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在亚太地区:奥巴马时期的外交努力

美国在亚太地区:奥巴马时期的外交努力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前者而言,奥巴马在任期间创下了11次访问亚洲的历史纪录,访问了除文莱外的东盟9个国家,美国与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的关系得到巩固和改善,比如把美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2015年与印度签署《美印亚太与印度洋地区联合战略愿景》,并与老挝、缅甸建立了外交关系。

美国在亚太地区:奥巴马时期的外交努力

美国与亚太的接触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80年代。进入19世纪,美国不仅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日本国门,而且打着“门户开放”的旗帜加入了对中国的殖民争夺。到19世纪末,美国已建立起包括阿拉斯加夏威夷、菲律宾及美属萨摩亚在内的太平洋帝国。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宣布对日作战并最终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1950—1955年,美国通过与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缔结双边安保条约,建立起以美国为轴心、以双边联盟为支柱的亚洲军事同盟体系。[78]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1990年、1992年、1995年、1998年美国老布什、克林顿政府先后推出四份《东亚战略报告》为显著标志,美国历任政府均试图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和接触,并为小布什政府所延续。可以说,凭借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外交、军事及经济存在,奥巴马政府力推的亚太“再平衡”在继续维系以辐辏同盟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地区安全秩序的同时,又致力于打造美国主导的地区经济秩序;在维持美国在本地区的战略存在的同时,又通过深化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及美国出口总值40%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家的经济联系,防止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亚太地区的主导力量。

2011年10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ary Clinton,2009—2013年在任)发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首次使用向亚洲“转向”(pivot)一词,并罗列了一系列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行动计划纲要[79]11月,奥巴马在澳大利亚议会发表演讲,强调美国作为一个太平洋国家将在塑造亚太地区及其未来过程中发挥更大的长期作用。美国亚太“再平衡”[80]正式拉开帷幕。

外交上,在保持与东亚国家的高频率双边互访、提升双边关系的同时,美国还频繁参加以东盟为中心的多边机制和对话平台。就前者而言,奥巴马在任期间创下了11次访问亚洲的历史纪录,访问了除文莱外的东盟9个国家,美国与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的关系得到巩固和改善,比如把美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2015年与印度签署《美印亚太与印度洋地区联合战略愿景》,并与老挝、缅甸建立了外交关系。就后者而言,2009年7月,美国加入《东南亚友好与合作条约》;2011年,美国第一次参加了东亚峰会(EAS);2013年,美国成为第一个向东盟派驻永久使团的国家,向位于雅加达的东盟秘书处派驻了第一任大使,与参加东盟地区论坛(ARF)外交部长举行会;2015年,美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6年2月首次在美国本土举行美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前双方会晤都在东亚峰会的间歇举行)。峰会发表的宣言明确尊重并支持东盟的核心地位以及东盟在亚太地区架构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加强与东盟以及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合作,峰会还专门发布旨在促进创新、经济融合、共同建立商业企业、扩大能源及政策合作等的《美国—东盟互联互通倡议》,美国将为此在雅加达、新加坡与曼谷建立3个“互联互通中心”。

军事上,奥巴马政府试图通过全球层面上向亚太倾斜,区域层面上从东北亚向东南亚、南亚及大洋洲扩展,同时扩大驻亚太美军规模并保持亚太美军的绝对技术优势,从地理和能力两个维度推进亚太军事“再平衡”。目前,美国太平洋司令部下辖约36万名军人及文职人员,其中美国太平洋舰队拥有近200艘舰艇(包括5个航空母舰战斗群)、近1000架飞机、14万名海军士兵与文职人员;太平洋海军陆战队包括2支海上远征部队、8.6万人、640架飞机;太平洋空军拥有2.9万人、300多架飞机;太平洋陆军拥有1个军2个师近10.6万人,外加300多架飞机和5艘舰船;另有特种行动部队1200多人以及3.8万国防部文职雇员。[81]为了实现亚太防务态势“地理上更分散、行动上更顽强、政治上更可持续”,美国宣布美军至少将在7个基地间轮流驻扎,美国海军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50/50的军力分配将在2020年前完成60/40的军力分配。与此同时,美国正在把F-22隐形轰炸机、F-35联合攻击机、P-8A“海神”(Poseidon)海上巡逻机、V-22“鱼鹰”(Osprey)飞机、B-2及B-52战略轰炸机和滨海战斗舰等最先进的武器部署到亚太地区,并积极研发亚太“再平衡”所需的新武器平台,如弗吉尼亚潜艇、高级水下无人机、新型B-21远程战略轰炸机以及网络、电子战及太空战能力等。[82]另外,美国还在亚太地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扩建。冷战结束以后4项美国最大的军事建设项目正在日本、韩国及关岛展开。此外,军事演习数量及规模也有很大提升。

