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愉与翰林院同仁的交往:以《送侍讲学士马先生诗》为例

马愉与翰林院同仁的交往:以《送侍讲学士马先生诗》为例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朐马氏乾隆版族谱保存有组诗《送侍讲学士马先生》25首及《像赞》两篇,系正统九年春翰林院诸公送别马愉之父士贤公之作。组诗不仅反映了马愉交往的一个侧面,而且也能反映当日翰林院的人员构成及人情往来等情况。今临朐马氏族人珍藏有乾隆版族谱,其卷首名《世德集》,收录了家族中重要的史料、碑记、墓志等,其中就有组诗《送侍讲学士马先生诗》及《像赞》两篇。马愉廷试第一,即授翰林院修撰。

马愉与翰林院同仁的交往:以《送侍讲学士马先生诗》为例

马庆洲

摘要:马愉,山东临朐人,明宣德二年(1427)状元。正统五年(1440),入阁预机务。正统十年(1445),升任礼部右侍郎。正统十二年(1447)卒,赠翰林院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赐谥号“襄敏”。有《澹轩文集》传世,收于《四库全书》存目中。临朐马氏乾隆版族谱保存有组诗《送侍讲学士马先生》25首及《像赞》两篇,系正统九年(1444)春翰林院诸公送别马愉之父士贤公之作。组诗不仅反映了马愉交往的一个侧面,而且也能反映当日翰林院的人员构成及人情往来等情况。这其中的多数诗作不见于诗作者本人文集,而仅保留于此,雪泥鸿爪,尤显珍贵。今对组诗文略加整理,对相关作者加以简要考证,并结合《澹轩文集》对马愉与诗中所涉诸人的交往作必要的勾勒,冀为明代科举及文学研究提供一点可资参用的资料。为存真起见,诗文附录于后。

关键词:明代 马愉 翰林院 送别诗 马氏族谱

作者:马庆洲,山东临朐人。200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近年涉足乡邦文献研究。出版有《澹轩文集校注》《淮南子考论》《说汉赋》等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马愉,字性和,号澹轩,明山东青州府临朐县朱位里(今属潍坊市)人。宣德二年(1427)一甲一名进士,为时人公认的明代江北第一位状元。正统二年(1437),升为侍读学士。正统三年(1438),升侍讲学士。正统五年(1440),入阁预机务,跻身宰辅之列。正统十年(1445),升任礼部右侍郎,仍兼侍讲学士。正统十二年(1447)卒,赠翰林院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赐谥号襄敏,有《澹轩文集》传世。

今临朐马氏族人珍藏有乾隆版族谱,其卷首名《世德集》,收录了家族中重要的史料、碑记、墓志等,其中就有组诗《送侍讲学士马先生诗》及《像赞》两篇。组诗系正统九年(1444)春翰林院诸公送别马愉之父士贤公之作。今又考得李时勉同题之作一篇。这组诗文作者计有29人,皆翰林精英;他们日后多陟显位,为国之重臣。更为难得的是,这些诗文绝大多数不见于他处,即使有文集传世者,亦多失收,而仅见于此,洵为珍贵。文本拟对马愉和组诗作者,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做一简要考证。

一、马愉其人

临朐马氏派出扶风(今陕西兴平),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裔孙。北宋末,有马近者为青州府学教授[1],任满致仕,占籍临朐,因家焉。自近至愉之父士贤,六世为儒,多以教书为业,乐善好施,称誉乡里。

马愉生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九月二十五日,自幼聪慧异常,4岁便能读书属对,祖父异而钟爱之。稍长,入邑学,备览群籍,“力学至忘寝食,为文章敏赡,不务雕斫,而浑厚典雅,自不可及”[2]。永乐十八年(1420),以礼经夺省魁。但随后两次礼闱,或因病,或因继母丧,均未克成行。宣德二年(1427),马愉终能赴京赶考,一鸣惊人,高中状元,时年三十三岁。

宣德二年(1427)会试,系明宣宗朱瞻基登位后首次科考,俗称“龙飞榜”。朝廷上下,对此科寄予厚望,重视有加。宣德皇帝亲出策问,并谓翰林儒臣:“国家取士,科目为先,所贵得真才,以资任用。……尔等其精择之,朕将亲览焉。”[3]马愉为明代开科以来第17位状元,也是时人公认的江北第一位状元,史称“国朝登科以来,南北并试,未有北人居首选者,有则自愉始也”[4];“自洪武开科,惟三十年夏榜赐韩克忠第一人,盖专试北士也。是科,始分南、北、中卷取士,而北人预首选亦自此始”[5]

由于诸多原因,有明一代,尤其是明初,进士大多出自东南诸省,以南直隶、江西、浙江、福建等地最为集中,北方进士数量少,状元则更稀见。[6]自洪武四年(1371)开科以后,前十五科皆南北士合试,考中者南方举子占绝对多数。明宣宗即位后,采纳杨士奇的建议,开始实行南北分别取士,以百名为率,南取六十名,北取四十名。既而又分南、北、中卷。因此,马愉大魁天下,自然备受瞩目,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皇明通纪》称赞道:“自洪武甲子一新科目,迨今凡一十五科,以廷对魁天下者恒出于东南,而北方学者鲜与焉。独以东齐之秀魁天下士,北方学者与有光。”[7]可以说,马愉状元及第,绝非一人之荣耀,也为北方学子赢得了认可与声誉。

马愉廷试第一,即授翰林院修撰。宣德九年(1434)秋,宣宗特别挑选史官及庶吉士37人进学文渊阁,“以愉为首”[8]。马愉曾被明宣宗召作“诸葛孔明可与兴礼乐论”,所作合乎旨意,宣宗赏赐钱物、灯烛费等不菲,并勉其努力进学,以备将来大用。正统元年(1436),经当朝重臣杨士奇举荐,马愉充任经筵讲官。同预经筵的曹鼐称赞马愉,“侍经筵,惟以帝王仁义之道为陈,进退从容,有古君子风”[9]。今《澹轩文集》中保存有17篇“经筵讲章”,涉及《尚书》《周易》《论语》《孟子》《通鉴纲目》等经典,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当日经筵授课的情形。正统二年(1437),马愉升为侍读学士。正统三年(1438),与修《宣宗实录》成,升侍讲学士。正统五年(1440)二月,马愉以本官入内阁,参预机务。[10]马愉入阁时,宰辅共5人,首辅为杨士奇,另三人为杨荣、杨溥及曹鼐。正统十年(1445),马愉升任礼部右侍郎,仍兼侍讲学士。是年,他出为会试主考,秉公选才,得状元商辂,史书赞“人服其识”[11]

