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迁移理论对语文课外作业的影响

迁移理论对语文课外作业的影响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第一次将迁移理论与教育教学相联系,与此同时,大量心理学著作开始相继问世,多数著作中往往将迁移定义为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一种影响。目前教育领域主要存在三种迁移理论,即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认知策略迁移理论。课外作业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理解课外作业,离不开其与课内作业的关系。

迁移理论对语文课外作业的影响

(一)迁移理论

1.迁移的概念

18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开始对迁移进行研究,并提出“形式训练说”,据此认为迁移是对学习者的记忆、思维、意志、推理等进行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者的记忆能力、推理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机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在“共同要素说”的基础上揭示了迁移的实质,认为两种学习活动中如果其目的、原理、方法和基本事实间存在共同要素,则这两种活动可以进行迁移。20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了“概括说”,将迁移认定为是学习者通过培养概括能力,对两种学习活动的共同要素进行转迁的过程。此后,德国心理学家苛勒在“关系说”的基础上提出了“顿悟”,认为迁移实际上也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迁移不单单是由一个学习情境向另外一个学习情境的简单转化,而是学习者在这一情境之中突然意识到,这两种情境之间具有特殊联系,可以说学习者的思维在两种学习情境之间搭建了一个无形的桥梁。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第一次将迁移理论与教育教学相联系,与此同时,大量心理学著作开始相继问世,多数著作中往往将迁移定义为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一种影响。但是,这一定义并不能完全概括迁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发现,后来学到的东西也可能对先前所学到的东西产生影响,所以最终将迁移概括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目前教育领域主要存在三种迁移理论,即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认知策略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的,学生先前的认知结构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产生式迁移理论则重视认知技能的迁移,更加关注情境创设与两种材料之间的联系,相同要素越多产生迁移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认知策略迁移理论更加关注学生对于问题解决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网,找寻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别,构建逻辑思维对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2.迁移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迁移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都有着各自特殊的意义。按照迁移发生的先后顺序不同,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经验对后来学习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比如小学语文学过的知识会对初中语文学的知识有一定的影响;逆向迁移则是指后来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对先前知识和经验的补充更正和巩固,例如学生学会写作文后,教师再布置写日记,学生会比先前有话说。

依据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对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使得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易于理解和接受所学习的内容。负迁移则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对学习的效果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并且学习者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式,不利于思维的灵活转换。比如,学习修辞手法时,在学完比喻句式再学习拟人句式后,学习者容易出现思维固化,导致分辨不清比喻句和拟人句。

从迁移发生的水平角度,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又可以区分为自上而下的迁移和自下而上的迁移。自上而下的迁移往往先学习总的大类再学习小类,比如先学习蔬菜再学习油菜菠菜,这样先在学习者的认知中对蔬菜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知道蔬菜的特征、生长环境等再学习各种蔬菜种类;自下而上的迁移则是先学习菠菜再学习蔬菜。横向迁移的学习内容是处于同一水平的,是并列存在的,如黑色、白色和绿色。

3.迁移的作用

迁移可以给知识经验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更加重视,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教师不可能把全部的知识、经验都教授给学生,正是因为有迁移,所以教师可以把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技能教授给他们,其余的知识经验要靠他们慢慢摸索、一点点探寻,将知识扩展到最大化。另外,迁移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意义。一方面迁移有利于揭示学习规律,帮助高效学习;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迁移是整个学习理论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在构建学习的内在联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二)课外作业

1.课外作业的界定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光靠教师‘讲’是培养不起来的,得靠学生切切实实地动口、动手、动脑去‘练’。‘练’,要有目标,要有计划,也要有指导。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套‘练’的方案或题目,便构成了教科书的作业系统。”[7]从广义上来说,课外作业也隶属于宏观的作业系统,但其作为一个教学概念,还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定性。美国教育家哈里斯·古柏教授将课外作业解释为“由教师安排给学生在上课时间之外完成的任务”。[8]中国学者束定芳、庄智象提出,“课外作业又叫家庭作业,是教师要求学生在回家或课余时间做的功课”。[9]

根据上述研究者对课外作业的解释,笔者将课外作业的概念进行了归纳整理。课外作业又叫家庭作业,是学校教师在非上课时间布置给学生完成的任务,意味着学生将自己安排作业时间、作业顺序,以及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作业规划,激励自己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外作业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

理解课外作业,离不开其与课内作业的关系。课内作业又被称为课堂作业,是指教师在上课时间布置的需要学生当堂完成的学习任务,包括思考作业、合作探究作业、书写作业等。课外作业和课内作业联系紧密,它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熟练学到的知识,将语文渗透到课堂内外以及生活之中。当然,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

