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侯区的顶级三甲医院的介绍

武侯区的顶级三甲医院的介绍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甲医院数量质量均居成都市前列,是全省高端医疗资源的重要支撑。在全国率先建立“三通道”“三个分开”院内防控机制,实现院内零漏诊,病患及医护人员零感染。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19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连续11年位列全国综合排名第二位。全院共有10个专科排名前三,有17个专科排名前五,有27个专科排名前十。

武侯区的顶级三甲医院的介绍

【概况】2020年,武侯区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骨科医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三六三医院、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等11家驻区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数量质量均居成都市前列,是全省高端医疗资源的重要支撑。

(王伦平)

【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位于国学巷37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1892年在成都创建的仁济、存仁医院。1946年,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在现址建成;2000年,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医院是中国重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医疗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医院在成人活体肝脏移植、肺癌外科和微创治疗、心脏介入治疗、脑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临床麻醉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2020年末,医院有临床科室48个、医技科室9个,国家级研究平台9个、省部级研究平台30个、校级平台3个,院内研究中心11个,公共服务机构3个,开放技术平台4个,基础研究所室26个、临床研究室21个,院企合建平台3个;全院有在职员工10985人,其中医师1709人、医技1265人、护理3958人,科研人员832人、科研辅助人员40人,其他专业人员873人,工勤人员1680人,管理人员628人。医院有正高职称451人,副高职称643人。

图188 11月,华西医院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连续11年排名全国第二 (华西医院提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2020年1月16日,华西医院快速响应,制定应急预案,启动三级预检分诊,开设2个24小时开放的发热门诊等。1月25日(正月初一)全院结束休假返回岗位,正式进入工作状态,10天改建出300张床位的独立诊治中心。在全国率先建立“三通道”“三个分开”院内防控机制,实现院内零漏诊,病患及医护人员零感染。医院第一时间面向全球募集防控物资,接受海内外各界及校友捐赠抗疫医疗物资673批次70万余件,保障了院内医护人员、12批援外医疗队及联盟医院的防控物资供应。第一时间驰援武汉,共派出5批次175人次医护技管人员到武汉一线,负责7个病区259张床位,累计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667人;全国首创重症分区精准治疗模式,创下高治愈率、低死亡率的佳绩;在四川省统一部署下派出69人规模的医护队伍整建制接管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重症病房,接管后重症患者零死亡;19位医务人员分别到新疆、黑龙江、北京、西藏、青岛等地支援国内防控。第一时间组织应急科技攻关,1月28日获准四川省科技厅第一批10项攻关应急项目;第一时间发表医疗、护理、管理方面的《华西紧急推荐》。作为四川省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单位,编制《诊疗方案》《防控手册》等10余个指南,制作关键防控技术指导视频30余个,在四川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播放,惠及上亿人次。联合清华大学自主研发国内首个快速检测试剂盒,疫情初期及时投入武汉一线;自主研发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应用于四川基层医院和四川援鄂医疗队。魏于全院士牵头的首个昆虫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在全国首次建立5G远程多学科、多地会诊模式,累计开展远程5G新冠重症、危重症患者会诊344例次,使四川省在成都以外的市(州)无一例患者死亡,获得世卫组织专家点名称赞。自3月11日起先后派出3批次19位顶级专家到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阿塞拜疆等国家指导疫情防控;向格鲁吉亚政府捐赠自主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等物资;通过远程平台与意大利、西班牙、莫桑比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家海外同行分享抗疫四川经验、中国智慧。

图189 华西医院专家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 (华西医院提供)

特色学科 2020年,华西医院临床医学学科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础科学指标)继续保持国际顶尖(全球前1‰)行列,排名世界第320位(较上年提升42位)、国内第9位(截至11月)。“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四川大学护理学排名第一,进入中国顶尖学科。华西医院在2398家参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单位中,位列综合第二名,考评等级为A++。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19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连续11年位列全国综合排名第二位。在专科综合排行榜上,华西医院麻醉科排名第一,放射科病理科、急诊医学、老年医学、泌尿外科5个专科排名第二,呼吸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4个专科排名第三。全院共有10个专科排名前三,有17个专科排名前五,有27个专科排名前十。在专科声誉排行榜上,麻醉科连续11年排名第一,放射科和急诊医学排名第二,10个专科排名前三,16个专科排名前五,28个专科排名前十。现有呼吸系病学、普通外科学、外科学(胸心外科)、外科学(骨科)、内科学(消化系病)、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麻醉学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招生就业 2020年,华西医学院有在校生6301人,其中新生1584人、毕业生1344人(参见表96)。2020届 毕业本科 生545名,升学率57.61%,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率18.71%,企事业单位就业率7.33%。八年制毕业生59名,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率96.61%。2020届毕业研究生743人(博士264人、硕士479人),就业率99.73%。其中医疗卫生单位70.66%,高等教育单位(含升学)21.94%,企事业单位5.38%,出国(境)1.75%。

表96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20年度学生人数

教育培训 2020年,华西医院推进五类“金课”(一流课程建设,获评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2门、国家一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省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3门。获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2019年度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百篇优秀论文”三等奖4篇。获第五届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医科组)三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教学设计奖、优秀组织奖各1项,鼓励奖4项;获第二届人卫慕课在线课程与教学资源比赛(本科组)微视频一等奖、教学课件二等奖各1项。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146篇,占全院52.3%。新增列博导59名,硕导164名,导师总数达到890名(博导370名、硕导520名)。医院招录住院医师558人,四川省专科医师129人,国家试点专科医师40人,规培技师/药师245人,规培护士522人。全年参加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首次通过率97.45%。程南生、梁宗安分别获2020年度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培基地负责人”“优秀指导医师”称号。全年招收进修学员2613人。