正统十二年(1447)九月初三,马愉早起准备上朝,突发中风,倒地不能言语。明英宗闻讯,急遣御医诊视,并每日赐药。然回天无力,九月乙未(初六日),马愉卒,享年五十有三。马愉猝然离世,朝野深感意外,一片哀惋,《明史》在《英宗前纪》中将此作为大事予以记录。明英宗自亦痛惜不已,下诏曰:“故礼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讲学士马愉,早自贤科,荣魁多士,首擢官于史局,再迁秩于经筵,既公纪载之精,亦勤讲读之久。比参机政,益慎弗渝。顾眷遇之方殷,胡寿龄之不副?宜有显赐,以慰朕怀。兹特赠卿翰林院学土、资善大夫、礼部尚书。”[12]循师保例,赐赙万缗(即一万贯),派礼部尚书胡濙致祭,赐谥“襄敏”。马愉去世后所获赐官衔,为此前所未有,故史称“赐官兼职自愉始”[13]。此亦可见明英宗对马愉的特殊感情。

马愉生前荣魁多士,陟内阁;殁后获显赐,尽哀荣。这些无不与其为人、为政、为学有关,其来有自。

马愉自幼事亲至孝。8岁时,生母刘氏去世,执丧如成人,因哀伤过度得病,数月方愈。事继母,亦然。马愉为官后,父母年事已高,因家中无其他兄弟,便将自己俸禄转至县里,以供养亲之用。正统十一年(1446)三月,其父士贤公有疾,远在千里的马愉心有感应,便乞回家探视,明英宗特诏由驿站负责接送,并供给路费。到家后,其父甚为惊喜,病为之痊愈。

马愉待人处事均以宽厚为要旨,人称之为忠厚长者。他为官二十载,“端重简默,门无私谒。论事务宽厚”[14]。明代正史、野乘中,对马愉处理滞狱、兴储备仓等惠民之事,都多有记载。在《送井敬安之官序》一文中,马愉夫子自道,明言自己为人、为政原则:“守己以廉慎,涖事以公勤,皆仕途立身之大节。”[15]他恪守己诺,节操卓洛,一生大节不亏。

马愉性情谦和,与人相处,若不及人,襟度闲雅,即使有忤之者,也不计较。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敢于秉持原则,即使面对当朝皇帝,也敢于直谏,不阿意曲从,颇有政声。马愉曾力劝谏明宣宗宽待其叔父赵王朱高燧,勿以兵戎相见,明宣宗听其言,并于事后感叹:“微卿,几失吾叔!”[16]明英宗时,有别部使者至,是时适有边警,众议汹汹,欲执来使。马愉力排众议,力主善待使者,陈辞道:“朝廷以赏善罚恶为治,苟赏罚至公,则人必信服,若因恶以执其善,岂为治之道。”[17]明英宗终听从其建议,令外族感悦,相继来谢。因此,时人盖棺论定道:“凡论言,不轻先发,俟人尽其所长,审其可否,惟义是从,故于事多所裨益,率类此。”[18]

马愉一生著述颇丰,因久居朝中,且积年为帝师,故所著诗文,以优游述怀感遇之类为主,多为讲章、序跋、铭记等实用文体。其文有“台阁体”的典型特征,时人评述云:“用字著语,皆有程度,典雅新邃,一归于正。”[19]

马愉中道谢世,文稿多散落。成化十四年(1478),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邢居正,巡视临朐,从马愉后人手中索得其手稿,并嘱托青州知府刘时勉校雠锓梓。成化十六年(1480),梓成,取名《澹轩文集》,此即“成化本”。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此书作为“存目”收录。四库馆臣所据为“浙江巡抚采进本”,此本“凡诗赋四卷、杂文三卷,第六卷又有歌诗错杂其中。盖随得随编,故先后无序”[20]。成化本已佚,真实面貌无从详考。

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临朐籍进士、都察院都御史迟凤翔,借出巡之机,亲访马氏家塾,从马愉裔孙手中检得未刊手稿若干篇,捎至陕西洮岷兵备副使任上。他合之前于历下(今济南)书肆中所得残编一帙,令郧阳府学训导林震、生员秦守卿二人重加校阅,交付郧阳太守张循招募刻工刻印流传。嘉靖四十二年(1563)仲春,书成,此即“嘉靖本”。嘉靖本在成化本基础上,重加编排增订,眉目更清晰,所收愈完备,字更端大便观。除增补马愉17篇“经筵讲章”外,还多收录了97篇(首)诗文。《四库全书》存目中著录之“《别本澹轩集》八卷”,即为此本。嘉靖本共收经筵讲章17篇,颂、赋5篇,诗280首(含挽诗98),赞6则,歌3篇,铭5篇,记5篇,跋11则,序101篇,哀词3篇,计诗文436篇(首)(有两篇文字基本相同,其一作存目)。笔者又辑得马愉佚文5篇(含残篇2),佚诗3首,正统十年(1445)会试批语19条。马愉存世作品基本尽于此矣。

自释褐入朝,马愉就身居翰林清要之地,且以状元身份入阁,以道德文章,赢得朝野尊重及后人景仰。检视明代有关正史、野乘,所见皆为褒奖之辞,这对一个身居庙堂之高者而言,洵为不易。据统计,明代共有状元89人,史有传者38人而已;由状元而入阁办事者11人;状元官学士者23人;状元有谥号者20人。而这几项,马愉均在其列。从此一角度看,在明代整个状元群中,马愉也堪称翘楚,在北方,亦鲜有出其右者,后人赞其为“明江北第一状元”,并非过誉。

马愉去世后,葬于故里朱位西南高冈之上,墓园保存至今(“文革”中地上建筑物惨遭毁坏,今已修复)。数百年来,其后世裔孙依时祭祀,血食不断。愉有子二人,长徵,次徽。因系帝师,愉殁后,二子均得荫官。徽任满后,入籍河南;在临朐者,皆徵之后裔。民国《临朐续志》称:“马氏,邑望族。……(襄敏)公诗有遗泽,流被子孙,以故丁齿蕃衍。”[21]马氏子孙以“扶风世家”“状元门第”自励,代有人出,在操行、事功、学业诸方面,皆有可圈可点之处,见于史乘者所在多有。

二、组诗的来历及作者概貌

马愉自进士及第释褐入朝,为官20年,勤慎有加,颇受当朝重视。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皇帝即敕谕褒奖,特下诏云:“国家简文学之士,列职于翰林,而修撰、编修、检讨,则谓之史官,所以备纪载之公,而传信于天下后世也。兹惟遴选,不轻畀人。尔行在翰林院修撰马愉,发身贤科,擢魁廷选,逮任史职,勤慎有年。兹特授尔阶为儒林郎,锡之敕命,以示褒嘉。古之论良史者,盖曰:‘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非徒优游以养荣名而已。’尚益毖懋,光我训词!”[22]

明代,为了激励官员,朝廷设有一套封赠制度,即以推恩的方式,参照臣属的官阶和功绩,将官爵授予其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明史·职官志一》载:“凡封赠,……其见任则初授散阶,京官满一考,及外官满一考而以最闻者,皆给本身诰敕。七品以上皆得推恩其先。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曾祖、祖、父皆如其子孙官。公、侯、伯视一品。外内命妇视夫若子之品。生曰封,死曰赠。”[23]

