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导语设计的优化方案及策略

教学导语设计的优化方案及策略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导语,是教师在课前为组织教学而精心设计,在授课伊始即使用,用以对学生进行激励、感染、启发、诱导的教学语言。虽然教学导语的语言数量不多,也不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学导语的地位仍然不容忽视。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导语的设计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陈旧僵化,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三,节外生枝,导语设计得太过冗长拖沓。那么教学导语的设计策略有哪些呢?

教学导语设计的优化方案及策略

教学导语,是教师在课前为组织教学而精心设计,在授课伊始即使用,用以对学生进行激励、感染、启发、诱导的教学语言。虽然教学导语的语言数量不多,也不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学导语的地位仍然不容忽视。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设计好教学导语。理想中的课堂导语,是有很多种功能的:它可以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带领学生“温故知新”,巧妙地开展教学。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导语的设计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陈旧僵化,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有的老师干脆省略导语,一味简单地指示学生“把书翻到某某页”“我们学习某某课”,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其二,盲目引导,指向不准。教师和学生都“一头雾水”,教师对教学目标心中没数,引导缺乏逻辑。其三,节外生枝,导语设计得太过冗长拖沓。导入语仅仅是个引子,以精当为佳。有些老师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不仅不会起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作用,相反会变成教学的干扰信息。其四,教师独唱,喧宾夺主。教师海阔天空、滔滔不绝,极尽渲染之能事,塞给导语诸多不堪承载的功能,无形中也漠视了学生主体的存在。

教学导语,其作用是导入。所谓“导入”,就要“导”+“入”,设置教学导语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入课文”,这将成为我们判断教学导语是否合乎标准的根据。所以,我们在设计导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是不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有利于与文本内容高度衔接。

那么教学导语的设计策略有哪些呢?

(一)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恰当的提问,可以有效催化学生的思维。抓住时机,适时地抛出问题,可以让学生的状态迅速活跃起来。

请看特级教师于漪执教《孔乙己》的导语: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怎样的艺术形象?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会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来读一读这篇小说吧,读过以后,我们会得到正确的解答。[1]

这样的导语,除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更可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释题入课,由点及面

文题是课文的眼睛。从解析题目入手导入新课,简洁而实用,既可直入正题,又可同时拎起全文。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文题含蓄蕴藉的作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导语设计:

梦游:就是梦中游历,作者并没有真的去过。全篇分别写了梦前、梦中、梦后三个层次。

天姥山: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境内,最高峰海拔818米。它以佛教文化唐诗文化、茶道文化和山水文化为内涵,以石窟造像、丹霞地貌火山岩石地貌为特色,融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为一体。

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

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写诗留给送别的朋友。

在这个题目中,梦游天姥是写作内容,留别是写作原因。

从文题入手,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引入背景,知人论世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尤其是非当代的选文,甚至外国的选文,都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要了解其背景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来“解释”,要想解释得特别透彻明了,教师就一定要对相关背景、时代非常熟悉,如果仅是照教参来讲,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导入:

大家通过题目都知道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词作者一定是话里有话,言外有意的。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看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想说什么,他为什么要说这些。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1140年的5月,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的历城县。出生时,宋的北方已沦陷。辛弃疾从小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21岁的他可以徒手活捉叛徒张安国,让南宋的皇帝赞叹。可是他的仕途生涯一直不顺,国家用他的才能并不是带兵打仗,而是要他去治理荒政、压制内乱。42岁时,因受到弹劾,他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经历了差不多二十多年的乡间闲居生活。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64岁的辛弃疾被任命浙东安抚使,第二年,亲自到前线京口(今江苏镇江)任职。

但韩侂胄这位裙带宰相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是有目的的,他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可以想象,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登楼之时,他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1205年)

这个导语看似比较长,花费了一些时间,但这个时间的花费是非常值得的。当同学们对这个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接下来再进入这首词,再来理解词中复杂、丰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就会容易得多。

(四)营造气氛,激发情感

对于一些抒情色彩浓烈的散文来说,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其实是“以情解情”。教师在观照学生的同时,渲染情感去打动学生。要注意的是,这种气氛营造最忌讳变成教师的个人展示,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

如党红英老师执教《故都的秋》一课的导语:

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满满的情感,浓浓的秋味,相信学生在上课伊始就会被这份情绪所感染,而心甘情愿地走进这别样的秋色。