科研工作 2020年,华西医院在中国医学科学院2020年(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综合排名中连续7年位列全国第一;学科排名中,麻醉学、护理学、泌尿外科学、急诊医学位列全国第一,重症医学排名第二,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肿瘤学、胸外科学排名第三。获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批准组建“四川省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获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批复“四川省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示范基地”。获准科技部项目36项,经费10677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实现学院/医院12年来进步奖再突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共发表SCI论文1861篇,20分以上8篇,10分以上64篇,5~10分的221篇,B类以上98篇。2020年最新全球医疗机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蝉联中国第一、升至世界第26位。

(曾 波 白 蓓)

图190 华西第二医院人民南路院区门诊大楼 (华西第二医院提供)

【华西第二医院】2020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简称华西第二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建),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测评(省内首家),获四川省卫健委授牌四星智慧医院,并连续两年度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专科系列第一名。医院有床位1580张,其中华西院区730张、锦江院区850张。华西院区总用地面积1.4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9100平方米。医院设有职能部门33个、临床科室24个、医技科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为国家更年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年末,医院有职工3641人,其中正高级师资124人、副高级师资198人、博士生导师87人、硕士生导师138人;有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学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8人,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和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5人。承办《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国际输血与血液学杂志》,与AME出版社共创Gynecology and Pelvic Medicine(简称GPM)国际学术期刊。医院推进特色门诊建设(已开设52个),增设无精子症特色门诊、华西院区男科门诊、影像学门诊、妇科肿瘤遗传咨询门诊、产前超声门诊及儿童镇静门诊等;微信服务号新增线上门特办理、门诊手术室预约等服务,累计用户达240万人。成立患者服务中心,实现20项业务的全面整合。在西南地区率先上线集中预约平台,患者多科室多检查预约仅需15秒。

医疗服务 2020年,医院门、急诊265.6万人次,出院7.6万人次,手术和操作10万人次,分娩1.59万人次,平均住院日为5.43天。医院开设妇产科儿科多种亚专业普通门诊、特需门诊、名老专家和知名专家门诊,以及专科专病的特色门诊,许多妇产科、儿科疾病的诊治水平国内领先。增设急诊EICU、儿童心血管科CCU,进一步提高重症救治能力。持续优化病种结构,重症病例数占比再次提升,门诊疑难病例会诊356例,同比增长474%。开展产科疑难危急重症的预防、预测、早期预警和围分娩期管理的多中心临床和基础研究,建立胎儿医学医护团队,形成多学科专家会诊、评估、诊疗体系,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胎儿宫内疾病诊断及治疗的转诊中心之一。作为新冠肺炎儿童省级定点医院,经省卫健委批准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确诊工作,选派26名医护人员参加四川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累计收治患者92名(含危重症35名);1名院感专家先后到贵州上海、新疆和黑龙江参与国家院感督导;3名检验科医务人员到北京增援核酸检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同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合作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I期临床试验。

学科建设 2020年,医院持续探索华西医学合作发展新模式,与华西口腔医院合作开设儿童口腔门诊;新建妇幼中医科门诊,满足区域妇女儿童的“一站式”医疗服务需求。聚焦行业发展前沿,成立生殖平台管理部,开启生殖大平台建设,获批四川省人类生育力保存质量管理中心,实现生殖全链条管理。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打造基于产前诊断的医学遗传学科。

人才培养 2020年,医院完成本科教学4296学时,招收全日制研究生115人,规范化培训学员582人,接纳外校实习生203人。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3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人,发表教学论文67篇,参与编写教材8本。新增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名,以及“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名医2名。7月,推出全国首个公立医院全生命周期职业生涯规划品牌“筑浪”,建构起包含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能力提升、“厚播”“厚明”计划等六位一体项目体系,课程面向高潜力人才、中层后备干部、中层干部、院级后备干部等,培训400余人次。

科学研究 2020年,华西第二院获批课题207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到校科研经费共8094万元。发表SCI论文342篇。获准授权专利11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94项、外观设计1项、软件著作权8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1项,成都市医学科技奖应用研究类二等奖1项。华西第二医院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着手构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圈,全年完成技术转让签约1项、实施许可签约2项、作价入股签约1项、技术合作开发2项。

教学培训 2020年,华西第二院获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88项,其中国家级53项。开始接收西藏委托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开展心电图技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师紧缺人才培训工作,并完成四川省儿科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招生。获正式授牌“‘长照·助产’ALSO挪度培训中心暨全国首家示范性基地”,推进AHA/ECC课程培训中心建设。

医联体建设 2020年,华西第二医院正式运营眉山市、重庆市荣昌区、达州市、成都市青白江区等4家紧密型医联体,成都市龙泉驿区和资阳市两家亲密型医联体相继揭牌。派出2名专家分别担任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和资阳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向各类医联体委派学科主任或指导教授25人次,接收3批次医联体进修生共129人次。全年完成各类远程门诊、会诊共471人次,完成远程授课24次,培训人员25989人次。制定医联体双向转诊管理办法及暂行规定等文件,并完成82例上转,48例下转。华西妇儿联盟成效凸显,为成都市10万余人次轻症儿童提供线上预约、标准化看诊及直付结算体验,基层总诊疗共6万余人次,上转患儿共722人次。华西妇儿联盟-妇产科项目正式启动,共7名医生通过培训考核成为联盟妇科医生。30家医院加入生殖医学专科联盟;生殖内分泌协作网成员单位达48家;医联体内无创DNA产前诊断合作单位69家。

智慧医院建设 2020年,医院成为四川省首家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测评的医院,获批成为四川省四星智慧医院。梳理病案示踪、输血、SPD药品闭环等八大流程,将医疗质控要求的关键安全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提示和预警,以降低医疗风险、提升工作效率。对HIS系统进行改造,形成适合医院的“三病”防范管理系统以满足临床需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展开信息化防护,完成“抗冠专区”的搭建。推动基于5G的智慧医疗应用行业专网发展,实现包括5G+资产管理、5G+应急救援、5G+ICU+VR探视、5G+远程查房、5G+资产管理平台等多个应用场景的落地,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教学能力、医院管理效率。