正统六年(1441)五月,马愉获赐诰命,父母获封赠。《馆阁漫录》卷二载:“甲寅,赐行在翰林侍读学士苗衷、侍讲学士马愉诰命,并封其父母。衷、愉三年考满,以例未应给诰。上章请给,上念儒臣,特赐之。愉又言‘臣母刘、继母张先受敕封而故,继母魏以例拘不获褒典。’上命并封之。”[24]

正统八年(1443),马愉再次获得封赠,是年秋,其父马士贤进京,面圣谢恩。次年三月,士贤公思乡心切,亟于返乡。临行之际,翰林院诸人赋诗以赠,因而便有了这组诗文。据族人称,士贤公回乡之时,将此组诗带回临朐老家,世代珍藏。乾隆年间,其后人编修家谱,将这组诗收录于首卷《世德集》中,因而得以保存至今。《世德集》有按语云:“公讳士贤,敕封翰林院侍讲学士。正统八年,谢恩入觐。九年春,告归,词林诸君子相送以诗,翰苑周君为之序。”诗之外,尚有作于同一时期的两篇《像赞》。此外,笔者还在李时勉《古廉先生诗集》中寻得了一首《送马学士父》,当为同一时期之作,不知《世德集》中因何失收。

这组诗文共涉及29位作者,依底本排列顺序,他们是:周叙、陈询、习嘉言、储懋、张益、王一宁、刘铉、邵宏誉、萧镃、王振、刘俨、赵恢、萨琦、吴节、江渊、姜洪、李绍、王玉、刘定之、徐有贞、何瑄、杨鼎、倪谦、吕原、龙骏、谢琏,杨溥、胡濙。另外,加上李时勉。这29人中,除储懋、刘铉、龙骏(实为进士副榜)三人为举人外,其余皆进士出身,且不乏鼎甲之士。其中,状元有刘俨(正统七年),榜眼有赵恢(宣德八年)、杨鼎(正统四年)、吕原(正统七年),探花有谢琏(宣德二年)、刘定之(正统元年)、倪谦(正统四年)。

旨在选拔高级官吏的科举制度,在明代而达于极盛。其时,学校与科举相结合,科举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正途,进士之荣、之显,远非其他各代所能比拟。“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25]翰林院是储养高级人才之所,在明代,翰林地位清贵,其尊非他职所能比。谢肇淛云:“国朝进士一入史馆,即与六卿抗礼,鼎甲无论,即庶常吉士亦尔,二十年间,便可跻卿相。清华之选,百职莫敢望焉。”[26]明代中叶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27],翰林之贵,无以复加。

我们再从总体上大致看一下这些翰林仕途所极[28],也能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分量:加赠“三公”“三少”者有杨溥、胡濙、萧镃、江渊、杨鼎、倪谦6人;入内阁者有张益、王一宁、萧镃、江渊、刘定之、徐有贞、吕原7人;国子监祭酒有陈询、刘铉、王振、吴节、李时勉5人;尚书(含南京及赠)有杨溥、胡濙、储懋、萧镃、江渊、刘定之、徐有贞、杨鼎、倪谦9人;侍郎(含南京及赠)有刘俨、萨琦、李绍、谢琏等;太常寺少卿有习嘉言;詹事府少詹事有刘铉;布政使有何宣;按察司副使有邵宏誉、王玉。这其中又有14人在《明史》中有传。

三、马愉与翰林诸公的文字交往

《澹轩文集》收有诗文436篇,多为优游述怀之文,能部分地反映马愉与士林交往,尤其是文字交往的情况。今结合《澹轩文集》,就《送侍讲马学士先生诗》所涉翰林诸公之生平及与马愉的交往,做一简要勾勒。所述顺序,以进士科第先后为序,先进士后其他。

杨溥(1372—1446),字弘济。湖广荆州府石首县(今湖北石首)人。建文元年(1399),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中庚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永乐中,侍皇太子为洗马。永乐十二年(1414),因太子遣使迎帝迟,为汉王所谗,系狱十年,读书不辍。仁宗继位,被释放,擢翰林学士,掌弘文观事。宣宗即位,召入内阁,典机务。宣德九年(1434),升礼部尚书。正统三年(1438)四月,晋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荣合称“三杨”,时人称之为“南杨”。正统十一年(1446)七月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有《杨文定公集》《水云录》。《明史》有传。

明初“三杨”,秉朝政几十年,在朝中举足轻重。宣德二年(1427)会试主考官是杨溥、曾棨,按科举时代规矩,马愉进士及第便与杨溥具有了师生关系。在翰林院,马愉与杨溥共同参与的事情,有史可查的,主要是纂修《宣宗实录》及侍经筵。《宣宗实录》的纂修,始于宣德十年(1435)七月,杨溥为总裁之一,马愉以翰林院侍读、承德郎身份参与其事。因是之功,杨溥于正统三年(1438)四月升为少保兼礼部尚书,马愉由侍读升为侍讲学士。正统元年(1436)二月,明英宗敕谕以张辅知经筵事,杨溥等同知经筵事,马愉以修撰身份在9名经筵官之列。礼部进经筵,规定每月三日,日以逢二为期,每年以二、八月中旬起,四、十月末旬止。这项活动持续数年。在马愉的仕宦之路上,“三杨”给予他最重要的支持,无疑还是推荐他入阁,使他完成了从状元到宰相的跨越。诗文唱和是中国传统士人之间交往的方式之一,也是他们之间友情的一种体现。自正统元年(1436)始,每逢三月十五,杨士奇等讲臣十人,至杨善的东郭草亭,郊游宴乐,马愉、杨溥等均在其列。东郭宴集持续了4年时间。正统六年(1441)二月杨溥归省展墓,马愉作《送少保杨先生展墓》。此次杨溥又为士贤公作像赞,可见其师生情谊之笃。

胡濙(1375—1463),字源洁,号洁庵。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今属江苏常州)人。建文二年(1400)二甲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1403),迁户科都给事中。永乐五年(1407),受明成祖派遣,四处访查建文帝的下落,永乐十四年(1416)方还。迁礼部左侍郎。洪熙间,召为行在礼部侍郎。宣德元年(1426)四月,进礼部尚书。明宣宗卒后,与杨士奇等同为顾命大臣。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极力主张不迁都,并与兵部侍郎于谦谋定退敌之策。景泰初年,进太子太傅。明英宗复辟,以老致仕。历事六朝,垂六十年,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有《芝轩集》。《明史》有传。胡濙任礼部尚书30余年,马愉于正统十年(1445)晋礼部右侍郎,同在礼部共事。正统十年(1445)二月,胡濙以考试官请,英宗命钱习礼、马愉为会试主考官,主持礼部会试。是科结束后,马愉作《会试录后序》。马愉卒后,胡濙受命致祭。

