预习式微课要以让学生提前理解某一知识点、某一堂课、某一个地理活动等为目标,以短小、便捷的在线网络资源,或电脑存放视频为表现形式。地理课前预习式微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及其微课所要求的时间,基本控制在十分钟之内。但是无论课前预习式微课有多小,都要具有整体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缺一不可。因此,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教学设计要将构成教学设计的各种要素统一在一起,从整体性出发,只有教学设计完整,课程的可行度才高,让学生从教学设计中了解“今天学什么”“要想学会这个知识我要怎么去做”“学会了这个知识我又能去做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等,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3. 以“课前预习活动”为基础,“开放性”原则

根据课前的预习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地理课前预习式微课的设计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教学内容灵活性强,没有固定的课程模式,可以让研究者与学习者随时介入,这就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继续研究课前预习式微课的环境,也为学习者进入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入口,从而为研究者和学习者都提供了许多开放的空间,并通过学习者与研究者不断地将微课传播出去,一方面使课前预习式微课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微课,帮助学生成绩得到提升。

无论如何,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帮助下自我激发、自我促进、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课前预习微课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重视开放性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并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

4. 以“情境教学”为基础,“发展、创新”原则

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包括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体现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其内涵在于,在关注地理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即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基础,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充分挖掘隐含在课程中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 形成。

第三,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与地理没有距离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地理学科中挖掘和探索,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并在课堂上体会合作交流的精神。

第四,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千篇一律,要有所创新,在问题中搜索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但是学生却没将其与地理相联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