合作交流 2020年,医院通过妇幼人才振兴计划资助员工院外进修和培训达204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形势下,所有对外交流改为线上视频会的方式进行,应中国援助莫桑比克医疗队的请求,医院妇产科和儿科专家对医疗队和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开展国际远程培训,举办线上2020年中国药学会循证药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谢沁宜)

【华西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简称华西口腔医院)始于1907年的成都仁济牙科诊所,1912年扩建为牙症医院。1928年,仁济牙症医院迁至华西坝,更名为华西协合大学口腔病院;1951年,更名为华西大学口腔病院;1953年,更名为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附属口腔医院;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2001年,医院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华西口腔医院是中国第一个口腔专科医院、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是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国家部署在中国西部的口腔疾病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国家卫健委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口腔类别)、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简称华西口腔医学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学院设6个学科系、36个教研室,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拥有国内本学科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口腔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020年年末,华西口腔医院有教职工1031人,其中专任教师30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级)98人,副教授级98人,博导66人,硕导80人。2020年获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建议人选2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0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4人。引进特聘研究员1人、特聘副研究员1人、特聘副主任医师1人。

人才培养 2020年,华西口腔医学院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稳步推进线上教学,春季学期有36门次课程实施线上教学。口腔正畸学、牙体牙髓病学、儿童口腔医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新生研讨课等4门课程获批四川大学课程思政榜样课程。上线6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启动13项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项目,助力学生打破时空界限自主学习。口腔医学智慧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获批“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项目”。获批全国首批“口腔数字化技术”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招收新生10名;与英国玛丽女王大学牙学院开展口腔医学技术双硕士培养项目,并录取第一名联合培养学生。配合完成教育部高教司“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结项工作,并通过验收。

科学研究 2020年,华西口腔医院申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33项;获准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45项。授权美国专利、澳大利亚专利各1项、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49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主办的英文期刊——Int J Oral Sci和Bone Res持续被SCI、PubMed等世界著名数据库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根据2020年SCI发布的2019年引证报告(JCR),Int J Oral Sci影响因子3.047,连续8年保持在相关学科专业分类的Q1区(前25%),被评为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并入选中国精品期刊展;2020年度科睿唯安发布2019年期刊影响因子,Bone Res以11.508位列学科领域第二名,同样位列Q1区,进入国际一流期刊行列。《国际口腔医学杂志》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华西口腔医学杂志》被评为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学科建设 2020年,华西口腔医院有口腔医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含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生物学、口腔修复工艺学、口腔整合医学、儿童口腔医学等四川省重点学科5个,华西口腔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连续3年排名第一;在复旦医院管理排行榜综合排名连续3年位列全国口腔医院第一;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连续3年位列口腔类机构第一;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连续7年蝉联口腔医学第一。

医疗服务 2020年,华西口腔医院门急诊量92.3万人次,出院5623人次,手术4450台次。通过临床新技术25项;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6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项。新开设锦江门诊部,成立舒适治疗中心、麻醉门诊,开展“智慧门诊”“家庭口腔医生”和“口腔健康管理”特色服务。牵头开展“健康四川行动计划”口腔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制订并推进四川省口腔健康行动方案,在国内率先探索建立特色化规范化的华西口腔分级诊疗模式和口腔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全民口腔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年末,华西口腔专科联盟单位有216家,覆盖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口支援甘孜州人民医院、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南充市嘉陵区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援藏工作,两次派出专家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专项培训,组织第三批医疗援圣普队员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派出医生参加四川省第十七届卫生下乡活动、全国爱牙日系列活动、华西110周年校庆千人义诊等活动。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单中,华西口腔医院成绩考评等级为A。在国家卫健委主办的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国医院擂台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全国银奖、铜奖、西南赛区价值案例和西南赛区优秀案例。

图191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全景 (华西口腔医院提供)

合作交流 2020年,华西口腔医院举办四川大学第七届青年学者云论坛华西口腔分论坛、“医学+”全球青年学者交叉学科云论坛学科分论坛、华西口腔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等学术会议、新年学术报告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全年教师进行学术交流998人次。

(韩向龙 苏 敏)

【华西第四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简称华西第四医院)始建于1976年,是直属国家卫健委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四川大学的附属医院,是全国唯一与“公共卫生学院”合为一体的医院;是四川省、成都市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拥有老年科、姑息医学、耳鼻喉科和职业病防治等一批特色专科,同时作为四川省和成都市化学中毒救治基地,成都市职业中毒与核辐射损伤救治基地,四川省化学中毒救治药品储备库,四川省职业病防治院,四川省、成都市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病医师培训基地。2020年末,华西第四医院有在岗职工984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专职科研人员27人、卫生技术人员707人、教辅人员5人;教授(级)42人,副教授(级)87人;硕士生导师40名,博士生导师25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2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2人,四川省临床技能名师3人,四川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个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6人;高端外籍教授1人,讲座教授3人,客座教授2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华西第四医院及时成立疫情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和疫情工作小组,通过科学预防和临床诊疗双管齐下,保障疫情防控机制正常运行。2月2日,医院重症和呼吸专业的12名医护人员跟随四川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援鄂医疗队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六病区,是武汉六个重症新冠肺炎收治点之一,医院急诊科/ICU主任杜宇担任六病区临时科主任,带领第三批医疗队60余名队员接管六病区40余张重症床位的医疗救治工作。疫情期间,公共卫生学院栾荣生教授参加四川省委组织的专家座谈会,向省委书记彭清华报告四川省疫情趋势分析以及防控效果评价;参加省长尹力主持的新冠病毒疫情省指挥部会议,对国内外疫情形势和学校防控工作提出建议。裴晓方教授带领9人团队,完成约3万字的专题报告《冠状病毒83年回顾历史总有启示》提供给四川省卫健委,并在专家会上提出“关注粪便排毒的风险”建议;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学校教育,应强化学生的卫生健康素养》。学生志愿者分批参与协助省卫健委、省疾控、市疾控等的疫情防控工作,从事数据分析和在线咨询等,参与数据分析、在线咨询、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25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2300余小时。

