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郑学的历史渊源

探索郑学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氏学郑学最早被称为“郑氏学”。最早称“郑学”一名的当是南朝齐魏收。[33]郑氏之学“郑氏之学”的名称与“郑氏学”相当。[37]清陈鳣《简庄缀文》卷二:“北海郑氏之学,自汉至唐学者宗之。”如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一五《郑学》:“郑君之学,不以先入者为主也。”[40]又同书:“然则郑君之学,汉末及魏时,有未折服者。”

探索郑学的历史渊源

李玉

摘要:东汉末年郑玄所创立的经学学派一般被称为“郑学”。由于郑玄在中国经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影响,学者们对其学术的称呼还有很多,不过到底有哪些,却鲜见统计。我们总结历代学者对郑学的不同称法,主要分为郑学的专称和郑学与他学的并称两种模式。专称模式中分为以姓氏名字指称(如郑氏学、郑学、郑氏之学、郑君之学、后郑之学、康成之学、康成学、郑康成之学、郑玄之学等)和以郑学的特点指称(如通学和综合学派)两类,前者还保留着典型的汉代经学的师法和家法特点;郑学与他学的并称模式(如马郑之学、毛郑之学、王郑之学、孔郑之学、许郑之学等),反映了郑学在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郑学 郑氏学

作者:李玉平,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训诂学词汇学、郑学等方面的研究。

“郑学”一般指东汉末年郑玄所创立的经学学派。“郑玄在古文经学的基础上,吸收今文经学,破除家法传统,广采众说,遍注群经,汇集汉代经学的大成,基本上结束了今文、古文之争。这种融汇今文、古文的经学,号称‘郑学’。”[1]历史上,关于郑学,有不同的名称,如时下常提到的“郑氏学”[2]“通学”[3]“综合学派”[4]等。那么历史上都曾有哪些名称被用来指称郑玄经学学派呢?这些名称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有清以来,曾经系统探讨过郑学传述源流的学者如清代王鸣盛[5]、郑珍[6]、陈澧[7]、胡元仪[8]、皮锡瑞[9],近代周予同[10],当代王利器[11]、张舜徽[12]、李云光[13]、龚杰[14]、黄孝德[15]、杨天宇[16]、耿天勤[17]、王志民[18]等对此没有进行专门考察。

对于郑学的不同称呼,能够反映出历代学者对郑学的关注和传述情况,是郑学研究史应当关注的内容。我们考察,对郑学的不同称法,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郑学的专称,二是郑学与他学的并称。

一、郑学的专称

郑学的专称又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姓氏名字来指称郑玄的经学,一类是以郑玄经学的特点来指称其学。略述如下。

(一)以姓氏名字来指称郑玄的经学

这应该是沿袭了汉代经学传承中的家法师法传统。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七《汉书二十一·师法》:“汉人说经重师法。……又称‘家法’,谓守其一家之法,即师法也。……又《郑康成传》论曰:‘王父豫章君传授生徒,专以郑氏家法。’此蔚宗谓其祖父豫章太守宁,李贤注云:‘言宁教授,专崇郑学。’”[19]皮锡瑞说:“郑君博学多师,今古文道通为一,见当时两家相攻击,意欲参合其学,自成一家之言,虽以古学为宗,亦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20]以姓氏名字指称郑玄的经学流派正是汉代经学命名的传统。这类名称主要有郑氏学、郑学、郑氏之学、郑君之学、郑玄之学、康成之学、康成学、郑康成之学等。该类又可细分为以姓氏指称、以姓名指称和以姓字指称三小类。

1.以姓氏指称郑玄之学。即称“郑氏学”、“郑氏之学”、“郑学”、“郑君之学”或“后郑之学”。

(1)郑氏学

郑学最早被称为“郑氏学”。如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序》:“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21]陈寿三国志》卷四二(《蜀书》卷一二):“(许慈)师事刘熙,善郑氏学。”[22]又《三国志》卷四四(《蜀书》卷一四):“(姜维)好郑氏学。”[23]后世沿用不少,如: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七九下《儒林列传第六九下·董钧传》:“玄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24]南朝齐魏收《魏书》卷六五《邢峦从叔虬传》:“佑从子虬,字神虎。少为三礼郑氏学,明经有文思。”[25]沈约宋书》卷一七《礼志四》:“时成粲议称:‘景侯论太社不立京都,欲破郑氏学。’”[26]清胡元仪《北海三考·叙》:“(元仪)年逾弱冠,方志于学,从事郑氏学,习之有年,但存钻仰,未克贯通。”[27]