李时勉(1374—1450),名懋,以字行,号古廉。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预修《太祖实录》成,升翰林侍读。宣德初,官至国子祭酒。掌国子监6年中,言传身教,视学生为子弟,深受敬重。正统十二年(1447)致仕。景泰元年(1450)四月卒,谥“忠文”。有《古廉集》11卷。《明史》有传。马愉与李时勉同为经筵官。正统三年(1438)六月,李时勉回乡展墓,马愉作《送李学士省墓》。正统十二年(1447)春,李时勉辞官归乡,朝臣及国子生近3000人送出崇文门外,在朝士大夫为诗文饯之,翰林修撰商辂,监察御史周鉴、罗篪请马愉序赠行之辞,马愉作《送祭酒李公致仕序》。

张益(1395—1449),字士谦。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隶籍江宁(今南京)。永乐十三年(1415)三甲第十八名进士。选庶吉士。授中书舍人,改大理寺评事。正统三年(1438)四月,与修《宣宗实录》成,升翰林修撰。正统十三年(1448)六月,以任满九载,升侍读学士;七月,命与经筵。正统十四年(1449)五月,入阁典机务;八月,死于土木之难。景帝立,赠翰林学士,谥“文僖”。史称:“为人清淳端谨,文章圆熟。对客数千言,援笔立就。楷书亦工。”[29]《明史》有传。张益岳父王尚宾自海门卫经历任上请老得归,词林诸公赋诗为饯,益请马愉序卷端,马愉作《送王经历谢事南归序》。

王一宁(1397—1452),名康,以字行,改字文通,号节斋。浙江台州府仙居县(今属台州市)人。幼英敏,以聪慧闻于京城。永乐十六年(1418)三甲第五名进士。授吏部稽勋主事,于文华殿供事。丁父忧,家居十年。明宣宗即位后,“诏求文学词翰之士”,以《应蒙召试策表》、《正万邦论》及《神京八景》等文辞诗赋见赏回京,任吏部主事。寻改任翰林修撰、侍讲经筵,兼修《宣宗实录》。正统十三年(1448),迁礼部右侍郎。景泰二年(1451)十二月,改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值文渊阁。景泰三年(1452)四月,晋太子少师;七月卒,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谥“文通”。著有《王文通公集》20卷。《澹轩文集》中有《赠王主事序》一篇(文中讲到与王一宁及其父之相识等内容,然细绎文气,颇疑此文非马愉所作)。

周叙(1392—1452),字功叙。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今属江西吉安)人。11岁即能作诗。永乐十六年(1418)二甲第一名进士。选庶吉士。永乐十九年(1421)七月,授翰林院编修。宣德五年(1430)五月,升修撰。正统三年(1438)四月,与修《宣宗实录》成,升侍读。正统九年(1444)八月,出任顺天府乡试考官。正统十一年(1446)十一月,升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景泰三年(1452)三月卒。史称:“平生负气节,外和内刚,笃于行谊,有志著述。”[30]著有《诗学梯航》《唐诗类编》《石溪集》。《明史》有传。叙之父岐凤,名鸣,号退斋,由府庠生初任桐城县学训导,历仕即墨县主薄、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博士、南京兵部职方员外郎,授奉直大夫致仕,正统三年(1438)四月五日卒,马愉作《挽周岐凤》五首。周伦,字五典,为叙之族侄,正统六年(1441),由辟举任安徽宁国县(今属宣城)县丞,马愉有《送宁国周县丞》相赠。

陈询(?—1460),字汝同。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属上海)人。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二甲第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永乐十九年(1421)七月,授翰林院编修。宣德九年(1434)三月,升修撰。正统三年(1438)四月,与修《宣宗实录》成,升侍读;是年秋七月,出任应天府乡试考官。正统十二年(1447)二月,以九载秩满,升侍讲学士。正统十三年二月,以“奉命考应天府,乡试事毕,枉道还松江,为怨家所讦”[31],被贬为安陆县知县。景泰元年(1450)二月,被景帝召回,任大理寺右少卿。景泰三年(1452)十月,充经筵讲官;十二月,改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景泰四年(1453)九月,升国子监祭酒。天顺三年(1459)正月致仕。天顺四年(1460)二月,卒于家,赐祭葬。史称:“性刚直,言论慷慨。三为乡试考官,人无异议。平生所作诗文不留稿。善草书,兴至辄染翰挥洒。”[32]马愉《送陈侍读省父》一诗道出了二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临岐何事倍踟蹰,十载论交思有余。南省校文曾共席,东华待漏每连裾。”[33]

习嘉言(1388—1452),名经,以字行。晚号寻乐翁。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今江西新余渝水区)人。永乐十六年(1418)二甲第二十四名进士。选庶吉士。永乐十九年(1421)七月,授翰林院编修。宣德九年(1434),以九载考最升修撰。与修《经世大典》《通鉴直解》。正统三年(1438)四月,以与修《宣宗实录》成,升侍读。正统十二年(1447)八月,出任顺天府乡试考官。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擢太常寺少卿。景泰三年(1452)四月,升詹事府詹事,九月卒于官。谕祭葬。史称:“温厚谦和,居官勤慎。诗文雅淡,为时所尚。”[34]著有《寻乐集》《使西稿》等。

邵宏誉,字德昭。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三甲第二十一名进士。选庶吉士。宣德五年(1430)五月,擢为广西道监察御史。正统三年(1438)四月,以与修《宣宗实录》成,升修撰。正统九年(1444),升福建按察司副使。天顺元年(1457)十一月,调湖广按察司。致仕。史称:“天性孝友,亲没庐墓。居官清白,囊无余赀。毁誉不形,犯而不校,宽然长者也。”[35]著有《余庵稿》5卷。

谢琏(1398—1453),字重器。福建漳州府龙溪(今属福建三明)人。永乐十五年(1417)乡试中举。宣德二年(1427),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正统初年,与修《明宣宗实录》《明会典》等。正统十年(1445),升为翰林院侍讲。正统十四年(1449),上言时政十五事,皆切时政。迁南京户部右侍郎。次年兼掌南京兵部事务。景泰四年(1453),卒于任上。著有《奏笺》百卷及《玉堂藏集》。马愉与杜宁、谢琏为同年三鼎甲,均供职于翰林院,朝夕相处,他们之间的友情非他人能比。宣德六年(1431)二月,谢琏给假归省,马愉作《送谢编修省母》相送。《澹轩文集》中有《谦益居士说》《送涂尚美之任序》和《题梅》三篇诗文,是谢琏代人向马愉请托之作。在马愉今存诗文中,受人请托而作超过三篇以上,只有三人,谢琏是其一,可见两人情谊之深。