医疗服务 2020年,华西第四医院总诊疗305774人次。其中,体检66071人次、门诊总诊疗239703人次,出院19442人次、入院19349人次;病床使用率76.9%,平均住院日为10.4天。外派医疗扶贫2人、组织义诊8次,开展院际会诊1783次,院内会诊9615次,多学科讨论26次。成功备案核酸检测实验室,备案国家级限制类医疗技术 3 项,省级1项;评审医疗新技术(新项目)35项;参与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医疗处置40余次。医院消化团队成功完成全省第一、二例内镜下直肠路NOTES保胆取石术;放射科新增核磁共振(MRI),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全身扫描,提高诊断和救治能力;9月病理科正式开科,已开展国内外大型医院开展的主要病理诊断业务,提高院内病理报告时效性;心脏内科开展PCI介入治疗;伤口造口门诊年接待疑难伤口量200余例,疑难造口100余例,成为全国肠造口联盟委员单位、四川省院内VTE防控联盟护理联盟成员单位。11月,医院作为四川省中毒医学救援队承建单位正式获批成立,队伍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统一调用,承担省内外重特大或特殊较大食物中毒事件和急性职业中毒、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签约医联体19家,与青羊区卫健局、高新区管委会整体签约。推进签约与深入合作举办线上远程培训共24期,涵盖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家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实时参与人数累计6000余人,社区专家门诊带教、查房、病例讨论共72人次。

招生就业 2020年,华西第四医院(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招收博士24名、全日制硕士196名、非全日制硕士13名;招收2021年推免硕士研究生66人,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13人。截至6月,2020届本科生深造率56.2%。截至11月30日,2020届本科生就业率82.2%,硕士研究生就业率87.8%,博士研究生就业率90%。

图192 4月14日,华西第四医院援鄂医疗队完成援鄂任务返蓉 (华西第四医院提供)

科研工作 2020年,华西四医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面上项目6项和青年项目3项),批准总经费398万元;获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0项,批准总经费195万元;获批四川省卫健委项目4项,批准总经费8万元;获批成都市科技局项目8项,批准总经费150万元。完成2020年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动态管理评估。推进宜宾市—四川大学战略合作、宜宾-华西健康社区基地建设工作。12月,在第三届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发展论坛暨“一校四院”健康产业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医院李佳圆教授作科研成果发布报告。

(刘丽娟)

【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四川省肿瘤医院(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研究所始建于1979年,是集肿瘤预防、治疗、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和科学研究所(癌症防治中心),是四川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四川省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四川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四川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医院有武侯院本部和天府院区。医院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放射肿瘤学)1个,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14个。医院设有24个临床科室(病区),15个医技科室,1个肿瘤筛查健康管理中心,1个肿瘤基础研究部和10个临床转化研究部(室)。医院严格贯彻执行“4+7”药品采购等国家政策,获评2020年全国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优秀工作单位。完成互联网医院申报并获批互联网诊疗执业许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电子健康卡上线,实现“无卡就诊、扫码就医”。开展银医合作,推进“住院直通车”和“诊间支付”功能,上线门诊转住院小程序、医技计费智能审核系统、安全平台,启用移动护理PDA系统,筹建5G放疗云平台,获评二星级智慧医院。在2020年国家满意度调查中,门诊患者满意度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达到89.49和94.44。2020年年末,医院有职工1907人,其中医师524人、护士866人、医技173人,高级职称322人,博士134人,硕士430人;医院作为高等院校合作单位,新增硕士生导师43人,博士生导师1人,全院共有硕士生导师112人,博士生导师13人,实现院内专业全覆盖,完成从教授到助教的教学队伍建设。

医疗服务 2020年,医院门急诊量523092人次,门诊预约挂号率95.55%,住院44329人次;住院手术12674人次,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94.17%。医院完善肿瘤MDT(多学科诊疗)体系建设,医院14个MDT团队共讨论疑难病例370例。扩大疑难危重诊疗服务范围至197种疾病,完成质子治疗系统招标采购,引进赛博刀系统等高端医疗设备,完成智能数字化手术室建设。建立西南首个肿瘤整合医疗中心,创建肿瘤药物I期临床试验病房,开设特需医疗病房。医院在2020年肿瘤专科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第四位,CMI值排名第三位,国家监测等级A级,在全省三级医院中排名第六位。

学科建设 2020年,医院在最新发布的复旦医院排行榜中,在肿瘤科的全国医院排名保持第十三位,其中位列全国肿瘤专科医院第10位,西南区肿瘤专科医院第一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2019年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的肿瘤学排名中,医院排名全国肿瘤专科医院第十四位。医院病理学获省医学重点学科立项,超声医学重点学科接受验收评审,肿瘤护理学、妇科肿瘤学、腹部肿瘤外科等3个重点学科接受动态评审,医院省医学重点学科达到14个。

图193 12月30日,省科技厅负责人到四川省肿瘤医院慰问“天府友谊奖”获得者、意大利放射物理专家LuciaOrlandini教授(左一) (四川省肿瘤医院提供)

临床科研及学术 2020年,医院累计申报各类项目410项,立项7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44项(含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项目),科研立项经费2113.43万元。医院获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参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省医学科技奖3项。林桐榆教授获医学家峰会2020年度“十大原创医学研究领衔者”称号。全年发表中文论文428篇,SCI论文108篇;作为主编/主译参编书籍5部;获得授权专利133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成功转化2项。新开展药物临床试验55项,累计在研项目143项。临床试验项目立项总经费4058万元。创新科研平台建设,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放射肿瘤学)接受省科技厅验收评审,实验室获省委组织部授予的创新争先团队表彰。完成电子科技大学肿瘤医工研究院授牌。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招收博士后2人,在站博士后共6人。在《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医院主办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肿瘤预防与治疗》影响因子从2019年的0.906上升至1.345,在32种肿瘤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由2019年的第十一位上升至第七位,影响因子与排名连续5年上升。全年申报新技术28项,通过技术和伦理讨论18项,转常规技术5项。备案国家级限制类手术5项,开展限制类技术462例。负责和参与制定《中华淋巴瘤指南共识(2020版)》《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专家共识(2020年版)》等37个指南和专家共识,郎锦义教授参与的鼻咽癌国际联合指南在肿瘤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肿瘤、营养专科护士中华护理学会获批京外临床实践基地。麻醉专科护理、肿瘤营养四川省护理学会获批专科护士培训基地。(www.xing528.com)