首先,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在完成作业的时间和地点来说是相对立的,一个在上课时间内,一个在非上课时间。一个是有教师指导的课堂之内,一个是无教师指导的课堂之外。另外,完成作业的监督主体上发生了变化,课内作业的完成有老师有同学,而课外作业只能靠自己的自觉性完成。其次,课内作业的评价反馈具有及时性的特征,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及时给出相应的判断,而课外作业的评价反馈相对于课内作业具有滞后性。最后,课内作业有一定的时间地域限制,进行的时间短,范围较小,相比之下课外作业比较自由灵活,学生可以借助图书馆资料、网络资源等工具全面具体地完成学习任务。

2.初中语文课外作业(www.xing528.com)

首先,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还很不稳定,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也需要提高,因此初中语文学科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同时,初中语文课外作业也要与之相适应,除严格遵照初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任务之外,还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出发点,一是紧紧抓住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二是充分发挥情感和意志方面的积极影响力。这就要求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应格外注重初中生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把握他们的语文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进行相关布置,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在此过程中还应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反应和情感变化,在课外作业评价中对其多加鼓励,让学生能够带着信心完成作业任务。

其次,语文学科还体现了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初中生也恰是接受此方面熏陶的适宜群体,因此,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内容应是开放性的,不应仅将学生的视野限制在课堂内、教材里的有限知识中,应将之与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文化传统相关,与鲜活生动的时代性、个人生活实践相连,以打开初中生的知识、生命通道,扩充其知识视野,丰富其精神世界,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最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内容相较于小学而言,知识更加繁杂,形式更加多样,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以更加丰富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由个体完成学习任务,向合作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让其能够体验到合作学习、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迁移理论进行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可行性

语文课外作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而迁移理论又恰好重视这些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以迁移理论为依据设计初中语文课外作业既有一定的必要性,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迁移理论与语文课外作业的契合之处在于:第一,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具有能动性,学生是积极主动学习的个体,因此在课外作业设计中应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学生接受掌握作业知识为落脚点;第二,迁移理论指出学习知识是一个“内化知识”的过程;第三,迁移理论为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扩展了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将迁移理论作为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基础理论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

1.符合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概括性原则

迁移源自概括,类似或者相同的问题可以在共同要素的作用下进行迁移。语文知识涉及学习的方方面面,语文课外作业正应秉持概括性的特征进行设计。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一个知识点有可能同时延伸出很多零碎的知识,但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会进行统一分类,布置给学生最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目。这样学生练习完这类题目就能够掌握解答此类题目的相应技能,再遇到类似的题目便可以通过迁移来回顾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2.符合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创造性原则

迁移理论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时,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必须进行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内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学习的方法,课下离开教师后就可以把学到的“一”通过练习课外作业拓展为“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并且在无形之中内化为一种创造力。这也符合迁移理论提出的应该让学习者在课堂、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之间灵活转换的观念。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喜欢摆脱教师的束缚,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多创造条件,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以满足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动机,令学生充满自信。比如,在学完“饮鸩止渴”这个成语后可以让学生创造一个情境,把这个成语以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再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属于“饮鸩止渴”,并把这些行为用“饮鸩止渴”阐释出来。通过这样的课外作业,一方面让学生满心欢喜地掌握这个成语,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实际运用这个成语,将学校、课堂所学的知识范围不断地迁移、扩展和延伸。

3.符合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主体性原则

迁移理论强调知识的主动获得,完善的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要体现学生的能动性,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课外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时注意应征求学生的意见,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课外作业。另外,课外作业是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在完成的过程中时间的合理分配,以及在题目的选择顺序上完全由学生自己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以及耐心和责任心。学习动机直接推动着学生进行学习,其中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动机是兴趣的前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便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完成课外作业,形成良性循环。

4.符合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原则

迁移理论主张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指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中汲取新的知识和经验。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遵循开放性原则,要紧密联系各个学科,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另外,语文课外作业的实践性决定了作业不仅是在学校、家庭、图书馆之内完成的作业,而且要把语文课外作业扩展到社区以及社会生活实践中。迁移理论则可以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把具有共同要素的知识联系起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设计语文课外作业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打开语文学科边界,联系初中生已具备的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生活经验,让知识迁移自然发生,以让学生更顺畅地掌握语文新知识。

5.符合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合作性原则

迁移理论中强调“合作学习”的概念,语文课外作业也应本着合作、交流的原则,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语文课外作业涉及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要想衔接好各方面的发展,也需要交流合作。语文课外作业常常会设置一些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想完成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团队合作、交流互助,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和兴致,也借此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得到锻炼,语文课外作业活动的价值得以充分显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