萧镃(1393—1464),字孟勤。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属吉安市)人。宣德二年(1427)二甲第十六名进士。宣德八年(1433),选庶吉士。明英宗继位后,授翰林院编修。正统三年(1438),进侍读。正统十二年(1447)三月,代李时勉为国子监祭酒。景泰元年(1450),以老疾辞,监丞鲍相率六馆生连章乞留,景帝又加挽留。景泰二年(1451)十二月,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景泰三年(1452)二月,晋户部右侍郎;四月,晋太子少师。景泰七年(1457)五月,晋户部尚书。景泰八年(1457),明英宗复位,去职为民。天顺八年(1464)卒。成化中,复官赐祭。萧镃学问该博,文章尔雅,著有《尚约居士集》等。《明史》有传。萧镃与马愉为同年进士,宣德八年(1433)十一月,一同进学文渊阁。在纂修《明英宗实录》时,萧镃任稽考参对,与马愉共事。萧镃回乡省墓时,马愉作《送萧同年孟勤编修省墓》为其饯行。萧镃之子萧江,曾自家乡来京探父,回乡之日,马愉作《送萧江》相送,勉其努力读书。

吴节(1397—1481),字与俭,号竹坡。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吉安)人。宣德四年(1429)乡试第一。宣德五年二甲第十九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宣德十年(1435)八月,授编修。正统十年(1445)十二月,以九载书最升侍讲。景泰元年(1450)七月,出为应天府乡试考官;十月,升南京国子监祭酒;满九载加从三品禄。与修《英宗实录》,为副总裁。天顺八年(1464)十月,升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成化三年(1467)八月,升太常寺卿仍兼侍读学士。成化六年(1470)十月,致仕。家居十余年,成化十七年(1481)七月卒,年八十五。“为人平易质直,信人不疑,为文如其为人。”[36]著有《吴竹坡文集》5卷,诗集28卷。吴节回乡省亲,马愉为之作《送吴编修节还乡省母》一诗。马愉去世后,吴节作《马学士愉挽词》以示哀挽。

江渊(1400—1473),字时用,号定庵。四川重庆府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人。宣德五年(1430)二甲第三十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宣德十年(1435)八月,授编修。正统九年(1444)六月,擢刑部贵州司主事。正统十二年(1447)十二月,以九年考最,升翰林院侍读。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升刑部右侍郎。土木之变后,协助于谦等击退瓦剌军,保卫了京师。景泰元年(1450)八月,受命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预机务;九月,晋户部右侍郎,兼职视事如故。景泰三年(1452)二月,升吏部左侍郎;四月,兼太子少师;九月奔丧。景泰六年(1454)正月,晋太子少师兼工部尚书,视部事。[37]明英宗复位后,与陈循等俱谪戍辽东。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昭令平反,官复原职。著有《锦荣集》《观光集》等。《明史》有传。正统四年(1439),渊得请归省,马愉作《送江编修归省诗序》。

姜洪(1400—?),字启洪,自号松冈。江西抚州府乐安县(今属江西抚州)人。宣德八年(1433)三甲第十五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宣德十年(1435)八月,授检讨。与修《宣宗实录》。正统十年(1445)八月,以九载秩满,升翰林院修撰。以疾归,卒于家。史称:“洪文春容典雅,诗清新富丽。……著有文集十一卷。”[38]

萨琦(1393—1457),字廷圭。其先为西域人,后占籍福建福州府闽县(今福建福州)。宣德五年(1430)二甲第二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宣德九年(1434)八月,进学文渊阁。宣德十年(1435)八月,擢翰林院编修。景泰二年(1451),升礼部右侍郎;次年,兼詹事府少詹事。天顺元年(1458)二月卒于官。史称:“为人狷洁不苟合,文学亦有可称。在礼虽无建明,而自守甚笃,人亦无所非议云。”[39]

王玉(1402—?),字廷器。山东东昌府高唐州武城县(今属山东德州)人。顺天府乡试第二名。宣德五年(1430)三甲第五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宣德十年(1435)八月,授检讨。正统十二年(1447)五月,升修撰。景泰元年(1450)四月,擢河南按察司副使。卒于官。其父王士嘉,正统初任礼部右侍郎,山东临清州(今属聊城市)人。马豫,字彦安,系宣德八年(1433)进士,累官大理寺副,其父青岩卒26年后,持王玉所作行状,请马愉作墓志铭,愉为之撰《故处士马公墓志铭》。

王振(1395—1453),字伯宣(以名同中官,景泰初易为恂,字用诚)。湖广荆州府公安县(今属湖北荆州)人。宣德五年(1430)三甲第五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正统四年(1439),除翰林院检讨。与修《宣宗实录》。正统八年(1434)八月,充经筵讲官。正统十三年(1448)考满,升修撰。正统十四年(1449),升大理寺右寺丞,巡抚贵州,边务克举。景泰二年(1451),改右春坊右庶子,管国子监司业事。景泰四年(1453)二月,擢国子监祭酒;九月,得风疾卒于官。诏遣官致祭,给官舟归其丧。史书赞:“恂谨厚,善诱掖,诸生循循不倦。”[40]著有《诚斋集》。

徐有贞(1407—1472),字元玉,初名珵。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宣德八年(1443)二甲三十三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宣德十年(1445)八月,授编修。正统十二年(1447)四月,以九年任满,升侍讲。景泰三年(1452),迁右谕德。景泰四年(1453),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治理黄河。景泰七年(1456)十二月,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因拥立明英宗复位,命兼翰林院学士,于内阁参与机务,晋兵部尚书,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天顺元年(1457)六月,因与石亨、曹吉祥相恶,降广东右参政;七月,为石亨等诬陷,诏徙金齿卫(今云南保山)为民。天顺四年(1460)十二月,命回原藉苏州居住。成化间,复官无望,遂放浪山水间,十余年乃卒。徐有贞为人短小精悍,多智数,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著有《武功集》。《明史》有传。

赵恢(1397—1458),字汝宏(嘉庆《连江县志》作“弘”),号文峰。福建连江(今福建连江)县人。宣德八年(1433)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宣德九年(1434)八月,进学文渊阁。正统八年(1434)八月,充经筵讲官。史称“进讲时,于忠邪治忽之关,反覆陈说,上深器焉”[41]。正统十三年(1448)十二月,升翰林院侍讲。景泰三年(1452)夏四月,晋左春坊右庶子,仍兼侍讲。寻以疾乞致仕。天顺二年(1458)十二月,卒于家。《福建通志》载:“戊辰会试,诏以历科主司录文有戾,经旨特命恢分闱厘正文体,黜浮崇实,一时文风咸归于正。癸酉,复典南闱,所拔皆知名士。”[42]著有《国史拾遗》8卷、《釐正集》6卷。

李绍(1407—1471),字克述。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吉安)人。宣德八年(1443)三甲第十二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与修《英宗实录》,任稽考参对。杨士奇卧病,英宗遣使询问人才,杨士奇以李绍等五人回答。正统八年(1434)八月,充经筵讲官。土木之变时,反对京师南迁。累升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成化中,召为国子祭酒,未赴而卒。《明史》有传。绍回家省亲,马愉作《送李检讨》。