全省癌症防治及质控中心建设 2020年,省癌症防治中心拟定《关于加强全省癌症防治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联合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全省肿瘤随访登记工作。依托全省病案首页系统——四川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打造全省肿瘤随访登记大数据服务平台,覆盖全省60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接入逾800万份肿瘤患者病案首页数据。持续推广早诊早治适宜技术,全年全省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任务量扩增至28.92万例,覆盖全省21个市州(60个县区),市州覆盖率100%,县区覆盖率33%。全省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优秀项目点共53家。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承担国家“紧缺人才培训项目”的“慢病健康管理-癌症筛查与早诊培训项目”,为基层培训200余名“癌症预警医生”。发挥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放射治疗质量控中心等专业质控组织优势,打造全国首批乳腺癌规范诊疗质控试点单位,推进肺癌规范诊疗质控示范中心建设。与四川省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四川省肿瘤医院(集团)凉山州分院;与西藏康城肿瘤医院签订川藏区域共建“四川省肿瘤医院拉萨分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填补西藏无肿瘤专科医院空白。

社会公益活动 2020年,医院开展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等系列公益活动,开办线上科普专题直播,累计在线观看人数逾20万人次,参与在线知识答题人数4000余人,癌症防治核心知晓率72.03%;主办“川东北革命老区肿瘤线上继续教育培训班”,参与人数近3万人次;与省总工会联合开展系列公益活动,向100余名女工免费提供两癌筛查,被中国癌症基金会授予“公益一等奖”。依托“党建+科普”行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癌症防治科普宣传,完成全院科普文章汇编,获批为省级癌症科普基地。举办院内科普大赛,报送科普作品52项,微信平台推送科普文章300余篇。《四川科技报》刊登医院专栏《肿瘤大讲堂》52期。

(古昌伟)

【四川省骨科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是中国第一所体育医院、第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骨科医院、第一所由中国奥委会授予“国家队运动员指定医院”称号的中医医院。医院位于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32号,占地近1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设行政职能处室14个、临床科室24个、医技科室9个,编制床位800张。该院是国家中医药优势学科(骨伤科)继续教育基地、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四川省第一所国家级骨病防治基地、四川省中医应急救援平台、教育部华东理工大学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基地;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台湾体育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医院坚持“预防—临床—康复”三位一体的骨伤和运动创伤治疗模式,技术水平、学术地位、服务能力处于西部领先水平,在骨创伤及骨科疾病的微创技术、老年骨关节病、脊柱损伤及退变、骨科康复等方面形成独特的学术技术特点及优势。其中,运动医学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在全国率先开展运动创伤治未病(预防)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西医结合防治运动伤病、中医药方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等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医院人员总数91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44人、行政管理人员56人、后勤人员115人。

医疗业务 2020年,医院门诊591480人次,急诊84156人次,入院26056人次,出院26129人次,手术18546台次,急诊手术2894台次,日间手术705人次。平均住院日10.4天。中医治疗率99.12%,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57.65%。

中医药传承创新 2020年,医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做好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工作,成立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领导管理小组,推进相关工作的落实。开展流派工作室内部建设和管理工作,印发《四川中医药流派工作室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氏骨科流派工作室任务书》,确定流派工作室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职权、组织形式、制度建设、保障机制及其内涵外延等,提炼总结郑怀贤教授的学术思想(观点)、独特经验、特色诊疗技术。推动四川省中医经典传承中心项目中医运动医学传承中心和四川省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心项目膝骨关节炎(膝痹)工作。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成立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管理小组及中医特色护理管理小组,负责全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流程的制定及质量督查、流程改进及效果评价。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开展中医护理技术20项,各科平均开展的项目为4项。推进名中医及师承工作。医院成立张世明、虞亚明、沈海、李霞等10个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正式接收19位医院优秀青年中医药继承人。

图194 四川省骨科医院门诊大厅内的郑怀贤铜像 (四川省骨科医院提供)

重点专科(学科)及医学教育 2020年,医院注重“医、教、研”协同发展,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中医骨伤科学),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5个(骨科、运动医学科、上肢创伤科、麻醉学科、骨科脊柱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骨伤科、康复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个(运动创伤科、儿童骨科、骨科),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17个(膝关节科、颈肩腰腿痛科、风湿骨关节病科、老年骨科、运动创伤科、儿童骨科、足踝科、正骨科、骨病科、筋伤科、下肢科、脊柱外科、手腕科、踝关节骨折、股骨颈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痿病)。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项目1个(骨伤科)、培育项目1个(康复科),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运动创伤诊疗中心)1个。2014年,医院在四川省内率先成立骨伤专科联盟,至2020年末拥有116家联盟成员,覆盖省内21个市(州)。医院与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医疗机构建立有良好合作关系。

人才培养 2020年,医院以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养以及四川省干部保健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四川省干部保健高层次人才培养等11个项目为抓手,推进骨干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医院青年手术医师培养,逐步提高手术医师应对创伤和多发创伤的处置能力,结合医院业务发展规划及现阶段临床工作实际情况,制订《青年医师手术基本能力手显微外科临床培训方案》,完成第一批青年手术医师培训。医院成功立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按照相关建设要求,制定《四川省骨科医院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规范医院博士后管理工作,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按照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建立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防控救治体系。统筹协调全院力量开展院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院内通道管控,预留临时隔离病房,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发热门诊并投入使用。开展新冠病毒核酸实验室建设并投入使用。按照省委、省政府援助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部署安排,派出16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疫情防控。医疗队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92例,其中重症患者77例。