(2)郑学

“郑学”即“郑氏学”之省称。最早称“郑学”一名的当是南朝齐魏收。其《魏书》卷九○《逸士列传第七八·李谧传》:“余恐为郑学者,苟求必胜,竞生异端以相訾抑。”[28]后相沿渐多。如:唐长孙无忌等《隋书》卷六《礼仪志一》:“……此则郑学之所宗也。”[29]孔颖达礼记正义》卷四○《杂记上第二十》:“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士为其父母兄弟之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正义:“礼是郑学,今申郑义。”[30]戴震《戴震文集卷十·考工记图序》:“郑氏注善矣,兹为图,翼赞郑学,择其正论,补其未逮。”[31]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所谓郑学盛而汉学衰者,汉经学近古可信,十四博士今文家说,远有师承。”[32]马宗霍《中国经学史》:“重以郑玄晚出,……自是学者咸宗郑学,郑学益昌。”[33]

(3)郑氏之学

“郑氏之学”的名称与“郑氏学”相当。较早见于宋欧阳修《文忠集》卷四一《诗谱补亡后序》:“而仍存其图,庶几以见予于郑氏之学尽心焉耳。”宋李觏《旴江集》卷二《礼论第五》:“郑氏之学,其实不能该礼之本,但随章句而解之,句东则东,句西则西,百端千绪,莫有统率。”[34]后世沿用者如清王鸣盛《蛾术编》卷五八《说人八·郑康成》迮鹤寿按语:“其实郑氏之学,人人师之,其有以为不然者,盖亦罕矣。”[35]卷五八《说人八·郑氏传学》迮鹤寿按语:“魏晋之间,善郑氏之学者,不可胜数。”[36]卷五九《说人九·郑氏品藻》:“郑氏之学,自唐中叶以后,大儒间生。”[37]清陈鳣《简庄缀文》卷二:“北海郑氏之学,自汉至唐学者宗之。”[38]当代张舜徽《郑学丛著·郑学传述考》:“降及近世,经术渐荒,传述郑氏之学者,寂焉无闻。……于是郑氏之学,差可考见其梗概。”[39]

(4)郑君之学

尊称郑玄为“郑君”,故亦以此称呼其学。如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一五《郑学》:“郑君之学,不以先入者为主也。”[40]又同书:“然则郑君之学,汉末及魏时,有未折服者。”[41]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丁晏传》:“郑君之学昌明于汉,肃为古文《孔传》以驾其上,后儒误信之。”[42]

(5)后郑之学

为与东汉稍早的“先郑”郑兴、郑众父子之学相区分,学术史上亦称郑玄为“后郑”,因而也有称其学为“后郑之学”者。如《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列传二·王聘珍传》:“治经确守后郑之学,著《大戴礼记解诂》十三卷……”[43]

2.以姓名指称郑玄之学。即称“郑玄之学”。

也有称“郑玄之学”的。然直呼其名,显然无意体现对郑玄学术的尊崇,有驳难郑学之意,后来所从不多。如《旧唐书》卷二一《礼仪志一》:“其四难曰:所称今“三礼”行于代者,皆是郑玄之学,请据郑学以明之。”[44]

3.以姓字指称郑玄之学。以姓和字来指称某氏之学,亦包含尊崇、敬重之意。如称“康成之学”、“康成学”或“郑康成之学”。

(1)康成之学

称郑学为“康成之学”,较早为唐代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中提到:“邑宰荥阳郑公名晏,家康成之学,世子产之才,琴清心闲,百里大化。”[45]后来延续这种称法的,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礼类》:“康成之学,出于扶风马融,而参取杜子春、郑大夫、郑司农之说。”[46]民国时期师郑《郑康城卒后千七百四十年纪念》:“康成之学,志在圣人之道(《学记注》),是以于《礼》用力尤深。”[47]

(2)康成学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三○二郑愔《哭郎著作》:“诗礼康成学,文章贾谊才。巳年人得梦,庚日鸟为灾。”[48]元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中篇》:“元魏徐遵明传康成学,自徐氏再传至郭茂,其后北朝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门。”[49]凌云翰《柘轩集》卷二《藏芸轩为陈惟德赋》:“年来更得康成学,书带丛生绿满庭。”[50]明郑真《荥阳外史集》卷九二《七言律诗·用方参政文敏述怀韵五首》之三:“传家自有康成学,睿览终当彻帝旒。”[51]