(五)引经据典,提升格调(www.xing528.com)

教师在导语中融入经典的诗词,可以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的人文情怀和格调。让学生浸润在那些或清丽或浓艳的笔墨之中,不仅能激发他们对课文的探究兴趣,久而久之,还能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课堂的艺术魅力。教师在选择这些诗文、词句时,要注意选择适宜该学段学生接受的难度的诗词来进行教学,也可以选择一些名人名言、俗语和警句来进行教学。

如柳遵杰老师执教《故都的秋》一课的导语:

秋,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也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之流”,都可以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秋是“轻寒可人天”的惬意、秋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秋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秋是“悲哉,秋之为气也”的伤感、也有“天凉好个秋”的无奈……秋,载得动所有人的任何情感!我们今天来看一看郁达夫笔下的秋是如何的呢?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这样美的导语,大概只有诗词可以赋予了。

(六)结合生活,因势利导

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从生活的小事导入,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捕捉生活中可以成为教学内容的资源,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入手去学习,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袁明芬老师执教《扁鹊见蔡桓公》一课的导语:

最近一些同学身体不适,患些小病,总不愿去医院,一“挺”再“挺”,直至病情严重,高烧不止,才去医院。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古代有位国君叫蔡桓公的,由于怕看病,也是一拖再拖,那结果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扁鹊见蔡桓公》。

联系实际,总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七)复习所学,温故知新

教师在设计教学导语时要“温故知新”,重点在通过“故”引向“新”上。联系新旧课文的“媒介”点,这个点可能是文体的特点,也可能是文章内容的某一方面。新旧课文的相通之处,会让学生对新课文迅速熟悉起来,同时也能很好地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如吴非老师执教《逍遥游》一课的导语[2]

通过前两课时对文中“三笑”和“小大之辩”的讨论,我们认识到文中所有“小”与“大”的举例都具有局限性,文中所提及的物和人达不到庄子“逍遥无待”的境界,它们在笑(低于己)人之时也为(高于己)人所笑。既然万物皆有所待,那怎样才能逍遥游呢?这节课我们来交流探讨有关“逍遥”的话题。

(八)互动讨论,预热课堂

讨论法是指在上课刚开始、学生们还保持着比较高的热情且精力比较集中的时候,向学生们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来组织学生们进行自由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引出新课。这种课前讨论不仅能让课堂的氛围热烈起来,而且,当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时,他们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意识也会越来越强。要注意的是,自由讨论的时间不可过长,教师一定要掌握主动权,把握好课堂节奏。

如王希明老师的《一碗阳春面课程导入[3]

(屏显阳春面图片)今天是个寒冷的日子,这一碗阳春面,有没有给你温暖?

感动vs不感动——文学接受的个体差异

(屏显:学生预习作业中表示感动的内容)

请学生联系课文的细节说说哪里让自己感动。找出关键词:亲情、自强不息、善意、尊重。

(屏显:学生预习作业中表示无法被感动的内容)

请学生联系课文的细节说说为什么不感动。如矫情、夸张、情节不合理等。

提问:有人感动,有人不感动,是否正常?是否可以让感动的说服不感动的?

讨论明确:文学接受具有个体性,有人感动,有人不感动,是正常的。感动基于“情”,通常无法依靠说理的方式达到让人感动的目的。

切记:问题要抛得出去,拉得回来。

(九)抓住重心,讲明要点

导入课文时,也可言简意赅,直接提示学生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方便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这种直接的提示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很常见。

如鲁修贤老师执教《落日幻觉》一课的导语:

黄天祥先生的《落日的幻觉》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何以如此两说,我们今天重点来弄清楚。这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掌握本文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以及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等;激发探索精神。当然,我们还将期待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简洁明了,很适宜一些说明文、议论文。

(十)故事开头,娓娓道来

以“小故事”导入,能够充分唤醒孩子们的好奇心。可以联系时事背景、作家逸事、民间故事等来介绍。这些小故事的选择是有讲究的,不能太诙谐,也不能离题太远。

比如《人生的境界》一课的导语可以这样设置: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又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娃。”记者问:“有了娃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同学们,这就是放羊娃的一生,因为没有过高的追求,所以他会很快乐。但是,人生除了娶妻生子放羊挣钱之外,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些其他的呢?人怎么活都是一生,为什么不让自己的生命除了生存之外再丰富和有意义一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人生的境界》,来领略不一样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