运动促进健康与体医融合 2020年,医院发挥中医运动医学、体医融合优势与传统,为国家竞技体育健儿做好医疗保障。疫情期间,为国家飞碟、竞走、花样滑冰、冬季两项、跳台滑雪、国家花样滑冰等运动队以及四川省队优秀运动员提供医疗服务达5500余人次,其中下队诊治4000余人次,来院诊疗1000余人次。为棒垒球中心运动员提供诊疗66人次,为四川省陆上运动技术学校运动员进行运动健康体检60人次,制订伤病预防方案。省骨科医院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处方师培训基地”单位中唯一获此荣誉的医疗机构,其他3家单位均为国内著名的体育类高等院校。12月,医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处方培训基地启动会暨四川省体医融合基地”成立,被省医学会、省体育科学学会、省中医药学会定为“四川省体医融合基地”。

卫生应急演练 2020年10月,医院参加由四川省卫健委、重庆市卫健委、四川省国防动员委在甘孜州康定市联合开展的2020年川渝高原卫生应急暨国防动员联合演练,派出队员64名。开展组建四川省高原卫生应急救援队四川省骨科医院高原分队的筹备工作,11月,医院取得承建国家(四川)中医应急医疗队高原分队资格。

(鲁 倩)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位于沙堰西二街290号,是集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管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医院设妇科、产科、小儿内科、小儿外科、新生儿科(早产儿诊治中心)、重症医学科、急诊科、计划生育科、生殖医学中心、医学遗传与产前诊断科、乳腺外科、成人内科、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孕前保健科、口腔科、耳鼻喉科、营养科等临床科室。四川省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研究所、产前诊断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儿童医学中心等机构均设在该院。医院业务用房7.2万平方米,编制床位600张。天府院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完成90%。新增妇产科为省医学重点学科(乙级)立项。被国家卫健委评为“更年期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和“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医院妇产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排名全国第八十一位;医院妇产科、小儿内科在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妇产医院50强”“儿童医院50强”中,分别排名第二十七位和四十七位。2020年,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有职工1112人,高级职称209人,中级职称359人,初级职称423人,其中卫技人员904人,卫技人员中医生322人、医技93人、药师41人、护士448人。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医院创建为四川省文明单位,单位医生帅志容被评为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高岩获第三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称号。

医疗工作 2020年,医院门急诊882780人次,出院26107人次,床位使用率76.70%,住院分娩8914人次,住院手术10331台次,平均住院日5.33天。强化医疗保健质量安全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率54.42%,无新发医疗纠纷赔偿,危重抢救成功率≥99.5%,非计划重返手术率0.04%,住院患者31天非计划再入院率1.25%,甲级病案率99.94%,剖宫产率41.53%,非医学剖宫产率2.68%,新生儿窒息发生率0.77%,新生儿产伤发生率0.05%,无孕产妇死亡。改善医疗保健服务,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提供线上医疗保健服务1023人次。门诊预约诊疗率63.56%,提高8.11%;分时段预约就诊率100%,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缩短为26.37分钟;预约诊疗有效时间由15天延长至30天内。制定日间手术管理制度,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10.10%。

图195 2020年12月,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成功开展院内首例完全胸腔镜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提供)

医学教育 2020年,医院在院规范化培训学员200名,三类规培结业考核首次理论考核通过率、结业考核率均为100%。新增成都医学院临床专硕导师9名,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临床专硕导师共18名。其中,14名硕导完成硕士研究生招录工作,在培临床专硕25名。承接临床、检验、护理等专业实习生共229名。举办完成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4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104项,新申报立项2021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8项。新增四川省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省级基层产科医师培训基地。全年接收进修607人次。医学实验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初步建成。完成医学实验中心基础平台及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为科研教学能力提升奠定硬件基础。

科研工作 2020年,医院申报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83项,获立项15项,比上年增长15.4%,其中省部级课题立项5项,比上年增长150%。横向课题21项,比上年增长200%,获资助经费39.29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52篇,其中SCI收录20篇,核心期刊及以上103篇。每百名卫技人员发表科技核心期刊及以上的论文数为11.7篇,比上年增长31%。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编写专著8部。完成临床试验机构及专业网上备案工作,启动9项临床试验工作。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8项,其中诊疗重大新技术2项。筹建儿童创伤急救中心,成功开展小儿脊柱外科手术、小儿心脏胸腔镜手术、新生儿产时手术、胎儿宫内治疗等新技术。促进小儿内科亚专科发展,小儿内科分设为小儿呼吸和小儿消化/神经两个亚专科。小儿胃肠镜开展良好。医院成为省内首家成功加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心血管专科联盟,成功开展儿童心血管介入治疗22例。第三代试管婴儿(PGT)通过国家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专家组现场评审,正式运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医院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全年召开领导小组会15次。多次召开院长办公会、党委会专题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制定疫情防控各项制度、流程、方案30余项。严格落实三级预检分诊、住院病区管理制度。加强发热门诊和核酸检测能力,发热门诊就诊患者、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核酸检测率100%。开展高风险岗位人员每周一次核酸检测,其他岗位人员每月一次核酸检测。修订完善医院出入口管理制度等6项制度。全面落实发热病人专区管理,接诊发热患者29183人次。全年完成新冠核酸标本检测71315份,举行防控知识培训26次。组织编印《四川省妇幼保健机构新冠肺炎感染与防控技术指南(试行)》及《四川省妇幼保健机构新冠肺炎感染与防控质控标准(试行)》,并组织全省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感染与防控工作自查和市级质量控制。