双边层次上,美国在更新并加强与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韩国、泰国既有正式军事同盟的同时,扩大并深化与印度尼西亚、新西兰[83]、新加坡和越南等伙伴关系的外交与安全合作。就盟友而言,目前美国在日驻军达5.3万人,2015年美日修订了防务合作纲要,为1997年来第一次;美国在韩国驻军达2.85万人,并开始在韩国部署“萨德”(THAAD)反导系统;2014年,美国与菲律宾签署了为期十年的《强化防务合作协定》(EDCA),允许美国强化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84]2014年8月,美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美国—澳大利亚军力态势协定》,明确美国将于2017年在澳大利亚轮流驻扎25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另外,美国与其亚太盟友还通过美澳部长级会议(AUSMIN,1985年开始)、美日“2+2”会议(2005年开始)、美韩“2+2”会议(2010年开始)等双边对话机制加强防务沟通和协调。就伙伴国家而言,2015年12月,美国与新加坡签署《强化防务合作协定》;[85]继2014年10月部分放松对越南致命武器转让的限制之后,2016年美国又宣布全面取消对越南出售致命武器及相关服务的限制;[86]随着2012年美国、印度《防务技术与贸易倡议》(DTTI)的启动、2015年为期十年的《美国—印度防务关系框架》的签署以及2016年《后勤交流备忘录》的签署,美印防务合作也走上了快车道;2010年、2012年,美国与新西兰又先后签署《惠灵顿宣言》和《华盛顿宣言》,防务合作开始回暖:2016年11月,美国军舰时隔三十年后再次开进新西兰。(www.xing528.com)

多边层面上,除了美日澳、美日韩、美日印等三边对话机制以外,自2010年以来,美国国防部部长开始出席东盟防长会议(ADMM+),2011年,美国成为首个在美国驻东盟使团设立专职军事顾问/联络官的国家。2016年,美国推出总额4.25亿美元、为期五年的海上安全倡议(MSI),帮助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泰国建设海上态势感知能力。2016年9月,美国与东盟10国防长在夏威夷召开会议,就地区安全问题展开讨论。

经济上,随着亚太经济吸引力的上升,美国政府推出了众多国家、双边及多边经济倡议,包括在“国家出口战略”下扩大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分别与智利(2004年生效)、新加坡(2004年生效)、澳大利亚(2005年生效)、秘鲁(2007年生效)、韩国(2012年生效)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其中2010年与韩国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是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之后的第二大自由贸易区协定;完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前身是2003年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之间的小型协定《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后文莱也宣布加入。2008年,美国与澳大利亚、秘鲁、越南也表达了加入的意向。在随后的几年里,又先后吸引了马来西亚(2010年)、加拿大(2012年)、墨西哥(2012年)和日本(2013年)加入。2015年10月,美国与其他11个太平洋国家(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及越南)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达成一致,并于2016年2月正式签署。

以数字而论,在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15年这三个时段里,美国从东亚及东南亚进口的商品分别占其商品进口总额的38.1%、34.5%、36.3%。[87]2007年,中国成为美国最大商品进口来源国并一直稳坐头把交椅。美国与中国建立起了深厚的经济和贸易联系。2015年,双方货物贸易额高达6000亿美元,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而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2006—2014年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了300%以上,大大高于同期美国对其他地区的90%的服务贸易平均增长速度[88]到201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价值达4770亿美元,占美国商品进口总额的21.5%。美国与韩国的货物及服务贸易从2009年的600亿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1070亿美元。2009—2014年间,美国对印度出口增长了近50%;印度对美直接投资翻了近3倍,而美国对印度直接投资也增加了近30%。2015年,美国投资者对印度的股权投资首次超过了对中国的股权投资,达120亿美元。[89]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与东盟货物及服务贸易翻了三番,到2014年达2540亿美元。2014年美国在东盟的2260亿对外直接投资比中国、日本和韩国之和还多。[90]

不过,随着2017年1月特朗普入主白宫,美国亚太战略面临调整。上任仅3天,特朗普就签署行政命令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3月,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又宣称亚太“再平衡”作为上一任政府的政策已经正式终结。不过,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亚太“再平衡”的死亡。事实上,安全上,一个类似于“欧洲再保证倡议”的亚洲版“再保证”倡议——“亚太稳定倡议”(APSI)正在拟议中,该倡议计划在未来五年(2018—2022年)斥资75亿美元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能力、有针对性地重组地区军力态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演习、装备前沿部署及盟友与伙伴国家能力建设等。经济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也不能排除“借尸还魂”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