何瑄(1402—?),字孟焕。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宁波)人。宣德八年(1433)三甲第二十四名进士,十一月选翰林院庶吉士。宣德九年(1434)三月,进学文渊阁。宣德十年(1435)八月,擢翰林院检讨。与修《宣宗实录》,任稽考参对。正统八年(1443)八月,充经筵讲官。景泰元年(1450),出任四川布政司右参政。景泰六年(1455)闰六月,升左参政。天顺间,擢广西布政司左布政使。约正统十年(1445)六月,何瑄之父鼐去世,马愉作《挽封何检讨》。

刘定之(1409—1469),字主静,号呆斋。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今属江西吉安)人。自幼聪颖,父髦日授书数千言。正统元年(1436)会试第一,殿试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秩满,升翰林院侍讲。天顺改元,调通政司左参议,仍兼侍讲,寻进学士。成化二年(1466)十二月,入直文渊阁。成化三年(1467)八月,晋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十月,晋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八月,卒于官。赠礼部尚书,谥“文安”。谦恭质直,以文学名一时。著有《周易图释》《呆斋集》《宋论》《否泰集》等。定之之父髦,字孟恂,封翰林院编修、文林郎,正统十年(1445)十月九日,以疾终于家。马愉有诗《寿刘编修父》一首,系为其庆寿之作。

杨鼎(1407—1485),字宗器。陕西西安府咸宁县(今陕西西安)人。家贫力学,手不释卷。宣徳十年(1435)陕西乡试第一。正统四年(1439)会试第一,殿试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正统十二年(1447)二月,简入东阁习制诰。景泰三年(1453)二月,以任满九载考称,升翰林院侍讲;四月,兼春坊左中允;十月,充经筵讲官。景泰五年(1454)九月,超擢户部右侍郎。天顺七年(1463)四月,改户部左侍郎;九月,掌户部事。成化四年(1468)十月,代马昂为户部尚书。成化十四年(1478),加太子少保;次年十二月,致仕归。成化二十一年(1485)六月卒。赠太子太保,谥“庄敏”。《明史》称:“大臣致仕有给赐,自鼎始也。”[43]著有《助费稿》20卷、《奏议》5卷及《浮生出处图》1卷。

吕原(1418—1462),字逢原,号介庵。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今浙江嘉兴秀洲区)人。正统六年(1441)乡试第一。正统七年(1442)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正统十二年(1447),选入东阁习制诰。景泰二年(1451)二月,以任满九载,升翰林院侍讲。次年,兼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院侍讲学士;十月,充经筵讲官。天顺元年(1457)正月,改通政司左参议仍兼侍讲;六月,入内阁参预机务;十二月,晋翰林院学士。充《大明一统志》总裁官。天顺六年(1462)十一月,丁母忧扶柩归葬,抵家未及窆而卒,年四十五。赠礼部右侍郎,谥“文懿”。著有《介轩集》12卷等。《明史》有传。

倪谦(1415—1479),字克让,号静存。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南京)人。祖籍钱塘,故自称钱塘人。正统四年(1439)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正统十四年(1449),转侍讲。景泰元年(1450),奉使朝鲜,有风采。景天七年(1456),迁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元,改通政司左参议,仍兼侍讲。天顺三年(1459),主顺天府乡试,黜权贵之子,遂诬拘以罪,谪戍开平。成化初,诏复旧职。预修《英宗实录》,擢南京礼部右侍郎。成化十二年(1476),升南京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僖”。著有《朝鲜纪事》《玉堂稿》《南宫稿》《上谷稿》《归田稿》《倪文僖集》《辽海编》等。

刘俨(1394—1457),字宣化,号时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今属江西吉安)人。正统七年(1442)壬戌科一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正统十二年(1447)二月,选入东阁进学作文。景泰二年(1451)二月,以九载秩满,升侍讲。景泰三年(1452)四月,进右春坊大学士。与修《历代君鉴》及《寰宇通志》。景泰七年(1456)五月,升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景泰七年(1456),任顺天乡试主考官,黜大学士陈循、王文子,几致危祸。天顺初,改掌翰林院事。天顺元年(1457)九月卒,赠礼部左侍郎,赐葬祭,谥“文介”。史称:“俨果毅有为,遇事直遂,无所回互。为文章,善议论。平居孝亲敬兄,笃于伦谊。作义仓,以周宗党,士论多之。”[44]《明史》有传。

储懋(1393—1452),南直隶镇江府丹阳县(今属江苏)人。永乐十二年(1414)举人。十三年(1415),授台州府学训导,有学行。二十二年(1424),擢吏科给事中。正统元年(1436),以学行选充经筵讲官,升翰林院修撰。正统三年(1438)四月,与修《宣宗实录》成,升侍讲。正统十年(1445)十月,升户部右侍郎。正统十四年(1449)十二月,转礼部左侍郎。为人端重宽和,士林推重。景泰二年(1451),升南京户部尚书,未任卒于京。谕祭葬。

刘铉(?—1458),字宗器。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永乐时,以善书征入翰林院。永乐十八年(1420)举京闱乡解。授中书舍人。预修三朝实录,升侍讲。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以九载任满,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景泰三年(1452)正月,升国子监祭酒。天顺元年(1457)二月,转詹事府少詹事。天顺二年(1458)十月,卒于官,谕祭葬,谥“文恭”。史称:“为人介特,自守言行。不妄与人交,一于诚敬。权贵之门,绝迹不到。平生耽嗜群书,至老弥笃。为诗文,浑厚典雅。”[45]著有《假庵集》。《明史》有传。

龙骏,字执毅。江西袁州府万载县(今属江西宜春)人。宣德七年(1432),以《易经》领乡荐。赴春闱中次选。授河源儒学训导,以忧去,服阕,选为翰林孔目。骏父志海,字彦方,号静乐,洪武中选举茂才,以亲故辞不赴,宣德十年(1435)正月十一日卒。正统元年(1436),龙骏自河源闻讣,十二月扶柩合葬其乡,终丧入京,马愉作《挽龙处士》以挽。

附录:

送侍讲学士马先生诗序

先生,今翰林院侍讲学士马公之尊府也。初,学士公为修撰时,已获推恩受封。既公进秩,先生复进今封。高年盛福,两膺宠命,时论荣之。去年,先生自家来,就养京师。入觐毕,公卿缙绅交相访问。先生步履康强,须发郁然,学士公在侍,诸孙扶掖登降,言词敦实,仪观有律,时论益以为荣。今岁之春,言归其乡,词林诸君子相率赋诗为赠,嘱余序之。

维天生贤士,以辅翼景运,必教成于家,而后效用于国。使非其亲笃意教之,则材器无由成,又何以资委任之重哉?故其子显用于时(一本抄作“世”),而其亲崇封荣养,克逮厥躬者,非偶然之致也,宜也。观学士蚤岁擢进士第一,官拜翰林,文章行谊,炳然卓然。圣天子嗣登宝位,益加隆委,经筵启沃,庙堂密勿,眷遇之恩,可谓盛矣!实由先生之教,有以成之也。则今日先生之享有荣名寿考者,夫岂不宜然也哉!《诗》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又曰:“乐只君子,遐不黄耈,保艾尔后。”请申之以为先生颂。然则诸君子赠送之什,得不又同于诗人之意乎?余故书之,以引众作。