(3)郑康成之学

也称“郑康成之学”。如宋代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卷一“传四十一篇”下:“吴氏曰:‘马融、郑康成之学,悉本伏生。’”[52]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八二“《左氏膏肓》九卷”下:“今每事左方辄附郑康成之学。因引郑说,窜寄何书。”[53]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引戴震语:“郑康成之学,尽在《三礼注》,当与《春秋》三传并重。”[54]

(二)以郑玄经学的特点来指称其学。即称“通学”或“综合学派”。

1.通学

有的学者称郑学为“通学”。提到郑学宏通特点的不少,较早见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对郑玄学术的总体评价。《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论曰:……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55]后世如陈澧《东塾读书记》、皮锡瑞《经学历史》、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等中也都提到郑学融通今古之学、兼通数经的特点,然学者明确称郑学为“通学”者,我们查到较早的是杨广伟先生,他说:“直到东汉末年,郑玄在古文经的基础上,兼容今、古文两经,创立了通学(又称郑学),才使长达二百余年的经今、古文学之争告一结束。所谓通学,就是以古文经为主的经今、古文的合流。”[56]其后较早的是张志哲,他说:“实际上郑玄非纯古文经学派,而是‘通学派’。他杂糅了今、古文两派之说。……而经学亦因郑玄、王肃的混淆家法,致使今古学派杂糅,可称之为‘今古文经学混淆(或称“通学”)’时期。”[57]“通学”这一名称虽然可以说明郑学的突出特点,但因通学不只郑学一家,如之前的贾逵、马融等人之学也具有通学的特征[58],因此以“通学”专指郑学并不准确。后来史应勇[59]先生调整为“郑学通学”的称法就具体准确得多了。

2.综合学派

与上面的“通学”类似,也有学者称郑学为“综合学派”的。我们找到较早如此称说的是章权才先生:“两汉经学实际分三派,即今文学派、古文学派和综合学派。今文学派……经师以董仲舒为代表,古文学派……经师以刘歆为代表,综合学派盛行于东汉中后期,它的出现反映了地主阶级内部各阶层的调和,地主阶级趋向保守,经师以郑玄为代表。”[60]“综合学派”这个名称与“通学”类似,能够反映郑学的突出特点,然正如章先生文章中所说,郑玄之前的贾逵、马融、许慎等也算综合学派的佼佼者,因此,用“综合学派”来指称郑学也是不具有专指性的。

二、郑学与他学的并称

除了上面提到的专门对郑学的指称之外,还有将郑学与其他学者的学术并称的情况。主要有“马郑之学”“毛郑之学”“王郑之学”“孔郑之学”“许郑之学”等称法。略述如下。

(一)马郑之学

有的学者将郑玄与东汉大经学家马融的学术并称为“马郑之学”。马融是郑玄的老师,能有如此的赞誉,可见郑玄学术成就之高。如唐张说张燕公集》卷一九《唐元城府左果毅赠郎将葛公碑》:“公生而开朗,长而英拔,非因马郑之学,勤合礼经;不待孙吴之书,暗同兵法。”[61]宋金君卿《金氏文集》卷下《杂著·传易之家》:“考其渊源,虽本于马郑之学,然其流溥博,出于诸家远矣。”[62]

(二)毛郑之学

有的学者将郑玄与西汉毛亨的《诗经》学并称为“毛郑之学”。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一○《皇矣》下:“而为毛郑之学者,又谓周侵三国,召兵于密而不从者,尤疏也。”[63]又《诗本义》卷一二《思文臣工》下:“是以先儒虽主毛郑之学者,亦觉其非。”[64]元许谦《诗集传名物钞·序》:“由汉以来,毛郑之学专行,历唐至宋,一二大儒始略出己意。”[65]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杂著·丛录》:“世之言《诗》者,非毛郑之学不学也。”[66]近人黄寿祺《群经要略·诗经篇第四》:“南北朝时,毛郑之学行于河北。”[67]

(三)王郑之学

有的学者将郑玄与三国魏时王肃的学术并称为“王郑之学”。如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六四:“社祭土而主阴气也……薄社北牖使阴明也。”下注:“秦溪杨氏曰:‘王、郑之学,互有得失。”[68]有时候,也将王、郑之学与贾(逵)马(融)之学一起并称。如明归有光《震川集》卷九《送计博士序》:“贾、马、王、郑之学,大行于魏晋之后。”[69]

(四)孔郑之学

有的学者将郑玄与西汉孔安国的《尚书》学并称为“孔郑之学”。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古文尚书》:“然则孔僖所受之安国者,竟无其传,而杜林、贾逵、马融、郑玄则不见安国之传,而为之作训、作传、作注解,此则孔、郑之学又当为二,而无可考矣。”[70]