妇幼公共卫生 2020年,省妇幼保健院举办各类培训班34期,现场培训4700余人,网络培训32000人。年度累计派出下基层开展质控、业务指导工作等260余人、累计开展工作780余人天。建立全省产前筛查培训标准题库。开展育龄妇女、孕产妇、儿童、出生缺陷管理业务模块建设。持续实施贫困地区妇幼健康服务项目,共为全省贫困地区27.58万名6~24月龄婴幼儿免费提供营养包,营养包发放率82.80%;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全省申请1528人,救助925人,拨付救助金1026.04万元。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预防母婴传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每月召开预防母婴传播领导小组会议。完成凉山州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第一阶段终期评估。全年孕产妇孕早期接受HIV抗体检测率92.03%,HIV感染产妇孕早期抗病毒治疗率95.75%,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儿抗病毒治疗率100%。

对外合作 2020年,医院加强专科联盟内涵建设,新签7家成员单位,总数达60家,另覆盖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支援10家医疗机构,向受援单位派出17个专业39名优秀业务骨干进行带教帮扶工作。与22家医疗机构签订远程会诊协议,开展义诊、会诊等远程服务80余次。拓展对外合作业务,新签订项目7个,持续运营项目9个。

(郭 丽 李姗珊)

图196 6月3日,成都市医学信息所对三六三医院犀浦院区进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现场审查(三六三医院提供)

【三六三医院】三六三医院位于倒桑树街108号,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华西医院区域联盟中心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非直管附属医院。院区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000张(武侯院区500张、犀浦院区500张)。2020年,医院有临床科室28个、医技科室11个,在岗职工1387人,其中高级职称150人、研究生147人、硕士生导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医院“微创技术”和“肿瘤、癫痫多学科综合治疗”特色较明显,骨科、神经外科为省级医学甲级重点专科,肿瘤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成都市重点专科,泌尿外科、眼科为成都市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骨科为通用医疗重点学科,微创外科、神经外科为通用医疗重点培育学科,消化内科、核医学科为院级重点专科,肝胆胰外科、眼科、麻醉科为院级重点培育专科。三六三医院还是四川省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和西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

犀浦院区开诊 2020年,三六三医院犀浦院区经过半年多的空间布局、流程梳理、人力统筹、信息化建设、设备安装调试、管理优化、医保联网等筹备,于6月30日正式开院开诊。至此,医院开启“一院两区”运行发展模式。

学科建设 2020年,三六三医院制定科研团队建设制度,修订学术论文管理制度、职工学历教育制度、科研及教学管理制度及重点学(专)科建设制度等制度,加大重点学(专)科奖励力度,将省、市、院级重点学(专)科建设经费分别提高至100万元~120万元/年、30万元~50万元/年、10万元~15万元/年。组织召开全院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会4次,讨论重点专科发展规划,撰写《学科建设总结及学科建设设想》;骨科、神经外科接受四川省重点专科动态评审;申报四川省重点专科1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都市重点专科1个(眼科)。犀浦院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CR实验室、核酸检测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通过验收。新增疼痛科、新生儿科、口腔种植、口腔麻醉等诊疗科目;麻醉科与手术室合并成立麻醉手术中心,检验科、输血科分设,超声科更名为超声医学中心,核磁共振室并入放射科管理,建立具有独立建制的心电图室、介入室,全年介入手术154台次。

科教工作 2020年,三六三医院加强与医学院校的合作交流,开展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教学督导等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组织开展临床实习生技能培训授课60余场次;临床检验教学基地获成都医学院“沃文特杯”技能竞赛三等奖;制定《三六三医院双语医疗服务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与四川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合作举办首届双语强化培训班开班仪式暨第一次英语口语培训;各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33场,教学备课质量得到提升。制订《三六三医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试行)》,组织召开首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答辩评审会,全院10个科研团队负责人答辩汇报。全年获省市科研课题立项15项,获拨项目经费20余万元。截至年末,开展在研课题39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1项;员工发表学术论文144篇,其中SCI 8篇、中文核心11篇、统计源核心55篇;举办省市级继教项目立项16项。

医疗服务管理 2020年,三六三医院参与四川省医保、成都市医保按病种分值付费工作;完成双院区“信息一体化医院建设”,上线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全流程智能服务系统,实现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患者数据一体化管理;优化门诊“一站式”服务流程,改进门诊就诊、新冠核酸检测、自助一体机、微信公众号预约、自助缴费等流程;组织医护人员开展院外义诊93次、健康讲座21次,受众近2万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三六三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疫情防控三级组织,抽调人员投入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建成发热门诊、感染性病房和PCR核酸检测实验室。分别派出10名医务人员到武汉、7名医务人员到道孚、6名医务人员到成都市公共卫生中心参加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和疫情防控。派出6名专家进入成都市、武侯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并担任武侯区专家组组长单位。在郫都区新冠肺炎疫情中,医院外派89名医务人员到社区开展核酸采集,独立承担成都体育学院近万名师生核酸采集工作;派出救护车30趟次、工作人员60人次转运密切接触者92人次集中隔离。作为成都市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和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持续承担发热患者诊治及入境人员筛查工作。截至年末,医院发热门诊共接诊3607人次(犀浦院区2538人次、武侯院区1069人次),收治隔离患者428名,其中筛查出阳性患者32名,均第一时间按规范流程转入成都市公共卫生中心隔离治疗,实现交叉感染零发生、医务人员零感染的防控目标。全院47人次获院外抗疫表彰,其中28人获航空工业战疫立功(其中一等功3名)、10人被通用技术集团通报表彰、7人获湖北省卫健委表彰。医院被四川省第三产业协会评为抗击疫情先进单位,被市总工会授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工人先锋号”称号。