正统九年三月中旬,翰林侍读吉水周叙书。(按:底本周叙作“周钦”,当系手民之误。)

诗 共二十五首

1.年高德劭祉应繁,紫诰加封第二番。冬驾安车朝紫阙,春乘轻棹向家园。惠风花草盈满路,迟日芝兰秀绕轩。令子爱深思慕切,蚤将书信寄词垣。  ——云间陈询

2.贤郎内翰著才名,何事扶衰谒帝京。鸾诰两回承上命,龙颜咫尺谢中诚。春风乔梓华堂别,暮景桑榆故里情。自是寓公多福寿,百年安享乐升平。  ——临郡习嘉言

3.贤郎受教早登瀛,锦诰恩封羡独承。寿相眉黎双鬓雪,官衔清秘一条冰。朝辞京阙衷怀恋,路指家山逸兴增。身际雍熙绥福禄,眼前应复见云仍。  ——京口储懋

4.八十年将至,恩封喜再加。拜承荣里闬,趋谢入京华。廷陛瞻天近,诗书积庆余。绮筵称寿酒,白发映乌纱。子贵身能显,心仁福自遐。正宜长福禄,何事忽还家?赠别皆新句,乘流只旧槎。明朝望齐甸,千里暮云遮。  ——姑苏张益

5.昭代论乔梓,光华世罕逢。隐居并有爵,宠命又加封。还去开三径,今来拜九重。薰风青社外,乌纱一吟筇。  ——古郡王一宁

6.安车千里上京畿,拜阙重看出琐闱。疑是申公辞汉去,不同贺老乞闲归。龙蟠玉轴加封诰,雀织锦纹宠赐衣。闻说道傍多叹羡,子荣亲贵古今稀。  ——彭城刘铉

7.白发鸣珂觐紫微,荐承天宠遂东归。龙章五色新颁诰,宫锦三花再赐衣。晓望故乡临蜃海,夕驰清梦绕黄扉。殷勤训子图为报,好尽丹心赞化机。  ——姚江邵宏誉(www.xing528.com)

8.令子金銮日论思,独承封诰向明时。官居就养真成乐,故里荣归未觉衰。通潞河流春浩渺,穆陵关树晓参差。只今圣主求三老,晚岁还应荷宠私。  ——泰和萧镃

9.春风绮陌独归辕,冠盖临岐酒一樽。紫诰褒封同子贵,白首光宠荷君恩。心驰北阙瞻天表,道出东蒙是故园。幸际太平无事日,优游桑梓课儿孙。  ——蒙城王振

10.封诰偏承宠渥优,北来称谢到皇州。翰林风月添新赏,锦里烟霞忆旧游。行色一樽花下酒,归城几处驿边楼。从来昼锦还乡乐,谁似贤郎得意秋。  ——吉水刘俨

11.玉堂令子出彤闱,祖送先生拜命归。两度封官人共羡,八旬遗老古应稀。龙章御墨新颁诰,兽锦宫袍赐旧衣。东望齐南渺无际,春云霭霭柳花飞。  ——连江赵恢

12.玉堂学士导安舆,躬送严亲出帝都。客路奉迎多故老,官亭祖饯总文儒。酒客花外抉鸠玉,归舆吟边落唾珠。明日鲤庭桃李盛,几多门士慕抠趋。  ——三山萨琦

13.经年垂白谒枫宸,两受恩封紫诰新。锦服坐安堂上日,霞觞时醉殿头春。肯留冠盖相亲好,自是溪山入梦频。明发都门看祖道,东风细细送蒲轮。  ——安城吴节

14.清时盛典厚彝伦,子贵官封逮及亲。烨烨龙章褒德懋,萧萧鹤发拜新恩。潘舆花外追游早,莱服庭前宴喜频。天上还家人共羡,故园桑梓亦生春。  ——西蜀江渊

15.清时有子登台辅,白首承恩谢禁宸。斧座乍瞻龙衮晓,玉堂频见锦衣春。酒分光禄欢初洽,思入乡关梦已频。祖席都亭追饯处,肩舆周道促装晨。  ——乐安姜洪

16.翰林学士属贤郎,紫诰鸾封被宠光。京国几时承禄养,故园今日促归装。道傍杨柳迷春雨,陌上桑榆映夕阳。晚岁优游在林壑,白头簪绂倍辉煌。  ——安城李绍

17.朐南学士别神京,花带鹇袍趁晓晴。自信过庭垂训美,早知晚岁沐恩荣。九天雨露沾轩盖,千里风云入旆旌。回头乡心应咫尺,清风潞水片帆轻。  ——东鲁王玉

18.霜髯雪鬂地行仙,入觐彤廷众所瞻。学士功名当圣代,尊公宠渥及高年。龙凤封诰看三锡,龟鹤遐龄想更延。归去优游东海上,寿星烨烨映台躔。  ——永新刘定之

19.传经喜是有玄成,因拜恩封上帝京。紫府仙公年不老,玉堂学士职偏清。云间飞盖翩翩去,花外安车缓缓行。明到乡间人总羡,应知教子读书荣。  ——东海徐珵

20.鸾诰加封下紫宸,白头趋谢不辞勤。君臣际遇承殊宠,父子欢娱乐至亲。簪缨晓辞仙仗月,杖藜时忆故园春。多应庆泽传流远,乔梓光荣有几人。  ——会稽何瑄

21.两受封章宠渥优,屏营远谢上神州。漫夸官署丝纶地,偏羡龄垂耄耋秋。慕阙心同星北拱,思乡意逐水东流。还家若说瀛洲事,日近清光阐大猷。  ——关西杨鼎

22.入觐荣光动誉耄,春风归思绕林皋。龙章屡沐推恩宠,薇省宁烦载笔劳。五夜举头南极乐,九天回首北辰高。家山杖履多行乐,华发萧萧映锦袍。  ——钱塘倪谦

23.义方教子早蜚声,玉署经纶赞圣明。享安鹤龄跻耋耄,重封鸾诰荷光荣。拜恩北阙天颜近,回首青(一本抄作“东”)齐海雾清。自是达尊人共仰,蒲轮何惮往来行。  ——嘉禾吕原

24.萧萧华发白盈颠,重拜恩封下九天。鸾影暮回晴汉上,龙颜晓睹御楼前。薇垣日暖宫壸出,桂馆春生彩服鲜。子贵亲荣欢正洽,还家何遽在新年。  ——万载龙骏

25.两朝封诰古来稀,特谢天恩拜琐闱。家庆寿筵倾内酝,朝回香气带宫衣。春风祖席都门道,晓日肩舆潞水圻。明到乡园行乐处,福星定见倍光辉。  ——清漳谢琏

士贤公像赞

河海之英,山林之秀。诗书世家,簪缨华胄。久抱良器,深藏而不售。既而令子发身贤科,褎(按:底本抄作“褒”)然举首。登翰林,黼黻皇猷,论思左右。推恩之典,及于其亲。而乃朝冠朝纡锦受,接武夔龙,联翩鹓簉(按:自“登翰林”至此,疑有衍脱)。吁!老山林者,或厌于栖迟;服官政者,或不免于趋走。若公者,盖其天赐全福,从容安享乎福寿者乎!