(五)许郑之学

有的学者将郑玄与东汉许慎的学术并称为“许郑之学”。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又由许郑之学导源而上……”[71]

综上,我们总结历代学者对郑学的不同称法主要分为郑学的专称和郑学与他学的并称两种模式。专称模式中以姓氏名字指称郑学是主流,还保留着典型的汉代经学的师法和家法特点,而以郑学的特点定称的“通学”和“综合学派”两个名称不适宜用作郑学的专指,因为还有其他学者的学术也具有“通”和“综合”的特点。最早用来指称郑学的名称是“郑氏学”,而应用最广的是“郑学”,也是现在通行的称法,其他名称如郑氏之学、郑君之学、后郑之学、康成之学、康成学、郑康成之学、郑玄之学等应用不是很广。历史上郑学与他学的并称模式,反映了郑学在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注释】

[1]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925页。

[2]李云光:《三礼郑氏学发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史应勇:《郑玄通学及郑王之争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4]葛志毅:《郑玄研究论纲》,《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又收入刘大钧主编《郑学丛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页。

[5]王鸣盛:《蛾术编》卷五八《说人八》、卷五九《说人九》,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865~914页。其中有关于郑玄的世系、年谱、著述、师友、传学、轶事、冢墓、碑碣、后裔、古迹、崇祀、品藻等多篇。

[6]郑珍:《郑学录》,《续修四库全书》第5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7]陈澧:《东塾读书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52~266页。

[8]胡元仪:《北海三考》,《续修四库全书》第549册,第617~711页。

[9]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1~169页。

[10]周予同:《经今古文学·经今古文的混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9~22页。

[11]王利器:《郑康成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12]张舜徽:《郑学丛著·郑学传述考》,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161~193页。(www.xing528.com)

[13]李云光:《三礼郑氏学发凡》,第1~6页。

[14]龚杰:《简论汉魏的郑学与王学》,《人文杂志》1989年第1期。

[15]黄孝德:《“郑学”四论》,《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16]杨天宇:《略论“礼是郑学”》,《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又杨天宇《郑玄三礼注研究》第三章《汉代的今古文之争与郑学的出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54页。

[17]耿天勤:《郑玄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又耿天勤:《郑学的产生与汉末经学的统一》,《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2010年9月。

[18]王志民主编,耿天勤编:《郑玄研究资料汇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

[19]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90~191页。

[20]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9页。

[21]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82页。

[22]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1022页。

[23]陈寿:《三国志》,第1062页。

[24]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77页。

[25]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0页。

[26]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80页。

[27]胡元仪:《北海三考》,《续修四库全书》第549册,第617页。

[28]魏收:《魏书》,第1935页。

[29]长孙无忌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7页。

[30]孔颖达:《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61页。

[31]戴震:《戴震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0页。

[32]皮锡瑞:《经学历史》,第148页。

[33]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54页。

[3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5页。

[35]王鸣盛:《蛾术编》,第865页。

[36]王鸣盛:《蛾术编》,第892页。

[37]王鸣盛:《蛾术编》,第914页。

[38]转引自王志民主编,耿天勤编:《郑玄研究资料汇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514页。

[39]张舜徽:《郑学丛著》,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192~193页。

[40]陈澧:《东塾读书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54页。

[41]陈澧:《东塾读书记》,第262页。

[42]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276页。

[43]赵尔巽等:《清史稿》,第13227页。

[44]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39页。

[45]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52页。

[4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3页。

[47]原载《中和》,1940年第1卷第9期。转引自王志民主编,耿天勤编:《郑玄研究资料汇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340页。

[48]李昉等:《文苑英华》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1542页。

[4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册,第252页。

[5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7册,第794页。

[5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4册,第547页。

[52]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第2册,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第1392页。

[53]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567页。

[54]戴震:《戴震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8页。

[55]范晔:《后汉书》,第1212~1213页。

[56]杨广伟:《论郑玄通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5期。

[57]张志哲:《中国经学史分期意见述评》,《史学月刊》1988年第3期。

[58]杨广伟:《论郑玄通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5期。

[59]史应勇:《郑玄通学及郑王之争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60]章权才:《论两汉经学的流变》,《学术研究》1984年第2期。

[61]张说:《张燕公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68页。

[6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5册,第398页。

[6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册,第256页。

[6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册,第272页。

[6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6册,第2页。

[6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第421页。

[67]转引自王志民主编,耿天勤编:《郑玄研究资料汇编》,第386页。

[6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册,第372页。

[6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9册,第136页。

[70]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69页。

[71]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第3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