(郑尚英 黄忆文)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于1991年,总部位于人民南路四段51号,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开设门诊部2个,住院病区18个。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针灸科、皮肤科、康复科、医学美容科等10余个科室。其中,中医预防医学和肿瘤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预防保健科、肿瘤科、妇科、耳鼻喉科、肛肠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脾胃病科、骨伤科、肿瘤科、肛肠科、皮肤科、颈部疲劳、高血压病是省级重点专科(专病)。2018年高新院区落地高新南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形成“一院多区、协同发展”格局。医院肿瘤防治中心是省级重大疾病防治中心。2020年,该院有在职职工(含在编、聘用)759人,其中高级职称106人、中级职称265人。全院编制床位1400张(含高新院区600张)。

疫情防控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一时间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王超任总指挥的疫情防控指挥部,武侯、高新两院区分别成立联防联控办公室;10天改建完成新冠肺炎预留病区;组建援助医疗队、流调小组、院内专家、核酸采集等8支应急队伍,保证疫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需要。2月15日,医院成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定点收治医院。建立专家会诊机制,组织疑似病例专家会诊26次,判定疑似病例10例,排除疑似病例19例,判定确诊病例1例。全年未发生1例医务人员感染事件。11月9日,医院基因扩增(PCR)实验室通过验收,实现新冠病毒核酸自主检测。

医疗工作 2020年,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脑病科、针灸科、老年病科获批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省级重点专科(专病)总数达11个。全院预约挂号占门诊总挂号人次的17.34%,比上年提高3.7%;挂号人次比上年下降11.73%,出院人次比上年下降18.21%。派出10批次20人次干部保健人员执行省卫健委指派的省“两会”项目等重大任务医疗保障。医院干部保健部被省保健委评为全省干部保健工作先进集体,3人被评为四川省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医疗保障方面)。

医院科研 2020年,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组织申报2020年度各级各类课题项目73项,获批立项31项,完成17项科研项目结题。联合高新区肖家河社区、金牛区驷马桥社区开展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社区防控科研攻关,纳入研究病例1800例,采用3个协定处方进行中药防控干预。为抗疫提供中医药应急服务,为构建“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早期介入,全程干预”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控体系提供数据支持,相关工作得到省委书记彭清华充分肯定。推进国家百强重点中医医院建设,获“四川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先进集体”称号。推进国家传承创新工程科研业务建设,重点开展临床综合疗效评价工作,获批立项项目25项,优化形成一批省内领先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方案。获批四川省肠癌病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中心1个、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能力建设项目1个,登记论文9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32篇。

医院发展 2020年,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高新院区一期工程获中央专项资金1亿元、地方政府债券1亿元,于10月1日全面施工,截至年末完成地下室基础施工。二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高新医院教学、培训、学术交流、健康体验、行政管理等用房,概念方案设计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报省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7月18日,新川中医馆正式开馆。

(曾 莉)

图197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北区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提供)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的一所体育医院,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著名骨伤科专家郑怀贤教授曾担任院长。医院隶属于成都体育学院,是以医体融合、中西结合、郑氏骨伤、防治康一体为特色,集临床、教学、科研与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骨伤专科教学医院;是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成员单位、国家部分体育运动队伤病防治基地,常年为短道速滑、射击、射箭、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国家高水平运动队进行医疗保障和科技攻关服务。医院编制床位330张,有职工300余人。2020年,医院通过国家电子病历3级评审。

医疗质量 2020年,医院完善医疗核心制度,修订病历管理等制度,规范全院病历内容。临床路径实际入径病例566,入径率16.74%;完成病例数481,完成率84.98%。强化病历管理,强化三基三严工作,院感共监测住院3716人次,院内感染率0.38%,院内感染漏报率为零,均达标。创新护理管理模式,改革护理管理例会,修订《护理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2020版)》,病人满意率95%以上。定期召开药事管理委员会相关会议,对临床用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完成阳光采购、处方调剂、大处方治理、抗菌素整治、重点药物监控、药占比控制、处方点评等工作。开展局部臭氧技术、B超引导下的麻醉技术、核酸抗体检测技术等新业务新技术10余项。

学科建设 医院有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郑怀贤骨伤研究所、中医骨伤教研室、标准化制剂室等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平台;设有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影像中心、运动员康疗服务中心、运动损伤PRP中心和运动员远程会诊中心。门诊部设有省名中医工作室、综合门诊、专科专病门诊、疼痛门诊、内科门诊、治未病门诊等各类诊室;住院部设有脊柱病专科(脊柱外科、脊柱微创)、运动性伤病科(运动医学关节镜)、运动医学康复科、上肢病科、下肢病科、小儿骨科等各具特色的骨科病区;设有内科、疼痛科、重症监护室综合病区和现代化层流手术室。有脊柱病、运动性伤病、运动医学康复、骨痿病、跟腱病等5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

图198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获“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授牌(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提供)

人才培养 2020年,医院传承郑氏骨伤精髓,启动继承人培养制度,聘请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开展临床带教,提升年轻业务骨干专业技能,全年外出进修学习10人;出台《非编卫生专业技术职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办法》,鼓励教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开展新一轮干部集中聘任,按照三甲医院标准优化内设机构和职能,选优配强医院中层干部。1人获批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获批为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

科研教学 2020年,医院立项科研课题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中医药管理局9项、省级横向课题1项、省医学会1项、校管课题26项、制剂研发培育项目13项;获得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筋膜内热针技术培训班”。医院培养运动医学领域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立足本院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培养专业人才,出站1人,有在站博士后3人。2020年,共接收实习生148人、见习生120人、进修生7人,开展实习生进行培训12次。

竞技服务 2020年,医院为成都赛事名城建设和国际大型赛事提供医疗保障、科技助力和咨询决策。持续为国家运动队的医疗保障和科技攻关提供优质服务,相继派出43人次到国家短道速滑、冬残奥轮椅冰壶、国家步枪射击队等17支运动队驻队服务。选派28名优秀党员和业务骨干到国家队开展医疗保障工作,获国家体操和射击管理中心致信感谢;1人被评为国家体育总局先进个人。参与2020年成都国际马拉松等各类赛事及大型活动现场医疗保障共30余次,派出医务人员300余人次。

(杨玉蓉 李小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