正统九年,岁在甲子十月初吉,光禄大夫、柱国少保、礼部尚书并武英殿大学士南郡杨溥赞。

又像赞

古貌修躯,巨目长须。衣冠整肃,气体安舒。群居与物无忤,燕处以道自娱。真实无妄,心同太虚。天之报施,若合契符。贤嗣魁天下之多士,荣名列馆阁之鸿儒。推恩所自,职与之俱。登玉堂之贵,匪山泽之臞。拜九重宠命,播四海芳誉。欢腾朝野,喜溢乡闾。昔严过庭之训,今享积庆之余。凛然仪像,清风穆如。幸同朝而瞻拜,遂敛衽而特书。

正统九年,岁次甲子十一月朔旦,资德大夫、正治上卿礼部尚书、前太子宾客兼国子祭酒昆陵胡濙赞。

辑佚:

送马学士父

喜有贤郎在帝廷,褒封近侍一官清。彩衣旧制承欢庆,紫诰新颁荷宠荣。千里谢恩朝魏阙,三春归骑别都城。到家父老纷相过,尊俎从容语治平。

——李时勉(《古廉李先生诗集》卷一○)

【注释】

[1]据马氏家谱,马援之十一代孙为马腾,马腾六传(按:此处疑误记)有志祖,志祖有五子:暹、辽、近、远、进。近籍山东,辽籍汉中,暹、进、远之后仍居扶风。(按:从时间上算,马腾以下至马近中间世系似有缺失,或扶风有完整族谱亦未可知,一时难以查考。然临朐马氏出自扶风无异议。)

[2]王家士修,祝文、冯惟敏纂:(嘉靖)《临朐县志》卷三《人物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

[3]杨士奇等纂修:《明宣宗实录》卷二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影印本,1962年,第672~673页。

[4]雷礼辑:《内阁行实》卷三,《明代传记丛刊》名人类3,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91年,第219页。

[5]夏燮著,沈仲九标点:《明通鉴》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13页。

[6]明代北方籍状元:山东东昌府武城县韩克忠(洪武三十年“夏榜”,此榜事出特殊,时人并不认可)、马愉、北直隶真定府宁晋县曹鼐(宣德八年)、河南开封府杞县孙贤(景泰五年)、陕西西安府高陵县吕楠(正德三年)、顺天府固安县杨维聪(正德十六年)、山东青州府赵秉忠(万历二十六年)、河南开封府杞县刘理顺(崇祯七年)、顺天府通州魏藻德(崇祯十三年)。祖籍山东日照的焦竑(万历十七年)及祖籍山东茌平的朱之蕃(万历二十三年),他们早已迁居南京,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在北方。

[7]顾祖训原编,吴承恩增补,陈枚续补:《状元图考》引《皇明通纪》,《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7,第72页。

[8]张廷玉等:《明史》卷一四八《马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144页。

[9]马庆洲:《澹轩文集校注》卷前《赠学士礼部尚书马公神道碑铭》,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9页。

[10]明初,朱元璋取消历代相沿已久的“丞相”一职,撤消中书省。成祖朱棣时,翰林官始被简选入文渊阁,参预机务。仁宗而后,“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明史·宰辅年表》)。可见,明代仁宗以后之阁臣,等同于其他各朝之丞相。

[11]雷礼纂辑:《国朝列卿纪》卷二○,《明代传记丛刊》名人类7,第418页。

[12]马庆洲:《澹轩文集校注》卷前《澹轩历受诰词》,第8页。

[13]张廷玉等:《明史》卷一四八《马愉传》,第4144页。

[14]张廷玉等:《明史》卷一四八《马愉传》,第4145页。

[15]马庆洲:《澹轩文集校注》卷七《送井敬安之官序》,第531页。

[16]阎湘蕙编辑:《明鼎甲征信录》卷一,《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7,第547页。

[17]张萱撰:《西园闻见录》卷七二,《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30,第202页。

[18]马庆洲:《澹轩文集校注》卷前《赠学士礼部尚书马公神道碑铭》,第19页。

[19]马庆洲:《澹轩文集校注》卷前《马学士澹轩文集序》,第2页。

[20]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五《集部·别集类存目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56页。

[21]周钧英修,刘仞千纂:《临朐续志》卷九《氏族略》,《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67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373页。

[22]马庆洲:《澹轩文集校注》卷前《澹轩历受诰词》,第11页。

[23]张廷玉等:《明史》卷七一《职官志一》,第1736页。

[24]张元忭:《馆阁漫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672页。

[25]张廷玉等:《明史》卷七○《选举志二》,第1695页。

[26]谢肇淛:《五杂俎》卷一五《事部三》,明德聚堂刊本。

[27]张廷玉等:《明史》卷七○《选举志二》,第1702页。

[28]因为有官、阶、衔以及赠官等原因,统计不免有重复,此处只能做大概的推算。

[29]林世远、明王鏊等纂修:《正德姑苏志》卷五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7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817页。

[30]孙继宗等纂修:《明英宗实录》卷二○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钞本”影印本,1962年,第4616页。

[31]孙继宗等纂修:《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三,第3156页。

[32]孙继宗等纂修:《明英宗实录》卷三一二,第6552~6553页。

[33]马庆洲:《澹轩文集校注》卷二《送陈侍读省父》,第129页。

[34]孙继宗等纂修:《明英宗实录》卷二二○,第4754页。

[35]李亨特总裁,平恕等修:《绍兴府志》卷四七《人物志七·乡贤四》,《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21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第1132~1133页。

[36]张懋等纂修:《明宪宗实录》卷二一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钞本”影印本,1962年,第3763页。

[37]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第3327~3329页。

[38]许应鑅修,谢煌纂:《抚州府志》卷五○《宦业二》,《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53号,第852页。

[39]孙继宗等纂修:《明英宗实录》卷二七五,第5844页。

[40]郭茂泰等编纂:康熙《荆州府志》卷二六《人物》,《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3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18页。

[41]李菶等监修,章朝栻等纂:嘉庆《连江县志》卷六《人物上·先宪》,《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9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42]郝玉麟等监修,谢道承等编纂:《福建通志》卷五一《文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19页。

[43]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五七《杨鼎传》,第4300页。

[44]孙继宗等纂修:《明英宗实录》卷二八二,第6057页。

[45]孙继宗等纂修:《明英宗实录》卷二九六,第630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